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835434/0-171770335311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835434/0-1717703353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835434/0-171770335317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
鲁滨逊在一次海上航行中遭遇暴风雨,他乘坐的船只qīng fù ( )。幸运的是, 他死里逃生, liú luò( )到一座荒岛上。起初, 他十分kǒng jù( ),倍感qī liáng( ), 经常tōng xiā( )不眠。后来他不敢再dān ge( ), 建造住所,围上栅栏, 以fáng yù ( ) 动物的 qīn xí( )。几天后他知道船上的人除了他都死了,真是塞翁失马,yān zhī fēi fú( )啊!
2.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菱角 (líng) 蒸发(zhēng) 萦系(yíng) 吞噬(shì)
B. 榛子(zhēn) 缰绳 (jiāng) 藤蔓(wàn) 双僧人(sēn)
C. 杏仁(rén) 追悼(dà) 劲草 (jìn) 简陋(lòu)
D. 挑剔(tī) 炽热(zhì) 账簿(bù) 獠牙 (liá)
3.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欲”与“随心所欲”的“欲”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擒故纵B. 翠色欲流C. 震耳欲聋D. 望眼欲穿
4.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城无处不飞花 (指春天的京城)B. 脉脉不得语 (相视无言的样子)
C. 中庭地白树栖鸦 (即庭中,庭院中)D. 盈盈一水间 (形容饱满的样子)
5. 下列句子中词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那姑娘能说会道,伶伶俐俐的。
B. 太阳高悬在天空,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仿佛要将每一寸土地都烤焦,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C. 今天买皮鞋,明天买白帽子,书钱花得不多,零七八碎差一点没叫我破产。
D. 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因为他对手太强大了。
6. 下列诗句中与其它三项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消白在人间。B.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消气满乾坤。D.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7. 关于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文章围绕“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的问题,引人深思。
B. 《那个星期明天》 “这段时光不好挨”一句中的“挨”字写出了“我”等待的焦急。
C. 《北京的春节》介绍元宵习俗时,重点描绘了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的情景。
D. 《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忆”作统领,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8. 下列关于读书、交流观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阅读时,我们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感触。
B. 阅读整本书时,可以写出全书的结构,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阅读时查阅。
C. 读名著时,要先大致了解名著写作背景,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读时若能做些读书笔记,收获会更大。
D. 在进行读书交流时,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如果别人的观点跟自己不一一样,就要旗帜鲜明地反驳他,说服他同意自己的观点。
9. 在括号内填上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
校园里的花陆续开放,浅粉的樱花欣然绽放,艳丽的桃花 ( ),热情的迎春花( ),美丽的海棠 ( ),到处花香醉人。
10. 4月23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彤彤所在学校举行了大型的读书节展演活动,彤彤准备参加“好书伴我成长”演讲。
(1)彤彤以《读书,是通向世界最好的路》为演讲题目,请你从两个方面帮助彤彤列一列题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彤彤上台后,看到会场有这么多人,心咚咚地跳,好像下一秒就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会场顿时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照加点部分,把句子补充完整。)
(3)彤彤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回家的路上,她觉得风景格外美!(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
11. 根据提示,用恰当的诗句或者名言填空。
(1)诗中有高尚品格。李贺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企盼建功立业;《石灰吟》中,于谦把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融进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中。
(2)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趣味盎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寒食节传赐新火之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秋节情思。
(3)名言警示人。老师告诉我: “时间的力量是平静而强大的,它能帮我们筛选出擦肩而过的人。”这让我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参加社会实践,否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
课外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书籍就成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书籍是如何演变的呢?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是什么?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的重要媒介。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材料二:
①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时期,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②近年来,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新型图书,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再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大小。如果把1万种每种 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卷只有15千克。
材料三:
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引起视力的下降……
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缩微胶卷”是一种奇妙的新型图书。
B. 东汉时期的东方朔用3000 片竹简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
C. 古往今来,人类通过书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
D. 现代的书籍比古时候的书籍体积更小,文字容量更大。
13. 材料二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14.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新的阅读方式对传统的纸质阅读形成很大冲击。你认为电子阅读可以取代纸质阅读吗?请结合材料和读书经验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古文阅读
宋史·文天祥传(节选)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①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②。
(有删改)
【注释]①上:指元世祖。②南乡拜而死:向南方叩拜而死。乡,同“向”。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
(2)安事二姓( )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名句,对后世影响深远。请结合短文,简述一下文天祥具有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散文阅读
过去的生活 (节选)
王安忆
①一日,走在路上,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凹陷的地方。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林立的高楼。这两个老人,她们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②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电影院大多没有空调,可是供有纸扇,放在检票口的木箱里。进去时,拾一把, 出来时,再扔回去,下一场的人好再用。这种生活养育着人生的希望,今年过了有明年,明年过了还有后年,一点不是得过且过。不像今天,四处是一次性的用具,用过了事,今天过了,明天就不过了。这样的短期行为,挥霍资源不说,还挥霍生活的兴致。
③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④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选自《视野》,有删改)
18. 为了说明“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作者举了多个例子。照样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不超
过15 个字)。
①一天,两个老太聊天并向人讨黄沙擦烧焦的锅底。
②过去,勤劳的主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去,电影院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过去,伞、碗、皮球、藤椅……_________________
⑤过去,排骨、鱼、鸡、绿豆芽,吃起来都是有限制的。
19.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细嚼慢咽”这个词原来的意思是“慢慢地吃东西”,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文中与这个词意思接近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
20. 对文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手法,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原文的最后还有两段文字,结合阅读体会,在下文横线处补充完整,说明“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的区别。
这晚,去一家常去的饭店吃晚饭,老板和伙计跑来跑去地招揽生意。如果是小生意,便冷脸待人,甚至于生生打发走人。现在的生意,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今天做过了,明天就关门,后天,连个影子都不见了。不像过去,_______________
22. 读了文章,你想不想体验“过去的生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表达与交流
23 习作
好玩的
生活多么可爱!好玩的人、好玩的事、好玩的物件……他(它)们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习作,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表达真情实感。请勿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45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习力调研
六年级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
鲁滨逊在一次海上航行中遭遇暴风雨,他乘坐的船只qīng fù ( )。幸运的是, 他死里逃生, liú luò( )到一座荒岛上。起初, 他十分kǒng jù( ),倍感qī liáng( ), 经常tōng xiā( )不眠。后来他不敢再dān ge( ), 建造住所,围上栅栏, 以fáng yù ( ) 动物的 qīn xí( )。几天后他知道船上的人除了他都死了,真是塞翁失马,yān zhī fēi fú( )啊!
【答案】 ①. 倾覆 ②. 流落 ③. 恐惧 ④. 凄凉 ⑤. 通宵 ⑥. 耽搁 ⑦. 防御 ⑧. 侵袭 ⑨. 焉知非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根据所学拼音知识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书写时注意“倾、覆、惧、凄、宵、耽、搁、御、袭、焉”的正确写法。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菱角 (líng) 蒸发(zhēng) 萦系(yíng) 吞噬(shì)
B. 榛子(zhēn) 缰绳 (jiāng) 藤蔓(wàn) 双僧人(sēn)
C. 杏仁(rén) 追悼(dà) 劲草 (jìn) 简陋(lòu)
D. 挑剔(tī) 炽热(zhì) 账簿(bù) 獠牙 (li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的辨析。
B.双僧人(sēn)——sēng;
C.劲草(jìn)——jìng;
D.炽热(zhì)——chì;
故选A。
3.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欲”与“随心所欲”的“欲”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擒故纵B. 翠色欲流C. 震耳欲聋D. 望眼欲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的理解能力。
“随心所欲”的意思是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欲”是想要的意思。
A.欲擒故纵:为了捉拿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对方,故意先放松一步。欲:想要。
B.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将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欲:将要、就要的意思。
C.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欲”的意思是将要、快要的意思。
D.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欲:将要、快要的意思。
故选A。
4.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城无处不飞花 (指春天的京城)B. 脉脉不得语 (相视无言的样子)
C. 中庭地白树栖鸦 (即庭中,庭院中)D. 盈盈一水间 (形容饱满的样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D.“盈盈一水间”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句意: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故选D。
5. 下列句子中词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那姑娘能说会道,伶伶俐俐的。
B. 太阳高悬在天空,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仿佛要将每一寸土地都烤焦,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C. 今天买皮鞋,明天买白帽子,书钱花得不多,零七八碎差一点没叫我破产。
D. 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因为他对手太强大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与俗语的理解与运用。
B.“头涔涔而泪潸潸”这个短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某种强烈的情感(如悲伤、悔恨等)而头上冒汗,眼泪不断流下。在这个句子中,它用来描述因为太阳的炙烤而感到的不适和痛苦,显然是不合适的。太阳炙烤大地,人们可能感到热、累、不舒服,但一般不会有“头涔涔而泪潸潸”的情感反应。因此,这个短语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恰当的。
故选B。
6. 下列诗句中与其它三项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消白在人间。B.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C.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消气满乾坤。D.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A.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借物喻人。
B.这句话意味着,在生时,一个人应该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即使在死后,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表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崇高价值追求。李清照通过这首诗,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即无论生死,都要为国家尽忠尽力。是正面直接描写。
C.借墨梅自喻,来表达作者自己的精神志趣。这种志趣就是与世无争,淡泊自守,始终保持清高、清白的精神气节和德操。借物喻人。
D.用荷花衬托菊花,表现菊花傲霜的坚毅品格。表达了诗人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借物喻人。
故选B。
7. 关于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文章围绕“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的问题,引人深思。
B. 《那个星期明天》 “这段时光不好挨”一句中的“挨”字写出了“我”等待的焦急。
C. 《北京的春节》介绍元宵习俗时,重点描绘了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的情景。
D. 《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忆”作统领,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C.《北京的春节》介绍元宵习俗时,重点描绘了处处张灯结彩的情景,并没有重点描绘放花炮、吃元宵的情景。
故选C。
8. 下列关于读书、交流的观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阅读时,我们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感触。
B. 阅读整本书时,可以写出全书的结构,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阅读时查阅。
C. 读名著时,要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读时若能做些读书笔记,收获会更大。
D. 在进行读书交流时,要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如果别人的观点跟自己不一一样,就要旗帜鲜明地反驳他,说服他同意自己的观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和口语交际。
D.在进行读书交流时,其他人不一定要和自己的观点一致,我们要关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好的读书方法,并不是说服他同意自己的观点。故叙述有误。
故选D。
9. 在括号内填上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
校园里的花陆续开放,浅粉的樱花欣然绽放,艳丽的桃花 ( ),热情的迎春花( ),美丽的海棠 ( ),到处花香醉人。
【答案】 ①. 吐露芬芳 ②. 露出笑脸 ③. 欣然醒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运用。
欣然怒放:愉快地盛开。与其意思相同但是说法不同的词语有:吐露芬芳、绽放笑容、傲然盛开、欣然开放等。
如:校园里的花陆续开放,浅粉的樱花欣然绽放,艳丽的桃花绽放笑容,热情的迎春花傲然盛开,美丽的海棠欣然开放,到处花香醉人。
10. 4月23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彤彤所在学校举行了大型的读书节展演活动,彤彤准备参加“好书伴我成长”演讲。
(1)彤彤以《读书,是通向世界最好的路》为演讲题目,请你从两个方面帮助彤彤列一列题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彤彤上台后,看到会场有这么多人,心咚咚地跳,好像下一秒就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会场顿时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照加点部分,把句子补充完整。)
(3)彤彤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回家的路上,她觉得风景格外美!(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读书知天下事,开阔视野;读书改变命运,实现梦想。
(2)静得连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
(3)天空格外蓝,蓝得像块水晶石,鸟儿的叫声简直就是最动听的音乐!清风拂面,是如此的温柔。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提纲的拟写能力。
结合阅读题干可知主要的主题是“读书”
例如: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是仿句能力。
结阅读语句“好像下一秒就从嗓子眼里蹦出来”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心不可能从嗓子里蹦出来。这句是夸张。根据题干中“静”。
故仿句为:会场顿时静下来,静的可以听到大家的心跳声。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描写手法的理解。
例如:天上边的鸟高兴愉快带的从河畔伴着云儿飞过,蝴蝶又在水面上飞舞,似乎在为我感到骄傲,夕阳展露着一丝笑容,让我真切的感到心灵的踏实与兴奋。
11. 根据提示,用恰当的诗句或者名言填空。
(1)诗中有高尚品格。李贺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企盼建功立业;《石灰吟》中,于谦把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融进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中。
(2)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趣味盎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寒食节传赐新火之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秋节情思。
(3)名言警示人。老师告诉我: “时间的力量是平静而强大的,它能帮我们筛选出擦肩而过的人。”这让我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参加社会实践,否则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何当金络脑 ②. 快走踏清秋 ③. 粉骨碎身浑不怕 ④.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⑤. 日暮汉宫传蜡烛 ⑥. 轻烟散入五侯家 ⑦. 今夜月明人尽望 ⑧.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⑨. 路遥知马力 ⑩. 日久见人心 ⑪. 书到用时方恨少 ⑫. 事非经过不知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理解默写能力。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意思是骏马何时才能套上镶金的笼头,冲锋陷阵飞驰在那深秋的战场!诗人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于谦的《石灰吟》,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表达了诗人无论面临怎样的考验,都能保持高尚的节操,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寒食》,意思是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写出了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的习俗。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是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是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表明时间可以帮我们筛选出身边的人。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到了实际要应用的时候,才懊悔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事情的艰难。告诉我们要勤学好问、亲身实践。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
课外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书籍就成了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书籍是如何演变的呢?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书是什么?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的重要媒介。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材料二:
①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用刀把文字刻在削平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盛行。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时期,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②近年来,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奇妙的新型图书,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再通过阅读器放大到原来大小。如果把1万种每种 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卷只有15千克。
材料三:
在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引起视力的下降……
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缩微胶卷”是一种奇妙的新型图书。
B. 东汉时期的东方朔用3000 片竹简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
C. 古往今来,人类通过书获取知识、传承经验、延续文明。
D. 现代的书籍比古时候的书籍体积更小,文字容量更大。
13. 材料二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14.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电子阅读越来越普及,新的阅读方式对传统的纸质阅读形成很大冲击。你认为电子阅读可以取代纸质阅读吗?请结合材料和读书经验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B 13. ①. 作比较 ②. 列数字
14. 不可以。有悠久的历史,延续传承中华文明;电子书存在弊端,伤害眼睛。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B.结合材料二中“西汉时期,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可知,是“西汉”而不是“东汉”,故叙述有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结合材料二中“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时期,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中的“120斤重”“3000片竹简”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们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卷只有15千克”可知,句中拿“书”的重量与“胶卷”的重量来比较,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题干可知,是想一想:电子阅读可以取代纸质阅读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答案不唯一。可以结合材料三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电子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眼睛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引起视力的下降……”来回答。
如:不可以代替。因为人们对纸质图书的情感在逐渐回归,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在提升;电子阅读存在一定的弊端。
课外阅读——古文阅读
宋史·文天祥传(节选)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①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②。
(有删改)
【注释]①上:指元世祖。②南乡拜而死:向南方叩拜而死。乡,同“向”。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上知天祥终不屈也( )
(2)安事二姓( )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对后世影响深远。请结合短文,简述一下文天祥具有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 ①. 屈服 ②. 怎么
16. 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
17. 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投降元朝,慷慨赴死, 由此可见其热爱自己的国家,坚强不屈,忠贞不贰,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屈:屈服。故“屈”的意思是“屈从”。
(2)安事二姓: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安:怎能。故“安”的意思是“怎能”。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在这句话中,“殊”通常解释为“特别”或“非常”,在这里表示“格外”或“异常”。所以“殊从容”意味着文天祥在面对死刑时表现得格外从容不迫。
“谓”在这里是动词,意为“告诉”或“对……说”。因此,“谓吏卒曰”就是文天祥对执行死刑的吏卒说话。
“毕”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完成”或“结束”。所以“吾事毕矣”直译为“我的事情已经完成了”,这里文天祥表达的是他的人生任务或使命已经结束,他可以安心接受死亡了。
故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天祥临在被处决前表现得非常从容不迫,他对执行死刑的官吏和士兵说:“我的事情已经完成了。”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这句话传达了一种不畏牺牲、忠诚报国的精神,强调了个人意志与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文天祥在面对国家危难时,毫不犹豫地投身抗争,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感。他的诗歌和行动都表明了他愿意为国家献身的决心。
在元朝入侵南宋期间,文天祥多次参与抵抗,即使在被俘后也坚决不屈,表现出了顽强斗争精神和坚定的立场。文天祥不仅在政治上有作为,而且在道德上也树立了榜样。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正义和真理,即使在生死关头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故文天祥具有不畏牺牲、忠诚报国、坚决不屈、坚守信念等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文天祥呆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
课外阅读——散文阅读
过去的生活 (节选)
王安忆
①一日,走在路上,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凹陷的地方。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林立的高楼。这两个老人,她们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②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电影院大多没有空调,可是供有纸扇,放在检票口的木箱里。进去时,拾一把, 出来时,再扔回去,下一场的人好再用。这种生活养育着人生的希望,今年过了有明年,明年过了还有后年,一点不是得过且过。不像今天,四处是一次性的用具,用过了事,今天过了,明天就不过了。这样的短期行为,挥霍资源不说,还挥霍生活的兴致。
③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④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选自《视野》,有删改)
18. 为了说明“过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作者举了多个例子。照样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不超
过15 个字)。
①一天,两个老太聊天并向人讨黄沙擦烧焦的锅底。
②过去,勤劳的主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去,电影院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过去,伞、碗、皮球、藤椅……_________________
⑤过去,排骨、鱼、鸡、绿豆芽,吃起来都是有限制的。
19.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细嚼慢咽”这个词原来的意思是“慢慢地吃东西”,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文中与这个词意思接近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
20. 对文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手法,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原文的最后还有两段文字,结合阅读体会,在下文横线处补充完整,说明“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的区别。
这晚,去一家常去的饭店吃晚饭,老板和伙计跑来跑去地招揽生意。如果是小生意,便冷脸待人,甚至于生生打发走人。现在的生意,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今天做过了,明天就关门,后天,连个影子都不见了。不像过去,_______________
22. 读了文章,你想不想体验“过去的生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①. 用长线穿豇豆,线留着明年再用 ②. 人们自己拿纸扇,用完再放回去 ③. 都可以找工匠修补
19. ①. 慢节奏的生活,细细品味的生活 ②. 从长计议
20. ①. 对比 ②. 突出“过去的伞”不好看但结实耐用的特点
21. 客人来一回,就面熟了,下一回,已经与你拉起了家常;来过几回,就成了老熟人,老板热情地招呼,客人就像回了自己家一样……
22. 想体验。因为过去的生活,人们珍惜拥有,享受着生活,培植着希望,在细嚼慢咽中品味着生活的滋味。而现在的生活,人们则是在得过且过的心态中生存,先获得眼前的利益再说,不管将来的问题。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电影院大多没有空调,可是供有纸扇,放在检票口的木箱里。进去时,拾一把, 出来时,再扔回去,下一场的人好再用”和第③自然段中“伞面倘若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可知,过去,勤劳的主妇用线将豇豆穿起晒干,线洗净再用;过去,电影院里提供纸扇供人反复使用;过去,伞、碗、皮球、藤椅……坏了都可以找工匠修补,继续使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可知,“细嚼慢咽”在文中形容那时候的人们在慢慢地体味生活;结合第①自然段中“这两个老人,她们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与第②自然段中“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可知,“从长计议”在文中形容那时候的生活也是要细细体味,才会把生活过得具体而仔细,故与“细嚼慢咽”意思相近的词是:从长计议。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中“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有那么多的花样”与“大而且坚固”可知,作者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过去的伞大而坚固的特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短文的理解与下列文字的理解来补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客人来一回,就熟悉了,再来一回,就更熟了,店家靠的是回头客,这才是天长日久的生意之道。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短文内容来谈谈自己想不想体验“过去的生活”,并说说理由,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读了文章,是否想体验“过去的生活”取决于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如果欣赏过去生活中的节俭、细致和长远规划,可能会想要体验那种生活方式。如果更倾向于现代生活的便利和快捷,可能就不会特别向往过去的生活。个人的选择会受到对环保、资源利用和个人幸福感的考量影响。
如:不想体验,因为过去的生活吃得有限制。
第三部分:表达与交流
23. 习作
好玩的
生活多么可爱!好玩的人、好玩的事、好玩的物件……他(它)们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习作,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表达真情实感。请勿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450字。
【答案】例文:
好玩的事
在我脑海里,有一件事我一想起来就高兴。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气十分闷热,我走进院子,把弄着爸爸的“宝贵花草”,突然,我看见一只蜗牛慢慢地爬上叶子。顿时,我的大脑里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号。“蜗牛对人是有益还是有害?”“蜗牛的鼻子、眼睛长在哪里?”“为什么蜗牛走过的地方总是留下一条长长的线?”我马上跑进屋里,问正在打电脑的爸爸,爸爸笑着说:“你既然这么想知道蜗牛的秘密,为何不自己去做一下实验呢?”对呀!,爸爸的说法太对了。
于是,我决定自己去实验一番。
首先,我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蜗牛对人是有意还是有害?”我采取了“用各种食物”来测验蜗牛。我先拿来白菜叶子、馒头和小蚊子,然后捉来几只蜗牛,再把食物编号,把它们放在这些食物面前。它们大概是饿了,爬向它们喜爱的食物,但是每只蜗牛都选择了白菜叶子,不大一会儿,白菜叶子便被吃光了。这下,我得出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蜗牛是有害动物。
接着,我又进行了第二项实验,“蜗牛的鼻子、眼睛长在哪里?”我再一次把白菜叶子拿出来,放在一只蜗牛的面前,只看见那一只蜗牛先伸出一对较长的触角碰了碰,又用下面较短的一对触角在碰了碰,这样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想:有可能一对触角是蜗牛的鼻子,另一对触角有可能是它的眼睛。
这样,我就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现在开始解决第三个问题,分析“蜗牛爬行时为什么留下一条长长的线?”我把蜗牛捉向高处,等它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就想去捉住它的身子,可是我的手还没有碰到他,它的头就缩回去了。我想:这个蜗牛真是“胆小鬼”!我连续试了好几次,可是都没有成功,我差一点就泄气了。这是,爸爸走过来说:“这么容易就泄气,将来怎么当伟大的科学家呢!”我被爸爸这么一“激”,马上就来劲了。忽然,一个想法从我的大脑闪过,“有了,有了!”我高兴地手舞足蹈。我用一块尖石块小心翼翼的敲破了蜗牛壳,抽出蜗牛的身体,用手摸摸它的下面,黏糊糊的,似乎还有一个小粒的东西,这是什么呀?经过查阅,原来是它的脚,那黏糊糊的就是蜗牛的排泄物。
从那一天开始,我一想起这件事就高兴,因为我发现了蜗牛的秘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本题为半命题作文,材料仅给出标题及写作要求,并未给出其他的具体界定,所以在答题时有诸多选择。审题可知,所写一定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者某种重要意义的事,使得“我”印象深刻,可以写独自攻克某件困难已久的难题,发现某个奇特的自然现象,为父母做了一件令他们感动的事等等,注意在写作时要把这件事进行具体描写,要有条理有逻辑,注意立意积极向上,符合当代青年学生。同时要注意字迹工整,尽量减少涂改。
开头:开门见山,点出好玩的事情是什么。
中间:交代将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在写作的过程中详略得当,多使用人物描写,修辞描写,将文章写生动有趣,给文章增加趣味性。
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发展时期
早期
商周时期
两晋南北朝
宋至清代
形式演变
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
简牍
古代写本书
印本图书
发展时期
早期
商周时期
两晋南北朝
宋至清代
形式演变
用甲骨、青铜、石头记录文字
简牍
古代写本书
印本图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