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的工具;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在说流行语的时候,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活动。
    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当然有新鲜、活泼、接地气的优点,但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点:浮夸化、标签化和浅薄化。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语义表达,动不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复杂的人物事件,都粗线条地划分为有限的类别。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谐音梗就是浅薄化的一个典型例子,每年通过谐音的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流行语,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雨女无瓜(与你无关)等等,究其实质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和修辞中巧妙的谐音双关不可同日而语。
    特殊的网络传播方式是造成流行语缺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一个新鲜的说法,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就传遍整个互联网络。但是,传播快也带来了一个负面影响——缺少了时间的过滤和积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流行语本是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在任何时期都是普遍存在的,网络时代之前的流行语往往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春节联欢晚会中流传出来的,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或者文字媒体的广泛引用才能流行起来,所以留下的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如果说从前的流行语是久经考验的“经典款式”,一用忘不了;那么现在的流行语就是“新潮产品”,尝个鲜就很快下架了。在这种形势下,浮夸化诉诸强烈的情感表达,标签化夺人眼球地凸显特征,浅薄化立竿见影地无厘头搞笑,这都是促进快速传播的高效手段。
    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缺陷肯定会对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明辨。对习惯使用网络语言的一代人来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说出的任何话语都是加上一个感叹号的,都是以“哇哦”“哇塞”这样的一种情绪表达出来的,但是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
    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仔细辨析的话,就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件就换一个新表达,比如“社畜”“996”“打工人”流行的时间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并没有太多观念上的创新。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我们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而是用“海王”“内卷”“后浪”一下子就对号入座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语言暴力频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赞扬别人的时候也不例外,所有和疫情斗争的人都是“逆行者”,不再去思考“逆行”的动机、过程和压力,不再去思考不同逆行者的细微差异。网络流行语里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体的。显然,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浅薄化则会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使用者希望话语一经使用就引发别人的关注,用最低的成本去求取最大的收益。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会粗鄙化,我们的思考也会肤浅化。别字代替双关,搞笑代替幽默,哈哈一笑之余没有可回味的东西,还会对这种快速刺激逐渐上瘾,放弃对精致事物的追求。就像长期用鸡精做菜,会带来口感的迅速提升,但久而久之就败坏了味蕾,不能体会真正鸡汤的醇厚了。
    流行语的诞生、传播和消亡,本来是语言正常的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一直在进行着,但是网络时代极大提升了流行语变化的速率,我们要留心的不仅是它们对语言规范的影响,更要警惕它们对思维方式的冲击。慎重对待语言,就是慎重对待我们的思想。
    (徐默凡《当我们说流行语时,我们在想些什么》,选自《咬文嚼字》2021 年第 5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流行语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但因为语言也是思维工具,所以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也是体现人类认知的过程。
    B.“集美(姐妹)”一词将“姐妹”以夸张的语义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以达到搞笑的效果,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存在的浮夸化特点。
    C.网络流行语往往会缺乏之前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春节联欢晚会中流传出来的流行语所带有的“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优点。
    D.在语言更迭速度很快的网络时代,规范使用网络语言不但体现了我们良好的语言使用习惯,更维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现在存在的网络流行语存在明显的浮夸化、标签化、浅薄化的缺点,所以其带有的新鲜、活泼、接地气的特点很难产生意义。
    B.流行语可以借助网络以病毒式的方式迅速传播,一夜爆红,广为大众知晓,但也常常使得流行语的质量缺陷因为缺少时间的考验而暴露、放大。
    C.大量持续地使用浮夸类型的网络流行语,会降低人理性思考的能力,情感的宣泄在一定程度上会折损语言带有的细腻情感表达。
    D.赞美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勇者为“逆行者”固然是好,若仅是不假思索地称呼,而不去仔细探究其背后因果差异,是不利于我们的思考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5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网络上,人们动辄“寻死觅活”,“哭死”“笑死”“累死”的表达随处可见,一天下来不知道要“死去活来”多少次。
    B.“亚历山大”本为一个外国人名,在网络流行语中也可意为“压力山大”,即感到压力像山一样大。
    C.“神仙”代表着尘世无法企及的无上神通,但在网络语言中,常见“学神”“男神”“女神”,连报道中也可见“神展开”“神转折”的用语。
    D.使用“网红”一词来指称所有在网上走红的名人,并常对其带有“哗众取宠”“轻浮浅薄”“不择手段博取流量”的贬义指代。
    4.在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中,小宁掌握了用思维导图整理文本思路的方法,现在他学以致用,完成了本篇文章的思维导图,请你填出图中的空缺部分。(4分)
    5.你的同学小波是一位网络冲浪爱好者,你总能从他口中听到“绝绝子”“柠檬精”“冲鸭”等流行语,甚至在他的书面表达中也常常可见这些词汇。如何改掉这一不良习惯?请你结合文本为他提供合理建议。(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苦念北平
    林海音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春光明媚,一骑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赌,能不能爬上“鬼见愁”的那个山头。我常常念叨“鬼见愁”那块地方,可是我从来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
    春天的下午,有时风沙也很大,风是从哪儿吹来的呢?从蒙古那边吹来的吗?从居庸关外那边吹来的吗?春风发狂,把细沙送进了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里。出一趟门,赶上风,回来后,上牙打打下牙试试,咯咯吱吱的,全是沙子,真是牙碜。“牙碜”是北平俗话,它常被用在人们的谈话里。比如说:
    “瞧,我这两天碰的事儿都别扭,真是,喝凉水都牙碜!”——比喻事不顺心。
    “大姑娘哪兴这么说话,也不嫌牙碜!”——比喻言语粗鄙。
    “别用手指甲划玻璃好不好,声儿听着牙碜!”——形容令人起寒战的感觉。
    “这饭怎么吃着这么牙碜!掺了沙子啦!”——形容咀嚼不适的感觉。
    春天看芍药牡丹,是富贵花。中山公园的花事,先是芍药,一池一畦地开,跟着就是牡丹。灯下看牡丹,像灯下观美人一样,可以细细地品赏,或者花前痴望。一株牡丹一个样儿,一个名儿,什么“粉面金刚”“二乔”“金盆落月”。牡丹都是土栽,不是盆栽,是露天的,春天无雨不怕,就是怕春风。有时一夜狂风肆虐,把牡丹糟蹋得不成样子。几阵狂风就扫尽了春意,寻春莫迟,春在北平是这样的短促呀!
    许多夏季的黄昏,我们都在太庙静穆的松林下消磨,听夏蝉长鸣,懒洋洋地倒在藤椅里。享受安静,并不要多说话,仰望松林上的天空,只要清淡地喝几口香片茶。各人拿一本心爱的书看吧,或者起来走走,去看看那几只随着季节而来的灰鹤。不是故意到太庙来充文雅,实在是比邻中山公园的情调,有时太嫌热闹了,偶尔也要躲在太庙里享受清福。但是太庙早早就要关门了,阵地不得不转移到中山公园去,那里有同样的松林,同样的茶座,可以坐到很久,一直到繁星满天,茶房收拾桌椅,我们才做最后离园的客人。
    最不能忘怀的是“说时迟,那时快”的暴雨,西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阵骤雨洗净了世间的污浊,有时不到一小时的工夫,太阳又出来了,土的气息被太阳蒸发出来,那种味道至今还感到熟悉和亲切。我喜欢看雨后的红墙和黄绿琉璃瓦,雨后赶到北海划小船最写意。转过了北池子,经过景山前的文津街,是到北海的必经之路。文津街是北平城里我最喜爱的一条路,走过那里,令人顿生怀古幽情。
    北平的春天,虽然稍纵即逝,秋日却长,从树叶转黄到水面结冰,都是秋的领域。秋的第一个消息,就是水果上市。水果的种类与号称“果之王国”的台湾相比,并不逊色,且犹有过之。比如枣,像这里的桂圆一样普遍,但是花样却多,郎家园、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却不是单调的桂圆可以比的了。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掰两截,水都不流,才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无渣。鸭儿广,赛豆腐。秋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合不上嘴。它们都是秋之果。
    北平的水果贩最会吆唤,你看他放下担子,一手插腰,一手捂着耳朵,仰起头来便是一长串的吆唤。婉转的唤声里,包括名称、产地、味道、价格,真是意味深长。
    西来顺门前,如果摆出那两面大镜子的招牌——用红漆一面写着“涮”,一面写着“烤”,便告诉人,秋来了。从那时起,口外的羊,一天不知要运来多少只,才供得上北平人的馋嘴咧!
    北平的秋天,说是秋风萧索,未免太凄凉!如果走到熙熙攘攘的西单牌楼,远远地就闻见炒栗子香。向南移步要出宣武门的话,一路上是烤肉香。到了宛老五的门前,不由得你闻香下马。胖胖的老五,早就堵着房门告诉我:“还要等四十多人哪!”羊肉的膻,栗子的香,在我的回忆中,是最足以代表北平季节变换的气味了!
    每年的秋天,都要有几次郊游,觅秋的先知先觉者,大半是青年学生,他们带来西山红叶已红透的消息,我们便计划前往。星期天,海淀道上寻秋的人络绎于途。带几片红叶夹在书里,好像成了习惯。看红叶,听松涛,或者把牛肉带到山上去,吃真正的松枝烤肉吧!
    结束这一年最后一次的郊游,秋更深了。年轻人又去试探北海漪澜堂阴暗处的冰冻了。如履薄冰吗?不,可以溜喽!于是我们从床底下捡出休息了一年的冰鞋,弹去灰尘,擦亮它,静待升火出发,这时洋炉子已经装上了。秋走远了。
    这时,正是北平的初冬,围炉夜话,窗外也许下着鹅毛大雪。买一个赛梨的萝卜来消夜吧。“心里美”是一种绿皮红瓤的,清脆可口。有时炉火将尽,夜已深沉,胡同里传出盲者凄凉的笛声。把毛毯裹住腿,呵笔为文,是常有的事。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捡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不过,今年北平虽然风云依然,景物还在,可是还有几人能有闲情对景述怀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牙碜”这一北京俗语的描写,和《故都的秋》中的“一层秋雨一层凉”有异曲同工之妙。
    B.作者对北平水果贩的描写,与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C.文章从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等角度书写了北平的夏季,充满实实在在的烟火气息与生活情趣。
    D.文章在对夏季的描写中选择了蝉这个意象,简洁生动,与“蝉噪林逾静”一样具有以声衬静的作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总领全文,以比喻、感叹等方式,定下了全篇深沉悲凉的感情基调。
    B.文章书写北京的春夏秋冬,详略得当,含蓄又磅礴,含有一种特别的京味儿。
    C.文章在书写琐事时饱含温情,结尾直抒胸臆,强化了对北平最深情的怀念。
    D.文章语言平易明白,情切自然,读来不费劲,平常的情感与写实的描述相得益彰。
    8.优美的散文,往往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林海音的散文一线串珠、形散神聚,请简要分析本文主要由哪些线索串联。(4分)

    9.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的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同样写身在北平的闲坐喝茶,林海音用的人称是“我们”,郁达夫用的人称是“你”“我”,请简要分析其不同的效果。(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
    辽东朱孝纯子颖知泰安府之二年,境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又一年,馀①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②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③之阻,冰雪所冱④,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颖最先造大府⑤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馀孽。
    馀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
    馀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颖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馀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积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馀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馀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选自姚鼐《惜抱轩集·晴雪楼记》)
    材料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集·登泰山记》)
    【注】①馀,同“余”。②军兴,战争爆发。③小金川,河名,在四川省西部。④迈,冻结。⑤大府,指总督或巡抚。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楼之名A若独B为馀C今日道也D然则楼E之记F非G馀H而孰宜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名词用作状语,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不同。
    B.伐,功也,指功勋、功业,与成语“伐功矜能”中的“伐”词义不相同。
    C.封,指帝王筑坛祭天地及四方山岳之神,这里指泰山封禅,以报天之功。
    D.居,指停留、停息,与《小石潭记》“不可久居”中的“居”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子颖担任泰安知府时,兴建晴雪楼,后姚鼐同他登上泰山时,恰逢风雪后放晴,姚鼐觉得晴雪之名十分应景。
    B.姚鼐与朱子颖仰望巨岳,指点旧迹,远眺河山,泰山风光令二人浮想联翩,感慨不已,产生在泰山隐居的想法。
    C.姚鼐从京城冒着风雪,历经数县,赶来泰安,登山时,云雾障目,冰雪溜滑:可见登山之不易以及内心之坚定。
    D.姚鼐与朱子颖从南麓登泰山,沿着中谷,越过中岭,又循着西谷,到达山巅,与古人沿东谷登山的路径不一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馀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

    ②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14.材料一中,姚鼐认为朱子颍远超他人的事迹有哪些?(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②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词人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词人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从侧面反映了词人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阕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词人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无奈。
    D.下阕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16.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曾以“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感叹个体在天地面前的渺小,而苏轼《赤壁赋》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了比喻,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兩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南宋人陈善,于《扪虱新话》一书中,谈读书,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通透,此是出书法。”
    A ?用陈善的话来说,就是“见得亲切”。看见一本书,即油然生发一份亲切感,出于兴趣,出于喜欢,自然也就能很容易地进入书中了。而只有“入得书”,也才真正能够理解作者的“用心处”了。
    那么,又何谓读书之“出”呢?陈善认为所谓“出”,就是“用得通透”。他的着眼点在于一个“用”字。但就一个“用”字而言,应该也是有一定层面的。
    “用”的其中一个层面是摘章截句。此等“用”,是借他人之话, B ;而所用之章句,只是自己文章的材料,是为自己的文章服务的。这种“引用”,如果材料选择典型,引用恰当,即能使自己的文章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此便是“用”到了好处。
    C 。此等“用”,是将章句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将故事化为典故,进行浓缩、提炼,使得所用更精炼、确当。古人诗词文章中的“用典”,便是如此。
    ①据陈善《扪虱新话》表明,②“用得通透”意为运用得透彻,灵活,③是“用”的最高点,④已然达到了一种深刻饱满的状态。⑤更为重要的是,“用得通透”在某一个人身上则具体表现为:⑥不仅其人的读书成为其学问的一部分,⑦还成为塑造其人格的文化基础。一言以蔽之,⑧“用得通透”就是读书使人修身养性并最终化为他们生命的养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9.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过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与“适俗”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俗之人讲究的是所谓处世之道,智巧钻营、人情练达。但中国自古以来还有另一种处世方式,即“守拙”,看起来似乎是傻傻笨笨的,但大巧若拙,“守拙”其实是人生大智慧。
    荣利会滋生贪婪、荒诞,权势能隐藏愚弄、残忍,机巧会伴随虚伪、狡诈,陶渊明的“拙”,针对的恰是这些。这不是消极,而是智慧。当时世人眼中看来不明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陶渊明自己看来则是“欣然”“取拙”。因为不想委曲求全,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事,舍去的是如云烟的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成就的却是完满人格和千载身后名。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真诚。
    这种“守拙”的智慧渗透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了。苏州有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光从园名就可知,园林的主人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的。远离纷扰世界,退避尘氛,在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悠然自得地种花植草、赏画听琴、曲廊信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20.文中加点的词“傻傻笨笨”,如果改成“傻笨”,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名”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

    22.下列句中引号与文中“拙政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B.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C.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字。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在“停”中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宜丰中学2023-2024(下)九年级6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 B.“体现了网络流行语存在的浮夸化特点”错,根据“谐音梗就是浅薄化的一个典型例子,每年通过谐音的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流行语,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可知,“集美(姐妹)”一词利用谐音,体现的是浅薄化的缺点。
    2.A A.“因为……所以其……特点很难产生意义”错,强加因果,且从第2段开头“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当然有新鲜、活泼、接地气的优点,但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点:浮夸化、标签化和浅薄化”可见,原文并没有说明网络流行语新鲜、活泼、接地气的特点“很难产生意义”,反而认为这是“优点”。
    3.D 第5段的主要观点为“标签化的表达很容易简化人的思维活动”。A.为浮夸化表达;B.为浅薄化表达;C.为浮夸化表达;D.为标签化表达现象。
    4.①点明网络流行语存在三个缺点;②举例论证;③比喻论证/类比论证;④总结强调要慎重对待流行语。
    5.①避免养成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要注意提高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的识别、表达的能力;②不能按照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要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③不能一味追求快速反馈,要注意深度思考,优化思维品质。
    6.B B.“感情基调是一致的”错。林海音对水果贩的描写,体现的是热闹的人间烟火气,感情基调是怀念和喜爱;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写叫卖的情境,却在暗示自己一夜未眠的无奈与悲伤。两者感情基调不同。
    7.A A.“深沉悲凉的感情基调”错,本文的感情基调不是“深沉悲凉”的,而是“深情怀念”的。
    8.散文的线索一般包括: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时间线索、情感线索、空间线索。本文线索较多,比较突出的是空间、时间、情感、人物这几点。
    ①空间上的线索是北平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点。“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
    ②时间上的线索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北平的春天”“许多夏季的黄昏”“北平的秋天”“正是北平的初冬”文章书写北京的春夏秋冬,以四季变化为线索。
    ③情感上的线索是作者对北平的苦苦怀念与深深喜爱。“不能忘怀的北平!”“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不过,今年北平虽然风云依然,景物还在,可是还有几人能有闲情对景述怀呢!”
    ④人物上的线索是“我”这个从小在北平长大的人的行踪。“一骑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赌,能不能爬上‘鬼见愁’的那个山头”“许多夏季的黄昏,我们都在太庙静穆的松林下消磨”“转过了北池子,经过景山前的文津街,是到北海的必经之路。文津街是北平城里我最喜爱的一条路,走过那里,令人顿生怀古幽情”“每年的秋天,都要有几次郊游”“结束这一年最后一次的郊游”“离开北平的那年”
    9.本文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人称使用的分析能力。
    首先,要找到林海音文章属于“闲坐喝茶”的部分,在文章第9自然段。其次,要结合文本内容及情感阐释不同人称的作用。一般来说,第一人称亲切真实,第二人称便于交流。
    ①“许多夏季的黄昏,我们都在太庙静穆的松林下消磨,听夏蝉长鸣,懒洋洋地倒在藤椅里。享受安静,并不要多说话,仰望松林上的天空,只要清淡地喝几口香片茶”“一直到繁星满天,茶房收拾桌椅,我们才做最后离园的客人”林海音写在夏季,在公园中闲坐喝茶,“我们”是第一人称复数,说明这场逸事不是一个人,有同伴一起,体现出对有同样雅趣的志同道合的同伴的怀念。
    ②“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郁达夫写秋季,在租的院子中闲坐喝茶。“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先用第二人称“你”,让读者产生代入感,随同作者便于交流,一起看天色、听鸽声、数日光,如同与读者当面对话,显得更真切自然;“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再用第一人称“我”,使读者把“我”与作者联系起来,直接表达对牵牛花的颜色、陪衬的偏爱,体现作者本身的文人意趣。
    10.ADF句意:这晴雪楼的名字,好像只是为我今日的到来诉说。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晴雪楼这篇文章,除了我还有谁适合写呢?
    “是楼之名”偏正短语做主语,表强调,其后A处可断开;
    “也”是句尾助词,“然则”是句首连接词,应在之前D处断开;
    “非……为”意思是“不是……呢”,单独成句,在“非”前F处断开。
    11.D A.正确。名词用作状语,亲手;名词作动词,东下。句意: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沿长江顺流东下。B.正确。功勋、功业;夸耀。句意:却不说自身功劳。/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C.正确。D.错误。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停留、停息”的意思。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不可以很久停留。
    12.B B.“产生在泰山隐居的想法”错误,原文是“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想象着有隐士在其中或者从那里来,不是自己想在此隐居。
    13.①我驽钝(才能低下)胆小,没有功绩,又正好因为疾病退休(辞官、引退),暂时游览山川景物,来消解自己的深沉忧愁。
    ②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得分点: ①“驽”,驽钝,才能低下;“方”,正好;“退”,退休。
    ②“稍”,逐渐;“……者……也”,表判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数十立白若樗蒲者”。
    14.①在巴蜀时,朱子颖出使云南永昌,越过美诺岩,进入小金川,出入险难之地。
    ②朱子颖最先拜访总督,出谋划策,亲手射毙贼首,率领士兵进城,平定泰安邻郡贼患余党。
    ③平定混乱后,不夸耀功劳。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辽东朱孝纯任泰安市知府的第二年,其填内已治理得井井有条,便在居室的东侧建造楼阁,命名为晴雪楼。又过了一年,我从京城来游历泰山,与子颍一起登泰山。回想从前子颍在巴蜀之时,因为征集财物以供军用去往云南永昌,后来又越过美诺(今指四川小金县)之山,进入小金川的险要地带,那里冰雪冻结,同时也是军队的驻扎之处,(从巴蜀到云南永昌)往来常常有几千里之远,今年贼寇在泰安的临近州郡兴起,子颍最先建造大府幕,(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制定方法和谋略,亲自在临清城下作战。大炮从头顶掠过,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
    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天,然而当他出入于凶险艰难的地方,经历着战争的洗礼,忠心多谋勇武豪气,坚守道义不顾及自己,固然不知还有闲游的快乐,等到诸事安定时局平定,却不说自身功劳,萧然洒脱登高远姚,安然自若好像无所作为,凭借着这些,他大概超过常人很远了。
    我愚懦笨拙,行止无状,又刚因病辞官,游览山川景物,来消解内心深深的忧虑。与子颍仰望追慕大山,奔向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荒地,秦、汉以来帝王登泰山祭祀天地的旧迹,向东望汶水西流,放眼于黄河,济水之间以及无边无际的原野,向南面对着徂徕,新甫,想象着有隐士在其中或者从那里来,感慨良久,又相视而笑。
    我来的时候,有大风雪多日,山崖山谷都积雪满满,晴日照耀,光芒四下跳跃辉映,这晴雪楼的名字,好像只是为我今日的到来诉说。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晴雪楼这篇文章,除了我还有谁适合写呢?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晴雪楼刚建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人姚鼐记述。
    材料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5.C C项,“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此处恰恰表现的是词人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
    16.①上阕叙述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得到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1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8.A:何谓读书之“入”呢;B:达自己之意 (达己之意);C:“用”的另一层面是化用。
    19.①据陈善《扪虱新话》/陈善《扪虱新话》表明 ⑥其人的读书不仅成为其学问的一部分
    20.①语意轻重不同。“傻笨”的语意较重,“傻傻笨笨”语意则相对轻。②韵律感不同。“傻傻笨笨”更富于韵律性和节奏感。
    21.①第一个“名”,指的是世俗之人所追求的虚浮的名声,含贬义。②第二个“名”,指的是被历史和世人认可、赞美的高尚美好的名声,含褒义。
    22.A “拙政园”专有名词,表特定称谓。
    A.专有名词,表特定称谓;B.表引用。C.表反语讽刺。D.表特殊含义。
    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则材料解释了何为“停”以及“停”的意义。古人建亭,供人休憩,以便更好地前行。然后由古人建亭引出关于“停”的思考。短暂的“停”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身处于快节奏的时代,有时候“停”下来,可以让我们思考如何继续前行,反思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走向未来之路。因此,我们可围绕“停”的内涵和意义,结合时代、自身学习和生活,展开思考和立意。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每个人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赶,而恰恰是追赶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如果偶尔给自己放半天假,停下快节奏的工作或生活,我们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美好。当我们的工作或学习遇到了“瓶颈”,不妨停下来,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也许我们会豁然开朗。其实,有很多科学研究,往往是在停下来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思考,然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写作的时候,可以先表明观点: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主体采用层进式的结构:先分析什么是停下来,再分析为什么要停下,最后分析如何停下来等。可以结合现代社会及自身情况分析。最后,再照应开篇。
    立意:
    1.“停”是慢慢沉淀的过程。
    2.“停”是积蓄力量,更好前行。
    3.适度的“停”,是蓄势待发。

    相关试卷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

    01,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01,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