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广安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畴,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人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其空间迁移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下图示意甘肃省人口流动趋势演变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甘肃省人口流动反映的典型现象是( )
A. 城市化B. 郊区城市化
C. 逆城市化D. 再城市化
2. 第三阶段,甘肃省突出的城镇化问题是( )
A. 人口老龄化B. 乡村空心化
C. 城市交通拥挤D. 城市住房紧张
3. 目前,应对甘肃省人口流动问题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 引进高素质人才B. 优惠落户政策
C. 优化产业结构D. 扩大城市规模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图示三个阶段,甘肃省一直存在着从乡村到城镇、县城和中心城区的人口流动,因此甘肃省人口流动反映的典型现象是人口由乡村流入城市,即城市化,A正确;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都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出现的现象,结合材料中提到的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可判断此时甘肃省城市化发展还未进入这三个阶段,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阶段三,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县城、中心城区以及区域外流动,会使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会带来乡村空心化问题,B正确,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问题,不是城市化问题,A错误;此阶段甘肃省人口大量流动到区域外,城市人口增速放缓,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不是突出问题,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目前,甘肃省人口大量流入到区域外,这与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就业机会少有关。因此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二、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是应对目前甘肃省人口外流问题的合理措施,C正确;甘肃省目前产业结构较差,高新技术产业较少,缺少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条件,A错误;经济往往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想要“留住人”就要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与良好的发展环境等,只靠优惠的落户政策和单纯扩大城市规模,而没有相应的产业作为发展支撑,并不能减少人口外流,B、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化的表现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三个表现: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增速减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进程较快。
爱知县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区域,其汽车制造业历史悠久。1990年以来,爱知县结合地方特点,参与了国家“生态城镇计划”,通过对大量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左图示意爱知县汽车企业分布,右图示意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F汽车在废弃汽车处理中的角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爱知县参与国家“生态城镇计划”的基础条件是( )
A. 汽车产业集聚度高B. 政策支持
C. 汽车产业知名度高D. 技术先进
5. 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F汽车公司需加强联系的企业是( )
A. 零部件加工企业B. 互联网企业
C. 资源回收企业D. 物流企业
6. “生态城镇计划”的实施对当地发展的意义是( )
A. 实现废弃物零排放B. 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
C. 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D.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答案】4. A 5. C 6. D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由于爱知县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区域,其汽车制造业历史悠久,因此汽车产业集聚度高是其参与生态城镇计划的基础条件,A正确;图文材料中并没有给出对该县有明显的的政策倾斜或者扶持,B错;从“爱知县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区域,其汽车制造业历史悠久”的材料叙述中可以推测出该县汽车产业知名度较高,但生态城镇计划指的是通过对大量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跟其知名度高不高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产业集聚度高的地区,才会有更多工业废弃物,才能被回收利用,所以C项错误;材料中给出的信息,不能看出该县技术水平先进,D错。故选A。
【5题详解】
根据“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F汽车在废弃汽车处理中的角色”图例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F汽车的角色牵涉到多家企业,这些能够回收的工业废弃物产品则来源于回收企业所回收的汽车产品,说明F汽车公司主要通过对大量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以资源回收企业是F汽车公司需要加强联系的企业。综上所述,C项答案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依据图文材料给出的信息分析可知:“生态城镇计划”的实施是围绕区域生态的平衡,实现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有机统一,从而加强城市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城市设计规划,对当地发展的意义主要应从循环经济这一角度考虑,生态城镇计划旨在通过对大量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D较为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
【点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Prducer Respnsibility Extensin,简称PRE)是一种环保政策,它要求生产者对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环境影响负责,包括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这种制度旨在通过提高生产者的环保责任,激励他们采取更环保的设计和生产方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的再利用和回收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施,如欧洲联盟、日本、韩国等,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其独特的冰川地貌对全球变暖极其敏感,大气0℃层高度是决定青藏高原冰川地貌消融状态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1979-2019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O℃层高度平均值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决定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直接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
C. 地面反射D. 大气逆辐射
8. 导致甲、乙两地夏季大气0℃层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B. 海陆位置
C. 季风环流D. 海拔高低
9. 推测近年来该地区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变化及对该地的影响( )
A. 变低夏季湖泊面积增加B. 变高夏季湖泊面积减小
C. 变低夏季冰川面积增加D. 变高夏季冰川面积减小
【答案】7. B 8. A 9. D
【解析】
【7题详解】
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位于对流层中,根据所学可知,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因此决定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直接原因是地面辐射,B正确;地面反射是指被地面反射回大气中的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不是直接热源,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不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由图可知,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平均高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均匀,总体南部平均高度高于北部,对流层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特点为自近地面向高空递减,因此0℃层平均高度越高,近地面气温越高,读图可知甲地纬度更高,近地面气温较低,乙地纬度更低,近地面气温较高,因此主导因素是纬度,A正确;甲乙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内部,海陆位置,海拔高低相差不大,BD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受季风环流影响小,C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的热量增多,气温上升,因此,导致大气0℃层高度随之上升变高,AC错误;随着气温上升,夏季冰川融化量增加,冰川面积减小,湖泊补给水量增加,湖泊面积增大,B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气温快速升高,导致冰川加速退缩、湖泊显著扩张以及冰川径流增加等失衡现象,也引发了冰崩和冰湖溃决等重大灾害,未来草地退化、生态环境安全和水资源短缺的潜在风险可能逐步加剧。
义长灌域(下图)位于内蒙古河套灌区东北部,灌域内引黄自流灌溉,现有灌溉面积276.52万亩。67眼地下水监测井均匀分布在灌域中,其中南部监测井地下水埋深年际变化比较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义长灌域修建排水沟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快水流速度B. 防治土地荒漠化
C. 减少水土流失D. 减轻土壤盐碱化
11. 南部监测井地下水埋深年际变化比较小,是因为( )
A. 靠近黄河B. 靠近引水渠
C. 靠近排水沟D. 地势低洼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义长灌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灌溉面积较大,灌区内建设排水沟主要目的是防止灌区出现土地盐碱化,D正确;排水沟对于加快水流速度并没有明显影响,建设排水沟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土地荒漠化和减少水土流失,排除ABC。故选D。
【11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南部监测井地下水埋深年际变化比较小,主要原因在于该灌区南部紧邻黄河,黄河水补给地下水,使得地下水变化较小,A正确;地下水与饮水渠和排水沟关联性较小,排除BC;因为该灌区是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因此南高北低,排除D。故选A。
【点睛】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hm2。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小粒咖啡理想产地是热带地区的高山,夏季多云雾利于其生长。云南省保山市新寨村位于高黎贡山东麓,怒江大峡谷西岸,目前已实现了小粒咖啡的规模化种植。1000m以上的高海拔山区是未来精品咖啡的主产地,目前作为种植主体的100Om以下地区未来应该逐步退出咖啡种植。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培育良种,提高咖啡豆精品率,将咖啡豆和曾被废弃的果肉开发成挂耳咖啡、胶囊咖啡和果皮茶等多元化精深加工的产品。左图示意新寨村海拔、咖啡种植园位置,右图示意760m和1440m气象站气温与降水资料。
(1)指出小粒咖啡的生长习性。
(2)当地计划将1000m以下地区退出精品咖啡种植,请从气候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释。
(3)指出当地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对农户的益处。
(4)说明“高精品率、精深加工”对当地咖啡产业的意义。
【答案】(1)喜温凉;喜湿(怕涝);喜云雾(喜弱光照)
(2)当地山高谷深,属于干热河谷;1000m以下地区夏季气流下沉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气温过高;下沉气流导致降水较少,水分不足,不利于精品咖啡的生长。
(3)提高农户种植技术;降低农户中间成本;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增加农户收入。
(4)提高咖啡品质,树立品牌;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收益;延长产业链,提高咖啡附加值。
【解析】
【分析】本题以云南省保山市新寨村小粒咖啡为背景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热带地区的高山”,具有气候温凉、利于排水的优势,“夏季多云雾利于其生长”,说明小粒咖啡喜湿、喜云雾,怕强光。因此小粒咖啡的生长习性包括喜温凉;喜湿(怕涝);喜云雾(喜弱光照)。
【小问2详解】
材料显示当地位于山麓、谷地中,读图可知,该地山高谷深,属于干热河谷;1000米以下更处于谷地低处,夏季气流下沉增温,且谷地地形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气温过高,蒸发量大;下沉气流导致降水较少,水分不足,因此受地形影响而具有干热的气候特征,与小粒咖啡生长习性不符。
【小问3详解】
“公司+基地”可以保证技术投入与市场需求,投入技术可提高农户种植技术;稳定的市场需求可降低农户中间成本;合作社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即可增加农户收入。
【小问4详解】
“高精品率”体现了品质、品牌,可提高咖啡品质,树立品牌;;“精深加工”体现了产业链、附加值,以及资源利用率提升,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增加收益;延长产业链,可提高咖啡附加值,有利于当地咖啡产业的发展。
1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风沙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年平均降水量420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且多暴雨,多年平均蒸发量1761mm,年均风速3m/s以上,极易发生风蚀、水蚀。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工造林,土壤含水量增加,但经过多年植被恢复后,人工林中的油松林地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学者认为需要对油松林进行科学养护。下图示意不同树龄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1)从气候和土壤角度,阐述该地极易发生风蚀、水蚀的原因。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恢复植被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原因。
(3)与树龄21年油松林相比,简述树龄11年油松林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原因。
(4)请为该地油松林科学养护提供有效建议。
【答案】(1)①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雨水冲刷力强; ②年降水量少,大风天气多,蒸发旺盛; ③黄土土质疏松、干燥,易遭受水蚀和风蚀
(2)①恢复植被,植被拦截雨水和地表径流能力增加,下渗增加; ②植被遮挡太阳辐射(光照),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3)①油松林生物量小,对水分的需求量小; ②油松林覆盖率(郁闭度)较低,植物蒸腾作用较弱; ③油松林根系较浅,对深层土壤水的吸收较少。
(4)①加强林下草本恢复和林下凋落物保护,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②适当减小油松林密度或修剪油松林枝丫,减少水分蒸腾。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不同树龄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图为材料,涉及黄土高原易发生风蚀、水蚀的原因、水循环、土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读题干“某风沙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年平均降水量420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且多暴雨,多年平均蒸发量1761mm,年均风速3m/s以上,极易发生风蚀、水蚀。”可知,该风沙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地处季风气候区与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降水量较少,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雨水冲刷力强;该地区年降水量少,大风天气多,蒸发旺盛;而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干燥,裂隙较多,易发生风蚀、水蚀。
【小问2详解】
恢复植被,能增加土壤水分,一方面是因为植被的地上部分及枯枝落叶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截留雨水,减缓雨水在地表的流速,增长下渗的时间,下渗量增大,土壤含水量增大;另一方面恢复植被,植被覆盖率提高,遮挡了阳光,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也使得土壤含水量较裸地高。
【小问3详解】
与树龄21年油松林相比,树龄11年油松林生物量较小,树木较矮,根系较浅,成林规模小,因此,11年油松林对水分的需求量小,对地下的水分吸收少;覆盖率较低,植物蒸腾作用较弱,水分损失少;根系较浅,对深层土壤水的吸收较少,使土壤保水性较好。
【小问4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油松林最大问题是土壤缺水,针对于缺水问题,可以从减少蒸发和蒸腾来入手。首先是加强林下草本恢复和林下凋落物保护,增加地表的粗糙度,截留雨水并减少阳光对土壤水分蒸发;适当减小油松林密度,或修剪油松林枝丫,减少水分蒸腾,提高土壤含水量。
14.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反向旅游”是指年轻游客为了避开人潮,选择非著名的旅游小城或景区,在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原生态环境中安静、清闲地度假。各大互联网平台能为小众景点提供推送、直播、预订等服务,使得“反向旅游”成为当下的新潮流。
简述“反向旅游”兴起原因,并为小众景区开发提供合理建议。
【答案】原因:热门景点游览人数多,旅游体验感差;热门景点旅游成本较高;互联网平台提高了小众景点的知名度和出行便捷度。
建议: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证游客体验感;挖掘(保.持)自身特色,满足消费者需求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反向旅游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1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反向旅游”兴起的原因、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反向旅游”是指年轻游客为了避开人潮,选择非著名的旅游小城或景区,热门景点游览人数多,多出现人潮拥挤、交通不便等现象,旅游体验感差;热门景点商业开发程度高,为了盈利,门票、配套设施价格较高,旅游成本较高;小众景点商业化程度较低,旅游成本较低,缺陷主要在于知名度较低,但是互联网平台提高了小众景点的知名度和出行便捷度,使得“反向旅游”兴起。开发建议主要从小众景区特点入手:小众景区商业开发程度较低,配套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所以需要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吸取著名景区游客人满为患的缺点,小众景区可以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证游客体验感;小众景区一般具有独特的特色,挖掘(保持)自身特色,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游览需求。
15.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也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主要栖息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
简述亚洲象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工程师”的原因。
【答案】亚洲象体型庞大,在雨林中穿行,能为其他小型动物开辟出行道路;象群踩踏、撞倒部分植物,让阳光能够透过高大乔木的树冠,增加林下光照;为林下植物创造生存空间;大象粪便为途经植物生长提供肥力;植物种子可附着在大象皮肤上、藏在粪便中,有利于种子传播。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亚洲象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亚洲象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结合材料“主要栖息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可知,亚洲象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季雨林等,森林茂密,亚洲象在森林内穿行,可以为体型较小的动物开辟出行通道;高大的亚洲象象群行走时会踩踏、撞倒部分植物,为林下植物创造了生存空间,同时也让阳光可以穿透高大茂密的树冠,增加林下光照,利于其他生物生存;大象排出的粪便可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一些植物种子会附着在大象皮肤上或藏在大象粪便中,会随大象移动,利于种子传播。
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检测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4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地理一选修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广安遂宁资阳等七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广安遂宁资阳等七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