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八年级中考二模生物试题
展开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45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考试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相应位置。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4.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18分)
一、选择题:
1. 为及时掌握东方白鹳的动态变化情况,科研人员对东方白鹳的个体数量和雌雄比例进行了统计,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调查法B. 文献法C. 实验法D. 观察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等。
【详解】A.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进行调查,如人口普查。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属于抽样调查。可见,科研人员对东方白鹳的个体数量和雌雄比例进行了统计,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调查法,A正确。
B.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B错误。
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C错误。
D.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D错误。
故选A。试卷源自 试卷上新,即将恢复原价。2. 风吹麦浪,稻花飘香,夏蝉低吟,鸟儿浅唱……万千生物演绎着生命奇迹,诠释了强大而神秘的生命力量。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
A 春日和煦B. 夏荷绽放C. 秋风送爽D. 冬雪飞舞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这个生物,有遗传变异的特点。
【详解】A.春日和煦是自然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夏荷绽放体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B符合题意。
C.秋风送爽是自然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冬雪飞舞是自然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源于生活,下列成语结构层次上不同的是( )
A. 一叶知秋B. 根深蒂固C. 肝脑涂地D. 一针见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如心脏、肝脏、肺、肾、眼、耳、甲状腺、唾液腺、皮肤等。
【详解】ABC.叶、根、肝脑、都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属于器官层次,ABC不符合题意。
D.血液是由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属于组织层次,D符合题意。
故选D。
4. 为研究菊花开花与光照时间及光照部位的关系,科研人员开展的实验及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存在光照时间和光照部位两个变量
B. 仅甲、乙两组对比,说明菊花为短日照开花植物
C. 仅丙、丁两组对比,说明菊花感受光照部位叶
D. 合理控制光照的时间,可使菊花提前或延后开花
【答案】A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该实验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甲乙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时间;另一组是丙丁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部位,一组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A错误。
B.甲、乙两组对比,实验变量是光照时间,乙组全株菊花接受短日照提前开花,则说明菊花为短日照开花植物,B正确。
C.丙、丁两组对比,实验变量是光照部位。丙组叶短日照菊花提前开花,则说明菊花感受光照部位是叶,C正确。
D.通过两组实验对照,得出合理控制光照的时间,可使菊花提前或延后开花,D正确。
故选A。
5. 济南冬天,垂柳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葱绿。这种现象体现了( )
A. 垂柳不适应寒冷的环境B. 松树比垂柳更高等
C. 垂柳和松树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 垂柳和松树存在着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详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柳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还能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柳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干燥、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水分以及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可见,济南的冬天,垂柳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葱绿。这种现象体现了“垂柳和松树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 以下谚语所蕴含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
B. 草尽狐兔愁:草→兔→狐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
D.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虾←小鱼←大鱼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鹬、蚌、渔翁都消费者,缺少生产者,A错误。
B.草尽狐兔愁:草是生产者,兔、狐是消费者,草→兔→狐,B正确。
C.蝉→螳螂→黄雀,缺少生产者,C错误。
D.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植物→虾→小鱼→大鱼,箭头方向反了,D错误。
故选B。
7. 下图表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部分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①为胰腺,则②为胰液B. 若②含有脂肪酶,则①是肝脏
C. 若④为毛细血管,③表示消化D. 若④为毛细血管,则③为淀粉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的结果。在口腔内形成的食团经过咽进入食管。通过食管的蠕动,食团被输送到胃,食物在此处停留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为4~5h)。胃液呈强酸性,有助于胃蛋白酶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食糜借助胃的蠕动被推入小肠,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消化液使食糜变成乳状,再经过消化液中各种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食物残渣、部分水分和无机盐等借助小肠的动被推入大肠。人的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养分的功能,胃能够吸收部分水分和酒精。大肠能够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而绝大部分营养物质是由小肠吸收的。
【详解】A. 若①为胰腺,则②为胰液,胰液通过胰管进入十二指肠,发挥作用,正确。
B. 若①是肝脏,可以分泌消化液——胆汁,胆汁内没有消化酶,错误。
C. 若④为毛细血管,③表示吸收,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水等,透过小肠绒毛壁进入毛细血管,运至全身,错误。
D.淀粉为大分子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部分过程。
8. 生命不息,呼吸不止,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与胸廓及肺的变化密切相关。图一表示呼吸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图二表示呼吸时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两种状态,图三表示肺泡与外界及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A→B→C段表示呼气,图二中膈顶的位置由①→②
B. 图一D→E段表示肺内气压逐渐增大,此时人体处于吸气状态
C. 图三中气体Ⅰ和Ⅱ的进出,通过呼吸作用来实现
D. 图三中血液流经肺泡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一中AC段为呼气,CE段为吸气;图二中的①膈肌舒张、②膈肌收缩;图三中的③肺动脉、④肺静脉、Ⅰ吸气、Ⅱ呼气、A二氧化碳、B氧气。
【详解】A.图一A→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表示呼气,对应图二中②→①,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胸腔的上下径变短容积变小,肺随之收缩,肺内气压升高,完成呼气,A错误。
B.图一D→E段表示肺内气压虽然逐渐增大,仍然低于外界气压,所以此时人体处于吸气状态,B正确。
C.图三中Ⅰ吸气和Ⅱ呼气,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C错误
D.图三中血液流经肺泡后,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D错误。
故选B。
9. 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丁代表心脏的四个腔,①-④代表血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心脏的四个腔中,心肌最发达的是丁
B. 在心脏内血液由甲流到丙、由乙流到丁
C. 血管②中是静脉血,血管③中是动脉血
D. 小肠吸收的水分运输到心脏时,首先进入甲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可知,①肺动脉,②肺静脉,③上下腔静脉,④主动脉,甲是右心房,乙是左心房,丙是右心室,丁是左心室。
【详解】A.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的四个腔中,心肌最发达的是丁左心室,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行程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故A正确。
B.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分析可知,在心脏内血液由甲右心房流到丙右心室、由乙左心房流到丁左心室,故B正确。
C.通过B项分析可知,血管②肺静脉中是动脉血,血管③上下腔静脉中是静脉血,故C错误。
D.小肠吸收的水分通过下腔静脉,运输到心脏时,首先进入甲右心房,故D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关于皮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 皮肤划伤后会感到疼痛,说明已伤及真皮
C. 运动后满脸通红、大汗淋漓体现了皮肤的调节体温和排泄的功能
D. 皮肤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的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两部分。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皮肤有再生功能。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对皮肤有营养作用,真皮内还有丰富的感觉神经,能感受外界的刺激。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详解】A.黏膜和皮肤是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能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皮肤划伤后会感到疼痛,说明已伤及真皮,B正确。
C.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汗腺分泌的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等,因此皮肤还具有排泄作用。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量增多,需要通过扩张血管和增加汗液分泌来调节体温,同时随汗液排出体内产生的一部分废物。因此这体现了皮肤的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C正确。
D.黏膜和皮肤是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D。
11. 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用手机观看视频,手机发出的蓝光可能会损伤对光线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 耳蜗、视网膜B. 鼓膜、视网膜C. 半规管、虹膜D. 耳蜗、脉络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耳朵和眼球的结构和功能。眼球是眼的主要的结构,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球的内容物构成,眼球壁分三层:外膜、中膜、内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详解】A.感觉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长期使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细胞位于耳蜗,所以视网膜含有许多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长期用手机观看视频,手机发出的蓝光可能会损伤对光线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这些细胞位于视网膜,A符合题意。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为震动,没有对声音敏感的细胞,视网膜含有许多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B不符合题意。
C.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C不符合题意。
D.耳蜗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波信息并产生神经冲动,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给视网膜提供营养,并使眼内形成一个“暗室”,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的患者,常常表现出机体迅速消瘦、情绪容易激动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分泌的激素经导管进入血液
B. 甲状腺激素有促进代谢的作用
C. 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D. 甲亢患者应大量食用海带等海产品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甲状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没有导管,A错误。
B.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动物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C错误。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物质,体内长期缺碘就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甲状腺的发育,就会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国家为了预防大脖子病,在缺碘地区强制推广加碘食盐。另外多吃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也可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而成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就会患甲亢,因此,大量食用海带等富碘海产品有可能会加重病情,D错误。
故选B。
【点睛】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异常时的症状,是个重要的考点。
13. 如图为各种微生物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的细胞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B. ②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 ③和②的细胞结构是最相似的,都有成形的细胞核
D. ③、④和⑤都属于真核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①病毒、②细菌、③酵母菌、④青霉、⑤蘑菇。
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②细菌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③酵母菌、④青霉、⑤蘑菇都属于真菌。
【详解】A.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组成,A错误。
B.②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现成的营养物质来生活,细菌能够分解动植物尸体、粪便、枯枝落叶等参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错误。
C.③酵母菌属于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②细菌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
D.③酵母菌、④青霉、⑤蘑菇都属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D正确。
故选D。
14.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先生的一幅国画名作,画中只有几只活泼的蝌蚪,却不见青蛙,“蛙声”巧妙地展示了二者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蝌蚪在水中生活,青蛙在陆地生活B. 蝌蚪用鳃呼吸,青蛙用肺呼吸
C. 青蛙是变态发育D. 青蛙鸣叫是一种防御行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青蛙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③发育过程:受精卵→ 有外鳃的蝌蚪→外鳃消失(长出内鳃)的蝌蚪→长出后肢的蝌蚪→长出前肢的蝌蚪→尾没有全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
【详解】A.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A错误。
B.蝌蚪用鳃呼吸,青蛙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B错误。
C.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外形上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属于变态发育,C正确。
D.在繁殖季节,雄蛙的鸣叫是一种求偶行为,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D错误。
故选C。
15. 2021年5月国家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一对夫妻已经生了两个男孩,第三孩生育女孩的概率及该女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
A. 50%、22对+XXB. 50%、22对+XY
C. 100%、22对+XXD. 100%、22对+XY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的性别遗传图解:
【详解】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常染色体+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22对常染色体+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条常染色体+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22对常染色体+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几乎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细胞(含X染色体)结合的机会相等,故每次生男(XY)、生女(XX)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生男孩的概率是50%,生女孩的概率也是50%。所以,这对夫妻第三孩生育女孩的概率是50%,该女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常染色体+XX。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6. 如图表示豌豆细胞中一对4号染色体及其携带的基因,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对染色体里有若干个DNA分子
B. 花顶生与高茎是一对相对性状
C. 该豌豆植株的性状表现为高茎、花顶生
D. 该豌豆自交,后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例约为3:1
【答案】D
【解析】
【分析】(1)在遗传学上,把具有一对相同性状的纯种杂交一代所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把不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 )。
(2)每条染色体一般含有一个DNA分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A.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一条染色体内只有—个DNA分子;这对染色体里有两个DNA分子,错误。
B.豌豆的花顶生与花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高茎与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错误。
C.由题干图示可知:该豌豆控制茎的高矮的基因组成是Dd,高茎为显性性状,控制花的着生方式的基因组成是Aa,花腋生是显性性状;因此该豌豆的性状表现是高茎、花腋生,错误。
D.由题干图示可知:该豌豆控制茎的高矮的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下:
依据遗传图解可知:该豌豆自交,后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例约为3:1,正确。
故选D。
【点睛】理解掌握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识记能力,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7. 古代长颈鹿大小似羊,颈和前肢不太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长颈鹿则成为当今生物界最高的动物。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其主要原因是( )
A. 食高处树叶使颈愈伸愈长B. 颈长者较凶悍,攻击力大
C. 颈长者的繁殖力较强D. 竞争中颈长者的生存机会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现象。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发生能遗传的变异;生物又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必然发生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条件之间的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那些具有有害变异的个体容易死亡,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他把有利变异的保存和有害变异的淘汰叫做自然选择。
【详解】AD.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即竞争中颈长者的生存机会大。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因为颈长者比较凶悍,B不符合题意。
C.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所以颈长者和颈短者都具有较强的生殖能力,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8. 如图是概念间的关系图,下列选项与图对应正确的是( )
A. Ⅰ代表真核生物,Ⅱ代表原核生物,Ⅲ代表病毒
B. Ⅰ代表有机物,Ⅱ代表无机物,Ⅲ代表氨基酸
C. Ⅰ代表不可遗传变异,Ⅱ代表可遗传变异,Ⅲ代表基因突变
D. Ⅰ代表非特异性免疫,Ⅱ代表特异性免疫,Ⅲ代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包括的知识点有:生物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变异的类型和免疫。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
B.氨基酸是有机物,不是无机物,B错误。
C.变异的类型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引起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C正确。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将吞噬细胞归为特异性免疫不正确,D错误。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27分)
二、理解与应用(27分)
19. 如图一表示某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图一中具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答全才给分)。图二中的1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
(2)由于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未经严格的处理就排放,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水质发生了恶化,水体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有一定限度。
(3)图三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代表推动碳循环的生理过程,则D和E分别代表_____,②③分别表示_____。
【答案】 ①. 甲→乙→丙→戊,甲→丁→丙→戊,甲→丙→己→戊 ②. 丙或己 ③. 自动调节能力 ④. 分解者、二氧化碳 ⑤.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为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叫做生物富集现象。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体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图一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戊、己是消费者;图二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由含量由少到多的顺序可知该食物链为:4→2→1→3;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相关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详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位于食物链起点的第一个生物是第一营养级,第二个是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图一中具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有:甲→乙→丙→戊,甲→丁→丙→戊,甲→丙→己→戊。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图二中食物链为4→2→1→3,1为第三营养级,对应图一中生物为丙或己。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的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并且很难恢复。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微生物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回到无机环境,因此D是分解者,E是二氧化碳,过程②吸收二氧化碳表示光合作用,③④⑤表示呼吸作用。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食物链的正确书写。
20. 中国医学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研究杂志》一论文中提到小于10μm的微塑料粒子可以穿过细胞膜,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各个器官,诱发急慢性炎症,最终使器官和组织受损。图一是人体部分系统的工作关系图,其中①②③代表生理过程,a和b代表气体;图二是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三是心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食物中含有的微塑料粒子,通过A系统吸收进人体,该系统中最主要的吸收器官是______,其增加吸收表面积的结构有环形皱襞和______,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2)当将含有微塑料粒子的空气吸入肺部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______状态,图二中与此对应的区间是______。
(3)微塑料粒子还可以跟随血液循环通过过程[②]______进入______,然后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管的[ ]______作用,重新回到血液,而微塑料粒子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所以,当人体内的微塑料粒子积累得过多时有可能诱发肾炎。
【答案】(1) ①. 小肠 ②. 小肠绒毛
(2) ①. 收缩 ②. de
(3) ①. 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 ②. 肾小囊 ③. ③肾小管的重吸收
【解析】
【分析】图一中:A是消化系统、B是呼吸系统、C是泌尿系统、①吸收、②是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③肾小管的重吸收,a是二氧化碳的扩散,b是氧气的扩散。
图二中:bd段表示呼气、de段表示吸气。
图三中:1是右心房,2是左心房,3是右心室,4是左心室。
【小问1详解】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A消化系统完成。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它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增加小肠吸收的表面积,这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小问2详解】
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相当于图二中曲线的de段 。
【小问3详解】
微塑料粒子还可以跟随血液循环通过过程②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进入肾小囊。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③肾小管重吸收,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因此若尿液中出现大分子蛋白质或血细胞,可能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发生了病变。
21.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图是人体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所示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外界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5]耳蜗内的感受器,发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______形成听觉。
(2)如果我们不注意用眼卫生,容易使图二中的[ ]______的曲度变大,甚至使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近视眼。观众刚走进电影放映厅时,瞳孔的变化是______。
(3)当手指不小心被针扎后,会立即缩手,从反射类型来看,该反射是______,该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某人被针刺后感到疼痛但不能缩手,他可能受伤的部位是图三中的_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1)听觉中枢
(2) ①. ①晶状体 ②. 由小变大
(3) ①. 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 ②. d或e##e或d
【解析】
【分析】图一中:1是听小骨、2是半规管、3是前庭、4是鼓膜、5是耳蜗。图乙中:①是晶状体,②玻璃体,③视网膜,④视神经。图丙中: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感受器。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小问1详解】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5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小问2详解】
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①晶状体(双凸透镜状)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⑤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
在眼球的结构中,瞳孔是光线进出的通道。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瞳孔是变大的;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瞳孔是变小的。当人走进电影院时,由于电影院里的光线比外界光线要弱得多,所以瞳孔由小变大,增加光线进入量,才能看清周围的物体。
【小问3详解】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中,属于非条件反射。
若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发生障碍时,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但是神经冲动可以通过白质的神经纤维向上传导给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能产生感觉。若某人被针刺后感觉到了疼痛,但是不能缩手,请问他可能受伤的部位是d传出神经或e效应器。
22. “左撇子”又称左利手(惯用左手),与右利手(惯用右手)是一对相对性状,且存在显隐性关系(基因用R、r表示)。下图为晓曦家左、右利手的遗传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隐性性状是左利手,其依据是下列中的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姥爷×姥姥→妈妈B. 爷爷×奶奶→爸爸C. 爸爸×妈妈→晓曦
(2)晓曦出现了与爸爸、妈妈不同的性状,该现象称为______。
(3)分析遗传图解可以推知:晓曦妈妈、爸爸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晓曦的父母再生一个左利手男孩的概率为______。
(4)若晓曦通过训练矫正为右利手,并与右利手(基因组成为RR)的男子结婚,从基因组成上分析其后代可能是左撇子吗?______。
【答案】(1)C (2)变异
(3) ①. Rr、Rr ②. 1/8##12.5% (4)不可能
【解析】
【分析】 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
2.遗传是指生物亲子间的相似性。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3.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在整个人群中男女性别之比大致1:1。即生男孩的概率是50%,生女孩的概率也是50%。
【小问1详解】
爸爸、妈妈是右利手,晓曦缺少左利手,左利手是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rr控制。亲代右利手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即Rr。爷爷、奶奶、爸爸都是右利手,不能确定右利手是否是显性性状,姥姥、妈妈是右利手,姥爷是左利手,不管姥爷左利手还是姥姥右利手是隐性性状,妈妈的表现型都能成立,故不可确定,显性性状是那种性状,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小问2详解】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父母为右利手,晓曦出现了与爸爸、妈妈不同的性状左利手,该现象称为变异。
【小问3详解】
由(1)分析可知,爸妈的基因是Rr ,故亲代:Rr×Rr→子代:1RR、2Rr、1rr,子代基因型rr的表现型是左利手,出现的概率是1/4,由于生男生女是随机的、机会是均等的,比例为1:1,即生男孩的几率占50%。所以如果他们再生育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为有耳垂男孩的概是1/4×1/2═1/8。
【小问4详解】
晓曦的基因是rr,晓曦与右利手(基因型为RR)的男子结婚,其后代的基因一定是Rr,性状均是右利手,不可能是左利手。
23. 喜欢吃零食是很多小孩子的天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天性的诱导,才让很多垃圾食品成为小孩儿口中的零食。有些同学不禁疑问:辣条会不会是垃圾食品,对身体有伤害吗?现以仓鼠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辣条、仓鼠10只、仓鼠的主食——鼠粮、水、可关仓鼠的笼子等)
提出问题:辣条对仓鼠身体有伤害吗?
作出假设:辣条对仓鼠身体有伤害。
制订与实施计划:
(1)甲、乙作为一组对照,其变量是____________;比较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2)每组用5只仓鼠,而不用1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辣条”的制作过程要经过腌制或油炸,其营养成分会被破坏,虽便宜美味,但营养单一,且添加剂多,卫生无保障。结合实验结论请给我县中小学生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合理即可)
(4)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明文规定:2019年4月1日起,中小学、幼儿园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应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学生经常吃小卖部的高糖及高脂食品代替正餐容易导致肥胖,原因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类提供,摄入多余的糖类将会转变成作为备用能源物质的___________储存起来,进而导致肥胖。
【答案】(1) ①. 辣条 ②. 辣条对仓鼠身体有伤害
(2)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3)不吃(或少吃)辣条
(4)脂肪
【解析】
【分析】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唯一的变量才行,该生物小组探究的是辣条对仓鼠身体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辣条。因此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必须遵照辣条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小问1详解】
由图表中可以看到甲、乙组两组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甲组投放普通鼠粮,乙组投放掺入辣条的鼠粮,其余条件相同,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辣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辣条会对仓鼠身体有伤害。
【小问2详解】
在实验中,仓鼠的数目不易过少,少了会因为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但也不易过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难度,搞得手忙脚乱,一般在5只为宜。
【小问3详解】
经常吃辛辣食物,会对胃肠造成一定的刺激,影响身体健康,应该合理饮食,平时应该少吃或者不吃辣条。
【小问4详解】
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供能物质,脂肪常作为人体的备用能源物质。因此人体摄取的多余的糖类在体内可以转变成脂肪,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起来。组别
实验材料
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
4个月以后的结果
甲组
各5只大小、生长情况、活动能力相同的仓鼠
普通鼠粮
5只活动能力正常
乙组
普通鼠粮加水与辣条一起磨碎,再用微波炉烘干,制成掺入辣条的鼠粮(大小、形状与原鼠粮一致)
2只已经死亡,3只活动能力弱
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考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八年级下学期模拟诊断(一)(一模)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八年级下学期模拟诊断(一)(一模)生物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