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混易错学案
展开1.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致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侧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习题】
下图表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土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人口及耕地等指标的对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指标分别是( )
A.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耕地B.耕地、土地面积、人口、水资源总量
C.人口、水资源总量、耕地、土地面积D.土地面积、人口、耕地、水资源总量
2.北方地区资源的配置现状会导致( )
A.耕地后备不足B.水资源浪费严重C.人均土地面积少D.缺水问题突出
“无人区”是指长期空置的土地或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分布与有序发展,形成了我国面积广大的“无人区”(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青藏高原形成我国面积广大的无人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夏季炎热B.海拔高,气候寒冷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D.降水少,水资源少
4.下面地区中最容易形成无人区的是( )
A.亚马孙河流域B.墨西哥高原C.印度恒河平原D.北美五大湖区
下图所示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盆地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50mm左右,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是中国唯一冬季存在稳定积雪覆盖的沙漠,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但年内差异较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推测该沙漠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6.该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生长所需水源直接来自于( )
A.地表径流B.大气降水C.地下水D.高山冰雪融水
下表反映了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煤炭、太阳能、天然气、水四种资源的丰歉程度(★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丙、丁四种资源分别是( )
A.天然气、煤炭、水资源、太阳能B.天然气、太阳能、水资源、煤炭
C.煤炭、太阳能、水资源、天然气D.煤炭、天然气、水资源、太阳能
8.甲类资源丰富区资源开发方向应为( )
A.稳定以煤炭开发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B.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C.产业全部升级,第三产业全部替代第二产业
D.提高重工业产值比重
9.与新疆相比,四川乙资源贫乏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小B.地壳运动频繁
C.多阴、雨、雾天D.地质历史时期曾是森林茂密的地区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局部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1)请在图中找出两个能体现黄土高原典型地形特征的信息。
(2)简要分析当地成为“穷山恶水”的自然原因。
(3)为了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A; 2.D
解析:1.a要素南北方差距最大,且南方远高于北方,从四种要素对比分析,南北方水资源差距最大,所以a要素为水资源;bd要素都是北方多于南方,分别为土地和耕地资源;c差距最小,南方略多于北方,为人口资源。
2.从图中对比分析,北方耕地比重高,但水资源比重低,水、土资源搭配极不协调,所以缺水问题突出。
答案:3.B; 4.A
解析:3.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夏季气候较为凉爽,A错误;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B正确;青藏高原地区高原面较为平坦,C错误;降水少,水资源少不是青藏高原形成面积广大无人区的最主要原因,热量不足是限制条件,D错误。故选B。
4.亚马孙流域气候湿热,雨林广布,不适合人类居住,最容易形成无人区,A正确;墨西哥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炎热,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凉爽,适宜人类居住,B错误;印度恒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基础好,适宜人类居住,C错误;北美五大湖地区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人口分布多,D错误。故选A。
答案:5.A; 6.B
解析:5.根据材料可知,该沙漠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春季时积雪融化而蒸发较少,推测该沙漠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季节是春季,A正确;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但蒸发、蒸腾较强,B错误;秋季水源补给少,土壤水分少,C错误;冬季气温低,积雪不能融化,土壤水分含量少,D错误。
6.根据材料可知,该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盆地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50mm左右,所以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B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下渗强烈,无地表径流,A错误;沙漠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深,很难被植被利用,C错误;高山冰雪融水主要在盆地四周的山麓地带,水量较小,蒸发、下渗量较大,不能流到沙漠腹地地区,D错误。
答案:7.C;8.B;9.C
解析:7.中国的资源分布 根据表中信息,★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甲资源在陕西最丰富,应是煤炭资源;乙资源在新疆最丰富,而四川最少,应是太阳能资源,四川盆地阴雨天气和雾天多,太阳能资源少;丙资源在新疆缺乏,应是水资源;丁在广东最少,其他三地都较丰富,应是天然气资源。故选C。
8.中国资源开发方向 结合上题分析,甲资源是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资源丰富区的开发方向应是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B正确;以煤炭开发为核心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错误;产业全部升级,第三产业全部替代第二产业是不切实际的,C错误;提高重工业产值比重,不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并且有可能加大煤炭资源的消耗,D错误。
9.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的因素 由第1题分析可知,乙为太阳能资源,四川太阳能资源贫乏是因为当地多阴雨天气和雾天,C正确。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所以光照强,太阳能丰富。
10.答案:(1)等高线相对稀疏且海拔为1000~2000米,说明为高原地形;等高线特别弯曲,说明沟壑纵横。
(2)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下;属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生产;水源不足;降水变率大,多旱涝灾害;降水集中,泥沙淤积,河谷多洪涝灾害等。
(3)观点一:应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水分条件较好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当地有大量劳动力来种树。或观点二: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该地降水少,土壤含水量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
解析:(1)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图判读时要看等高线的数值、弯曲度和疏密程度。从图中看等高线数值在1000~2000米,等高线相对稀疏,可判断出是高原地形;图中等高线特别弯曲,说明沟壑纵横。
(2)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穷山”指的是土地生产力低,“恶水”指的是多旱涝灾害。自然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源等方面来分析。黄土高原成为“穷山恶水”的自然原因是黄土高原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下;属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水源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生产;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多旱涝灾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河谷多洪涝灾害等。
(3)本题考查植树造林的影响。是否大力植树造林可从植树造林的条件及其对当地的影响两方面来分析。支持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有利的条件和有利影响方面分析,如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在地势低平、水分条件较好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当地有大量劳动力来种树。不支持大力植树造林的理由可从植树造林的不利条件和不利影响方面来分析,如该地降水少,土壤含水量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植被
农业类型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
森林
水田为主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8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
森林、草原
旱地为主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
草原
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毫米,降水量<蒸发量
荒漠
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资源
甲
乙
丙
丁
新
★★
★★★★★
——
★★★★
陕
★★★★★
★★★
★★
★★★
川
★★
★
★★★★
★★★★
粤
★
★★
★★★★
★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共3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差异,认识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共3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工业 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混易错: 这是一份工业 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易混易错,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