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01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02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
    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
    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
    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
    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
    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
    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
    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
    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
    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
    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
    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
    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
    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
    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
    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
    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
    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
    7.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
    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
    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
    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
    8.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回答问题。
    泰博学,善谈论。 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 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涂正确的答案。
    初A游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符融G一见H嗟异I因以介J于河南尹李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
    ②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14.郭泰为什么被誉为“鲜见其俦”?请简要说明。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①
    白居易
    故情周匝②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③,末下刀圭搅曲尘④。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注】①李六郎中,即李宣,元和十一年在忠州刺史任上给白居易寄来了当地特产蜀茶,其时白居易正被贬为江州司马。②周匝:完全。③鱼眼:水煮沸时出现的气泡。④刀圭搅曲尘:用小汤勺搅动,产生茶叶细末。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交代诗人与友人向来交往亲密,这是友人不顾自己身体不适而给诗人写信寄茶的情感基础。
    B.“火前”即清明节前,“火前春”即清明节前所产的茶,友人寄来的珍贵绿芽是第一焙的明前茶。
    C.颈联通过细节刻画,写诗人迫不及待地煎水煎茶、搅动细末,可见诗人茶艺之精,亦不负友人送茶之苦心。
    D.“别茶人”是指能鉴别茶叶品质优劣的人,友人将珍贵的茶叶寄送诗人,是因为两人同为爱茶之人、识茶之人。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韩愈在《师说》中用“ ______ , ______ ”两句正面解释了教师的职能。
    (2) 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______ , ______ ”两句化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来增添浪漫气息。
    (3) 古代文人常在词中直抒愁情,如李清照的“ ______ ”,辛弃疾的“ ______ ”等词句就直接用“愁”字来抒发情感。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句谚语“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意思是说虽然吃饱饭出门,但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但还是要带上雨伞,凡事要有备无患。然而,也有人说,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面对意外挑战,因此涵养“无备”的心态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既是文学的,① 。作为文学经典,《诗经》确立了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情调。作为文化经典,《诗经》是周朝礼乐的组成部分,表现了周人农事、宴饮、战争、婚恋各个方面的情形,展示着先民对天人、家国、上下、男女关系的理解。
    通俗而言,《诗经》所记录的就是我国最早的诗,② 。比如结婚的时候,典礼旁边有人歌唱;宴饮的时候,歌唱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接待。除了日常生活之外,③ ,有些人为国而战牺牲生命,这个时候也需要歌唱,表达对这种献身精神的敬意。
    《诗经》所录作品,最早的距今已有三千年,最晚的距今也有两千五六百年。 从时间上看,我们距离《诗经》不可谓不远,但只要回到生活,你才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脉。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独领风骚”“逃之夭夭”“泾渭分明”这些词语便出自《诗经》的诗篇,我们时常赞美的夫妻和睦、上下和乐等都在《诗经》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 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 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① 杨柳才吐出仿佛半粒米似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② 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她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 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她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节选自鲁迅《药》)
    2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歪歪斜斜、层层叠叠、跄跄踉踉”,说说它们和“歪斜、层叠、踉跄”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2.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
    B.“(这床被子)是我的——”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C.外国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D.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便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
    2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仿佛……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C、C、、
    【解析】(1)B.“唐宋诗词”扩大了范围,在材料一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关于“价值”分析中,强调了“唐宋诗词中典范作品”这一范围。
    故选B。
    (2)C.“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错,原文中说“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强调了视角对象,并以“最终”二字限制。后文“对接受者而言,……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手段同样具有“美”。
    故选C。
    (3)“滋味说”是指“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A.描写人的形象,没有物和景。
    B.是抒情。
    C.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最符合“滋味说”。
    D.是叙事。
    故选C。
    (4)这是诗歌炼字的典故。“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因为“扶”字和苏轼的“摇”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用“失”比“映”和“隐”好,因为“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
    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苏东坡“击节称妙”是认为苏小妹的诗句创造出更高的审美境界,更能呈现“意”之美。
    结合材料二“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可知,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摇”“映”二字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扶”的拟人化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失”写出淡月之夜,月、梅融为一体的朦胧情景。“扶”“失”二字更符合整体意境和滋味。
    (5)本题要求推介的是经典诗词,推介词旨在推荐,以引起重视,所以要了解和准确介绍所推介的对象的特点和意义,然后结合材料列出推介的要点。
    结合材料一“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可知,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
    结合材料一“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结合材料二“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可知,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答案:
    (1)B
    (2)C
    (3)C
    (4)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苏东坡“击节称妙”是认为苏小妹的诗句创造出更高的审美境界,更能呈现“意”之美。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摇”“映”二字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扶”的拟人化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失”写出淡月之夜,月、梅融为一体的朦胧情景。“扶”“失”二字更符合整体意境和滋味。
    (5)①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②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③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全文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概括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D、A、、
    【解析】(1)D.“借助女孩们的视角”错,女孩们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都是从作家的全知视角叙述,而非“借助女孩子的视角”。
    故选D。
    (2)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错,文中提到“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奶奶是有意为之,是爱孙女们的表现,不能说“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
    故选A。
    (3)注意题干中的情境设置指向,“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可见回答时应先指出“指甲草”的信息指向。
    文中大奶奶和几个孙女儿,都是小地方上的普通人,种花摘花染指甲也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言行举止充满了淳朴的生活气息。
    而以“凤仙花”为题,则应探究作家的用意所在。开头特意提及,“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点出了以“凤”“仙”命名凤仙花的寓意:文中的人物都有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
    同时,以“凤仙花”为题,也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看似随意的题目里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4)由“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可知,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
    由“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可知,轻轻砸、摁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
    由“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可知,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
    答案:
    (1)D
    (2)A
    (3)①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
    ②“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
    ③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
    (4)①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
    ②轻轻砸、摁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
    ③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
    (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
    (4)本题重点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试题答案相对开放,需要考生调动文学文化积累,给出自己合理的回答。
    文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10~14.【答案】A、D、、、
    【解析】(1)“初游洛阳”中,“初”为“游”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游洛阳”为“游于洛阳”的省略,语意完整,故在B处断;“时人”为“莫识”的主语,后省略宾语“郭泰”,故在E处断;“陈留符融一见嗟异”为连动句,中间不断开,其后断开,故I处断。根据上述分析,在BEI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人知道他,陈留符融一见到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
    (2)A.“是同一类老师”错误。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经师:指的是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指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老师。
    (3)D.“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错,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仇香被任命为主簿是因为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是王奂对他的期许。“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错。这是王奂的观点,而非仇香。“故被郭泰奉为老师”强加因果,被郭泰奉为老师是之后的事,原文为“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
    (4)①素:一向;匹:匹敌,此处活用为名词,匹敌之人;尝:曾经;仕:做官。句子翻译为: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
    ②奈何:怎能;忿:恼怒;历:多。句子翻译为:你守寡而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而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
    (5)根据原文“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可概括出:聪明博学,高雅通达。
    根据原文“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可概括出:明达知人,奖训士人。
    根据原文“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可概括出:谦逊自知。
    答案:
    (1)BEI
    (2)A
    (3)D
    (4)①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
    ②你守寡而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而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
    (5)聪明博学,高雅通达;明达知人,奖训士人;谦逊自知。
    参考译文:
    郭泰学识广博,善于讲论。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人知道他,陈留符融一见到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李膺与他相见,说:“我见过的士人多了,没有赶上郭林宗的。他灵敏卓识通达朗悟,高尚雅致精到渊博,当今华夏,很少看到能与他相比的。”就同他结为好友。于是,他的名声震动京师。后来回归乡里,士绅儒生一直送到河边,送行的车辆有数千辆,李鹰同郭泰同船而渡,各位宾客远望着他,以为他是神仙。
    郭泰善于识别人,喜好称赞开道读书人。陈国少年魏昭向郭泰请求说:“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遇到。我愿意跟随在您的身边,给您洒扫房屋和庭院。”郭泰答应了他。后来,郭泰曾因身体不适,命魏昭给他煮稀饭。稀饭煮好以后,魏昭端给郭泰,郭泰大声喝斥魏昭说:“你给长辈煮稀饭,不存敬意,使我不能进食。”将杯子扔到地上。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饭,再次端给郭泰,郭泰又喝斥他。这样一连三次,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于是郭泰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就把魏昭当作好友,善意对待。有人问汝南范滂说“郭林宗是怎样一个人呢?”范滂说“隐居像介子推一样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像柳下惠一样,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天子不能把他看做臣仆,诸侯把他看做朋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郭泰曾因颇有道德和才艺被推举,但他没有赴任,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郭泰回答说:“我晚上观看天象,白天考察世态人事,天命要废弃的事物,是不能支配的,我就悠闲度日罢了。”但他仍然周游于京城,教诲他人不止。
    仇香,是陈留人,有高尚的德行,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应当是教育感化没有达到(要求)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因为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况且你辛苦养大孤儿,却不能成全补益他,倘若已故的人有灵知,你百年之后亡故,怎么去面对先人!”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趁机向他陈述人伦孝行,用不孝生祸、行孝得福的话做喻感化他,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当时考城县令河内人王奂想委任仇香当主簿,他对仇香说:“听说在蒲亭,陈元有了过错,不治罪而去感化他,莫非缺少鹰鹤一样威猛的心志吧?”仇香说:“我以为鹰鹑虽威猛但不如鸾凤美好,因此不想为官。”王涣说:“枳树荆棘不是鸾凤栖息之处,百里之路哪里是你这样的大贤人走的路呢。”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郭泰、符融携带名帖来拜访仇香,仇香于是留下他们住宿;第二天早上,郭泰起身,下床拜叩仇香说:“您是我的老师,而不是我的朋友。”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不接受官府的征召,后来在家里去世。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5~16.【答案】A、
    【解析】(1)A.“友人不顾自己身体不适”说法有误。“新茗分张及病身”是说友人将好茶分给疾病在身的诗人。
    故选A。
    (2)诗歌颈联“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一句意思是取来煮茶的工具,煎水煮茶,用器具将茶碾成颗粒状,把茶叶细末用小汤匙搅动。这一句是对诗人拿到新茶后,迫不及待地想要炙之、解之、碾之、罗之、煎之的过程所进行的描写。得到好茶叶,自然不想草草了事,浪费了这好茶,因此从这一套完善的煎茶法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茶的熟知与喜爱。
    尾联“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意思是这么好的茶不先给别人却先寄给了我,想必知道我是能鉴别茶叶品质优劣的人。“别茶人”三个字是诗人给予自己的评价,诗人此时是病中渴茶之人,得到茶后非常高兴,故而如此评价自己。因为懂得品茶,所以才能在起起落落的仕途中宠辱不惊,将生活所有的不惑,在茶的苦涩和清香中释然,茶于他,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也就成了当之无愧的“别茶人”。由此可见诗人在识茶辨茶方面的自信。
    诗歌首联中,作者以“故情”二字对诗人及李六郎中的关系做以简单描述,表明两人是老相识,“新茗分张”时,能第一时间想到诗人,可见二人交情匪浅。而诗人写作的清明节本应是扫墓时节,诗人被贬谪后孤身一人,卧病在床,孤寂冷清,但却在清明前夕收到书信和新茶,且用红纸包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饱含着一丝温暖的情谊在其中。从诗人的态度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友人千里寄茶的深情厚谊的感激。
    答案:
    (1)A
    (2)①爱茶之心切。诗人慢慢等待水煮沸又用小汤勺慢慢搅动茶叶细末,这些煎茶细节描写可见其爱茶之心切。
    ②辨茶之自信。尾联直接以肯定语气表明在识茶辨茶方面的自信。
    ③对友人的感谢。诗人身处被贬境地又在病痛之中,友人寄茶背后的情谊让诗人充满感激。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小题3】怎一个愁字了得,江晚正愁余
    【解析】故答案为: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字:受、惑)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重点字:崩、摧)
    (3)怎一个愁字了得 江晚正愁余(重点字:愁)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师说》名句辑录: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8.【答案】 有备与无备相谐见精神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按照惯常性思维,古人提出的观点,有一点不可思议,因为其所倡导的是有悖常理的。但是,从长远眼光看,古人之语是饱含深意。昨天不可期,今天成定然,明天当如何?面对来时路,只有很好地处理好“有备”和“无备”的关系,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行稳致远。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源于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估。正是有了充分的准备和预设,所以顺境时可长驱直入,逆境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先人通过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经验就是有力的佐证。不论是个人的生活小事件,还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件,要想顺利发展,并向着利好的方向推进,必须要把前期的工作做好。只有防患于未然,才有可能在健康轨道上可持续发展。
    当然,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做事之前做好准备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先决条件,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以如临大敌的紧张惶恐之思对待。在没有做事之前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自己折磨的身心俱疲,真正做事时可能就没有了那份精气神。毕竟,在打算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和物质的准备,这样放松心态,泰然处之,以“无备”之思用心经营,放平心态,顺其自然。当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处理各种事情时,也就不会因为过于紧张而产生负面影响。不过,这里的“无备”不是摆烂和躺平,而是建立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长期积累的基础之上。
    中国科技事业之所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定量的话语权,源于中国科技人未雨绸缪、殚精竭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精耕细作。起步之初,不论是占有的国内资源,还是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发展和振兴科技都是不利的。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冒严寒,斗酷暑,立足中国的实际,科学施策、精心布局,然后循序渐进,最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从零起步闯出一条新路,源于科学设计和精心的准备;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攻坚克难,得益于前期的积淀,这样才有了“无为而治”的从容。
    “欲成其事”,宜精心谋划;要行稳致远,当拿捏好“有备”与“无备”的关系。只有二者实现和谐共振,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可知,它由两个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组成。前半部分由“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谚语入题,然后从语义上分析这句谚语的意思;后半部分用“然而”领起,表示下面的意思与前面是转折关系,指出关于谚语揭示的道理,在现实中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很显然,前半部分是话题的源起,引出后面的反向认知。把两种观点放在一起,其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有备”与“无备”关系的讨论。基于此,该材料引发思考的角度有:现实中我们是否需要有“有备”之心;要做到“无备”,该有什么样的条件;如何处理“有备”与“无备”的关系。
    不难看出,情境材料提供的话题是带有辩证思维性的,这样按照写作任务提出的要求构思立意,完成任务时,一方面要紧扣“材料的启示意义”思考,一方面所写的内容一定是自己针对材料展开的“感悟与思考”,另外还要把材料话题蕴涵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
    这样,本文写作时生应围绕“有备”与“无备”这一主题写作。首先要理解“有备”,“有备”有预先安排或筹划之意,这个“有备”可能是物质方面的积累,可能是知识方面的储备,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成熟。“无备”是无法预判、无法提前准备的情况。人生不是任何环节都能让你“有备”的,很多时候,充分准备的机会只是一种奢求。如果能涵养“无备”的心态,能让人增进一份从容与坚定,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有意义和有目的的努力。然后,围绕两个关键词,并与文章的主题对接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最后,观照现实,阐述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参考立意:
    1.“有备”固好,“无备”亦不可或缺。
    2.在“有备”与“无备”中砥砺成长。
    3.“无备”心态不可缺。
    4.未雨绸缪要“有备”。
    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19~20.【答案】(1)①处,根据“既是文学的”“作为文学经典”“作为文化经典”,可知语境意在强调《诗经》兼具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故可填入“也是文化的”。②处,根据“歌唱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接待”“这个时候也需要歌唱”,可知语境意在强调诗在周代是用来唱的,故可填入“它在周代本来是用来唱的”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战”“牺牲生命”“献身精神”,可知语境意在强调“战争的时候”,故可填入“战争发生的时候”之类的语句。
    (2)原句语病有三:一是主客颠倒,“我们距离《诗经》”主客颠倒,可改为“《诗经》距离我们”;二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只要……才”使用不当,可改为“如果……就”;三是成分残缺,“流淌在我们的血脉”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在“中”。
    答案:
    (1)①也是文化的②它在周代本来是用来唱的③战争发生的时候
    (2)从时间上看,《诗经》距离我们不可谓不远,但如果回到生活,你就会发现《诗经》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的是病句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辨析病句的方法:
    1.语感直觉扫描法。凭语言经验,读读句子是否顺畅,从而对语句是否有语病直接作出判断。可反复体会,快捷有效。
    2.语法分析法。从语法结构入手,进行主干枝叶梳理,先去定状补,看主谓宾是否有语病,再看定状补的语序及其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有语病。
    3.句意分析法。先看句意是否明确(一个句子在具体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唯一的,有两种以上的理解是歧义),再看句意是否合理。
    4.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主结构造句,用一个常用的句子和原句比较,找出不同,再作分析。
    5.逻辑分析法。从概念的判断、推理、使用方面考虑,即进行逻辑意义上的分析。
    21~23.【答案】A、、
    【解析】(1)“歪斜”意思是不正,不直;“歪歪斜斜”是曲曲折折的样子,比“歪斜”更能形象表达小路的曲折状态,更具有形象性。“层叠”是层层重叠的意思;“层层叠叠”形容层次繁多、错综复杂,比“层叠”更显层次繁复,形态密集,更具有形态性。“跄踉”形容脚步不稳;“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比“踉跄”更能体现走路不稳定的状态,更具有生动性。
    (2)文中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
    A.表示意思的跳跃、转换或转折。
    B.表示说话的中断。
    C.表示解释说明。
    表示D.语音的延长。
    故选A。
    (3)①此处的“仿佛……似的”是比喻修辞,“新芽”为本体,“半粒米”为喻体,把新芽比喻为半粒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杨柳才吐芽的形态,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②“仿佛等候什么似的”,描写华大妈上完坟后的状态,表示猜测,像是等候又不一定是,表达出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强调出华大妈失去儿子后的茫然失落,心无寄托。
    答案:
    (1)“歪歪斜斜”是曲曲折折的样子,比“歪斜”更能形象表达物象。“层层叠叠”形容层次繁多、错综复杂,比“层叠”更显繁复,更具形态感。“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比“踉跄”更能体现走路不稳定状态。
    (2)A
    (3)①是修辞手法,表比喻,把新芽比喻为半粒米,生动呈现杨柳才吐芽的形态。
    ②表示猜测,用来描写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像是又不一定是。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需要明确词语特点,结合词意和语境分析表达效果,通过对比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明确语句中标点符号的具体含义和作用,然后对比选项进行分析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需要明确句意,结合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进行赏析和解答。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②情景补写和语句复位;
    ③赏析句子表达特点和效果;
    ④辨析、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⑤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名著阅读,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