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扩散现象专项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扩散现象专项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不属扩散现象的是( )
A. 深圳湾公园散步,闻到植物的芳香 B. 放学回家,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味 C. 漂浮在空气中的雾霾 D. 用盐腌制泡菜,菜变咸了
2. 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铁制工具生锈 B. 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 C. 将一束鲜花插入花瓶,整个屋内都能闻到花香 D. 空气中的PM2.5超标形成雾霾
3. 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汽油在发动机内燃烧不充分时会冒黑烟,这时发动机的效率升高
B. 打开香水瓶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从蒸笼里拿出的馒头,放一阵子变凉了,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馒头的内能
D. 海边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小
4.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爆炸时,浓烟滚滚 B. 做饭时,满屋飘香 C. 刮风时,尘土飞扬 D. 打铁时,火星四溅
5. 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
春天,柳枝吐芽 B.
夏天,山涧瀑布 C.
秋天,菊香满园 D.
冬天,雪花飘飘
6. 如图所示,是薛同学所做实验的示意图,下列对实验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如图,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
如图,底面被削平、削干净的铅柱压紧后,能吊住大钩码,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
如图,抽掉中间玻璃板,下方瓶中的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到上方,说明气体间可发生扩散
D.
如图,红墨水同时滴入到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常见的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
7. 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嗅到瓶中醋的气味,这是因为( )
A.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B. 分子间有间隙 C. 分子间存在斥力 D. 分子间存在引力
8. 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在所有公共场所完全禁烟.若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吸烟,室内的人就很容易闻到烟味,这表明( )
A.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分子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C. 分子间有引力 D. 分子间有斥力
9. 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两个底面削平的铅块紧压在一起后能吊住重物,主要是由于大气压强的存在
B. 乙图中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表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
C. 丙图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D. 丁图中活塞向下运动,这是内燃机的压缩冲程
10.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B. 水在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放热 C. 往豆浆中加糖,豆浆会变甜这是液化现象 D. 冰块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11. 把萝卜腌成咸菜通常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 萝卜分子间存在空隙,易扩散 B. 盐分子与萝卜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C. 炒菜时萝卜是运动的,盐分子更容易进入萝卜中 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更激烈
12. 下列现象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少数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 B. 洒水车将水喷洒在地面上 C. 扫地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D. 沙粒放入水中,水变浑浊了
13. 在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能够说明固体之间能够发生扩散的是( )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14.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打开茶叶盒,茶香飘满屋是一种扩散现象
B. 茶水太烫,放一会茶凉了,此时茶水具有的内能减小
C. 用冷水无法泡茶是因为冷水分子不做无规则运动
D. 触摸玻璃茶杯感觉很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大手的内能
1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反复弯折后,铁丝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B. 内能少的物体也可以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
C. 通过技术改进,可以使热机的效率达到100%
D. 在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到了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1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压缩空气,可使空气内能增大 B. 水温升高,红墨水在水中扩散速度加快 C. 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D. 压缩物体时,物体内部的分子只存在斥力,不存在引力
17. 如图所示的四个热学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
B.
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软木塞的内能转化为它的机械能
C.
缓慢向上提拉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在玻璃板离开水面前,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
D.
金属管装有少量酒精,迅速拉动缠在金属管外的皮绳,可使管内的酒精沸腾
18. 下列四字短语中和扩散现象相关的是( )
A. 香山红叶 B. 卢沟晓月 C. 暗香浮动 D. 近朱者赤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9. 小兰同学在宿舍里吃榴莲糖,香味会弥漫整个房间,这是______ 现象。人们在研究原子的结构过程中,提出了“核式结构”的科学家是______。宇宙是无限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其中太阳是______ 系中的中心。分子、电子、质子、PM2.5四种粒子,按尺度由小到大的排列______。
20. 小明打开窗户,能闻到窗外桂花香,这是______现象,说明了______,小明还看到附近工厂的烟囱冒出黑烟,弥漫到空气中,小明认为是同样的物理现象,你认为对吗?答______(填“对”或“不对”).
21. 美丽的鄂州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是一座宜居城市.春、夏季节,漫步在洋澜湖畔,可以闻到阵阵花香,这是______现象;市区及周边的湖泊,可以有效减弱市区的“热岛效应”,这是利用了水的______大的特性.中央气象台每日都要播报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右表列出的是某日沿海城市天津和内地城市西安两市气温变化情况,城市甲是______.
22. 把鸭蛋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鸭蛋就变咸了,这是______现象.铁棒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力.
23. 公园里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游人闻到的“花香”是______现象,此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
24. 钻木取火是通过_____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桃花香气袭人、飘香万里,这属于______现象.
25. 夏日荷塘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这是______现象;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这是因为分子间有______;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是因为衣服带了______的缘故.
26. 冬天,小明利用俗称“小太阳”的电暖气取暖,这是通过______方式使房内气温升高.电暖气前放一小蝶醋,一会整个房间内都飘着醋味,这是______现象.
27. 图中甲、乙是同学们做过的两个物理实验.
甲的现象:“磨平的铅块能紧紧地'粘在'一起”;说明的原理:______.
乙的现象:“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说明的原理:______.
28. 人们在夏天经常通过吃冰棍解暑,在打开冰棍包装袋的时候还常常会发现有“白气”,形成“白气”的原因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如:做饭时,厨房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这是______现象.
29. 在量筒中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可观察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10天后,界面变得模糊不清.这种现象叫做______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成因:一是分子之间有空隙,二是分子在______.
30. 小明的妈妈在厨房炒菜,小明在客厅就闻到了菜香,这是______现象.
31. 在离茉莉花较远的地方也能闻到茉莉花的香味,这是______现象.
32. 于都三中的九月,桂花盛开,芳香四溢.人们能闻到花香,说明花的香味分子 ______ ;若以走过花丛的行人为参照物,桂花树是 ______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33. 室内空气中甲醛已经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如图所示我国家庭空气中的甲醛来源于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生产人造板使用的胶黏剂以甲醛为主要成分,板材中残留的和未参与反应的甲醛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是形成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体.此现象表明分子 ______ .
34. 公园里鸟语花香,令人流连忘返.有人听到“鸟语”是鸟的鸣膜 ______ 产生的;闻到的“花香”是 ______ 现象.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35. 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抽去中间的玻璃板,过一会儿下方玻璃杯中的二氧化氮气体颜色变浅,上方玻璃杯中的空气颜色变深,由此现象主要说明气体分子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36. 如图所示实验,抽去中间的玻璃隔板,两种气体逐渐混合.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37. 妈妈做菜时,我们能闻到香味,这属于什么现象?请你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8. 过年时,小红和妈妈给家人包饺子,小红在切洋葱时,眼睛被洋葱中的一种易挥发性酸熏得直流泪,这种易挥发的酸进入人眼属于______现象;为了避免切洋葱时眼睛流泪,你的办法是:______.
39. 劣质的油漆、板材、涂料、胶粘剂等材料含有较多的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机物,用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是因为有毒的有机物向室内空气慢慢 ______ .这种现象在夏天时特别严重,因为 ______ 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0. 打开酒精瓶的瓶塞后,教室里弥漫着酒精味,这是 ______ 现象.
2018届中考物理专项练习---扩散现象(含答案、全国通用)
【答案】
1. C 2. C 3. B 4. B 5. C
6. C 7. A 8. A 9. C 10. A
11. D 12. A 13. B 14. ABD 15. AB
16. ABC 17. ACD 18. CD
19. 扩散;卢瑟福;太阳;电子、质子、分子、PM2.5
20. 扩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对
21. 扩散;比热容;天津
22. 扩散;斥
23. 扩散;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4. 做功;扩散
25. 扩散;引力;电
26. 热传递;扩散
27. 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8. 液化;扩散
29. 扩散;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
30. 扩散
31. 扩散
32. 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运动
33. 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4. 振动;扩散
35. 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6.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7. 答:由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在妈妈做菜时就能闻到香味,这是扩散现象.
38. 扩散;戴着泳镜切洋葱以隔绝眼睛与挥发性酸的接触
39. 扩散;温度
40. 扩散
【解析】
1.
解: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在公园散步能闻到植物的芳香,是花粉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放学回家,能闻到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味,是饭菜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雾霾是空气中的固态悬浮颗粒聚集形成的,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用盐腌制泡菜,菜变咸了,是盐分子扩散到蔬菜分子之间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掌握,需要利用生活经验来进行解释.
2.
解:
A、铁制工具生锈属于化学变化,不是分子的运动,故A错误;
B、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灰尘不是分子,不是分子的运动,故B错误;
C、将一束鲜花插入花瓶,整个屋内都能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吸入鼻子,这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空气中的PM2.5颗粒不是分子,不是分子的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体的分子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此题考查了分子的热运动,是一道基础题.
3.
解:A、冒“黑烟”说明燃烧不充分,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占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总能量的比值就小,所以效率降低,故A不正确;
B、打开香水瓶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从蒸笼里拿出的馒头,放一阵子变凉了,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馒头的内能,故C错误;
D、海边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一定质量的海水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改变不多。白天,阳光照在海面上,水的温度在升高的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使海边附近的温度不致升得太高,晚上,气温降低,海水的温度在降低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海边附近的温度不致降得太低,所以海边昼夜温差较小,故D错误;
故选B。
(1)热机的效率是指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占燃料完全燃料放出的总能量的百分比,据此结合现象可分析对效率的影响。
(2)一切分子都是在无规则运动的;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与热传递,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过程,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比较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汽油机的燃料燃烧、内能、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掌握情况,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多方联系、认真思考解答。
4.
解:用肉眼能直接看到的物体都不属于分子,例如浓烟、尘土、火星.
做饭时,香味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这是分子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故选B.
分子的体积很小,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从这个方面进行判断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同时需要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5.
解:
A、春天,柳枝吐芽是植物生长过程,与分子运动没有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山涧瀑布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没有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秋天,菊香满园丹是菊花的香味在空气中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冬天,雪花飘飘是雪花在做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
判断扩散现象是本题的关键,扩散现象发生的实质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法用眼睛观察的,只能通过一些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运动,如果我们看到的微小颗粒的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例如柳枝飞扬、落叶飘零、雪花飘飘等等,都不属于扩散现象.
6.
解:A、一切物质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当铅板与金板压在一起时,会有一些铅的分子进入金板,同时,金的分子也会进入铅板,这种现象称为扩散.故此选项错误;
B、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钩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此选项错误;
C、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抽去中间的玻璃板,过一会儿下方玻璃杯中的二氧化氮气体颜色变浅,上方玻璃杯中的空气颜色变深,说明空气分子运动到下面的瓶子中,下面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上面的瓶子中,表明气体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此选项正确;
D、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各滴一滴红墨水,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①两种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表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的条件是: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
③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本题考查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要求掌握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7.
解:醋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醋分子与气体分子混合在一起,小明就嗅到了醋的气味.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是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和分子间有间隙.
故选A.
解答本题需掌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以及物理常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8.
解:由于烟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在空气中进行扩散,所以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吸烟有害健康,所以要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故选A.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分子运动实例的解释能力.
9.
解:
A、乙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A错误;
B、当加热试管到一定程度时,水蒸气的内能足够大会将塞子冲出,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故B错误;
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C正确;
D、图中冲程中火花塞点火和活塞向下移动的特点,可以判断这个冲程是做功冲程,故D错误.
故选C.
(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2)木塞冲出过程也是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机械能的过程,水蒸气的内能会减小,温度降低;
(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状态,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四冲程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分别是吸气、做功、压缩和排气,其中只有做功冲程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还有压缩冲程有能量转化,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本题中的小实验都是课本中学习的基础知识,虽然综合性较强,但难度却不大.
10.
解:A、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过程都要不断吸收热量.符合题意.
B、水蒸发属于汽化过程,汽化是不断吸热的.不符合题意.
C、豆浆属于溶剂,糖属于溶质,溶质放在溶剂中,属于溶解过程.熔化一种物质的状态变化.不符合题意.
D、冰的形成有两种,水蒸气直接变成冰的过程属于凝华,水变成冰的过程属于凝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要判断属于哪一种物态变化,一定要明确六种物态变化各是从哪种状态到哪种状态.
记住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正确区分熔化和溶解,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正确区分溶解和熔化,熔化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变化,溶解是溶质溶化到溶剂中的过程.
牢记六种物态变化和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11.
解:A、萝卜分子间存在空隙,与分子的运动速度无关,不影响扩散的快慢,不符合题意;
B、盐分子与萝卜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分子的运动速度无关,不影响扩散的快慢,不符合题意;
C、萝卜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与分子的运动速度无关,不影响扩散的快慢,不符合题意;
D、分子热运动加快,炒菜时,温度升高,盐分子的动能增大,分子热运动就加快了,符合题意;
故选D.
需要根据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进行解答.
考查了扩散现象以及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的知识点.
12.
解:A、少数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是由于废水中的一些分子运动到整个水库的结果,故A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洒水车将水洒在地面上,属于水的机械运动,故B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扫地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灰尘的运动是物体的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
D、沙粒放入水中,水变浑浊了是物体的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
故选:B.
(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
无论是液体还是固体,它们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要把它与物质运动区别开来.
13.
解:A、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说明温度不同,分子运动的快慢不同,是液体间的扩散,不合题意;
B、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说明固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够说明固体之间能够发生扩散,符合题意;
C、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合题意;
D、炒菜时,屋内充满饭菜的香味,属于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合题意.
故选B.
(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称为热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发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掌握,以及对分子引力理解的程度,是一道基础题.
14.
解:
A、打开茶叶盒,茶香飘满屋是茶叶分子扩散的结果,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同一物体温度越低,内能越小,茶水太烫,放一会茶凉了,此时茶水具有的内能减小,故B正确;
C、据分子运动论可知,一切分子都是运动的,故C错误;
D、用手拿茶杯喝茶时,感觉到手很热,是茶杯将内能传递给手,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D正确.
故选ABD.
(1)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物质分子通过扩散现象可以使分子充满整个空间;
(2)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温度和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同一物体温度升高,物体的内能增大;对不同物体来说,内能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据分子运动论可知,一切分子都是运动的;
(4)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即做功和热传递.
本题考查了扩散现象、影响内能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一道学科综合题,但难度不大,只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
15.
解:A、反复弯折后,对铁丝做功,铁丝内能增加,铁丝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正确.
B、内能少的物体温度高,也可以将能量传给内能多温度低的物体.选项正确.
C、零件之间的摩擦是不能消除的,所以通过技术改进,也不能使热机的效率达到100%.选项错误.
D、在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到了扩散现象,但是不能看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因为分子太小太小了.选项错误.
故选AB.
(1)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2)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不是存在能量差.
(3)热机效率永远不会达到100%.
(4)分子的运动眼睛是不能直接观察的,只能通过扩散现象来反映分子的运动.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内能方法不同,效果相同.
16.
解:
A、压缩空气,消耗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A正确;
B、水温升高,水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红墨水在水中扩散速度加快,故B正确;
C、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其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都具有内能,故C正确;
D、物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物体内部的分子存在斥力,但同时存在引力,故D错.
故选ABC.
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一是做功(压缩气体做功、克服摩擦做功),二是热传递;
(2)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4)物体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分子动理论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理解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17.
解:
A、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属于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故B错误;
C、缓慢向上提拉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在玻璃板离开水面前,水分子与玻璃分子间隙变大,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故C正确;
D、金属管装有少量酒精,迅速拉动缠在金属管外的皮绳,克服摩擦做功,使金属管和内部酒精的温度升高,可以使酒精沸腾,故D正确.
故选:ACD
(1)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本题考查了对分子动理论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理解,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
解:
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A、香山红叶,树叶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宏观物体,不是扩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卢沟晓月,卢沟桥和月亮都是宏观物体,不是分子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暗香浮动,是香味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故C符合题意;
D、近朱者赤,是指物体被染色的过程,是分子分子发生扩散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
故选CD.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称为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区别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9.
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在宿舍里吃榴莲糖,香味会弥漫整个房间,属于扩散现象。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理论,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
宇宙是无限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其中地球、太阳都是太阳系的星体,当然太阳也是银河系的一员。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属于物体,因此它的尺度最大,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在中间像太阳一样,电子则在原子核周围,围着他运动,就像太阳周围的行星一样,原子核大于电子。所以正确的排列是:电子、质子、分子、PM2.5。
故答案为:扩散;卢瑟福;太阳;电子、质子、分子、PM2.5。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这种运动属于扩散。
(2)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即“核式结构”,在这个模型中,把微观的原子看成似“太阳系”,带正电的原子核好比“太阳”,把电子描述为在绕核的固定轨道上运动,就象行星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3)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关系: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夸克则是比质子更小的微粒。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分子、原子结构以及宇宙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20.
解:
小明打开窗户,能闻到窗外桂花香,我们能闻到煮粽子时发出的阵阵清香,这是扩散现象;从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这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扩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对.
不同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注意分子运动和物质运动的区别,分子是看不见的,固体小颗粒是看得见的.
判断扩散现象是本题的关键,扩散现象的发生实质是分子的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法用眼睛观察的,只能通过一些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运动,如果我们看到的微小颗粒的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例如尘土飞扬、树叶飞舞、纸片飞舞等等,都不属于扩散现象.
21.
解:闻到阵阵花香,是香气分子运动到了我们身边,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的结果,这属于扩散现象.
湖泊水多,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沙石、土壤等)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昼夜的温差小,对周围气温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由于水的比热容远大于砂石,造成了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现象,故城市甲是天津.
故答案为:扩散;比热容;天津.
闻到花香属于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分子的运动的知识,难度不大,但综合性强、密切联系生活,属于中考的热点.
22.
解:把鸭蛋放在盐水里一段时间,鸭蛋就变咸了,这就是鸭蛋与盐之间的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表现.
构成铁棒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所以铁棒很难被压缩.
故答案为:扩散;斥.
扩散现象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就会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小时就会表现为斥力.
此题考查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是一道基础题.
23.
解:
公园里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扩散;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能够发生扩散现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热运动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4.
解:
海南黎族人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阳春三月,襄阳万亩桃花香气袭人,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属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做功;扩散.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本题考查了改变内能的方式和分子运动论,都属于热学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即可解答.
25.
解:(1)我们能闻到荷花发出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互相压紧能够吊住重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3)穿着的化纤衣服“粘”毛绒--因为衣服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
故答案为:扩散;引力;电.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于是产生了扩散现象;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与现象以及摩擦起电现象,属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26.
解:冬天,小明利用俗称“小太阳”的电暖气取暖,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使房内气温升高.
电暖气前放一小蝶醋,一会整个房间内都飘着醋味,这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扩散快的缘故;
故答案为:热传递;扩散.
(1)做功与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本题考查了分子运动现象,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与热传递,本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是一道考查学生能力的好题.
27.
解:(1)甲图中,磨平的铅块能紧紧地“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2)乙图中,抽去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故答案为:
(1)分子间存在引力;(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1)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分子间的引力把两铅块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证明分子作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动理论用三句话可以概括: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8.
解:(1)打开冰棍包装袋的时候会发现有“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2)做饭时,厨房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扩散.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2)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和扩散现象,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9.
解:在量筒里装入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置几天后,界面变模糊了,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隙.
故答案为:扩散;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
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扩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属于基础题目.
30.
解:小明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它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扩散.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本题通过日常生活现象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了解,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31.
解:在离茉莉花较远的地方也能闻到茉莉花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扩散.
分子动理论中提到: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香味扑鼻,就是说明这种扩散现象.
本题考查扩散现象,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32.
解:桂花盛开,芳香四溢,人们能闻到花香,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花的香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若以走过花丛的行人为参照物,桂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运动.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于是产生的扩散现象;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本题以常见的现象为内容,考查了分子的运动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这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应注意区分.
33.
解:
装修材料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中的甲醛、苯等有害气体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本题考查了扩散现象,扩散是由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基础性问题.
34.
解:听到“鸟语”是鸟的鸣膜振动产生的;
公园里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振动;扩散.
声音是由物体的额真的产生的.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分子的运动,掌握分子动理论内容,熟悉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即可正确解题.
35.
解: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抽去中间的玻璃板,过一会儿下方玻璃杯中的二氧化氮气体颜色变浅,上方玻璃杯中的空气颜色变深,说明空气分子运动到下面的瓶子中,下面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上面的瓶子中,表明气体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扩散现象的特点: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注意“无规则”的理解.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中考的常见题型.
36.
解:抽掉玻璃板后,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均匀,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故答案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说明了不同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掌握分子动理论内容即可正确解题.
37.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与温度关系的了解和掌握以及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是一道基础题.
38.
解:切洋葱时,易挥发的酸进入人眼,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形成的扩散现象;
避免切洋葱时眼睛流泪,可以采取方法隔绝挥发性酸进入眼睛,如:戴着泳镜切洋葱以隔绝眼睛与挥发性酸的接触.
故答案为:扩散;戴着泳镜切洋葱以隔绝眼睛与挥发性酸的接触.
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形成的宏观现象;避免切洋葱时眼睛流泪最直接的方法是避免酸性物质进入眼睛.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子运动论的内容和扩散现象的定义及扩散现象说明的问题--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9.
解:
用含有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的材料来装修房屋,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这是因为有毒有机物向室内空气中慢慢扩散;
这种现象在夏天特别严重,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故答案为:扩散;温度.
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扩散现象,以及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40.
解:酒精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打开酒精瓶的瓶塞,酒精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所以教室里弥漫着酒精味,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故答案为:扩散.
扩散是发生在两种物质之间的现象.扩散是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有时说成一者进入另一者中.扩散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是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的了解和掌握以及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是一道基础题.
A.
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不同
B.
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C.
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住大钩码
D.
炒菜时,屋内充满饭菜的香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难点剖析+真题汇编专题09 分子运动与扩散现象的辨析(含解析),共8页。
这是一份49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初中物理自主招生精品讲义练习,文件包含49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教师版docx、49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49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初中物理自主招生精品讲义练习,文件包含49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教师版docx、49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