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长沙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长沙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长沙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题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长沙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长沙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24长沙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净活跃度指一定时期区域内就业人口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的差值,可表示该区域就业吸引力大小。下图示意武汉近郊各区的净活跃度变化(每个区下面括号里代表的是主导产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期间,该区域( )
A. 就业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B. 武钢区就业人口总量减少
C. 纸坊区就业吸引力最大D. 豹懈区就业吸引力最大
2. 为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
A. 豹解区注重产业升级B. 纸坊区增加住宅面积
C. 引导阳逻区人口外迁D. 物流业向中心城区迁移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净活跃度指一定时期区域内就业人口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的差值,可表示该区域就业吸引力大小。读图豹懈区的净活跃度最高,表明该区域就业的吸引力最大,D正确,C错误;读图整体净活跃度为正值,表明该区域就业人口总量呈上升趋势,A错误;武钢区2017年-2018年就业净迁入人口为1332,2018-2019年净迁出为970人,该时间段总体就业以迁入为主,B错误,该题选D。
【2题详解】
读图豹懈区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综合效益较高,产业和城市融合度较高,不需要产业升级,A错误;纸坊区以汽车制造和服务为主,需要大量劳动力,且该时期就业净迁入人口增多,需要增加住宅面积满足新迁入人口的需要,B正确;阳逻区主导产业为航运和物流,需要劳动力,且图示时间段就业人口迁入较少,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应引导人口外迁,C错误;中心城区地价较高,物流中心占地面积较大,应向郊区交通便利的地区迁移,D错误,该题选B。
【点睛】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但诸方面因素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的,不能截然分开。自然地理条件好的地区往往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相应较高,则地租亦高。地租高低主要与市心距离、交通通达度、环境等相关。
过江桥梁是打破自然阻隔、连通长江南北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随着近年长江过江桥梁数量不断增多,可达性提升,长江南北两岸地区(市)间过江最短路径由高度依赖某几座高中介中心性过江桥梁(中介中心性越高表示在区域交通网络中对该桥梁依赖度越强)发展为多座过江桥梁共同分担。目前,高中介中心性过江桥梁主要布局在长江下游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长江干线过江桥梁建设情况(截至2021年6月)
3. 长江上游过江桥梁总量占比高是因为上游( )
A. 地形崎岖B. 江面狭窄C. 干流距离长D. 城市数量多
4. 高中介中心性过江桥梁主要布局在长江下游地区,主要是因为下游( )
A. 人口密集,过江需求大B. 水流平缓,轮渡替代强
C. 经济发达,南北联系强D. 江面宽阔,建设成本高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主要考查学生对长江上中下游流域、干流岸线等的区域比较能力。地形崎岖与修建过江桥梁多少没有直接关系,A错;江面狭窄是客观事实,但是是否修建过江桥梁主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决定,B错。根据所学,长江上游干流较中游和下游是最长的,因此所需的过江桥梁最多,且据表计算也印证了上游干流最长:上游岸线长度=70÷1.35×100≈5185km,中游岸线长度=30÷4.08×100≈735km,下游岸线长度=28÷2.98×100≈940km,C对;在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带城市数量不及中下游地带,D错。故选C。
【4题详解】
主要考查学生提取表格和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意识。结合表,长江下游地区过江桥梁数量少,单位岸线长度的过江桥梁较少,长江南北两岸的地市间交通必需依赖仅有的少数几条过江桥梁。是否修建过江桥梁主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决定,比较长江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段,下游段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是过江桥梁最少,人们对主要过江桥梁的依赖度非常高,其原因是下游江面最宽阔,过江桥梁建设难度和成本高,数量较少,D对;“人口密集,过江需求大”“经济发达,南北联系强”对修建过江桥梁的需求高,会促进过江桥梁建设,建设更多桥梁,而不是过度依赖高中介中心性过江桥梁,AC错;“水流平缓,轮渡替代强”客观存在,但是由于速度、周转等问题,过江桥梁的优势更明显,B错。故选D。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2)社会因素——主要因素。 (3)技术因素——保障性因素。 (4)自然因素——限制性因素。
我国J乳业集团在张家口坝上流转38万亩土地,建立原生态牧草种植基地,改良牧草种植土地3万亩,形成了“田种草、草喂牛、牛产奶、奶加工、粪还田、沼气发电”全产业链绿色生产体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J乳业集团全产业链绿色生产体系的特色有( )
①多种经营,丰富乳制品的种类 ②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
③协调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④从生产源头实现减排减污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6. J乳业集团在改良牧草种植土地过程中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 培育优良牧草B. 沼液替代化肥
C. 改进灌溉方式D. 扩大绿肥种植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乳业集团全产业链绿色生产体系为“田种草、草喂牛、牛产奶、奶加工、粪还田、沼气发电”,牧场建在草场之中,工厂建在牧场中,构建“种植、养殖、加工”零距离一体化的绿色生产模式,奶牛挤出的生鲜乳直接免去运输、中转环节,通过低温洁净管道传送至加工环节,从生产源头实现减排、减污,④正确;在产业布局上,属于生态循环产业链生产模式,实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②正确;材料未体现乳制品种类丰富,①错误;全产业链绿色生产体系协调了生产与生态空间,并未涉及生活空间,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牧草种植采用沼液替代化肥,可降低过量施肥对土壤的破坏,提高土壤肥力,B正确;培育优良牧草、改进灌溉方式,不属于改良牧草种植土地的措施,AC错误;扩大绿肥种植会减少牧草产量,D错误。故选B。
【点睛】工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昆明准静止锋是影响云贵高原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冬、春季表现最为突出。研究人员根据锋面活动的位置,选取昆明、沾益、贵阳3个站点,将昆明准静止锋细化为3类(下左图)。c类准静止锋出现次数最多,占46.0%,b类准静止锋占40.0%,a类准静止锋仅占14.0%。下右图示意昆明、沾益、贵阳三地冬季8时阴天日数年际变化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研究人员确定准静止锋位置的依据正确的是( )
A 锋线以东东南风、锋线以西西北风B. 锋线附近等压线稀疏
C. 卫星云图中西部云系和东部晴空分界D. 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
8. 上右图中统计数据与三地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昆明,乙—贵阳,丙—沾益B. 甲—昆明,乙—沾益,丙—贵阳
C. 甲—贵阳,乙—沾益,丙—昆明D. 甲—贵阳,乙—昆明,丙—沾益
9. 影响丙城市冬季阴天日数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暖气团湿度B. 冷气团温度C. 暖气团活动频次D. 冷气团活动频次
【答案】7. D 8. B 9. D
【解析】
7题详解】
参照图中3类准静止锋活动位置,锋线均为西北—东南走向,锋线东(北)侧为冷气团,西(南)侧为暖气团,两侧气流均流向锋线附近,即锋线以东是东北风,锋线以西是西南风,A错误;锋线附近冷暖气团相遇,气压差异大,等压线密集,B错误;锋线东侧为冷气团控制区域,多阴雨天气,气温低,锋线西侧为暖气团控制区域,多晴朗天气,气温较高,所以锋线附近气温差异大,等温线密集,C错误,D正确。 故选D。
【8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c类准静止锋出现频次最高,而贵阳位于c类准静止锋锋线东北侧,多为冷气团控制,多阴雨天气,所以丙为贵阳;b类准静止锋出现频次较c类稍低,而昆明位于b类准静止锋锋线的西南侧,多为暖气团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甲为昆明,进而可推出乙为沾益。故选B。
【9题详解】
由分析可知,丙城市为贵阳。昆明准静止锋是南下冷空气被山脉阻挡而呈现准静止状态,锋线附近暖空气缓慢抬升,产生规模偏小的云系和降水。丙城市冬季阴天日数最多,说明丙城市冷空气南下较为频繁,受冷气团活动影响时间最长。暖气团湿度大小主要影响云量多少,而阴雨天数主要受锋面频次影响,A错误;冷气团温度影响其控制区的气温变化状况,B错误;冷气团活动是昆明准静止锋形成的主导因素,所以其活动频次影响阴天日数,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或冷空气南下势力减弱并受到地形的阻挡,使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呈静止状态时,会形成准静止锋。有时锋的移动缓慢或在冷暖气团之间作来回摆动。中国的准静止锋多为冷锋移动中受地形阻挡作用而形成,常出现在华南的南岭一带、云贵高原及天山地区,分别称为江淮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和云贵准静止锋。
土壤呼吸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土壤释放的CO2量,是衡量土壤生态系统活跃程度和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代谢强度的重要指标。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湿度、活性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近年来,武夷山各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呼吸速率呈下降趋势。下图示意武夷山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四种植被类型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推测图中甲、乙、丙、丁中最有可能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植被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1. 近年来武夷山各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呼吸速率下降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
①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平衡 ②破坏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平衡
③山地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④山地土壤含氧量不断增加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通常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湿度、活性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即土壤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活性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呼吸速率越高。由此可见,丁温度和湿度条件最好,应为武夷山海拔较低处的常绿阔叶林;乙其次,应为针叶林;而亚高山矮林由于海拔较高,水热条件较差,生长低矮且稀疏,矮林下的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较低,从而导致其土壤呼吸速率较低些,即丙为亚高山矮林;高山草甸由于气候环境冷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层次不明显,植株和根系非常密集,常形成平坦的植毯伏贴在地面,因此高山草甸下的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提高了其土壤呼吸速率,即甲为高山草甸。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土壤呼吸速率下降,单位时间释放的CO2减少,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平衡,①正确;材料显示“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湿度、活性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所以土壤呼吸速率下降,会破坏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平衡,②正确;土壤呼吸速率下降,说明土壤通气性变差,③错误;据材料可知,土壤呼吸速率下降,土壤温度、活性有机质含量均会下降,释放的氧气可能会减少,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地形、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太行山区是华北地区生态功能核心区,整体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000-2020年,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但单项ESV增量差异显著(下表)。图为2000-2020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2. 2000-2020年太行山区草地转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最多是( )
A. 水域耕地B. 林地建设用地C. 耕地林地D. 建设用地水域
13. 推测该区耕地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原因有( )
①发展畜牧业②城镇扩张③生态退耕④耕地撂荒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14. 太行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
A. 林地面积增加,调节服务增强B. 林地面积增加,支撑服务增强
C. 耕地面积增加,供给服务增强D. 草地面积增加,调节服务增强
【答案】12. C 13. D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可以看出,一部分草地转化为了耕地和林地,大部分保持为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变化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表中可以看出,食物生产的ESV的增长为负,代表了耕地面积的缩小,且一部分耕地转化为了林地,则有可能是②城镇扩张、③生态退耕和④耕地撂荒导致的耕地缩小,读图可知,2020年草地比重下降,说明耕地土地利用转移不是发展畜牧业,①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表中可以看出,调节服务的ESV增长最大,代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之相关的是图中林地面积的增大,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各种效益,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支持功能。
位于云南蒋家沟的某干热河谷因滑坡、崩塌形成了大量不稳定斜坡。其中稳定区位于坡面上沿;失稳区位于坡面中部;堆积区位于坡脚。堆积区由砾石及松散固体物质堆积而成。研究发现其阴坡与阳坡植被多样性差异较大,下表为该河谷阴阳坡不同区段样地基本特征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河谷稳定区与堆积区植被覆盖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
A. 稳定区泥沙堆积,利于多数植被生长B. 稳定区河流冲淤,利于多数植被生长
C. 堆积区焚风效应,不利多数植被生长D. 堆积区砾石堆积,不利多数植被生长
16. 该河谷阳坡较阴坡植被多样性更丰富的原因是( )
A. 阳坡位于河谷以南,热量条件更好B. 阳坡地质灾害频繁,植被不断更替
C. 阴坡太阳辐射弱,水分条件更充足D. 阴坡乔木茂密,抑制了草本的生长
【答案】15. D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稳定区位于坡面上沿,坡度较小,侵蚀和堆积作用弱,A、B错误;堆积区坡度大,且多以砾石和松散固体物质为主,缺少土壤,不利于植被生长,D正确;堆积区位于坡脚,两侧均有,所以不是焚风影响导致的植被少,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阳坡和阴坡除了坡向差异之外,阳坡三个区的坡度均大于阴坡,所以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导致植被不断更替,B正确;根据经纬度可知,河谷以南的是阴坡,故A错误;此处是亚热带干热河谷,不管是阴坡还是阳坡水分条件都差,故C错误;表格中阴坡植被基本都是草本植物,缺少乔木,D错误。故选B。
【点睛】在北半球,山南为阳坡,山北为阴坡;谷北为阳坡,谷南为阴坡。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703年,在芬兰湾的沼泽地上建成一座客、货运海港——圣彼得堡。19世纪上半叶,该地区陆续修建了12条铁路线;20世纪中后期开通波罗的海—伏尔加运河,1998年圣彼得堡港实现集装箱作业,逐渐发展成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港口。如今圣彼得堡已成为俄罗斯对外联系的门户和第二大城市。图为圣彼得堡交通图(图中摩尔曼斯克和圣彼得堡均是俄罗斯重要商港,中俄海上贸易把圣彼得堡作为首选港口)。
(1)据材料分析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圣彼得堡城市发展的影响。
(2)与摩尔曼斯克港相比,请说明圣彼得堡港具有的优势与不足。
【答案】(1)影响:海港与铁路线相衔接,中转大宗货物和人流(或与客、货集散相关的服务业、制造业在此聚集),圣彼得堡发展成为经济活跃的城市(地区中心城市);波罗的海—伏尔加运河通航,圣彼得堡经济腹地扩大;集装箱码头等建成,运输效率提高,运输量增大,圣彼得堡产业发展、就业增加,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发展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城市。
(2)优势:圣彼得堡港风浪相对较小;交通网络发达,具备更好的交通便利性和快速运输能力(或能更好依托大城市的人、财、物等优势);距离俄罗斯经济发达地区更近(或港口的经济腹地更大);港口设施齐全,服务能力强。
不足:芬兰湾狭窄,影响航行;冬季封冻期较长,需要破冰作业。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圣彼得堡交通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的影响,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圣彼得堡地区铁路与港口相连接,有利于大型货物的运输,吸引诸多企业再次集聚,使得圣彼得堡成为经济活跃的城市;同时,波罗的海-伏尔加运河的开通,使得圣彼得堡的经济腹地进一步扩大,货物运输量增加,促进圣彼得堡的进一步发展;圣彼得堡实现集装箱作业,可以使其运输效率提高,运输量增大,促进圣彼得堡产业进一步发展,就业增加,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成为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
【小问2详解】
可从海运条件及其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等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与摩尔曼斯港相比,圣彼得堡港位于海湾内部地区,风浪相对较小,圣彼得堡有多条交通干线经过,交通网络较为发达,具有更好的交通便利性和快捷输送能力;同时,距离大城市较近,经济腹地较大,市场需求量较大;圣彼得堡港口设施较为齐全,服务能力较强,服务种类较多。但圣彼得堡位于芬兰湾内部,芬兰湾狭窄,影响船只航行;同时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时封冻期较长,需要破冰作业。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元方村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湖潮乡,邻近贵安新区行政中心,喀斯特地貌发育。2013年以前,该村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天然林地、旱地和水田,其中旱地主要为坡耕地,水田以梯田为主,地块狭小,当雨水不足时,需要进行灌溉。2014年以来,伴随着贵安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政府依据相关政策对该村的部分土地和房屋进行了征收,并针对土地上不同的附着物给予村民不同的补偿。2023年,有两条主要交通干线从该村经过,修建道路时破坏了原有的灌溉水渠,使该村在土地利用类型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左图为元方村2013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下右图为元方村2023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1)简述元方村近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的变化。
(2)分析元方村的大部分水田转变为人工林地的原因。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说出经过元方村的交通干道的布局特点及原因。
【答案】(1)天然林地的分布和面积变化都很小;交通用地面积增加较多;部分旱地和全部水田变成了人工林地;在原来的旱地上新建了面积较大居民区等。
(2)水稻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水田以梯田为主,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灌溉水渠被破坏,不能满足水稻对水的需求;树木对水的需求相对水稻较少,该地的雨水基本能满足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人工林地能绿化美化环境和保持水土;在土地征收时,树木的赔偿价格比水稻的要高。
(3)特点一及原因:避开天然林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特点二及原因:主干道从古村寨边上经过:既方便村民的出行,又避免对古村寨造成破坏,有利于社会可持续。特点三及原因:修建在地势较平坦的地方;既减少了搬迁费用,又降低了修建成本,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元方村土地利用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土地利用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元方村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简述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西侧,分布和面积变化都很小,结合主干道图例可知,交通用地面积增加较多;结合人工林地和旱地图例可知,部分旱地和全部水田变成了人工林地;结合新建居民区图例可知,在原来的旱地上新建了面积较大居民区等。
【小问2详解】
元方村的大部分水田转变为人工林地的原因主要从劳动力减少、灌溉水渠破坏、土地征收价格等角度分析。该处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水稻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水田以梯田为主,不利于机械化耕种,劳动力少,耕种不便,灌溉水渠被破坏,水利设施未及时修复,不能满足水稻对水的需求,使得水田逐渐减少;树木对水的需求相对水稻较少,该地的雨水基本能满足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且劳动力需求少,因而林地增加;人工林地能绿化美化环境和保持水土,生态效益高,在土地征收时,树木的赔偿价格比水稻的要高,因而大部分水田转变为人工林地。
【小问3详解】
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主干道图例可知,主干道避开天然林地,主干道从古村寨边上经过,穿过新建居民区,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主干道修建在地势较平坦的地方。
原因:避开天然林地,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主干道从古村寨边上经过,对古村寨起到保护作用,既方便村民的出行,又避免对古村寨造成破坏,有助于传统民居保留,有利于社会可持续。修建在地势较平坦的地方,既减少了搬迁费用,坡度小又降低了修建成本,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19. 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盆地内流动沙丘广布。盆地内普遍形成了上、下两套沉 积地层。研究表明,更新世共和盆地曾是一个大的淡水湖,称为共和古湖。随着地壳整体性 抬升,黄河切穿龙羊峡,共和古湖逐渐被排干。图1示意共和盆地概况,图2示意共和盆地 沿着中轴线的地形剖面。
(1)比较共和盆地中轴线沿线的地势差异。
(2)从地形角度分析共和盆地内部流动沙丘广布的原因。
(3)图中黄河谷地地区的上下两套沉积地层中,上层沉积物粒径大于下层,试分析原因。
【答案】(1)共和盆地中、西部地区(茶卡盆地和达连海盆地)地势起伏较小且西高东低;东部地区(黄河谷地)地势起伏大且总体东高西低。
(2)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且四周为高山,盆地内部降水稀少,(气候冷干)植被覆盖率低;盆地面积广阔,为沉积环境,地表沙源丰富;盆地内部地形较为平坦,风力大,易起沙,形成流动沙丘。
(3)上层的形成年代新,为河流(黄河)沉积物,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地壳抬升后黄河切穿龙羊峡),沉积物粒径大;下层的形成年代老,为湖泊(共和古湖)沉积物,湖水流动速度慢,沉积物粒径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共和盆地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形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堆积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2共和盆地沿着中轴线的地形剖面可知,共和盆地中部地区的达连海盆地和西部地区的茶卡盆地剖面线较为平直且西部略高于东部,说明地势起伏较小且西高东低;东部地区的黄河谷地剖面线起伏较大且东部总体东部较西部高,说明地势起伏大且总体东高西低。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气温低;读图1可知共和盆地四周为高山,受山地阻挡,盆地内部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加上温度低,热量条件差,不利于植被生长,植被覆盖率低;盆地面积广阔,地势较周围低,为沉积环境,堆积大量泥沙,地表沙源丰富;盆地内部地形较为平坦,且气候干燥,沙子水分少,质量轻,在大风吹佛下易起沙,形成流动沙丘。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更新世共和盆地曾是一个大的淡水湖,称为共和古湖。随着地壳整体性抬升,黄河切穿龙羊峡,共和古湖逐渐被排干”可知该地早期为湖泊沉积,后来湖泊排干过程中为流水沉积。因此下沉的形成年代老,为湖泊(共和古湖)沉积物。与河流相比,湖水流动速度慢,水体较为平静,沉积物粒径小;上层的形成年代新,为河流(黄河)沉积物。随着地壳整体性抬升,黄河切穿龙羊峡,落差大,流速快,沉积物粒径大。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松措位于西藏林芝市巴河上游的高深峡谷内,是藏东南最大的冰川堰塞湖,湖面海拔约3490m,水生动物种类较多。巴松措受南亚季风影响,流域内森林茂密,湖泊出水口处分布有冰碛丘陵。研究表明较高的水温适宜浮游植物繁殖,而巴松措湖区丰水季浮游植物生物量(重量)小于枯水季。下图示意巴松措流域。
(1)比较仲错弄巴曲和扎拉河的含沙量,并指出影响因素。
(2)与枯水季相比,分析丰水季巴松措湖区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小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观点认为巴松措未来会消失,你是否支持该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仲错弄巴曲含沙量小于扎拉河含沙量。影响因素:植被(森林)覆盖度;河流比降(河床相对高差)。
(2)流域内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丰水季为夏季;夏季气温较高,湖区水生动物活动活跃;水生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使浮游植物大量减少。
(3)①支持。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巴松措水位不断上涨;冲垮冰碛丘陵,湖水快速下泄,最终消失。
②不支持。巴松措有水流出湖口;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冰川融水,会通过巴河流出,巴松措水位较稳定。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巴松措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动物与环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知,仲错弄巴曲流域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度高,水土流失较少;且地势起伏较小,河流比降较小,流速较慢,含沙量较小。而扎拉河流域内森林分布少,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较多;且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比降较大,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
【小问2详解】
可从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或水生动物消耗浮游植物的角度展开分析。流域内冰川分布面积较大,且受南亚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因此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丰水季为夏季;夏季气温较高,利于水生动物生存,湖区水生动物活动活跃;浮游植物是水生动物的食物,水生动物大量消耗浮游植物,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小。
【小问3详解】
支持的理由从水位快速上涨,冲垮冰碛丘陵,湖水快速下泄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注入巴松措的水量不断增大,导致湖泊水位不断上涨,冲垮冰碛丘陵,湖水通过冲开的缺口快速下泄,最终导致湖泊消失。
不支持的理由从巴河可以排出湖水,湖泊水位较稳定分析。读图可知,巴松措有水流出湖口为西南侧的巴河;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会使冰川加速融化,注入巴松措的水量不断增大,但注入的水体会通过巴河流出,巴松措水位较稳定,不会因注入水量增多而抬升,不会冲垮冰碛丘陵,因此湖泊不会消失。地区
过江桥梁数量
(座)
过江桥梁密度
按岸线长度计算
(座/100km)
按GDP计算
(座/104亿元)
按常住人口计算
(座/107人)
上游
70
1.35
16.53
11.16
中游
30
4.08
12.35
9.92
下游
28
2.98
2.14
3.03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ESV变化×108/元
供给服务
食物生产
-2.22
原料生产
2.34
水资源供给
4.50
调节服务
大气调节
47.82
净化环境
12.29
水文调节
60.16
支持服务
土壤保持
5.26
维持养分循环
0.63
生物多样性
13.89
文化服务
美学景观
6.27
坡向
经纬度
区段
海拔(米)
坡度(度)
优势种
植被覆盖度(百分比)
阴坡
103°8'30"E
26°14'38"N
稳定区
1550-1600
16
扭黄茅、芸香草、拟金茅
92.2
失稳区
1500-1550
25
芸香草、扭黄茅
62.2
堆积区
1450-1500
30
鬼针草
27.6
阳坡
103°8'6"E
26°15'15"N
稳定区
1500-1600
25
扭黄茅、田箐、黄背草
92.1
失稳区
1400-1500
30
扭黄茅、田箐、荩草
62.7
堆积区
1300-1400
40
荩草、铁苋菜
32.2
2024长沙一中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长沙一中高三下学期模拟卷(一)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试卷一地理试题docx、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试卷一地理试题答案·地理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长沙一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长沙一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无答案doc、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解析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长沙一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长沙一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无答案doc、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解析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