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统一课时训练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统一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默写题,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就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能想起来的就是一个囫囵的感觉,比如,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他们身上有一种野的东西,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身上被家人强加了众多的文明和规矩。我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不喜欢这些。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我想当个野孩子,但是我既没有马也没有牛,没有牛马就没理由一个人往野地里跑,所以,很早我就怂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草科我们不缺,每年稻草都烧不完;切草的铡刀也有,生产队分单干那年我替家里抓阔,抓到的就是一把铡刀。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厉,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圆形的锯片发出陡峭的寒光,如此之大,过去一直困惑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样的电锯足可以把无穷粗无穷长的木头都给切开。之前我总为大树担心,为木匠担心,那么粗的木头该如何才能锯成薄板啊。
那头牛离锯木厂不远。那个人家的屋子也很大,两头牛站在屋子的阴影里。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对着肉滚滚的牛屁股拍了一巴掌,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现在我们成了它的主人。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但缰绳在我父亲手里,回不了头,只好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父亲提前给它建好了牛棚,置了新铸的钢筋水泥牛槽。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只能偶尔抓抓父亲手边的缰绳头;偶尔偷袭似的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撇,怕它踢人。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驯顺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把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是要拉屎还是撒尿。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衬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肯上,屁股底下垫条庥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一科一科的,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会觉得是坐在一个跳动的地球仪上,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晓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拍一巴掌,受了谅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水牛极少有如此激烈的行为。我家养过的几头牛中,最激烈者就是第一头。也只有一次,那会儿它刚来我家不久。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别的放牛伙伴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课本或者小说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跷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坐忘尘置,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宪关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在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1.父亲买牛是因为“我”比较软弱,为了培养“我”的性格。
2.作者在描写锯木厂段落使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作者在描写自己读武伙小说的场景中,故意用阴森的环境来衬托读书的惬意。
3.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4.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同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二、默写题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寻常事物须从宏大意象列举表达深远意蕴。
(2)《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栽种多种树木受到喜爱。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汉喻唐,以古喻今。
三、材料作文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略
解析:
2.答案:略
解析:
3.答案:略
解析:
4.答案: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回忆性散文的阅读理解、鉴赏评论能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代表的大量回忆性散文,对于本题的考查点之一“‘写作的当下’与‘彼回忆的过去’之间的交错转换”也有所了解。本题既紧密联系教材,又引导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学现代文时,注重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将积累的学习经验、阅读经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5.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等
解析:
6.答案:略
解析: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相关试卷
语文九年级下册统一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统一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3页。
初中统一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统一练习题,共4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统一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统一测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