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语文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语文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01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语文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02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语文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03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共36页。

    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
    2、第8课《登高》预习
    【知识精讲1 】
    原文及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 767 )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 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 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词】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潦倒(liá)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
    B.双鬓(bìng) 前后相属(zhǔ) 伺候(cì) 洁身自好(hǎ)
    C.萧条(xiā) 人才济济(jì)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 稳操胜券(q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浊酒 旋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 邂逅 穷困潦倒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 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 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 政治上不得志。
    4.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7.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二)理解性默写:
    1.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 , 。
    2.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 , 。
    3.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凄凉之感的诗句是: , 。
    4.《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诗句是: , 。
    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6.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7.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
    (三)简答:
    1.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特点如何,其作用是什么?


    2. 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3.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


    4.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

    5. 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知识精讲2】
    常见语气词梳理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
    语气是说话人在交际中对谈到的情况所持的态度。语气只有四种:陈述、疑问、祈使、感叹。陈述句(表示肯定,推测,判断,商榷)、疑问(表示疑问,反诘,选择)、祈使(表示请求,命令,禁止)、感叹(表示感叹)。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九个:
    一、也
    1、陈述语气,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 ,相当于“啊”、“呀”。
    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
    夫将者,国之辅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2、疑问语气 ,用在句尾,相当于“呢”、“吗”。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二、矣
    1、陈述语气,用在句尾,相当于“了”、“吧”。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你由来久矣。
    2、疑问语气,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呢”。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祈使语气,用于句尾,表示请求、命令或禁止。
    可疾去矣,慎勿留。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三、乎
    1、疑问语气。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2、陈述语气,表示肯定、推测或商量、商榷,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天乎!吾无罪。
    4、祈使语气,表示命令或禁止,可译为"啊"、"呀"等。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缓和语气。
    于是乎书。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四、者
    1、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昔者吾舅死于虎。
    2、疑问语气,用在句尾,与疑问词相配合。
    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3、陈述语气,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五、耶
    1、疑问语气,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然则何时而乐耶?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呜呼!州县者真驿耶?
    2、感叹语气,用于句尾,相当于“啊”。
    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乾坤其易之门邪!
    六、邪:同“耶”。
    七、焉
    1、表示停顿,用于句中,相当于“啊” 。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2、陈述语气,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了”、“吧”。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3、疑问语气, 用于句尾,相当于“呢”、“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4、感叹语气,用于句尾,相当于“呀”、“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八、为
    1、疑问语气,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多于“何”相配合使用,相当于“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乐而不为?
    2、感叹语气,相当于“呀”“啊”。
    予无所用天下为。 《庄子》
    九、哉
    1、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
    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
    旦旦有是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
    美哉,我少年中国。——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
    2、 陈述语气,表示肯定或猜测,相当于“啊”。
    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
    我其试哉!——《书·尧典》
    3、疑问语气,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或“吗”
    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岂独一琴哉。《郁离子·千里马篇》
    岂主之子孙不必善哉。《聊斋志异·促织》
    岂独一箸间哉。《芋老人传》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为学》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
    我岂有所失哉!
    4、祈使语气,表示命令,禁止或请求。相当于“吧”。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召南》
    【课堂检测】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24.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 (2分)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
    2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1 分)
    A.矣 B.乎 C.耳 D.也
    26.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2分)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27.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28.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4分)
    楮亭记
    [明] 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⑧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⑨之哉?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
    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 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B.也C.焉D.耳
    21.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22.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2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4分)


    24.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砚室记
    (明)陆树声
    = 1 \* GB3 ①余性寡嗜好,平生所蓄,舍书史外,无长物,自为史官,蓄一端砚,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越十吾无取焉。”因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间一出之,置几上,兀傲相对。
    ②客有规余好之癖者。余曰: "癖此,不犹愈于癖他好乎? ”异日,客有具辨眼者,视之,举非佳品也。余曰:“客知余癖砚矣,宁庸以佳品为癖乎? (甲)且昔之论砚者多矣。自欧阳永叔、蔡君谟。洪景伯推龙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苏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复为罗文作传,岂物无定论,其轻重一出士人之喙耶? (乙)如使余嗜砚而取必于佳,则珍玩珠品,世不有万于砚者乎?(丙)夫珍玩珠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规夺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独余材薄无文,知嗜砚矣,不能为之重。以余之不足以重砚也,又何暇计其品之高下? (丁)虽然,姑余之嗜砚,不移于珍玩珠品,则砚之托于余而见嗜也,安知不因以为重乎?然则余之癖未解也。”
    ③他日,璋子学书,出其一授焉,曰: "俟汝能书,吾将举全室畀 = 1 \* GB3 ①之。"有问者,曰:“此余家青毡 = 2 \* GB3 ②也,惟勿以籝金 = 3 \* GB3 ③"例之。”十砚主人记。
    选自《陆文定公集》
    【注】 ①畀:给与。②青毡:语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③籝金:财物。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也 C.矣 D.耳
    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平生收藏的也就是十块砚台。
    B.作者前前后后一共得到了十块砚石,嘱托工匠雕琢并且加工。
    C.作者觉得收藏已够,除非有比这十块更好的,就不会再谋求。
    D.作者不断地会取出一些收藏放在桌案上,骄傲地向朋友展示。
    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项是( )。(3分)
    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
    A.甲 B.乙 C.丙 D.丁
    24.第②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问句表达收藏砚台的原因,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25.第③段中“青毡”译为“传家旧物”或者“传家之宝” ,哪一种更接近作者旨趣,请说明理由。(3分)


    【要点回顾】
    常见语气虚词梳理
    【温故知新】
    思政堂记
    曾巩
    ①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 。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③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
    ④今君之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也 B.耳 C.矣 D.者
    2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整修此堂体现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
    B.王君用公家余钱整修此堂是享乐思想。
    C.由“治堂”写到了“治民”,揭示了题旨。
    D.王君整修此堂是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
    2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
    ②得于己,故谓之德
    ③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
    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⑤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①⑤②④ D.③①②④⑤
    26.简要分析作者所说的“德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巢经巢记(节选)
    清·郑珍
    ①余幼喜泛窥①,见人家稍异者,必尽首末。稍长,读《四库总目》,念虽不得本,犹必尽见之。
    ②家赤贫,不给饘粥。冻馁迫逐,时有所去。去即家人待以食。归而顾担负,色喜也。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脙槁寒栗象②,亦每默焉自悔。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计得书万余卷,汉、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来名人真迹,又近千卷。虽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其得之之难为何如□玉川子③欲舍遗经,巢之空虚,诚贵之也。以余得之之难,其视玉川之贵之,又当何如?僦④寓夷牢水⑤上,若羁禽无定栖。
    ③嗟乎!书犹财也。当其无,百方期有之;有而仅摄缄固鐍⑥,不为己用,则反不若不有不为累。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
    (节选自《巢经巢诗文集》)
    【注】①泛窥:这里指广泛读书。②脙槁寒栗象:瘦瘠枯槁,瑟缩发抖的样子。③玉川子:唐诗人卢全的号,孟郊有诗写他“卢全归洛船,崔伟但载书……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④僦:租住。⑤夷牢水:又名乐安江。⑥摄缄固鐍(jué):收拢绳子扎紧口袋,加固铰纽锁紧箱子。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应是( )。(1分)
    A.也 B.哉 C.耳 D.焉
    2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虽然家贫但嗜书如命,广泛收藏。
    B.“余”因为家贫所以发愤图强,改变家境。
    C.“余”依本性买书二十余年,终成藏书家。
    D.“余”的藏书比玉川子更加丰富更加珍贵
    2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叙述因为得书之难,所以书显得格外可贵。
    B.说明“读之不善”比“聚而不读”的危害性更大。
    C.为了揭示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
    D.说明只有通过求足于内才能真正知晓书的可贵。
    24.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作为第④段
    25.第③段论述,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①不为功。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精于用法而已。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而毕丧于祖龙之焰。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②从少年时留意艺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甲】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乙】
    ④利先生曰:“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③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丙】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如邓林伐材,栋梁榱桷④,恣所取之耳。乃亟传先生之小者,使人绎其文,想见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学可信不疑。【丁】
    (有删改)
    【注】①度数:数②利先生:即利玛窦。③习:训练。④榱桷:房屋的椽子。
    21.第①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1分)
    A.哉 B.矣 C.也 D.已
    22.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术数。
    B.度数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一位。
    C.不知度数其他五艺也难工巧。
    D.这句话说明了度数地位之高。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穷尽方圆平直。
    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几何原本》才译此书。
    C.作者认为象数诸书中应先译《几何原本》。
    D.《几何原本》对“度数”可补缀阙典遗义。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大概如是,则是书之为用更大矣。
    A.【甲】 B.【乙】 C.【丙】 D.【丁】
    25.作者关于度数“小用”和“大用”的看法有何意义?请作评析。(4分)


    第05讲 《登高》预习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学习目标】
    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
    2、第8课《登高》预习
    【知识精讲1】
    原文及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 767 )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 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 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词】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潦倒(liá) 多财善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
    B.双鬓(bìng) 前后相属(zhǔ) 伺候(cì) 洁身自好(hǎ)
    C.萧条(xiā) 人才济济(jì) 静谧(mì) 博闻强识(zhì)
    D.混淆(xiá)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 稳操胜券(q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浊酒 旋律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
    C.呼啸 寂寥 要言不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协迫 邂逅 穷困潦倒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 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 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 政治上不得志。
    4.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7.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答案】(一)选择题:
    1.D点拨:A中“杳”读“yǎ”; B “鬓” 读“bīn”“好”读“hà”;C“济”读“jǐ”。
    2.A点拨:B“悴”应为“瘁”C“繁”应为“烦”D“协”应为“胁”。
    3.D点拨:指年老因疾病困顿。
    4.C点拨: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连贯起来。
    5C点拨:“怨天尤人”与“孤独”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 6.C 7.C “缠绵悱恻”情感错
    (二)理解性默写:
    1.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 , 。
    2.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 , 。
    3.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凄凉之感的诗句是: , 。
    4.《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诗句是: , 。
    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6.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7.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
    【答案】(二)理解性默写: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简答:
    1.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特点如何,其作用是什么?


    2. 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3.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


    4.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

    5. 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三)简答:
    1.风、天、猿、渚、沙、鸟。风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独 猿啸-哀 鸟飞回-孤独。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2.“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3. 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 。 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4. 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5. 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6. 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知识精讲2】
    常见语气词梳理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
    语气是说话人在交际中对谈到的情况所持的态度。语气只有四种:陈述、疑问、祈使、感叹。陈述句(表示肯定,推测,判断,商榷)、疑问(表示疑问,反诘,选择)、祈使(表示请求,命令,禁止)、感叹(表示感叹)。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九个:
    一、也
    1、陈述语气,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 ,相当于“啊”、“呀”。
    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
    夫将者,国之辅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2、疑问语气 ,用在句尾,相当于“呢”、“吗”。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二、矣
    1、陈述语气,用在句尾,相当于“了”、“吧”。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你由来久矣。
    2、疑问语气,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呢”。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祈使语气,用于句尾,表示请求、命令或禁止。
    可疾去矣,慎勿留。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三、乎
    1、疑问语气。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2、陈述语气,表示肯定、推测或商量、商榷,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天乎!吾无罪。
    4、祈使语气,表示命令或禁止,可译为"啊"、"呀"等。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缓和语气。
    于是乎书。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四、者
    1、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昔者吾舅死于虎。
    2、疑问语气,用在句尾,与疑问词相配合。
    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3、陈述语气,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五、耶
    1、疑问语气,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然则何时而乐耶?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呜呼!州县者真驿耶?
    2、感叹语气,用于句尾,相当于“啊”。
    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乾坤其易之门邪!
    六、邪:同“耶”。
    七、焉
    1、表示停顿,用于句中,相当于“啊” 。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2、陈述语气,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了”、“吧”。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3、疑问语气, 用于句尾,相当于“呢”、“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4、感叹语气,用于句尾,相当于“呀”、“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八、为
    1、疑问语气,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多于“何”相配合使用,相当于“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乐而不为?
    2、感叹语气,相当于“呀”“啊”。
    予无所用天下为。 《庄子》
    九、哉
    1、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
    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
    旦旦有是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
    美哉,我少年中国。——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
    2、 陈述语气,表示肯定或猜测,相当于“啊”。
    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
    我其试哉!——《书·尧典》
    3、疑问语气,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或“吗”
    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岂独一琴哉。《郁离子·千里马篇》
    岂主之子孙不必善哉。《聊斋志异·促织》
    岂独一箸间哉。《芋老人传》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为学》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
    我岂有所失哉!
    4、祈使语气,表示命令,禁止或请求。相当于“吧”。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召南》
    【课堂检测】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24.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 (2分)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
    2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1 分)
    A.矣 B.乎 C.耳 D.也
    26.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2分)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27.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28.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4分)


    24. (2分) A
    25. (1分) B
    26. (2分) D
    27. (3分)运用比喻(或运用整句) ,把凫绎先生的诗文比作为可以疗饥的五谷和治病的药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凫绎先生的诗文有益于国家民生,针砭时弊,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用。
    28. (4分)在当时,社会上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文风泛滥,而像凫绎先生这样直言不讳、反应现实的文章却得不到重视,苏轼的行为明确表明了他对凫绎先生诗文风格的支持,这对于改变当时的不良文风具有积极意义。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4分)
    楮亭记
    [明] 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⑧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⑨之哉?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
    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 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B.也C.焉D.耳
    21.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22.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2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4分)


    24.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3分)


    20.D
    21.A(原文“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楮树原本就有,作者是想建一座亭子用来纳凉。)
    22.C(对典故的作用阐述错误)
    23.可以从比喻、动静、描写、对比、整散等角度鉴赏。
    24.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角度而言,木质疏松,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隐隐表达了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赏识,便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参考译文:
    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砚室记
    (明)陆树声
    = 1 \* GB3 ①余性寡嗜好,平生所蓄,舍书史外,无长物,自为史官,蓄一端砚,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越十吾无取焉。”因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间一出之,置几上,兀傲相对。
    ②客有规余好之癖者。余曰: "癖此,不犹愈于癖他好乎? ”异日,客有具辨眼者,视之,举非佳品也。余曰:“客知余癖砚矣,宁庸以佳品为癖乎? (甲)且昔之论砚者多矣。自欧阳永叔、蔡君谟。洪景伯推龙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苏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复为罗文作传,岂物无定论,其轻重一出士人之喙耶? (乙)如使余嗜砚而取必于佳,则珍玩珠品,世不有万于砚者乎?(丙)夫珍玩珠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规夺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独余材薄无文,知嗜砚矣,不能为之重。以余之不足以重砚也,又何暇计其品之高下? (丁)虽然,姑余之嗜砚,不移于珍玩珠品,则砚之托于余而见嗜也,安知不因以为重乎?然则余之癖未解也。”
    ③他日,璋子学书,出其一授焉,曰: "俟汝能书,吾将举全室畀 = 1 \* GB3 ①之。"有问者,曰:“此余家青毡 = 2 \* GB3 ②也,惟勿以籝金 = 3 \* GB3 ③"例之。”十砚主人记。
    选自《陆文定公集》
    【注】 ①畀:给与。②青毡:语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③籝金:财物。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也 C.矣 D.耳
    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平生收藏的也就是十块砚台。
    B.作者前前后后一共得到了十块砚石,嘱托工匠雕琢并且加工。
    C.作者觉得收藏已够,除非有比这十块更好的,就不会再谋求。
    D.作者不断地会取出一些收藏放在桌案上,骄傲地向朋友展示。
    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项是( )。(3分)
    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
    A.甲 B.乙 C.丙 D.丁
    24.第②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问句表达收藏砚台的原因,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25.第③段中“青毡”译为“传家旧物”或者“传家之宝” ,哪一种更接近作者旨趣,请说明理由。(3分)


    21.(1分)C
    22.(2分)B
    23.(3分)B
    24.(4分)答案示例:作者用大量问句来强调自己以砚为癖的原因,一是物无定论,二是佳者易为人所夺,三是虽感慨自己的才能学养尚不足为砚增色,但自己对砚的专注或已增加了砚的价值。这些问句逐层深入,加强语气,不仅解释作者收藏砚台的意义,也坚持了在砚上寄托情志的取向。
    25.(3分)答案示例一:“传家旧物”好;“旧物”和“籯金”形成更为鲜明的对照,也与第一段“敝帚自珍”的态度相映衬;表明自己不同于流俗,而是诗书传家的洒脱。
    答案示例二:认为“传家之宝”好;作者在前文反驳了“客”对砚台价值的评价,又将砚台赠与儿子,勉励他好好读书,可见对这些砚台的珍视;翻译成“传家之宝”更能凸显出作者的态度。
    【要点回顾】
    常见语气虚词梳理
    【温故知新】
    思政堂记
    曾巩
    ①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 。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③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
    ④今君之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也 B.耳 C.矣 D.者
    2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整修此堂体现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
    B.王君用公家余钱整修此堂是享乐思想。
    C.由“治堂”写到了“治民”,揭示了题旨。
    D.王君整修此堂是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
    2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
    ②得于己,故谓之德
    ③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
    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⑤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①⑤②④ D.③①②④⑤
    26.简要分析作者所说的“德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分)A
    23.(3分)点明“思政堂”的位置和命名原因(2分),并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1分)
    24.(3分)B
    25.(2分)A
    26.(3分)“德”是指对百姓意愿(或愿望)的思考并有所心得或能够做到勤政为民,(1分)“政”是指端正自己,不仅处理公文、督促税收、明断讼案(1分),还依“理”去处理时事,制定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1分)
    文言文二《思政堂记》参考译文: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担任池州知州的第二年,整修了他的朝北的后堂,而命名它是思政堂。意思说他在朝南的堂上处理政事,而在这里思考政事。这一年冬天,我路过池州作客,他嘱托我为思政堂写一篇记。
    当初,王君整修此堂,用公家多余的钱,来换了那些旧腐坏断的地方,修整加固以后,就不被寒暑侵逼。打开(堂门)就近看去,那旧园的美景,凉台清池,游玩休息的亭子,小步的路,都在眼前;平整的畦行,低矮的栏杆,培植的佳花美木,竹林香草都在左右。王君于是退处堂中,一心一意,日思夜想,不敢忘记他的政事,王君治理民政多么勤力呀!
    那使人应接不暇又容易迷惑的是事,变化无常而不可拘守的是时,应用没有定例但又不可更改的是理。知道时的变化而跟着它去变,见到必然之理而按照它去做,那么事情虽然没有穷尽也容易应付,虽然使人迷惑也容易治理。所以,如果你所给予的是顺着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安适的;如果你所给予的是违背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厌恶的。这样做的,没有不是开始于思考,然后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所以叫做德。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所以叫做政。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赋税、判决诉讼而已吗?然而等他一旦有所得,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了;思想已经达到了化境,又何止于政事呢?
    现在王君的学问,对书是没有不读的,而尤其对《春秋》有深究,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破除前人的疑感,很多人比不上他。(王君)来这个地区任职,施用(他)平素的学识,来整治州里的政事,既能够得到公余休息,却认为自己还有不足之处,而在此深思。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所以我为他写了这篇记。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巢经巢记(节选)
    清·郑珍
    ①余幼喜泛窥①,见人家稍异者,必尽首末。稍长,读《四库总目》,念虽不得本,犹必尽见之。
    ②家赤贫,不给饘粥。冻馁迫逐,时有所去。去即家人待以食。归而顾担负,色喜也。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脙槁寒栗象②,亦每默焉自悔。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计得书万余卷,汉、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来名人真迹,又近千卷。虽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其得之之难为何如□玉川子③欲舍遗经,巢之空虚,诚贵之也。以余得之之难,其视玉川之贵之,又当何如?僦④寓夷牢水⑤上,若羁禽无定栖。
    ③嗟乎!书犹财也。当其无,百方期有之;有而仅摄缄固鐍⑥,不为己用,则反不若不有不为累。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
    (节选自《巢经巢诗文集》)
    【注】①泛窥:这里指广泛读书。②脙槁寒栗象:瘦瘠枯槁,瑟缩发抖的样子。③玉川子:唐诗人卢全的号,孟郊有诗写他“卢全归洛船,崔伟但载书……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④僦:租住。⑤夷牢水:又名乐安江。⑥摄缄固鐍(jué):收拢绳子扎紧口袋,加固铰纽锁紧箱子。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应是( )。(1分)
    A.也 B.哉 C.耳 D.焉
    2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虽然家贫但嗜书如命,广泛收藏。
    B.“余”因为家贫所以发愤图强,改变家境。
    C.“余”依本性买书二十余年,终成藏书家。
    D.“余”的藏书比玉川子更加丰富更加珍贵
    2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叙述因为得书之难,所以书显得格外可贵。
    B.说明“读之不善”比“聚而不读”的危害性更大。
    C.为了揭示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
    D.说明只有通过求足于内才能真正知晓书的可贵。
    24.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
    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作为第④段
    25.第③段论述,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21.(1分)B
    22.(2分)A
    23.(3分)C
    24.(3分)B
    25.(4分)先用聚财用财作类比引出聚书读书的关键问题:既要读更要善读。(1分)继之比较“不读”与“不善”的危害,强调“不善”更为严重,就像败家辱宗一样可怕,使人警醒。(1分)最后揭示全文主旨:藏书读书对于人的可贵价值就是使人“求足于内”而完善自身。(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①不为功。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精于用法而已。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而毕丧于祖龙之焰。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②从少年时留意艺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甲】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乙】
    ④利先生曰:“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③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丙】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如邓林伐材,栋梁榱桷④,恣所取之耳。乃亟传先生之小者,使人绎其文,想见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学可信不疑。【丁】
    (有删改)
    【注】①度数:数②利先生:即利玛窦。③习:训练。④榱桷:房屋的椽子。
    21.第①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1分)
    A.哉 B.矣 C.也 D.已
    22.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术数。
    B.度数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一位。
    C.不知度数其他五艺也难工巧。
    D.这句话说明了度数地位之高。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穷尽方圆平直。
    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几何原本》才译此书。
    C.作者认为象数诸书中应先译《几何原本》。
    D.《几何原本》对“度数”可补缀阙典遗义。
    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
    大概如是,则是书之为用更大矣。
    A.【甲】 B.【乙】 C.【丙】 D.【丁】
    25.作者关于度数“小用”和“大用”的看法有何意义?请作评析。(4分)


    21.(1分)B
    22.(2分)C
    23.(3分)B
    24.(3分)D
    25.(4分)作者认为度数在治历、治械等技术方面的功用是小用,(1分)在训练人的精细、准确方面是大用;(1分)大用、小用在于人们的需要。(1分)这对当下的数学学习,或其他的学习乃至生活,都是有启示作用的,不应该重技巧(技术)轻思维,而是根据具体的需要来选择。(1分)【或,我认为作者说的是有道理,用处之大小原本就是因人的需要而定的。(1分)】
    相关试卷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故都的秋》练习(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十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故都的秋》练习(学生版+解析),共47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9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师说》练习(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9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师说》练习(学生版+解析),共32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8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劝学》练习(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8讲:第六单元重点篇目《劝学》练习(学生版+解析),共24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语文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