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 、课内积累(17分)
    1.根据所学内容填空。(5分)
    (1)《赤壁赋》中描绘曹操进兵江陵壮观景象的两句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描绘曾皙的举止来表现他注重礼乐的君子
    形象的句子是
    (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 文之事》)
    (4)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 也第六》)
    (5)子曰:“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3分)
    (1)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赤壁赋》)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登泰山记》)
    (3)以为李广老,数奇(《李将军列传》)
    (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
    (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鈕魔贼之(《左传》选读)
    (6)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第六》)
    3. 句子翻译(6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烛之武退秦师》)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鸿门宴》)
    4. 选择题(3分)
    (1)对下列句子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莫之能御也 ③王曰:“若是其甚与?”
    ④然后驱而之善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王见之,曰:“牛何之?”
    ⑦大王来何操? 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④⑥中的“之”语义各不相同。
    B.②④⑤⑧中的“之”语义相同。
    C.②⑥⑦⑧句式相同。
    D.①②③⑤句式各不相同。
    (2)下列《红楼梦》中的判词与所涉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贾元春
    B.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李纨
    C.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D.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探春
    二、 阅读(63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5-9题。(14分)
    中国的人文主义
    林语堂
    ①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自信对于人生真义问题已得解决。自中国人的眼光看来,人生的 真义,不在于死后来世,也不在于涅槃,因为这太玄虚;也不在建树勋业,因为这太浮泛; 也不在于“为进步而进步”,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人生真义这个问题,久为西洋哲学 宗教家的悬案,中国人以只求实际的头脑,却解决得十分明畅。其答案就是在于享受淳朴生 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快乐(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等),及在于五伦的和睦。 ”这样淡朴的快乐,自中国人看来,不仅是 代表含有诗意之片刻心境,乃为人生追求幸福之目标。得达此境, 一切泰然。这种人生理想 并非如何高尚,也不能满足哲学家玄虚的追求,但是却来得十分实在。愚见这是一种异常简 单的理想,因其异常简单,所以非中国人的实事求是的头脑想不出来,而且有时使我们惊诧, 这样简单的答案,西洋人何以想不出来。鄙见中国与欧洲不同,即欧人多发明可享乐之事物, 却较少有消受享乐的能力,而中国人在单纯的环境中,较有消受享乐之能力与决心。
    ②此为中国文化之一大秘诀。因为中国人能明知足常乐的道理,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 处处想偷闲行乐的决心,所以中国人生活求安而不求进,既得目前可行之乐,即不复追求似 有似无疑实疑虚之功名事业。所以中国的文化主静,与西人勇往直前跃跃欲试之精神大相径 庭。
    ③其次,所谓人文主义者,原可与宗教相对而言。人文主义既认定人生目的在于今世的 安福,则对于一切不相干问题一概毅然置之不理。故中国哲学始终限于行为的伦理问题,鬼 神之事,若有若无,简直不值得研究,形而上学的哑谜,更是不屑过问。孔子早有“未知生, 焉知死”之名言,诚以生之未能,遑论及死。
    ④人文主义的发端,在于明理。所谓明理,非仅指理论之理,乃情理之理,以情与理相 调和。情理二字与理论不同,情理是容忍的、执中的、凭常识的、论实际的。理论是求彻底 的、趋极端的、凭专家学识的、尚理想的。讲情理者,其归结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实 则庸人之道,学者专家所失,庸人每得之。执理论者必趋一端,而离实际,庸人则不然,凭 直觉以断事之是非。事理本是连续的、整个的, 一经逻辑家之分析,乃成片断的,分甲乙丙 丁等方面,而事理之是非已失其固有之面目。惟庸人综观一切而下以评判,虽不中,已去实 际不远。
    ⑤中庸之道既以明理为发端,所以绝对没有玄学色彩,不像西洋基督教把整个道学以一 般神话为基础。人文主义的理想在于养成通达事理之人士。凡事以近情近理为目的,故贵中 和而恶偏倚,恶执一,恶狡猾,恶极端理论。罗素曾言:“中国人于美术上力求细腻,于生 活上力求近情。”所谓近情,即承认人之常情,每多弱点,推己及人,则凡事宽恕、容忍, 而易趋于妥洽。妥洽就是中庸。尧训舜“允执其中”,孟子曰“汤执中”,《礼记》曰“执 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用白话解释就是这边听听,那边听听,结果打个对折,如此则一切 一贯的理论都谈不到。
    ⑥因为中国人主张中庸,所以恶趋极端,因为恶趋极端,所以不信一切机械式的法律制 度。凡是制度,都是机械的、不徇私的、不讲情的, 一徇私讲情,则不成其为制度。但是这 种铁面无私的制度与中国人的脾气,最不相合。所以历史上,法治在中国是失败的,因为绳 法不能徇情,徇情则无以立法。所以儒家倡尚贤之道,而易以礼治,礼治则情理并用,思法 兼施,有经有权,凡事可以“通融”、“接洽”、“讨情”、“敷衍”,虽然远不及西洋的法治制 度,但是因为这种礼治合于中国人文主义的理论,所以二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
    ⑦但是这种人文主义虽然使中国不能演出西方式的法治制度,在另一方面却产出一种比
    较和平容忍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之下,个性发展比较自由。这种文化是和平的,因为理性的 发达与好勇斗狠是不相容的。好讲理的人,即不好诉诸武力,凡事趋于妥协,其弊在怯。中 国互相纷争时,每以“不讲理”责对方,盖默认凡受教育之人都应讲理。虽然有时请讲理者 是因为拳头小之故。
    ③但是我必须指出,中国人的讲理性,与希腊人之“温和明达”及西方任何民族不同。 中国人之理性,并没有那么神化,只是庸见之崇拜而已。希腊人的思想是逻辑的、分析的 中国人的思想是直觉的、组合的。庸见之崇拜,与逻辑理论极不相容,其直觉思想,颇与玄 性近似。
    (节选自林语堂1932年在牛津大学和平会的演讲稿,有删改)
    5.下列诗句能够填入文中第①段横线处的是( ) ( 2 分 )
    A.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B.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C.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庸见之崇拜”内涵的是( ) ( 2 分 )
    A. 擅长应时权变
    B. 通达人情世故
    C. 趋向和平妥协
    D. 喜爱偷闲行乐
    7.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 )
    A. 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中国人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B. 中国人对世俗生活恋恋不舍,对现实功利汲汲追寻,对神学异想漠然置之。
    C. 中国人厌恶所有极端的理论和过激的行为,与追求中庸之道关系密切。
    D. 中国人难以接受法制,更倾向于礼治,因为它更符合情理,更灵活,更人道。 8.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作者如此设计的匠心。(4分)
    9.结合本文观点,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所体现的“中国 的人文主义精神”。(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5分)
    遍地应答
    韩少功
    ①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②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 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 我紧张。
    ③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 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 一阵折叠, 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 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④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 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 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 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⑤水边常有两样“静物”,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 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
    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⑥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 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
    长满疖子。
    ⑦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⑧不远处, 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 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 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 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⑨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 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 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 纹丝不动, 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 一声鹭鸣 撒出去,树丛里就 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⑩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 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 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 何下口。
    ⑪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喂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 咬在一个脚指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 全无人迹。
    ⑫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 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 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 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 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13)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 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14)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10.第⑤段写了垂钓老人和少年这两个“静物”,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作用。(3分)
    11.赏析第⑨段划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妙处(3分)
    12.文末以“寂静中有无边喧哗”收束全文,请从构思角度赏析其妙处。(4分)
    13.有人评价韩少功的散文“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请结合本文内容分
    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唐·李白
    子房□虎啸[1],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2]。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3]。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4]空。
    注:[1]虎嘯:比喻英杰得时奋起,此处指张良跟随汉高祖后叱咤风云的业绩。[2]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3]黄石公:秦时隐士,被道教列入道教神谱,张良曾在下邳圯桥遇黄石公,得授《太公兵法》。 [4]徐泗:下邳附近的两条河流徐水和泗水。 一说为徐州和泗州。
    A.首二句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忠贞英勇的豪侠义士,表达了诗人的赞叹之意。
    B.作者将张良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的故事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
    C.“岂曰”一句用反问使文气跌宕起伏,也与“虽不成”一句在诗意上构成对比。
    D.“我来圯桥上”一句另起一层,将今人、古人结合起来,着眼点在现实。
    16.联系画线句内容,分析诗人寄寓的情感。(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材料一: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 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 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 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 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 欲疾其君者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悟,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冬 ,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
    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注释;
    1.原:古国名,姬姓。
    1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2分)
    (1)盖亦反其本矣 (2)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18.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A. 难道 B.或者 C.如果 D. 即使
    (2)所亡滋多( )
    A. 滋长 B.更加 C.逐渐 D. 滋润
    19.请将材料一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晋 侯 围 原 命 三 日 之 粮 原 不 降 命 去 之
    21.班级同学在整理“古代文化经典选读”资料时,想将材料一、材料二都归入同一个专题 中。下面两句话中,你想选择哪一句代表该专题的核心思想内容?请结合两则材料说明理由。(5分)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篇》)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五)阅读下文,回答第22-25题。(11分)
    留侯论
    [宋]苏轼
    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
    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
    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②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 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贵、育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³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③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④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藉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 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⑤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而愚以为此其所
    以为子房欤!
    注释:
    [1]圯上之老人:即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进履受书”事:张良曾于桥上遇一布衣老人,态度 傲慢地要求为之去桥下捡鞋并穿上,后又约定五日后天亮时桥上相会授书,但连续几次都因没能比老人到 得更早而失败,直到张良半夜即等候在桥上,终于获得了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
    [2]贲、育:孟责和夏育。古代传说中力大过人的大力士。
    [3]伊尹、太公:商朝与周朝开国之臣。
    [4]淮阴:淮阴侯韩信。
    22.李白《经下邳桥怀张子房》诗中有“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之句,而苏轼对张良这 一举动的评价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23.以下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A. 以富贵人家子弟不值得死于盗贼类比论证张良刺杀秦始皇之计不可取。
    B.以郑伯袒降于楚与勾践臣妾于吴为例论证为达目的屈居人下的必要性。
    C. 以刘邦之能忍与项羽之不能忍对比论证张良对成就汉业的必要性意义。
    D.以司马迁对张良外貌的想象与实际对比突出张良的志气与能忍的心性。
    24.作者认为进履受书事件“其意不在书”,请结合全文分析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4分)
    25.结合以下材料并联系本文,比较三者对勇认识的异同。(4分)
    材料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材料二
    勇敢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是面对一个高尚的死时在恐惧方面的适度品质。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
    三、 作文(70分)
    人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人们对需求的理解及需求的多寡高低差异很大。请以 “我理解的需求”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14. 根据诗意,方框处最适合填入的字是(
    )。(1分)
    A. 愿 B. 未 C. 隐
    D. 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相关试卷

    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2024届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