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
材料二
在中国社会,“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西洋那种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材料三
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来说,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以上三则材料取材于《乡土中国》)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乡下人把“土地”看作最高地位的神。B. 以农为生的人世世代代大多安土重迁。
C. 乡土社会的人们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D. 心安是乡土社会人们相处的基本办法。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人们常根据需要圈划“自家人”的范围。
B. “一表三千里”体现了亲属关系同心圆波纹性质。
C. 乡土社会的格局优于西洋社会一捆捆柴的格局。
D. 世态炎凉是圈子因中心势力而变化的具体表现。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里的人们不追求普遍的认识和笼罩万有的真理。
B. “四海之内皆兄弟”表明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都是亲属关系。
C. 在乡土社会里,势力大的人家街坊多,势力小的则少。
D. 乡土社会的亲属之间因人情往来不会出现矛盾和摩擦。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 不 符 合乡土社会特点的一项是( )
A. 落叶归根B. 血浓于水C. 富居深山有远亲D. 亲兄弟,明算账
5.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阆中
①我来此地之前并不认识这个字:阆。它的字形,似乎是一种隐喻:门楣之后伫候着温润的良人或良辰。因为事先不抱任何期待,当不经意间进入这座具有两千三百年历史之久的古城——仿佛窖藏的老酒被开启,我体会到一段有若微醺的幸福时光。那是一次格外美好又格外漫长的宿醉,以至两年之后,我要重游阆中,希望现实和记忆如梦一般再次叠合。
②这是春天,万物复苏和繁茂。这是五月的南方,湿润,清新,少女眼睛里微微漾动的泪光那么动人。来到阆中,我们先上锦屏山。山体不大,也不险峻,但具灵秀之气。树木葱茏,雀鸟穿梭于枝条,穿梭于绿迷宫各个曲折的通道,我听到它们远远近近的彼此呼唤或者自由自在的独唱。身置其间,我像一粒找到归宿的尘埃。我知道,倘若从古城向这边遥望,此山形似屏风,亭台、树木、人物和飞鸟,仿若是用精湛的蜀绣手法刺绣在上面的。就在这灿若锦屏的山上,我隔江向对岸望去,看不清那些古老院落和街巷的细节,只见黑灰色的檐瓦重重低垂,排列绵密,鳞片似的……整个古城,像是巨鱼露出来的宽展展的背脊。一定是一条神话般的巨鱼贪恋阆中美景,才蓄意搁浅,为了能日夜啜饮锦屏山下这一弯嘉陵江水。
③当我再次走进古城,的确就像骑行在鱼脊上——那是一种如鱼得水的生活。路面不宽,轻微不平整,走在老街平平仄仄的韵角上,看深深浅浅雕镂的木质窗花,嗅花木散发出或浓或淡的芬芳,我由此进入古色古香的情调。阆中天然的格局,山锁四围,水绕三面,难怪被视为风水宝地。保存下来的古城面积有四百多公顷,古街古巷呈棋盘状格局,形成独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风貌。透过半掩门扉,婆娑树影下有执棋的老者或者跌跌撞撞试步的幼童,一幅桃花源景象。而商业街两侧,铺面都大开户牖,小小的人家,经营着各种不大的买卖。生意都是不着急做的,店家不等不劝的样子,漫不经心地看来来往往的过客,想自己咸咸淡淡的心事。我前年来的时候,带回两床阆中特产的蚕丝被,给妈妈一床,自己留一床——躺在里面,自己像蛹被茧衣保护和安慰。
④我明白自己初次来阆中的时候为什么会一见钟情,因为这里的人们就这样千百年不变,质朴本分,不贪奢,也不乞巧,就这样简简单单、平静而知足地变老。阆中不像许多过度开发的旅游城市那样有过重的装饰音和表演痕迹,让我看的是蓄意编排的戏而不是本真的生活。这座小城古老而又清丽、沉静而又生动——阆中就是它原本的样子,有种素颜之美。难怪杜甫曾在《阆水歌》里留下这样的诗行:“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⑤杜家客栈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的木结构建筑,享有盛名。视线越过雕工精细的吊檐和暖红的灯笼,看到天井之上一方裁得周正的夜空,星芒正闪耀。很久很久以前,阆中著名的智者落下闳也凝望过这样亘古不变的夜空,通过浑天仪的窥管,看斗转星移,从天体运行的神秘轨迹中探寻宇宙间伟大的历法。他精密的演算,传达出中国古人超拔的智慧。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我们今天依然生活在落下闳当年所总结出的时序里,感受春暖秋寒的轮回。当然,我们平凡,所能拥有,不过是平凡人的乐趣——放下行囊,擦去鞋面上踏山踱水的尘灰,放松地坐在客栈里,浅斟慢酌。一杯回味绵长的老酒下肚,顿觉红尘攘攘,唯有此地令人神清气闲、梦稳心安。阆中有三绝:牛肉、醋和馍。我偏爱杜家客栈特有的一道菜,就以阆中三绝为食材。加入醋汁的芡粉红润稠亮,口感介于汤羹之间,味蕾同时体会到牛肉的柔嫩和馍粒的酥香,入口即化,唇齿留芳。我忍不住大快朵颐,喝完一碗再添一碗,三碗之后还不舍放下羹匙。
⑥晚上坐船,夜航嘉陵江。船上的男歌手声音嘹亮,高亢处声若裂帛;他身后的两个船娘,一个泼辣,眼睛里都是亮晶晶的光;另一个害羞,偶尔笑的时候才露出晶莹的皓齿。我们聆听着他们生动的民歌,顺江漂流……在两岸的璀璨灯光之间,在江水的粼粼波光和夜空的浩大星光之间。
⑦登岸后,我们去看皮影戏。明亮光照下,色泽艳丽的皮影人在半透明的屏幕后灵活摆动,呈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爱恨生死。我们忍不住好奇,跑到屏幕后观看皮影艺人如何进行表演,后来按捺不住,索性亲自执棒,小试身手。那些面部表情没有变化、肢体表现却灵活丰富的偶人,激情四射地热舞起来,让我们无比快乐。
⑧夜已深,我们却余兴未了,不想就这么回了宾馆,实在舍不得阆中旖旎的夜色。于是找了临江的桌子,坐下来,慢慢喝茶。嘉陵江沉缓、宽广,无声流动。而江风柔煦,零星的微雨几乎是察觉不到的,温柔得好像不过是风中的水汽。茶盏和执杯的手,都浸在中国画般的墨色里。我们有时闲聊,有时沉默。或许,我们也是命运操纵下的皮影,被神明即兴的手操纵。但今夜没有伤感,尽可放歌纵酒,只当还乡……难道不是吗?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此时此刻,在春夜的阆中,岁月如此静好。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伫候着温润的良人或良辰 伫候:站立等候
B. 婆娑树影下 婆娑:枝叶稀疏
C. 有种素颜之美 素颜:不加妆饰
D. 旖旎的夜色 旖旎:柔和美好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重游阆中,是因为第一次没有抱任何期待,感受并不真实。
B. 第②段作者想象巨鱼“蓄意搁浅”意在凸显阆中山环水绕之美。
C. 第④段作者认为杜诗中的“可肠断”是在极言阆中山水之可爱。
D. 重游阆中,“此时此刻”的“心安”让作者愿将阆中认作故乡。
8.文章第②段对锦屏山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请简要分析画线句的用意。
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春日阆中”包含了哪些涵义。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取材于《劝学》)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取材于《师说》)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取材于《师说》)
10.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④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⑥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⑦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⑧石苍黑色,多平方(《登泰山记》)
A. ①④B. ②⑤C. ③⑧D. ⑥⑦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相与枕藉乎舟中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 輮以为轮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12.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语句的分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以设问的方式加强语气,突出从师的必要性。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判断句指出老师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
C.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举孔子的事例印证“圣人无常师”的论断。
D.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引用孔子的言论,文字虽少,却令人信服。
13.上面三个文段的内容都与人们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请分别概括其观点,并说明文段(1)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1】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2】泪。西北望长安【3】,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4】。
注释:【 1】造口:即皂口,镇名。时作者驻节赣州,常经皂口。【2】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3】此即用唐代李勉望阙之意,这里借长安指北宋故都汴京。【4】鹧鸪:鸣声凄切,其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
14.以下对两首词的理解,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千古江山”两句写江山依旧,而英雄不见,有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B. “元嘉”三句借刘义隆旧事,写恢复中原应靠明主,不然一定失败。
C. “四十三年”三句,作者由今忆昔,追思抗金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D. “青山”两句写大江东去不被青山遮拦,隐喻作者的壮志不可阻挡。
15.以下对两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永遇乐》下阕慨叹佛狸,呼应上阕“舞榭”三句,写当日的辉煌只剩下一片荒寒。
B. 《菩萨蛮》句句与山水有关。上阕近处写水,远处写山;下阕山水相连,借水怨山。
C. 两词同为怀古之作,《永遇乐》借古讽今,《菩萨蛮》借古伤今,风格均沉郁顿挫。
D. 两词中“一片神鸦社鼓”“中间多少行人泪”都描写了眼前景象,乐忧对比鲜明。
16.两首词结尾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都蕴含作者深沉的情感,请分析它们在运用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五、名篇名句默写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静女》写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这令男子“_______”。
(2)《短歌行》中“_______”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暮色下远村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
(4)《登高》中“_______”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
(5)《琵琶行》中“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四句描写生动,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6)《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冬日雪后泰山晚照的壮美之景。
( 7)同学们来到赤壁。江水静默无声,一位同学不禁感慨:“怎么看不到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的‘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那般景色?”同伴笑道:“《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不也很好吗?”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8.三、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颜渊》)
②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
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 请解释“无讼”。
(2) 综合②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怎样才有可能实现“无讼”。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9.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生活的样子或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因为某个人的出现而发生变化。
请以“直到遇见你”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C、C、D、①世代定居;②人们在熟悉的社会里习得礼俗;③差序格局;④地缘关系以家为中心;⑤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乡下人把‘土地’看作最高地位的神”错,原文“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可见原文有“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限制语,选项改变了原意。
C.“乡土社会的人们拥有随心所欲的自由”错,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原文有“在熟悉的社会中”这一限制语,而且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而是“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D.“心安是乡土社会人们相处的基本办法”错,原文“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可见“心安”是结果,不是相处的基本“办法”。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C.“优于”错,原文“我们的格局不是西洋那种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只是说明了两种格局不同,并没有比较优劣。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不追求普遍的认识和笼罩万有的真理”错,原文“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似乎不太追求”不等于“不追求”;
B.“表明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都是亲属关系”错,材料二介绍中国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圈子具有伸缩能力,可以“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证明这个特点的;
D.“不会出现矛盾和摩擦”无中生有,原文“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可见维护亲属关系的确实是人情,但文中没有说亲属之间不会出现矛盾和摩擦,材料一中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而且不会出现矛盾和摩擦也不符合逻辑,再亲密的关系也会出现矛盾和摩擦。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材料三说“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兄弟,明算账”明显不符合乡土社会特点。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乡土性的表现,第一段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①处与第二段有关,结合“附着在土上”“不太有变动”“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可概括出:世代定居;
②也是乡土性的表现,,与第三段有关,结合“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可概括出:人们在熟悉的社会里习得礼俗;
③处是与材料一的“乡土性”并列的关键概念,由材料二“我们的格局不是西洋那种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概括出:差序格局;
④是与“亲缘关系以己为中心”并列的内容,分析材料二结构可知,前三段讲的是亲缘关系,最后一段讲的是地缘关系,表述时也应采用“地缘关系以……为中心”的句式表达,由“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概括出:地缘关系以家为中心;
⑤是材料三中血缘关系的作用,结合“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可概括出: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
6~9.【答案】B、A、形状似屏风,屏风上还有仿佛用蜀绣手法刺绣上去的景致,写出了锦屏山精巧,秀美,生机勃勃的特点,这一句意在说明锦屏山得名的原因;同时也交代了阆中古城环山的地理特点,突出古城周围景致清新优美。、(1)春日游阆中,点出了游览的时间、地点。(2)春日的阆中,风景温润秀美,人们智慧超拔、质朴本分,平静知足。历史厚重,世俗生活有趣味。(3)沉浸阆中,感受到神清气闲,梦稳心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枝叶稀疏”错,“婆娑”本义是枝叶纷披的样子。结合原文,作者到阆中是五月,正是春天,“婆娑树影”中的“婆娑”不可能枝叶稀疏,应该是枝叶繁茂。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因为第一次没有抱任何期待,感受并不真实”错,原文“因为事先不抱任何期待,当不经意间进入这座具有两千三百年历史之久的古城——仿佛窖藏的老酒被开启,我体会到一段有若微醺的幸福时光。那是一次格外美好又格外漫长的宿醉,以至两年之后,我要重游阆中,希望现实和记忆如梦一般再次叠合”,作者第一次游阆中本来没有抱期待,结果却享受到一段幸福时光,美好得像梦一样让人感觉不真实,于是想要重游阆中。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用意”即这几句的作用,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第一步应该是概括出划线句写了锦屏山的什么特点。“此山形似屏风”,概括出锦屏山的整体形状;“亭台、树木、人物和飞鸟,仿若是用精湛的蜀绣手法刺绣在上面的”,“蜀绣”手法精巧,绣品精美,景物小巧而栩栩如生,此句写出屏风上还有仿佛用蜀绣手法刺绣上去的景致,写出了锦屏山精巧,秀美,生机勃勃的特点。
再看这样写的目的和作用,“此山形似屏风”,这一句意在说明锦屏山得名的原因;结构上联系下文“就在这灿若锦屏的山上,我隔江向对岸望去……只见黑灰色的檐瓦重重低垂,排列绵密,鳞片似的……整个古城,像是巨鱼露出来的宽展展的背脊。一定是一条神话般的巨鱼贪恋阆中美景,才蓄意搁浅,为了能日夜啜饮锦屏山下这一弯嘉陵江水”,可见划线句同时也交代了阆中古城环山的地理特点,突出古城周围景致清新优美。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理解标题含义,应该由浅层到深层,写景散文的“深层”涵义应该是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者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先看浅层涵义,文章标题“春日”点明游览的时间,“阆中”点明游览的地点,概括出了作者春天游览阆中的主体事件。
再看深层涵义,“春日”代表一种温暖和煦美好的感受,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游览阆中有哪些美好的感受。第②段先写整体感受“五月的南方,湿润,清新,少女眼睛里微微漾动的泪光那么动人”,接着写的是阆中的名胜锦屏山,由“具灵秀之气”“此山形似屏风,亭台、树木、人物和飞鸟,仿若是用精湛的蜀绣手法刺绣在上面的”“巨鱼贪恋阆中美景,才蓄意搁浅,为了能日夜啜饮锦屏山下这一弯嘉陵江水”,可见春日的阆中,风景温润秀美;第伞段写阆中的人文色彩,第④段抒发感受,“这里的人们就这样千百年不变,质朴本分,不贪奢,也不乞巧,就这样简简单单、平静而知足地变老”,这里的人们智慧超拔、质朴本分,平静知足;第⑤段写到落下闳,作者感叹“他精密的演算,传达出中国古人超拔的智慧”,写在杜家客栈体会“平凡人的乐趣”,“放松地坐在客栈里,浅斟慢酌”,吃“阆中有三绝”,可见此处历史厚重,世俗生活有趣味。
最后再看作者的收获,也是作者的主旨,“唯有此地令人神清气闲、梦稳心安”,沉浸阆中,感受到神清气闲,梦稳心安。
10~13.【答案】D、B、A、(1)文段一认为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文段二认为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文段三认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2)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
③“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④“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⑤“因为”,古义:于是写作;今义:因果关系连词。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
⑥“潦倒”,古今含义相同,衰颓,失意。句意: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⑦“无穷”,古今含义相同,没有穷尽;没有限度。句意: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⑧“平方”,古义:平整方正;今义:数学术语。句意: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
⑥⑦古今意义相同。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B.都是介词,在。句意: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在小船上相互枕着入睡。
C.代词,这;/助词,的。句意: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
D.介词,把;/介词,在。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语句的能力。
A.“以设问的方式加强语气”错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应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论证思路的能力。
根据“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知,文段一认为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根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文段二认为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根据“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知,文段三认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参考译文:
(1)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取材于《劝学》)
(2)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取材于《师说》)
(3)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取材于《师说》)
14~16.【答案】D、B、(1)手法:《永遇乐》结尾用典抒怀,借古讽今,《菩萨蛮》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
(2)表达情感:《永遇乐》结尾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英雄迟暮、壮心不已、渴望杀敌报国的豪壮和被弃置不用、壮志未酬的悲愤。《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句,借对江晚山深、暮色苍茫、鹧鸪悲声的描写,表达诗人沉郁孤独,以景结情,无限苍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的赏析能力。
D.“青山”两句“隐喻作者的壮志不可阻挡”错误。这两句意思是青山能遮住人们的望眼,但毕竟遮不住江水,它势不可挡地向东流去。诗人用大江东流比喻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寄寓了南宋爱国志士与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矢志不移。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A.“呼应上阕‘舞榭’三句”错误,应是回应上阕“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句,通过刘义隆与刘裕的对比,感慨昔日辉煌不再。
C.《菩萨蛮》不是怀古诗,“借古伤今”错误,应是借景抒情。
D.结合题后注释,“行人”是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中间多少行人泪”并非眼前所见实景。由此可知,“都描写了眼前景象”错误。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先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说:现在能依凭哪个人来问问我:廉颇已经老了,食量还好吗?廉颇是战国名将,善于用兵,晚年被排挤而不被启用。辛弃疾在这里以廉颇自比,说自己年龄虽然已六十六岁,但还有廉颇那样老当益壮的决心,可是晚年的境遇还不如廉颇。因为廉颇虽老,赵王还派使者去探问,而自己就连探望的人也没了。诗人热切地期待着有杀敌报国的机会,却长期被弃置不用,空怀壮志。诗人用典抒怀,借古讽今,沉郁悲愤。
再看《菩萨蛮》结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晚山深,词人一个人站在郁孤台上,看着这暮色苍茫,听着遥遥传来的鹧鸪之声。鹧鸪鸟的叫声谐音“行不得也哥哥”,因此往往引人愁思。《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而辛弃疾正是北人,有北归之志而不得舒展,这乱山深处传来的鹧鸪声声,更加深了词的人郁闷孤独。诗歌以景结情,引人感慨,凄凉不尽。
17.【答案】搔首踟蹰 周公吐哺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无边落木萧萧下 大弦嘈嘈如急雨 大珠小珠落玉盘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踟蹰”“暧”“墟”“萧”“徐”等。
18.【答案】【小题1】无讼:没有诉讼事件。
【小题2】统治者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民众就会拥戴他、听从他。抑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讼”的本意指争论;争辩(是非)。也指在法庭上争辩是非。由原文“必也使无讼乎”可知,这是孔子“听讼”要达到的目的,在孔子看来,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
因此“无讼”,在这里指没有诉讼事件。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思想观点的理解能力。
材料②代表了孔子的为政的思想,是从统治者的角度讲的,“为政以德”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则是说这样做的良好效果,即民众就会拥戴他、听从他。统治者品德高尚,自然处理事件就会公正公允,百姓拥护爱戴,也就能达到“无讼”了。
材料③是从一般民众角度讲的,其中“克己复礼”指的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如此就能被称赞为“仁”。如果一般民众都这样,自然也就没有诉讼事件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②孔子说:“君王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会环绕在其周围。”
③(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不够聪敏,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19.【答案】略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所给材料很简单,只有一句话,主语是“生活的样子或人们的思想观念”,谓语是“发生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某个人的出现”,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写作内容。
“生活的样子”是比较概括的短语,它包括每天要做的事,要见的人,要说的话等等,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是某种“习惯”,更多的是外在形式的变化;而“思想观念”则是深层次的变化,也许外在的东西没有改变,但内在的东西已经不同往日,这样的变化除了当事人或者非常亲近的人之外,可能不易察觉。这就启示我们,写“变化”可以从外和内两个角度着笔。这种“变化”应该是以过去为基准而发生的改变,因此过去是什么生活状态,是什么思想观念,要写清楚,与后面相比才能谈得到“变化”,而且这个“变化”应该是巨大的,是向好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彻底改变的那种,因此“变化”是什么,也要写透彻。而这个巨大变化是某个人带来的,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她)是做什么的,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是怎样改变了某个人的生活的样子或者思想观念的,当事人的外在和内在究竟有哪些改变,都要写清楚。
题目“直到遇见你”中的“你”就是这个带来巨大变化的“某个人”,而且“你”是第二人称,写作时应采用第一人称,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倾诉“你”的出现给“我”带来的巨大影响;“直到”表明没有遇到“你”之前自己的生活状态不好,或者思想观念不对,遇到“你”之后才有了改变,这个过程要写清楚。
本题要求写记叙文,考生要在两个部分用心思考,一个是要“塑造”“你”的形象,这就涉及到人物塑造的手法,除了直接描写之外,也可以考虑环境衬托,其他侧面描写等手法,要把能够触动“我”的部分写足写透,也就是采用细节描写,详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还要写出“我”的细腻的心理感受。另外就是要设计好“遇见”的情节,在什么背景下遇见的,整个过程要有重点,突出对“我”有影响的那部分情节。
立意:
1.你是我心中的太阳。(写自己因家庭变故心灰意冷,直到遇到一个坚强的残疾人,被他的热情和乐观感动,改变了生活状态)
2.手艺人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写原来自己看不起手艺人,直到自己亲手制作陶罐,遇到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才改变了对技艺的轻视)
3.你让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写原来自己没有理想和目标,直到遇到李老师,在她的影响下,了解了自己的特长,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关键概念
乡土性
③
血缘关系
主要内容
乡土性表现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
亲缘关系以己为中心
作用:⑤
①
②
④
特点:依赖人情往来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著阅读,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北京市大兴区精华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大兴区精华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名著阅读,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