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吉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属于假说的内容
B. F2中高茎与矮茎的分离比接近3:1是否偶然属于提出问题的阶段
C. F1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后子代接近1:1的分离比属于演绎推理过程
D. 孟德尔杂交实验中,需在豌豆开花时去除母本的雄蕊,防止自交
【答案】B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雌雄配子数量不等,A错误;
B、F2中高茎与矮茎的分离比为什么接近3:1属于提出问题的阶段,B正确;
C、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测交结果为1∶1,因此F1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后子代接近1:1的分离比属于实验验证,C错误;
D、豌豆闭花授粉、自花授粉,孟德尔杂交实验中,需在豌豆花粉未成熟时去除母本的雄蕊,防止自交,D错误。
故选B。
2. 某种农作物抗白粉菌对不抗白粉菌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让杂合的抗白粉菌植株自交获得F1,再让F1中抗白粉菌植株自交得到F2,用白粉菌感染F2,F2中不被感染的植株约占( )
A. 1/2B. 2/3C. 3/4D. 5/6
【答案】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某种农作物抗白粉菌对不抗白粉菌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让杂合的抗白粉菌植株Aa自交获得F1,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让F1中抗白粉菌植株1/3AA、2/3Aa自交得到F2,F2中不抗白粉菌aa=2/3×1/4=1/6,不被感染的植株约占1-1/6=5/6。
故选D。
3. 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纯合的高秆抗病水稻和矮秆易感病水稻杂交获得F1,F1与某植株杂交,其后代的表型结果如图所示,该植株的基因型是( )
A. DdrrB. ddRrC. ddRRD. DdRr
【答案】B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纯合的高秆抗病水稻DDRR和矮秆易感病水稻ddrr杂交获得F1(DdRr),F1与某植株杂交,后代中高秆:矮秆=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抗病:易感病=3: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均为Rr,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DdRr×ddRr,因此该植株的基因型是ddRr,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 某性原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分裂过程中产生的细胞不可能含有两个X染色体的是( )
A. 减数分裂I的初级卵母细胞
B. 减数分裂I的初级精母细胞
C. 减数分裂Ⅱ的次级卵母细胞
D. 减数分裂Ⅱ的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B
【分析】1、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经过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之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后期是44+XX或44+YY),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经过变形形成精子(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原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经过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之后,形成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X,后期是44+XX)和1个极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X)和3个极体。
【详解】A、卵原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经过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之后,形成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故减数分裂I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含有两条X染色体,A错误;
B、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经过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之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故减数分裂I的初级精母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只含一条X染色体,B正确;
C、减数分裂Ⅱ的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减数分裂Ⅱ前期、中期)或XX(减数分裂Ⅱ后期),即减数分裂Ⅱ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有一条或两条X染色体,C错误;
D、减数分裂Ⅱ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减数分裂Ⅱ前期、中期)或XX(减数分裂Ⅱ后期)或性染色体组成为Y(减数分裂Ⅱ前期、中期)或YY(减数分裂Ⅱ后期),即减数分裂Ⅱ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有0条或一条或两条X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5. 某雄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和核DNA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相对数量( )
A. 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和核DNA
B. ①时期可表示减数分裂I后期
C. ②时期的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D. ③时期的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核DNA,b为染色体,c为染色单体。
【详解】A、根据①和④时期不含c,可知c为染色单体,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染色单体数与核DNA数相同,故a为核DNA,b为染色体,A错误;
B、①时期不含c染色单体,而减数分裂I后期含有染色单体,因此①时期不能表示减数分裂I后期,B错误;
C、②时期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含有染色单体,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③时期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含有染色单体,因此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由于图示为雄性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故只能为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C。
6. 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同一个体基因的数目远远多于染色体的数目
C. X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D.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染色体
【答案】A
【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的决定有关,A错误;
B、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同一个体基因的数目远远多于染色体的数目,B正确;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7. 遗传性肾炎是一种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G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或反复发作的血尿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 患该遗传病的个体的基因型一共有5种
C. 若男性患者与健康女性婚配,则其儿子均不患病
D. 若女性患者与健康男性婚配,则其后代均患病
【答案】C
【分析】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遗传病的特点:世代相传;男患者少于女患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
【详解】A、该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A错误;
B、患该遗传病的个体的基因型一共有三种:XGXG、XGXg、XGY,B错误;
C、若男性患者(XGY)与健康女性(XgXg)婚配,则其儿子的基因型为XgY,表现为不患病,C正确;
D、若女性患者,若该女性基因型为XGXG,与健康男性婚配,其后代必定患病;若该女性基因型为XGXg,与健康男性婚配,其后代有一定几率患病,D错误。
故选C。
8. 先天性夜盲症是由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的遗传病,表现为夜间或光线昏暗环境下的视力减弱或完全丧失。某男孩患有先天性夜盲症,其相关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已知Ⅱ-6和Ⅱ-7的基因型不同。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先天性夜盲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Ⅲ-8的致病基因来自I-2和I-3
C. Ⅱ-5和Ⅱ-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D. 未出生的Ⅲ-9不可能是患病女孩
【答案】D
【分析】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
【详解】A、Ⅱ-6和Ⅱ-7个体正常,产生Ⅲ-8号患病个体,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Ⅱ-6和Ⅱ-7的基因型均为Ee,依据题干信息,Ⅱ-6和Ⅱ-7的基因型不同,所以先天性夜盲症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依据第一小问,可推知,Ⅲ-8的基因型为XeY,Ⅱ-6的基因型为XEXe,Ⅱ-7的基因型为XEY,所以Ⅲ-8的致病基因来自Ⅱ-6,依据表现型(表型)可知,Ⅰ-1号的基因型为XEY ,则Ⅱ-6号的e基因来自Ⅰ-2号个体,B错误;
C、Ⅱ-6的基因型为XEXe,Ⅰ-1号的基因型为XEY ,可知,Ⅰ-2的基因型为XEXe,故Ⅱ-5的基因为XEX-,有1/2XEXe,1/2XEXE ,所以Ⅱ-5和Ⅱ-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C错误;
D、Ⅱ-6的基因型为XEXe,Ⅱ-7的基因型为XEY,若Ⅲ-9是患病,则基因型一定为XeY,一定为男性,D正确。
故选D。
9. 某校实验小组同学重做了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他们将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的S型细菌提取物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后,加入含有R型活菌的培养基中,处理条件如表所示。其中不能够观察到两种菌落的是( )
A. 甲组B. 乙组C. 丙组D. 丁组
【答案】D
【分析】酶具有专一性,加入DNA酶会水解DNA,加入蛋白酶会破坏蛋白质,酯酶会破坏脂质。
【详解】使 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是S型细菌的 DNA,丁组中加入DNA酶,不能发生转化,观察不到两种菌落,表中甲组未处理,乙组和丙组没有加 DNA酶,都可以发生转化,因此能够观察到两种菌落,D错误,ABC正确。
故选D。
10.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的某种成分后,将其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定时取样、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选择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是35S或32P
B. 实验中被标记的成分是T2噬菌体的DNA或蛋白质
C. 实际操作中搅拌不充分会导致ab段的放射性强度减小
D. bc段放射性强度减小是大肠杆菌细胞破裂所致
【答案】D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AB、根据图示可知,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标记的是进入噬菌体的DNA,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进入大肠杆菌的DNA逐渐增加,但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后随着离心分离到上清液中,因此实验中被放射性标记的T2噬菌体成分是DNA,实验中选择的放射性同位素是32P,AB错误;
C、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该实验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搅拌不充分不会影响ab段的放射性强度,C错误;
D、bc段放射性强度减小是大肠杆菌细胞破裂,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并通过离心分布到了上清液中所致,D正确。
故选D。
11.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下列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外侧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
B. 组成不同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种类相差很大
C. 在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G与T+C的比值恒定
D. 在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T与G+C的比值具有多样性
【答案】B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分子具有两条链,在外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A正确;
B、不同的DNA分子都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因此组成不同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种类相同,B错误;
C、由于双链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在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G与T+C的比值为1,C正确;
D、双链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但A+T与G+C的数量不一定相等,即在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T与G+C的比值具有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12. 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如图所示)。据图推测,DNA分子具有多个复制泡的原因是( )
A. 边解旋边复制B. 半保留复制
C. 单向复制D. 多起点复制
【答案】D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首先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成两条单链,解开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子链,子链与模板链双螺旋成新的DNA分子,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说明真核细胞DNA是多起点复制,这种复制特点加速了复制过程,提高了复制速率,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3. 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核糖体是沿mRNA的5'端向3'端移动的
B. 图中不同核糖体合成的肽链的氨基酸顺序不同
C. 图中mRNA的碱基组成和排列顺序与其模板链完全相同
D. tRNA进入核糖体与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结合,翻译停止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一个mRNA分子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过程,这样可以加快翻译的速度,能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根据图中多肽链的长度可以判断核糖体沿着mRNA的移动方向。
【详解】A、据图可知,5'端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较短,3'端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较长,表明核糖体是沿mRNA的5′端向3'端移动的,A正确;
B、图中的核糖体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合成的肽链的氨基酸顺序相同,B错误;
C、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的,因此mRNA上的碱基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且DNA上的碱基为A、C、G、T,RNA上的碱基为A、C、G、U,C错误;
D、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与之对应,D错误。
故选A。
14. TATA框是多数真核生物基因首端的一段DNA序列,其碱基序列为TATAATAAT。在转录生成mRNA前,先由转录因子TFⅡ-D蛋白和TATA框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然后由RNA聚合酶依据模板链进行转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ATA框的DNA片段转录出的mRNA碱基序列是ATATTATTA
B. RNA聚合酶结合模板链后,可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子链相连
C. RNA聚合酶催化打开DNA双链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D. 阻止TFⅡ-D蛋白与TATA框结合,mRNA的合成会增多
【答案】C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详解】A、mRNA中不含碱基T,A错误;
B、RNA聚合酶结合模板链后,可催化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子链相连,B错误;
C、RNA聚合酶既能催化打开DNA双链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还能催化RNA子链延伸,C正确;
D、在转录生成mRNA前,先由转录因子TFⅡ-D蛋白和TATA框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然后由RNA聚合酶依据模板链进行转录。若阻止TFⅡ-D蛋白与TATA框的结合,则抑制转录过程,故mRNA的合成会减少,D错误。
故选C。
15. Y基因中的部分碱基C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导致细胞中的Y蛋白含量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甲基化会引起Y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改变
B. DNA甲基化后会导致Y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
C. DNA甲基化引起的Y蛋白含量减少不会遗传给后代
D. 抑制DNA甲基化酶的活性有利于DNA甲基化
【答案】B
【分析】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表观遗传的特点:①DNA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②可以遗传给后代;③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详解】A、DNA甲基化不会引起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改变,A错误;
B、Y基因中的部分碱基C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导致细胞中的Y蛋白含量减少,因此推测DNA甲基化后会导致Y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B正确;
C、DNA甲基化引起的性状改变属于表观遗传,可遗传给后代,C错误;
D、抑制DNA甲基化酶的活性不利于DNA甲基化,D错误。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报春花的花色有黄色和白色,受A/a控制,花形有大花和小花,受B/b控制。现选用纯合黄色小花植株与纯合白色大花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黄色大花,再让F1自交,F2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小花:黄色大花:白色大花=1:2:1。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控制报春花的花色和花形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若只研究花色性状的遗传,则F1黄色花植株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接近3:1
C. 若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和其他异常情况,则报春花种群中不存在纯合黄色大花植株
D. F1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小花:白色大花=2:1
【答案】ABC
【分析】由“纯合黄色小花植株与纯合白色大花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黄色大花,可知黄色、大花为显性性状,再让F1自交,F2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小花∶黄色大花∶白色大花=1∶2∶1,则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A、根据纯合黄色小花植株与纯合白色大花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黄色大花,可知黄色、大花为显性性状,则亲本为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子一代自交,F2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小花∶黄色大花∶白色大花=1∶2∶1,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和b连锁,a和B连锁,因此控制报春花的花色和花形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若只研究花色性状的遗传,A/a遵循分离定律,则F1黄色花植株(Aa)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A-∶aa)接近3∶1,B正确;
C、由于A和b连锁,a和B连锁,若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和其他异常情况,亲本不能产生AB的雌雄配子,因此报春花种群中不存在纯合黄色大花(AABB)植株,C正确;
D、F1基因型为AaBb,产生Ab和aB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测交后代为Aabb∶aaBb=1∶1,表现为黄色小花∶白色大花=1∶1,D错误。
故选ABC。
17. 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的细胞均是精细胞和卵细胞
B. 同种生物前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是由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决定的
C.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
D. 受精作用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但此时该细胞不是精细胞和卵细胞,A错误;
B、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十分重要,所以同种生物前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是由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决定的,B错误;
C、受精卵中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C错误;
D、减数分裂产生多种类型的雌、雄配子,受精作用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18. 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红绿色盲的相同,正常情况下,属于该遗传病特点的是( )
A.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患者家族中会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
C. 女性患者的父母均为该病患者
D. 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答案】ABD
【分析】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隔代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色盲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详解】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该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有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患者家族中会出现隔代遗传的现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等,AB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D。
19. DNA复制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催化前导链延伸的DNA聚合酶移动方向与解旋酶移动方向相同
B. 催化滞后链延伸的DNA聚合酶移动方向与解旋酶移动方向相反
C. 新合成的DNA分子一条链为前导链,一条链为滞后链
D. 图示过程体现了DNA分子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
【答案】ABD
【分析】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DNA分子产生两个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学过程。DNA复制是通过名为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来得以顺利完成的。
【详解】A、由图示可知,催化前导链延伸的DNA聚合酶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与解旋酶移动方向相同,A正确;
B、由图示可知,催化滞后链延伸的DNA聚合酶移动方向是由右向左,而解旋酶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因此催化滞后链延伸的DNA聚合酶移动方向与解旋酶移动方向相反,B正确;
C、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DNA分子一条链为前导链,一条链为模板链,或者是一条链为滞后链,一条链为模板链,C错误;
D、由图可知,DNA分子复制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D正确。
故选ABD。
20. PER蛋白是一类转录调节因子,它在生物钟的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在细胞中的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过程都发生在细胞核中
B. 催化①和②过程的酶主要来自细胞质
C. 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D. ②和③过程都需要tRNA的参与
【答案】BC
【分析】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为肽链折叠形成蛋白质。
【详解】A、①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为翻译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错误;
B、催化①和②过程的酶本质都是蛋白质,都主要是由细胞质的核糖体合成的,B正确;
C、①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催化,C正确;
D、②为翻译过程,需要tRNA参与,但③为肽链的盘曲折叠过程,不需要tRNA参与,D错误。
故选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某雌雄同株异花作物品系有抗虫、高产等多种优良性状,但甜度各异。为了保持其甜度,育种工作者选取甲、乙、丙三个纯合品系进行了杂交实验(若甜度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用A/a表示;若甜度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用A/a、B/b表示,依此类推),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中杂交组合________可判断,该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品系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用杂交组合乙×丙的 F1微甜植株进行测交,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
(3)甲、乙杂交的F2中高甜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若想保持这些高甜性状,则应该挑选基因型为________的植株用作选种,理由是________。
【答案】(1)甲×乙 (2)①. aabb ②. 微甜:不甜=1:1
(3)①. 4##四 ②. AABB ③. 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可保持高甜性状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从表中甲×乙杂交组合中F2表现型为9/16高甜、6/16微甜、1/16不甜,分离比为9:6:1,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该性状的是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高甜基因型为A_B_ ,微甜基因型为A_bb,aaB_,不甜基因型为aabb。
【小问2详解】
由(1)可知,杂交组合甲×乙所得F1基因型为AaBb,又因为组合乙×丙,甲×丙,F1均表现为微甜,F2均表现为微甜:甜=3:1,所以F1基因型应为Aabb,aaBb(二者可以互换),所以甲、乙、丙对应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甲乙的基因型可以交换,该题之后的计算不妨按照给定的顺序推算)。若用杂交组合乙×丙(aaBB×aabb)的 F1(aaBb)微甜植株进行测交,即aaBb×aabb,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微甜:不甜=1:1。
【小问3详解】
甲、乙杂交的F2中高甜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若想保持这些高甜性状,则应该挑选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用作选种,理由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可保持高甜性状。
22. 图1中甲、乙是某动物体内细胞的分裂示意图(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其中A/a、B/b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①~⑦表示时期。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其中A基因与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为_________(填“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
(2)图1中乙细胞对应图2中的时期为_________(填序号)。该细胞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由甲细胞分裂产生的。图2中④~⑤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
(3)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具有多样性,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①. 初级卵母细胞 ②. 非同源染色体
(2)①. ③ ②. 不是 ③. 受精作用
(3)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析】分析图1可知,甲为初级卵母细胞,则乙为第一极体。图2中A为减数分裂,B为受精作用,C为有丝分裂。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甲细胞的分裂为不均等分裂,且同源染色体分开,因此甲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A基因与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为非同源染色体。
【小问2详解】
乙细胞着丝粒断裂,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为第一极体,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对应图2中的时期为③。结合图1中甲细胞可知,乙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甲细胞分裂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乙细胞不是由甲细胞分裂产生的。①~④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④~⑤染色体数目加倍,表明进行了受精作用。
【小问3详解】
减数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形成的配子具有多样性。
23. 某遗传病受基因D/d的调控,某患该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已知4号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3.不考虑染色体互换或其他异常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为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控制该病的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
(2)若4号个体为纯合子,则其致病基因来自_____号个体,5号个体的基因型与8号个体的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
(3)该遗传病男性的患病概率与女性的_________(填“基本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显性 ②. 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
(2)①. 1号和2 ②. 1##100%
(3)①. 基本相同 ②. 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因此该病的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合理即可)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1、2号个体患病,但是后代中3号女儿正常,即有中生无为显性,且父亲患病而后代女儿正常,因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系谱图中1、2号个体基因型均为Dd,后代中4、5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1/3DD或2/3Dd。
【小问1详解】
1号和2号个体患病,3号表型正常,因此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致病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根据3号不患病,可知2号的X染色体上不携带致病基因,则2号的致病基因应位于Y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aYA,而1号基因型应为XAXa,则4号为患者,因此基因型为XAXa,即4号为纯合子的概率为0,与题意已知4号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3矛盾,因此基因不可能在XY同源区段;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2号患病,则3号一定患病,这也与题意不符,因此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
【小问2详解】
根据3号正常,可知1、2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Dd、Dd,4号基因型为DD或Dd。若4号个体为纯合子,则其基因型为DD,致病基因来自1号和2号个体;由于6和7的基因型均为dd,故5号和8号的基因型均为Dd,因此5号个体的基因型与8号个体的相同的概率为1。
【小问3详解】
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该病的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即该遗传病男性的患病概率与女性的基本相同。
24.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的部分步骤如图所示。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1)图中第一步若选择用32P来标记T2噬菌体的DNA,其步骤是_________。
(2)第二步须将已标记的T2噬菌体与_________(填“含”或“不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的大肠杆菌混合,并控制保温时间。若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保温时间过长的话,第五步检测放射性时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3)第三步通过搅拌能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若是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搅拌不充分时,会导致__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
(4)若用14C来标记T2噬菌体,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
(2)①. 不含 ②. 偏高
(3)沉淀物 (4)①. 不能 ②. 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碳元素,若用14C来标记T2噬菌体,则无法判断标记的是噬菌体的哪一部分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小问1详解】
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用32P来标记T2噬菌体的DNA,其步骤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
【小问2详解】
第二步须将已标记的T2噬菌体与不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的大肠杆菌混合,以保证放射性来自被标记的T2噬菌体。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若保温时间过长,会有部分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经离心进入上清液中,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
【小问3详解】
搅拌能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若搅拌不充分,会有部分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离心后进入沉淀物中,使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
【小问4详解】
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碳元素,若用14C来标记T2噬菌体,则无法判断标记的是噬菌体的哪一部分,从而达不到实验目的。
25.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能与人体口、咽和肠道等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整个病毒通过包膜的形式进入人体细胞。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的复制途径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__,当病毒的+RNA进入宿主细胞后,开始合成RNA复制酶,该过程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_________(填细胞器)。d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b过程的_________(填“完全相同”或“不完全相同”)。
(2)人体细胞中的RNA一般以单链的形式存在,当形成双链时,容易被细胞内的酶降解。科研人员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主要在囊泡内进行,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实验室常将人体癌细胞用作实验材料,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某癌细胞系来探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还是蛋白质,其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①. 胞吞 ②. 核糖体 ③. 完全相同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复制时,+RNA与-RNA会形成双链结构,在囊泡内进行复制,可以避免被宿主细胞内的酶降解
(3)①. 不能 ②.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人体癌细胞时,整个病毒(RNA和蛋白质)会一起进入人体癌细胞,无法确定放射性来源,无法区别RNA和蛋白质
【分析】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以+RNA为模板翻译出RNA复制酶,该酶可以使病毒的核酸(+RNA)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复制,形成全长的-RNA和大小不等的mRNA,再以mRNA为模板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以-RNA为模板合成大量的+RNA。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脊髓灰质炎病毒能与人体口、咽和肠道等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整个病毒通过包膜的形式进入人体细胞,说明脊髓灰质炎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为胞吞。
当病毒的+RNA进入宿主细胞后,开始合成RNA复制酶,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故其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b过程是翻译,涉及tRNA上反密码子与mRNA上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d过程是将-RNA的遗传信息传递到mRNA,d和b过程都存在A→U、G→C、C→G、U→A的配对方式,因此d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b过程的完全相同。
【小问2详解】
人体细胞内的酶能够降解双链RNA,脊髓灰质炎病毒复制时,+RNA与-RNA会形成双链结构,在囊泡内进行复制,可以避免被宿主细胞内的酶降解。
【小问3详解】
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人体癌细胞的方式是胞吞,病毒的蛋白质和RNA会一起进入人体癌细胞,导致无法确定放射性是来源于RNA还是来源于蛋白质,所以不能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某癌细胞系来探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还是蛋白质。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处理条件
未处理
加蛋白酶
加RNA酶
加DNA酶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
甲×乙
高甜
9/16 高甜、6/16微甜、1/16不甜
乙×丙
微甜
3/4 微甜、1/4 不甜
甲×丙
微甜
3/4 微甜、1/4不甜
吉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吉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吉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吉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