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植被与土壤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植被与土壤,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知识筛查,知识点1植被,草原与荒漠,知识巩固,知识点2土壤,整合构建,真题剖析,训练突破,解题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环节 必备知识落实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第三环节 核心素养提升
1.植被与环境(1)植被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2)类型。
(3)形成过程。新形成的裸地→少数种的植物生长→土壤、水分等被改造→更多种类植物生长→稳定的植被。(4)影响因素: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1.该植物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干旱B.湿润C.寒冷D.炎热2.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物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该植物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深、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充足的地下深层的水分,说明其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第2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物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1.土壤(1)定义: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野外观察土壤的内容。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特别提醒耕作土壤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结果。施肥、灌溉、耕作等农事活动,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土壤的层次和土壤肥力发展的方向、方式和速度。因而,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是耕作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①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②具有蓄水、保水功能。③为人类种植农作物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类饲养动物提供饲料。(2)养护。①改良或改造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②优良的土壤,注重种养结合,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下图为我国某地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图。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读图,完成第1~2题。
1.连作8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A.土壤有机质减少B.土壤酸化C.土壤沙化D.土壤盐碱化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的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A.增施速效肥料B.及时深耕土壤C.适量掺沙改造D.采用滴灌技术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图1纵坐标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图2纵坐标表示土壤pH。从图中可以看出,连作8年时,0—20厘米土层有机质含量略有上升,土壤pH下降明显,表现为土壤酸化,B项正确。第2题,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0—20厘米土层土壤pH下降明显,但20—60厘米土层土壤pH变化不大,因此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的方法来减缓土壤的退化速度,B项正确;有机质含量没有大的变化,无须增施速效肥料;掺沙和滴灌不会减缓土壤退化速度。
能力形成点1 植被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1);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2)。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解题思路:尝试解答:(1)B (2)A
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2.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 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地 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 四季常青——常年气温较高D.丁地 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甲分布在西北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光照充足;乙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指青藏高原;丙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差,水源充足;丁位于南方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第2题,甲地林木根系发达,是由气候干旱造成的;乙地林木叶呈针状,成因是气温低,防止叶片受冻害;丙地林木四季常青,原因是当地常年气温较高;丁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
能力形成点2 土壤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为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尝试解答:(1)A (2)C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0—10厘米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完成第1~2题。
1.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A.土壤肥力较低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C.大气温度较低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2.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B.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C.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D.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海拔较低,大气温度较高;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故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项正确。第2题,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B项正确;该地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高山地区是夏季放牧的牧场。
探究土壤成分情境设置土壤成分实验某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为了比较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做了以下实验:称取相同质量的砂土、黏土、壤土各一份,分别放入大玻璃容器中,注满水后,反复搅拌,使土壤中的颗粒自然悬浮在水中。停止搅拌后,让颗粒自由沉降,直至上面的水变清。思考 称取相同质量的砂土、黏土、壤土各一份的目的是什么?三类土壤颗粒在水中自由沉降的先后顺序是什么?答案:取相同质量的砂土、黏土、壤土各一份的目的是便于对比。三类土壤颗粒在水中自由沉降的先后顺序是砂土、壤土、黏土。
素养提升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圆锥体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植被覆盖的条件下土壤质地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表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甲土壤属于( )A.砂土B.壤土C.黏土D.粉土2.实验结果表明,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B.粉粒比例小,砂粒比例大C.粉粒与黏粒比例相等D.砂粒比例小,黏粒比例大答案:1.B 2.B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知识筛查,2领土四至点,知识巩固,2主要山脉,3降水,3水运,整合构建,2四大盆地,3三大平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知识筛查,②大洲分界线,②海底地形,知识巩固,整合构建,真题剖析,训练突破,素养对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人教新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气象灾害,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知识筛查,知识点1洪涝灾害,知识巩固,知识点2干旱灾害,知识点3台风灾害,知识点4寒潮灾害,整合构建,真题剖析,训练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