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2024年中考二模考试物理化学合卷-初中化学
展开物理和化学试题共8页。物理满分70分,化学满分50分,共计120分。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单项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图标是抽象的跨语言符号,属于我国塑料制品回收标志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故选项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节能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绿色食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 在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
A. 拉瓦锡B. 门捷列夫C. 张青莲D. 侯德榜
【答案】C
【解析】
【详解】A、拉瓦锡最早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中做出了卓越贡献,该选项符合题意;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不到1元,欢迎访问。D、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以下材料一定属于合成材料的
A. 羊毛B. 青铜C. 橡胶D. 塑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羊毛属于天然材料,故错误;
B、青铜属于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
C、橡胶有天热橡胶、合成橡胶之分,则橡胶不一定属于合成材料,故错误;
D、塑料一定属于合成材料,故正确;
故选:D。
4. 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意义错误的
A. 2N—2个氮原子
B. H2O—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C. —1个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D. —氧化锌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N中的“2”表示2个氮原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H2O中的“2”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C符合题意;
D、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表示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中的“2”表示氧化锌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
A. 过滤液体B. 加热液体
C. 取用锌粒D. 测定pH
【答案】C
【解析】
【详解】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A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且试管夹应夹在距管处,同时使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故B错误;
C、取用锌粒时,可以用钥匙取出,瓶塞需要倒放在桌面上,故C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D错误。
故选C。
6.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合理的
A. 水是生命之源,是所有溶液的溶剂
B. 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C. 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
D. 水蒸发与电解水的本质区别是水分子是否被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水是生命之源,但不是是所有溶液的溶剂,如碘酒的溶剂是乙醇,故A符合题意;
B、生活污水应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减少水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
C、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故C不符合题意;
D、水蒸发是物理变化,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被破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
A. 浓盐酸打开瓶盖后冒白烟
B. 将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能感觉到明显放热
C. 氯化钠饱和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钾,固体继续溶解
D. 将铜丝加入稀硫酸中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小液滴,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会有白雾出现,不是白烟,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能感觉到明显放热,但将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不能感觉到明显放热,故B错误;
C、一定温度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氯化钠饱和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钾,固体继续溶解,故C正确;
D、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8.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必须严谨、科学。下列推理正确的
A. 溶液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所以生理盐水属于溶液
B. 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氯酸钾属于氧化物
C.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率,所以能加快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 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碘升华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数目都不变,所以碘升华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生理盐水也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推理正确;
B、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化合物,氯酸钾含有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B推理错误;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率,但是能加快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如电解水时的氢氧化钠加快水的电解,但是不是催化剂,故C推理错误;
D、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碘升华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数目都不变,但是碘升华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故D推理错误;
故选:A。
9. 以下物质鉴别的方法都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棉花灼烧有烧纸的气味,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灼烧有特殊气味,现象不同,通过灼烧可以鉴别,但是无法通过观察颜色鉴别,故A错误;
B、硫酸铵与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磷矿粉和氯化钾与熟石灰研磨,均无明显现象,无法鉴别;硫酸铵和氯化钾易溶于水,磷矿粉难溶于水,不能通过水溶性鉴别三者,故B错误;
C、铁粉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溶液由无色变浅绿色且有气泡生成,木炭与硫酸不反应,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溶液变为蓝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磁铁只能吸引铁粉,不能用磁铁吸引鉴别三者,故C错误;
D、面粉不溶于白醋,纯碱溶于白醋时产生气泡,精盐溶于白醋,现象不同,可以鉴别;在厨房中,通过品尝味道的方法可以鉴别面粉、纯碱和精盐,故D正确。
故选D。
10.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六组实验,能证明中和反应可以发生的
①将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再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
②将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再滴加酚酞,溶液呈无色;
③向盐酸滴加酚酞,再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呈红色;
④向氢氧化钠溶液加酚酞,再倒入盐酸溶液,溶液呈无色;
⑤向盐酸滴加酚酞,逐滴滴入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⑥向氢氧化钠溶液加酚酞,逐滴滴入一定量盐酸后,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②④⑤⑥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若两者不反应,那么此时滴加酚酞溶液也会变红,因此不能证明中和反应可以发生的,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再滴加酚酞,溶液呈无色,证明已经没有氢氧化钠溶液了,说明氢氧化钠参加反应被消耗了,因此能证明中和反应可以发生的,故②符合题意;
③酚酞遇酸不变色,此时滴加氢氧化钠后,溶液呈红色。有可能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后含有氢氧化钠剩余,遇酚酞变红。也有可能是氢氧化钠与盐酸不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因此不能证明中和反应可以发生的,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向氢氧化钠溶液加酚酞,溶液呈红色,再倒入盐酸溶液,溶液呈无色,证明已经没有氢氧化钠溶液了,说明氢氧化钠参加反应被消耗了,因此能证明中和反应可以发生的,故④符合题意;
⑤酚酞遇酸不变色,此时滴加氢氧化钠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说明开始的时候,即使滴加氢氧化钠,但马上与盐酸反应被消耗了,溶液中剩余大量的盐酸,此时溶液呈无色。当盐酸恰好消耗完之后,再滴加氢氧化钠,此时溶液呈碱性,遇酚酞变红,因此能证明中和反应可以发生的,故⑤符合题意;
⑥向氢氧化钠溶液加酚酞,溶液变红。随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被消耗,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此时溶液变为无色,因此能证明中和反应可以发生的,故⑥符合题意。
故②④⑤⑥能证明中和反应可以发生的,故选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 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________种非金属元素;
(2)三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不同;
(3)青少年缺________元素易得佝偻病。
【答案】(1)一##1
(2)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3)钙##Ca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钠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氯带有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钙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图中共有1种非金属元素;
【小问2详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三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小问3详解】
钙元素是人体骨骼的主要组成元素,所以青少年缺钙易得佝偻病。
12. 下图是三个反应的微观粒子模型图
(1)三个反应中表现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
(2)三个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3)与构成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
(4)写出三个反应中的任意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答案】(1)氧化性 (2)化合反应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4)####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表示一个碳原子,表示一个氧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三个反应中氧分子都向另一种反应物微粒提供氧原子,宏观上提供氧元素,根据氧化性的狭义定义:提供氧元素的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可知,氧气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是氧化性,故填写:氧化性。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三个反应的反应物都是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征,因此,三个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写:化合反应。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两者构成上的不同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故填写: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左图是碳在氧气充足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模型图,化学方程式为:,中图是碳在氧气不足条件下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模型图,化学方程式为:,右图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的模型图,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写:或或。
13. 低钠盐以碘盐为原料,再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下图为硫酸镁、氯化钾、氯化钠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硫酸镁溶解度最大时的温度是________;
(2)P点对应氯化钾溶液的状态是________溶液;
(3)Q点可以表示100℃时火锅中氯化钠溶液的浓度,火锅越煮越咸,Q点将向________移动。
【答案】(1)75℃ (2)饱和
(3)上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硫酸镁溶解度曲线最高点在75℃处,即硫酸镁溶解度最大时温度是75℃,故填:75℃;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P点在氯化钾溶解度曲线以下上,表示该温度下氯化钾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小问3详解】
100℃时,Q点在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下方,即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火锅煮沸时,水分蒸发,溶剂变少,氯化钠的浓度增大,趋向于饱和状态,Q点将向上移动,故填:上。
三、简答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1分,共12分)
14. 吃火锅点餐:五花肉,肥羊肉,冻豆腐,地瓜片,醮料(芝麻油、食盐、白糖等),汽水饮料。
(1)从营养科学搭配角度看,还应补充的食物是________。
(2)食物放入火锅中煮熟,很快闻到了香味,表现出微观粒子的性质是________;
(3)餐后,用洗涤剂清洗餐具时,发现食用油能被水冲洗干净,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答案】(1)青菜##水果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乳化现象
【解析】
【小问1详解】
五花肉、肥羊肉中富含油脂和蛋白质、冻豆腐中富含蛋白质、地瓜片糖类、汽水中含有水、醮料中的芝麻油富含油脂,除此还含有食盐、白糖等,还应补充的营养元素是维生素,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故填:青菜或者水果;
【小问2详解】
带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从而使人们闻到,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
【小问3详解】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较大油珠,使油和水不再分层的作用,从而被水冲洗干净,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故填:乳化现象。
15. 乌拉火锅常用金属铜制作
(1)用铜制成火锅,表现出铜的性质是________;
(2)铜锅表面常有黑色物质,向黑色物质处滴适量稀盐酸,用棉签醮取反应后的液体,观察呈蓝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想在铜锅表面蚀刻花纹,可向铜锅表面涂上的盐溶液是________。
【答案】(1)导热性 (2)
(3)硝酸银溶液
【解析】
【小问1详解】
用铜制成火锅,利用了铜的导热性,故填:导热性;
【小问2详解】
铜锅表面常有黑色物质(铜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向黑色物质处滴适量稀盐酸,用棉签醮取反应后的液体,观察呈蓝色,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3详解】
想在铜锅表面蚀刻花纹,可向铜锅表面涂上硝酸银,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故填:硝酸银溶液。
16. 火锅的燃料常使用机制炭,主要成分为木炭。
(1)将木炭点燃,利用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
(2)关闭火锅燃烧腔的孔洞,温度迅速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隔绝氧气,炭火熄灭
【解析】
【小问1详解】
将木炭点燃,利用的燃烧条件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故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小问2详解】
关闭火锅燃烧腔的孔洞,隔绝氧气,炭火熄灭,从而导致火锅温度迅速降低,故填:隔绝氧气,炭火熄灭。
17. 制作松花蛋的配料有多种,但都有生石灰,纯碱,食盐和水。
(1)加工配料:按比例将生石灰、纯碱、食盐混合加水搅拌,发现放出大量的热,原因是________;
(2)配料加工完毕后,留下浸出液。收集浸出液,回收氯化钠。
第一步:把浸出液进行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无沉淀产生。可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________;
第二步:向滤液中加入足量________可除去滤液中的可溶性杂质;
第三步:可用________方法得到氯化钠固体。
【答案】(1)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2) ①. 氢氧化钙 ②. 稀盐酸 ③. 蒸发结晶
【解析】
【小问1详解】
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故填: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小问2详解】
按比例将生石灰、纯碱、食盐混合加水搅拌,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把浸出液进行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无沉淀产生,说明滤液中不含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填:氢氧化钙;
原滤液中除了氯化钠,一定有氢氧化钠,可能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会除去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并且生成氯化钠,故填:稀盐酸;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蒸发结晶可以除去第二步的稀盐酸,得到氯化钠固体,故填:蒸发结晶。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1分,共12分)
18.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①常温下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氧气;②分子筛的作用与过滤操作的原理相似
(1)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纯度较高的氧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制取并收集的氧气使水槽中的水变为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
(3)图二中制取氧气的方法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________;上述制取氧气的方法中,最适合应用在潜水艇中的制氧方法为(填序号)________。
【答案】(1) ①. AC ②.
(2)试管口未塞棉花,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到水槽中
(3) ①. ①⑤ ②. ④
【解析】
【小问1详解】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的发生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应选装置A。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故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进行收集,且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则应选装置C。故填:AC;;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红了,高锰酸钾溶于水为紫红色,则可能是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从而进入到水槽中,故填:试管口未塞棉花,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到水槽中;
【小问3详解】
①分离液体空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双氧水或氯酸钾制取氧气,有新物质氧气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有新物质氧气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⑤分子筛的作用与过滤操作的原理相似,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则图二中制取氧气的方法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⑤;过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氧气,还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氧气,这种方法不用加热、不用通电,操作简单,还能将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呼吸所需的氧气,则最适合应用在潜水艇中的制氧方法为④,故填:①⑤;④。
19. 探究“二氧化碳与常见的碱溶液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与二氧化碳反应
(1)①观察到图1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
②观察到图2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许多同学顺利地完成了自己设计的探究实验。
【作品一】雪碧“沸腾”实验;
把静置至不再产生气泡的雪碧饮料放入烧瓶中,如图3组装好仪器。用注射器向右侧盛二氧化碳的烧瓶中迅速注入约10 mL 20%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左侧盛雪碧的烧瓶保持不动,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雪碧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如水“沸腾”一般;
实验反思:
(2)“沸腾”现象与雪碧中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有关,具体原因是_______。
【作品二】数字化实验;
实验操作:
(3)如图4所示,打开数字化实验室软件界面,设置好图像参数,将电脑、数字化实验中压强传感器通过真空橡胶管与盛有250 mL二氧化碳的平底烧瓶相连,分两次实验第一次迅速注入80 mL的蒸馏水,第二次迅速注入_______mL的40%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两次实验压强变化图像;
实验现象:向二氧化碳中加入蒸馏水后,压强的终点值94.79kPa与初始值(94.88kPa)比较,几乎不变;
实验反思:
(4)①通过实验分析,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_______体积的二氧化碳;
②通过图4中数据对比分析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
【作品三】
(5)产物转化法实验
实验反思:
(6)若要证明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发生,可以证明有_______。
【答案】(1)
(2)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
(3)80 (4) ①. 1 ②. 气压减小幅度比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幅度大
(5)有气泡产生 (6)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有新物质的生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使装置内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则可观察到雪碧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如水“沸腾”一般,故填: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
【小问3详解】
分两次实验第一次迅速注入80 mL的蒸馏水,第二次迅速注入80 mL的40%的氢氧化钠溶液,形成对照实验,观察两次实验压强变化图像,故填:80;
【小问4详解】
①实验现象:向二氧化碳中加入蒸馏水后,压强的终点值94.79kPa与初始值(94.88kPa)比较,几乎不变,通过实验分析,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故填:1;
②由图可知,向烧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气压减小幅度比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幅度大,则可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填:气压减小幅度比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幅度大;
【小问5详解】
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加入足量稀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故填:有气泡产生;
小问6详解】
若要证明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发生,可以证明有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或证明有新物质的生成,故填: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有新物质的生成。
五、计算题(共6分)
20. 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汽车使用化石燃料不同,燃料释放能量如下表所示:
(1)通过上述表格,从能量角度,同等质量的燃料氢气相当于汽油释放的能量约为_______倍(保留整数);
(2)氢气除了热值高的优点,还有_______优点(写一条即可)
(3)若4 kg氢气充分燃烧,可以消耗多少kg氧气?
【答案】(1)3 (2)产物无污染
(3)解:设可以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
解得x=32kg
答:可以消耗氧气的质量为32kg。
【解析】
【小问1详解】
同等质量的燃料氢气相当于汽油释放的能量约为倍,故填:3;
【小问2详解】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产物无污染,故填:产物无污染;
【小问3详解】
详见答案。鉴别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有机材料:棉花、羊毛、合成纤维
灼烧
观察颜色
B
常见化肥:硫酸铵、磷矿粉、氯化钾
与熟石灰研磨
水溶性
C
实验室中:铁粉、木炭粉、氧化铜
稀硫酸
磁铁吸引
D
厨房中:面粉、纯碱、精盐
家用白醋
品味道
实验操作一
继续实验操作二
实验现象
结论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或通入二氧化碳
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_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滴加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燃料种类
燃料每千克释放能量
氢气
汽油
04,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中考二模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04,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中考二模考试物理试题,共4页。
02,吉林省吉林市2024年中考二模考试物理化学合卷: 这是一份02,吉林省吉林市2024年中考二模考试物理化学合卷,共8页。
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中考二模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中考二模考试物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图、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