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展开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一、积累与运用(20分)(共3题;共20分)
1. 阅读
①水有“四德”,曰: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因其至柔,甲。一条江河从雪城高原出发,汇聚支流,穿峡入谷,点辍湖泊,蜿延大地,注入海洋,没有任何设计师来规划走向,却历经千万年,完成了万里全程的流淌。其间有起伏跌宕,有平缓舒展,更有激越高昂。②每一条流动的江河都是一部完整的交响乐章。因其至容,乙。③黄河走出冰川雪原,络绎不绝 , 一路穿贺兰,过阴山,绕吕梁,出太行。闯关夺隘 , 负重数千里,卸载于渤海之滨,才有了今天无比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这水量富足的广袤平原,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因其至润,生命材质得以在脉管里运行,滋养万物生灵。④山因润而秀,人因润而美,玉因润而温泽,社会因润而和谐,遂得政通人和 , 百姓安居乐业。试想。即使生活高度富裕了。一个“失润”的社会又能让人感受到多少幸福?因其至洁,丙。一滴水从海洋蒸发,凝于雪域高原,再聚为河流,返回大海,全程不过几个月。自从地球出现液态水几十亿年来,水的大循环少说也有上百亿次了,这真可谓“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切生命之水,都在这恒量的水体中流转。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点辍(zhuì)起伏跌宕(dàng) B . 蜿(wān)延激越高昂(áng) C . 卸载(zǎi)广袤(mà)平原 D . 发祥(xiáng)滋(zī)养万物
(2) 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络绎不绝 B . 闯关夺隘 C . 政通人和 D . 安居乐业
(3)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甲乙丙三处,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方能重归纯净淡水,生命得以永恒循环
②方能顺势而动,生命得以随之流布
③千万物质得以水中完成生命历程
A . ①③②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① D . ③①②
(4)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①用“至柔、至容、至润、至洁”形容水的特点,用词典雅,言简意丰。 B . 句②运用比喻,用“交响乐章”生动地表现出江河起伏变化的流动状态。 C . 句③运用拟人,“闯”“夺”等动作将黄河奔涌向前的气势充分表现出来。 D . 句④中的四个句子,既构成对比又形成排比,富有气势,突出“润”的重要。
2. 古诗文默写。
月亮自古以来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苏轼笔下的月光是如此绵长:“①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感慨与兄弟分别时日之长,表达牵挂思念之情;范仲淹笔下的月光则格外皎洁:“而或长烟一空,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静影沉璧”,明亮的月光暂时照亮了迁客骚人的心;温庭筠商山晨起,“④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天边的月亮暗示着黎明出行的时间之“早”;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用“⑤____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描绘了天空中云月瞬时变幻奇景。
3. 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
2023年12月12日,一篇新华社日语版报道,让千年瓷都醴陵火到了海外。这篇报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日本读者介绍了有两千年陶瓷生产历史的醴陵现在正在流行的“捡陶瓷”活动,还实名圈点了几个很火的捡瓷“宝地”,为醴陵又吸了一波海外友人粉。
“绝不让人空手从醴陵离开。”自去年8月起,“来醴陵捡瓷器”话题从网友偶然的凑趣之举登上热搜开始,经瓷博会期间进一步发酵,一次次火出圈,最终成为一场喜闻乐见的全民休闲娱乐活动,成为醴陵一张响亮的文旅新名片。
(选自《株洲日报》,有改动)
(1) 请为上面的新闻材料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千年瓷都无人问,一朝“捡瓷”天下闻。“捡瓷器”这一活动将醴陵的特色瓷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结合,紧握“流量”密码,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重启了醴陵这座文化小城的春天。市文化局想借此春风,用特色活动为醴陵的其他文化名片(烟花、美食、风景名胜、古建筑、名人故里)“造势”。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设计活动,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活动名称或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0分)(共14题;共5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 下面对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破阵子”是词牌名。本词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B . “八百里”用典贴切,表现了沙场秋点兵场面的壮阔,烘托了苍凉、肃杀的气氛。 C . 词人抓住战场上最典型的事物“马”和“弓”来描写战事,马快弦急说明了战斗的激烈。 D .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5. 本词和曹操《观沧海》中的表现手法有何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子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书》①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②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③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子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②逸豫:安闲快乐。③伶人:宫庭里授有官职的演戏的人。④忽微:极小的事。⑤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6. 辨词义:请借助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7. 划节奏: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B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C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D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8. 通文意:请你翻译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9. 晓其理:读了这两篇文章,有个同学说“人应该多一点忧患意识”。你认同他的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两篇选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记忆
曹胜高
①冬天是沉寂的日子,秋风将满眼浓荫削减成惨淡的枯黄,让飞舞的落叶踏出季节的旋律。冬日也渐渐滑向浓郁的深沉中,把黑夜磨得长长的,让我们在梦里追寻不可企及的愿望。碧波荡漾的湖面凝结着铁一样的寒意,成熟的稳重代替了青春的灵动。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切都在沉寂着,冰封一样沉寂着。
②小时候的冬天很温暖。每当外公将沤好的麻秆从池塘的淤泥里挖出来,剥去上面的麻丝,用草木灰涂好,放在墙角时,我就知道该穿夹袄了;外公整好篓子和耙子,开始拾落叶时,我就期待着冬天的第一场雪。三九、四九天以后,家里的后院总是堆满小山一样的落叶与干草,都是外公早上捡回来的。外公回来后,常坐在堂屋门口,拿出水烟袋,我就跑到墙角取一截麻秆,放灶火里燃着,用手挥舞着送到外公面前,看他在烟雾中吧嗒吧嗒地悠闲。
③外公不识字,却会哼很多小曲。那时候我记性好,学会后就到处卖弄着哼。后来上了小学,放学后总爱往更远的外公家跑,因为推开门总能听到外婆亲切的呼唤。外公就抱一大堆柴火在马棚里点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烧好的花生红薯,边聊着山外的世界。或是看外公靠在向阳的墙根,和许多老人围在一起,在缥缈的烟雾中,从厚厚的棉衣下掏出存了一辈子的话题,用最朴素的语言阐释着最原始的生活。
④冬天也是热闹的。不用说春节前后红红火火的对联、萱萱囔囔的社戏,也不用说学校操场上的斗鸡、挤挤推推等追逐,单就是平和冬夜里的嬉戏就值得细细回味。秋忙过后,农场里罗列着一堆堆秸秆、红薯秧子,晚上小伙伴就到场上玩游戏,边玩边喊。冬夜的静谧安卧在水样的月色里,我们的声音却像在冰面上滑行,嘹亮而清脆。仿佛用村边温泉里的水洗过一样润朗。有时,没有月色,就捉迷藏,躲在草垛后,或爬上树,看着繁星撒满深沉的天幕,闻着从身旁散发出来的阵阵草香,感受着耳边忽远忽近的脚步声。那时,池塘厚厚的冰上可以打碟榴(陀螺),乡村土路上可以推桶箍,山沟的落叶堆可以烤红薯,柴堆里可以捂柿子。一切自然地流逝着,寒冷常在热闹的嬉闹里溜走,寂寞在谈笑的声音中逝去。
⑤冬夜里老人爱听说书,孩子们是老人的影子。全家锁上门,拿着小凳子,汇集到村里背风的地方,吹灭掂来的提灯。说书人三通鼓罢,几百人都静了下来。孩子们安静地依在大人的怀抱里,在厚厚的棉衣里做着成长的梦。大一点的就挤在一起,听三弦和小鼓后面那动人心弦的故事,心里重复着一两个噱头,或默念着艺人滚瓜烂熟的顺口溜。整个村子沉浸在一个个古老的传说里,挂在高高的树梢上的寒星,也慵慵地听着说书人的讲述。
⑥冬天是看书的最好季节。早上起床,一拉窗帘,外面是一片银白的世界。静悄悄的,让人感到仿佛生活在古老的意境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打开窗子,深吸一口气,让如冰的寒意透彻心脾,然后把炉子打开,让红红的火苗烘满整个房间。关上窗子,在雪光映出的虚白里,偎在炉前,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静静地品味着。这时除了窗外房檐间嬉闹的麻雀在玩着不知名的游戏,没有任何声响打扰。可以静静地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这时读书凭的是兴趣,是自然而然的态度,没有任何功利和压力,记得最清楚,感受也最独到,是读书的最上境界。味至浓处,可以踏雪,沿着常日熟稔的小径,让一串串足迹印出走过的历程。
⑦其实冬天的记忆很遥远。简朴得像水墨画一样淡雅,散发着拙朴而清新的自然,伴着浓郁的亲切与厚道。那时的冬天很苍白,平淡得像没有情节的散文,充满着真诚生活的琐事,流露着无法言传的从容,没有计较,没有做作,没有虚伪,没有掩饰,即便单调,仍有滋味。
(有删改)
10. 作者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冬天的美好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记忆”。
11. 本文语言质朴,却温情脉脉,请从下列语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①外公回来后,常坐在堂屋门口,拿出水烟袋。我就跑到墙角取一截麻秆,放灶火里燃着,用手挥舞着送到外公面前,看他在烟雾中吧嗒吧嗒地悠闲。
②冬夜的静谧安卧在水样的月色里,我们的声音却像在冰面上滑行,嘹亮而清脆,仿佛用村边温泉里的水洗过一样润朗。
12. 文章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13. 你怎样理解“其实冬天的记忆很遥远,简朴的像水墨画一样淡雅,散发着拙朴而清新的自然,伴着浓郁的亲切与厚道”这句话?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3年7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设计师张海联披露了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进入月面着陆器。
月面着陆器将下降着陆于月面预定区域,航天员登上月球开展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在完成既定任务后,航天员将乘坐着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并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选自《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有删改)
材料二:
载人登月有三种方式可选。一是直接从地球起飞到达月球然后回来,二是在地球轨道交会集合往返月球,三是在月球轨道交会集合。美国人登月,最初没有考虑第三种方式,因为当时的航天器连地球轨道交会都没有进行过,月球轨道难以想象,但形势所迫,第一种直飞对火箭推力要求太高,无法实现,成本也更为离谱;第二种地球轨道交会集合看上去会容易些,但之前同样没有经验,实质上对测控要求更高;最后,还是选择了去月球轨道交会。虽然中间不无波折,还是实现了六次载人登月和一次中途返回。
(选自《载人登月的中国智慧》,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载人登月和载人登上空间站比,难度要大很多。我们空间站的组合体三个舱,再停两艘载人飞船,再停一艘货运飞船,这就是现在的最大构型。我们要实现一次载人登月,折合送到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大概要一百三四十吨,比送整个组合体的六个(舱),还要大百分之三四十。登月的火箭,要分两次把载人飞船和登月的着陆器送到月球轨道,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航天员乘坐载人飞船出发,到了月球轨道和着陆器对接以后,进入着陆器,然后着陆器落在月球。着陆器会带上一辆车,可以扩大人的活动范围,提高效率。完成任务以后,着陆器的上升器再把人送到月球轨道,再和载人飞船对接,航天员再回到载人飞船,返回地球。
据悉,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的环境更具挑战性,风险更大,因此必须具备更出色的心理素质和体能。由于地月距离更远,绕月空间站支援能力有限,登月航天员很难及时获得增援,更强调自主工作和决策能力,需要他们对月球知识掌握更多,以便应对紧急情况。
(选自《中国载人登月,2030年前实现》,有删改)
材料四:
载人航天有句经典的论述: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同理,载人登月任务绝非“到此一游”“插旗就是胜利”。随着航天工程越来越多地吸引社会资源投入,载人登月任务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探索月球和开发月球并重”,支持航天员月面长期有效活动的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在航天员登月前,我国还会先期开展无人登月飞行。随登月舱搭载科学载荷。
未来,我国还有望发射不同舱段,组装成可以大范围运动的月面移动实验室,使其长期无人化自主活动,并支持航天员驻留,从而进一步高效利用月面原位资源,建造必要设施,扩展综合功能。
(选自《巧妙均衡,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解读》有删改)
14. 材料二举美国人登月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 根据材料三,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16. 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将有哪些重要的发展步骤?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加以概括。
17. 名著阅读。
三、写作(50分)(共1题;共50分)
18. 按要求作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充满着古人的智慧。智慧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里,在春联灯谜、月饼粽子的民俗里,在善良诚信、谦让友爱的品行里……所有这些值得我们去尊重,去传承。
请以“ 里的智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方法提示
探究结果
查字典:曾①竟然;②曾经;③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义词语迁移法:举国同庆
举天下之豪杰 举: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点
载人登月较载人登上空间站的难度所在
组合体的构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登月的火箭要分两次送载人飞船和登月的着陆器;返回也要经过着陆器与载人飞船对接
航天员面临的环境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及体裁
英雄人物典型情节
塑造人物方法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传体小说)
保尔瞻仰烈士公墓,思考“生命的意义”。
结合作者自身经历,穿插人物内心独白。
A《西游记》(神魔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B《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8页。
2024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8页。
2024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