|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01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02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从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乡土就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纯粹的范畴;它也不是单单指涉一个确有所指的地点(故乡),而更多代表一种价值。无论是鲁迅笔下的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
    正是因为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使用了“侨寓文学”概念,所谓“侨寓”即寄身他乡。这个概念在叙事学层面确立了整个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的基本叙事模式,即“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即便鲁迅之后的乡土小说作家很少直接在小说中套用这种叙事模式,但以空间移动为表征的阶层流动和艰难的主体化过程,还是作为隐形的情结深刻地铭写在新文学作家的文化心理之中。在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心理中,乡村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在着。我们在路遥、贾平凹等作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说中都能看到这种结构关系。
    在现代作家那里,乡土主要指向两个意义层面:一是附属于整个系统性的启蒙工程,对乡土加以再现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的一种否定;二是以诗化形式实现作家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确证诉求,乡愁便是对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的一种回望和怀恋。其中,第一个层面将乡土视为亟待离去的空间,封闭静止的乡村是愚昧和贫弱的。第二个层面由第一个层面延伸而来,投身于全新价值空间的作家虽然在理念的意义上接受了现代文化,但却很难在实际生活层面将抽象的价值经验化,于是他们转借浪漫主义的抒情形式(浪漫主义诗歌、诗化小说或抒情散文)来完成主体的自我认同,抵抗现代化的弊端,呈现出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色彩。
    (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费孝通依据是否“流动”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
    B. 乡土社会中,乡民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获取各种资源,因此离不开土地。
    C.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是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彼此孤立和隔膜的原因。
    D. 乡土社会是因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礼俗社会,现代社会则是因任务而结合的法理社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讨论乡土文学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
    B. 乡土作家用现代文明观照乡土,发现乡土的“凋败”,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
    C. 作家在用心观察、思考、描绘乡土中国时,显露了其自身想象乡土中国的思维方式。
    D. 乡土小说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乡土文学的发展关联着乡村社会的变迁。
    3.下列内容能体现“乡下人土气”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原人移居内蒙古,在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
    B. 村民们在家后门的小河里洗衣洗菜,有的还在河边休闲娱乐。
    C. 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每月需向父母交付一定的膳食费用。
    D. 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5.现代作家是如何展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1)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2)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①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3)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使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4)我固执地想,如果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5)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②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6)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③人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摘自《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
    材料二
    ④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绘一幅南国春天来临的图景:窗前花草盛开,蜜蜂飞舞,孩子嬉戏;展现春天美丽特点,为下文写蛙鸣作铺垫。
    B. 羁旅北京时,作者因为“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而感到遗憾。可见作者很喜欢看小孩子们在水洼子上玩游戏。
    C. 作者“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他希望能找到像南国那样有“水洼子”和“小蛙”的地方,以寄托浓厚的思乡之情。
    D. 在一个春夜,作者在电脑上敲打文字时聆听到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这是作者情至深处的幻觉。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运用拟人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月下小蛙如小孩子般活泼可爱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内心无比愉悦之情。
    B. 句子②中“深深地感动”与下文“深深的失落”形成强烈反差,情感的强烈对比,有力地传达了作者南国之思。
    C. 句子③中“浸冷”“冰凌”写泪珠之冰冷,与“暖暖的情思”看似矛盾,却烘托了作者听不到蛙声的失落之感。
    D. 句子④巧妙运用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荷塘四周树木茂密、错落的特点,营造阴沉模糊的氛围。
    8.材料一第五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请结合原文概括“梦”的含义。
    9.“蛙声”是夏天最美的乐章,时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请分析两个材料中的“蛙声”各有什么不同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时照邻有盛名,而染恶疾,嗟禀受之不同,昧遐夭之殊致。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阴阳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太子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人伦之事,思邈曰:“汝后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孙当为属吏,可自保也。”后齐卿为徐州刺史,思邈孙溥果为徐州萧县丞。思邈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预知其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开元中,复有人见隐于终南山。
    (《太平广记 ·卷二十一·神仙二十一》,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B.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C.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D.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尝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的“疾”,与《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相同。
    B. 上元是唐高宗李治年号。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天官生日,用此年号,有天官赐福之意。
    C.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昼夜、男女等抽象归纳出来的概念。
    D. “牢”是关各种牲畜的地方,供祭祀的猪、牛、羊也称“牢”。只用羊、猪二牲称为“少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思邈小时候就博闻强识,就很会谈论老子、庄子以及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被洛州总管独孤信称为神童。
    B. 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他认为阴阳失调就会生病,对于人体疾病,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
    C. 孙思邈活了几百岁,耳聪目明、神采奕奕。他谈论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如同亲眼所见,可以说是博闻通达的活古人。
    D. 孙思邈能预先知道未来的事。他预言卢齐五十年后会担任地方高级官员,而他自己的孙子会成为卢齐的下属,后来应验了。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
    ( 2)时照邻有盛名,而染恶疾,嗟禀受之不同,昧遐夭之殊致。
    14.孙思邈在道教中被奉为“真人”,在中医学界被尊为“药王”却性情淡泊。请概括其性情淡泊的表现。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
    北宋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领略了当地牡丹盛况,写过《洛阳牡丹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疑”字领起,自问自答,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
    B. “残雪压枝”“冻雷惊笋”写虽已初春,但山城的环境气候仍然很恶劣。
    C. 北归的雁鸣惹起诗人的无穷乡思;病久又逢新春,更触动心中无限感慨。
    D. 这首诗歌清新自然而又委婉含蓄,结构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耐人玩味。
    16.有人认为此诗表达了作者“困境中的豁达”,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人们爱自己的孩子,会“___________”,但这种老师往往只是“___________”,不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
    (3)苏轼的作品中多有跟曹操的战船有关的句子,《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则形象描画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干燥症指的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又称角结膜干燥症。① ,如干涩、容易疲倦、异物感、刺痛、灼热感、畏光、迎风流泪、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更严重的患者,眼睛会充血、红肿,角膜上皮出现损伤,形成丝状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
    ② ,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眼干燥症的发生:第一、避免长时间对着电脑和手机屏幕,调整座位使电脑屏幕处于平行视线以下;第二、③ ,保持眼表湿润,可以在工作间隙练一练“眨眼操”;第三、避免长时间戴角膜接触镜,建议交替使用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第四、尽量少在湿度较低的房间里,空调房间可以放置一台加湿器,保持房间湿度在30%至50%。 对于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而言,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或缓解。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而言,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缓解或治愈。
    B. 对于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或缓解的效果。
    C. 对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而言,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或缓解。
    D. 已经患眼干燥症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缓解或治愈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 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水了。 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藉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幕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节选自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以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21.叠词的使用可以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恰当使用,能增强语句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和逗号的作用。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里说,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然而现在很多人却以物质的丰盈作为快乐的源泉,比的是房子、车子、金钱。在快乐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我们不禁思考: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挫折、磨难抑或不幸,从而获得快乐,人们内心的快乐究竟源自高度的精神修养还是丰盈的物质?
    你对快乐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感悟、思考?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B、A、①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的谋生方式,论证人口分布特点的不同。
    ②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张北语言不受蒙古语影响,阐释“不流动”的内涵。
    ③引用论证,引用学者的话,阐释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①作家在小说中对乡土进行重构,其笔下的乡土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或:作家笔下的乡土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范畴,更多代表着一种价值。)
    ②作家把城市作为观照乡土的参照物,在作品中呈现乡村与城市的结构关系。(或:作家将乡土视为亟待离去的空间,以离乡和进城来呈现乡村与城市结构关系。)
    ③作家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进行否定,再现乡土是为了揭示乡村的愚昧和贫弱。(或:作家再现乡土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④作家借助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回望和怀恋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或:作家以诗化的形式抵抗现代化的弊端,实现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确证诉求。)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彼此孤立和隔膜的原因”错。由原文“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可见,孤立与隔膜指的是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乡土作家用现代文明观照乡土”错。依据材料二第2段第一句可知,乡土作家“置身现代时空又被现代文明所塑造,书写乡土的作家才有了观照乡土的参照物”。“发现乡土的‘凋败’,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错,由第3段可知乡土主要指向两个意义层面——一种是否定,一种回望和怀念。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事例体现的是“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B.事例体现的是村民的“私”。
    C.事例体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更侧重权利和界限。
    D.事例体现的是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对比论证,材料一第三段通过对比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各自不同的谋生方式,“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说明因谋生方式不同,所以人口分布特点不同。
    ②举例论证,材料一第四段作者通过举例张北语言不受蒙古语影响,乡村人口粘着土地,一代一代不太有变动,阐释了“不流动”的内涵。
    ③引用论证,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学者Durkheim的话,进一步来概括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特点。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无论是鲁迅笔下的S城,还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抑或是沈从文念兹在兹的湘西,都是作家在离开故乡之后对乡土的重构。因为有了现代与乡土的时空落差,他们笔下的乡土在超时空的范畴中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可知,作家在小说中对乡土进行重构,他们笔下的乡土总是预先就已经凋败的。
    ②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在这样的叙事模式和文化心理中,乡村与城市成为一种结构关系,城市无论是显现的还是隐形的,始终作为现代文明的参照物存在着。我们在路遥、贾平凹等作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说中都能看到这种结构关系”等内容可知,作家在创作中,作家把城市作为观照乡土的参照物,在作品中呈现乡村与城市的结构关系。
    ③由材料二第三段“在现代作家那里,乡土主要指向两个意义层面:一是附属于整个系统性的启蒙工程,对乡土加以再现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的一种否定”“其中,第一个层面将乡土视为亟待离去的空间,封闭静止的乡村是愚昧和贫弱的”可知,作家在价值判断上对“乡土性”进行否定,再现乡土是为了揭示乡村的愚昧和贫弱。(或:作家再现乡土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④由材料二第三段“二是以诗化形式实现作家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确证诉求,乡愁便是对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的一种回望和怀恋”“第二个层面由第一个层面延伸而来,投身于全新价值空间的作家虽然在理念的意义上接受了现代文化,但却很难在实际生活层面将抽象的价值经验化,于是他们转借浪漫主义的抒情形式(浪漫主义诗歌、诗化小说或抒情散文)来完成主体的自我认同,抵抗现代化的弊端,呈现出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可知,作家借助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回望和怀恋逐渐消失了的“乡土性”及其风物。(或:作家以诗化的形式抵抗现代化的弊端,实现浪漫主义、个人主义的自我确证诉求。)
    6~9.【答案】B、C、①作者长期居京,在月夜里用键盘进行写作,追求自己的文学创作梦想。②作者远离故乡,总是想起南国的水洼子蛙鸣的画面(或:希望在北京找到类似南国故园的地方),于是在键盘上演绎“蛙鸣”的梦想(或:在键盘上敲出怀想的文字)。③在南国五月,孩子们在水洼边玩纸船游戏,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总有那一片蛙声》①“蛙声”是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是围绕着“蛙声”来写的;②作者托物言志,借写对“蛙声”的难忘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难舍之情(或:难忘的“蛙声”象征着作者对对故乡的怀念)
    《荷塘月色》①“蛙声”起到反衬作用,以蝉声和蛙声的“热闹”写出月色的幽静;②“蛙声”是作者心情变化的载体。“热闹”的蝉声和蛙声使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中来(或:打破了作者内心的超然心境),“但热闹是它们的”表现了作者又是“内心颇不宁静”(或:淡淡的哀愁)。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作者很喜欢看小孩子们在水洼子上玩游戏”错。作者希望北京的雨天能“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聆听“起起伏伏的蛙声”,缓解羁旅他乡的愁绪。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浸冷’‘冰凌’写泪珠之冰冷,与‘暖暖的情思’看似矛盾,却烘托了作者听不到蛙声的失落之感”错。“浸冷”、“冰凌”与前文的“暖暖”形成鲜明的对比,幻想中的蛙声带来的“暖暖情思”,与在觉醒后“寂夜无边”形成反差,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绪。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根据第5段,“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作者羁旅京城,尤其在月圆之时,更加感到孤独寂寞,想起南国水洼蛙鸣的温馨画面,于是把对南国的想念化作文字,是在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②根据第5段,“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作者羁旅京城,尤其在月圆之时,更加感到孤独寂寞,想起南国水洼蛙鸣的温馨画面,是在缓解思乡之痛。
    ②根据第1段,作者写到:当雨季来临,南国窗前的低洼地注满了雨水,孩子们在水洼边玩纸船游戏,寄寓了对孩子们未来成长的美好期望。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总有那一片蛙声》
    ①“蛙声”贯穿全文,有记忆中的南国“蛙声”,有在北方想象的“蛙声”。“蛙声”是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是围绕着“蛙声”来写的。作者先是具体写了故乡的“蛙声”,然后又写自己到了北京,想象北京也和故乡一样,有一块低洼的草地,在雨天积一洼水,在水洼中有如故乡一样的蛙声,就去固执寻找,可是没有找到,可是自己坚信北京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只是自己没有找到罢了。然后写自己深夜总是企盼能响起“蛙声”,表达自己对故乡“蛙声”的思念之情。②文中无论是记忆中的南国“蛙声”,还是在北方想象的“蛙声”,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这里的“蛙声”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作者托物言志,借写对“蛙声”的难忘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难舍之情。
    在《荷塘月色》中
    ①“蛙声”起到反衬作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蝉声和蛙声的“热闹”衬托出月色的幽静。
    ②“蛙声”是作者心情变化的载体。“蛙声”出现在文末,用来衬托环境的“热闹”与渲染人物内心的“颇不宁静”,表示作者从“淡淡的喜悦”中又回到了现实,呼应了开头。“热闹”的蝉声和蛙声使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中来(或:打破了作者内心的超然心境),“但热闹是它们的”表现了作者又是“内心颇不宁静”(或:淡淡的哀愁)。“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
    10~14.【答案】C、A、C、(1)到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慨叹他的模样很年轻。
    (2)当时卢照邻名气很大,他得了重病,嗟叹每个人的承受不同,不知道长寿短命竟如此悬殊。
    、①隐居到太白山。
    ②隋文帝、李世民、李治等皇帝想让孙思邈入朝为官都被拒绝了。
    ③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孙思邈曾经伴随高宗到九成宫避暑,卢照邻就替他看守住宅。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中“宋令文 /孟诜/卢照邻”是人名,人名列举应断开,排除A、D。
    “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是连动,所谓‘连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动词间有先后、方式、目的等关系,意思是说一句话中有一组由一个主语发出的几个动作,这些动作之间有着先后、方式、目的的不同。A、B选项故意把“执师资之礼”“以事焉”两个联系紧密的动作分开,造成停顿点错误,应排除。
    “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中,“道合古今”与“学殚数术”都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中间应断开,排除B、D。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说法错误。“疾”:指病的总称;/劲疾。句意:被征召为国子博士,孙思邈口称生病没有上任。/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更劲疾。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孙思邈活了几百岁”说法有误。孙思邈的年龄是个谜,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自称“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诣”,到;“容色”,容颜、模样。
    (2)“盛名”:名气很大;“禀受”,承受;“昧”,不知道。
    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从他居住的地方“隐居太白山”可以看出,他性情淡泊,隐居于山野深林中。
    从他几次应对皇帝征召的表现“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可以看出,他性情淡泊,不慕荣利。
    从他对待自己的身后事的态度“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也可看出其性情淡泊,追求薄葬。
    参考译文: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20岁时,就爱谈论老庄及诸子百家之学,兼好佛家经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感叹说:“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如果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作为。”周宣帝时,孙思邈因为王室多变乱,就隐居在太白山。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到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慨叹他的模样很年轻,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显庆四年,高宗李治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辞谢不接受。上元元年,孙思邈推脱有病请求回乡。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孙思邈曾经伴随高宗到九成宫避暑,卢照邻就替他看守住宅。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当时卢照邻名声很大,但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嗟叹每个人的承受不同,不知道长寿短命竟如此悬殊。他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孙思邈说:“阴阳失调,地气升腾就发烧,天气阻隔就发冷,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奔跑就会喘息困乏,干渴就会焦黄枯燥,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变着形貌。对于人体疾病,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601),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分明可数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止一百岁了。然而视力听力还没衰退,神采奕奕,可以说是耳聪目明博闻通达的活古人。当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编纂南齐、南梁、南陈、北周、隋朝的历史,担心遗漏,多次询问他,孙思邈口述起来,宛如亲眼看见。太子詹事卢齐卿孩童时,向他询问日后祸福,孙思邈说:“你五十年后会当上地方高级官员,我的孙子会当你的下属,能够自我保护平安。”后来卢齐卿当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当了徐州所辖的萧县县丞。孙思邈当初对卢齐卿预言祸福时,孙溥还没有出生,就预先知道了未来情况。孙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682)去世。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开元年间,又有人看见他隐居在终南山。
    15~16.【答案】B、①尽管春风不到山城,野花晚开,但却有橘在枝头,笋欲抽芽的生机,无须嗟叹;②尽管政治失意,思乡病苦,但又未曾消沉,等待时机。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但山城的环境气候仍然很恶劣”错,不是写山城的环境气候仍然很恶劣,是写早春的迹象,“冻雷惊笋”是指早春的雷声惊醒了地下的竹笋。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意为: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描绘出一幅“残冬早春图”,尽管春风不到山城,野花晚开,但经冬的红桔依然挺立枝头;尽管雷声让人感到寒冷,但竹笋即将破土而出。笋欲抽芽的生机,无须嗟叹。
    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意为: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欧阳修表示自己并没有消沉,更不会屈服,我曾在西京洛阳已经赏玩过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尽管偏远的山城时至二月仍春风未至、春花未开,那又何妨?不如慢慢等待春的到来吧,于这深深的寂寞愁闷中怀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抒发了诗人尽管政治失意,思乡病苦,但又未曾消沉,等待时机的豁达之情。
    17.【答案】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择师而教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舳舻千里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胥”“赢得”“仓皇”“授”“舳舻”“樯橹”。
    18~19.【答案】①眼干燥症会造成眼睛不适
    ②对于没有眼干燥症的人群
    ③增加眨眼次数
    、D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如干涩、容易疲倦……”等举例,可知这是告诉我们患眼干燥症的不良影响,故可填“眼干燥症会造成眼睛不适”;
    ②根据“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预防眼干燥症的发生”中的“预防”一词,可知这是针对还没有患上眼干燥症人群的护眼建议,故可填“对于没有眼干燥症的人群”;
    ③根据下文,“练一练眨眼操”可知,此处补写的句子为建议人增加眨眼次数,故可填“增加眨眼次数”。
    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处有三处语病:
    “对于……而言”掩盖了主语,导致整个句子成分残缺,应删去;
    “达到”之后缺宾语中心词,故应加上“……的效果”;
    “治愈或缓解”语序不当,“缓解”程度轻,而“治愈”程度重。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
    故选D。
    20~22.【答案】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短句干脆利落突出表达了秦淮河某个角落的黑暗程度,长句悠闲舒缓地表达了秦淮河热闹繁华的另一面。或: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突出强调了秦淮河的黑暗与繁华。、①叠词“薄薄”“冷冷”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强调了夜和绿的特点。②叠词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薄薄”形象生动地写出夜的质感,触感,“冷冷”以触觉写视觉,形象生动地写出绿的程度深。、①句中破折号具有注释内容、补充说明的作用。“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注释了“身子”为什么“顿然轻了”,补充说明了“身子顿然轻了”的原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②“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连用的三个逗号,突出强调了“习习的清风”从面到手到衣“荏苒”(慢慢流过)的过程;且形式上给人一种清风不断流淌的生动感,细致入微地写出清风流过的真实感受。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为短句,“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水了”为长句,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短句“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干脆利落,平易质朴,突出表达了秦淮河某个角落的黑暗程度,长句语意集中凝练,强化语意,悠闲舒缓地表达了秦淮河热闹繁华的另一面。
    也可以从整句散句的角度赏析,“郁丛丛的,阴森森的”“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绿如茵陈如酒”是整句,“那边呢”“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为散句。整个句子整散句结合,更有灵动性,整齐而富有变化,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在内容上既典雅、浅易,句式上又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又有错落,突出强调了秦淮河的黑暗与繁华。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叠词使用效果的能力。
    ①叠词“薄薄”“冷冷”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薄薄的夜”描写晴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冷冷地绿着”突出了秦淮河夜晚水“冷”“绿”的特点。
    ②叠词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薄薄”形象生动地写出夜的质感,触感,为秦淮河夏夜里所有景物都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冷冷”以触觉写视觉,能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富有感染力,形象生动地写出绿的程度深,将秦淮河水的冷冷与夏夜的西湖的热蓬蓬进行对比,给人一种静静的、清凉的感觉。
    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点使用效果的能力。
    ①句中破折号起注释内容、补充说明的作用。“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注释说明了“身子”为什么“顿然轻了”,补充说明了“身子顿然轻了”的原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化无形为有形,显得新奇有趣,起到一定的强调作用,突出清风带给人的清凉感。
    ②“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连用的三个逗号,“面上,手上,衣上”突出强调了“习习的清风”从面到手到衣“荏苒”(慢慢流过)的过程。“荏苒”一般指时光渐渐过去,由“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可知,在此用来形容凉风缓缓吹来,给人一种新奇感,生动地写出了清风轻拂的情状;且形式上给人一种清风不断流淌的生动感,化无形为有形,显得新奇有趣,细致入微地写出清风流过的真实感受,形象地写出了清风带给人的清凉感,凸显了“我”的欣喜之情。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三层意思。第一句话出自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强调“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接下来写三种情境下的快乐:烧了房子(物质遭受损失)、一箪食,一瓢饮(物质极其匮乏)、千灾百毒(各种磨难)。这是材料含义的核心,也是立意所指。第二句话,用“然而”引出与现在对比,现在很多人却以物质的丰盈作为快乐的源泉。第三句话,引出思考:快乐究竟源自精神修养还是源自丰盈的物质?这是考生要思考的问题。
    具体看来,立意方面,第一句话给出了前提“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是题目对立意的限制,考生不得脱离这个大方向。第二段的对比,要求行文时不但要体现在精神对快乐的作用,也不能忽略物质来谈,这是刚性要求。价值取向方面,对于快乐的获得,材料中指出“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然而”后的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中“以物质的丰盈作为快乐的源泉”的否定,考生的价值取向不得与此相悖。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观点,快乐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心灵上的一种满足。然后论述时采用对比论证,将物质和精神给人带来的快乐做对比,依赖于物质、外界的快乐,总会随着物质的消弭和生活的际遇而起伏兴衰;真正的幸福快乐,源于精神的丰盈,内心的丰足。最后重申论点,强调真正的快乐并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充实。
    立意:
    1.精神上的富足更令人快乐。
    2.不役于物,寻找精神的自由。
    3.做精神上的富足者。
    4.拒绝物质的诱惑,保持心灵的快乐。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中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中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