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 古代诗词 选择题专练(课内篇目)常考题型专练(原卷+解释)-2024中考语文古代诗词专练
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专练(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专练(原卷版),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主旨: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风怒号”“三重茅”,形象地表现了秋风呼啸、狂卷茅草的画面,更增添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感受。
B.诗句中的“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年迈穷困的现实。
C.“布衾多年冷似铁”,写被子破烂冰冷,令人悲悯,但笔锋一转,用“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娇儿的调皮睡相,反衬诗人苦中作乐的心境。
D.诗人茅屋为秋风所破,却希望得广厦,使天下寒士风雨不动安如山,现实与心理的矛盾描写,正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
2.阅读下面的古诗,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直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卷”显示秋风的强劲狂暴,“三重”突出卷去的茅草之多,受害程度之重。
B.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国破家亡的时局,“长夜”用夸张手法,表现诗人盼天亮、盼过安定日子的迫切心情。
C.“娇儿恶卧踏里裂”是说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这句从侧面表现出诗人一家此时处境的窘迫和生活艰难。
D.最后一节“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两句,诗人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从中可见诗人炽热的情感和美好的理想。
3.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写出冬风声势之盛,“屋”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B.“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奇景,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D.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墨色”“漠漠”“昏黑”勾勒出了一幅凄怆黯淡的图画,流露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既写布被又旧又破,又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C.“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骤然而至。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怒号”“三重茅”,形象地表现了秋风呼啸,狂卷茅草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萧瑟凄凉的感受。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主要写出了诗人埋怨孩子的睡相不好,把被子都蹬破了的情景,更写出了诗人的布被又旧又破,贫苦窘迫的处境。
C.诗题的“破”既指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刮破,也暗指安史之乱使国“破”的现实。
D.这首诗是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和迫切期望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的写照,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诗风,而他的《望岳》表现的却是一种积极向上、雄放健拔的风格。
6.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这首诗第一段运用了一系列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了作者的焦灼苦闷以及生活处境的艰难。
C.这首诗第二段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无可奈何。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下列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
B.第二节,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第三节,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第四节“安得”三句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8.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长短句交错,体现了“行”的动感;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床湿”等情节,委婉影射了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
C.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一词,准确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
D.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
9.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深秋早晨的凄清景象,烘托主人公寂寞的心境。
B.本诗共三节,都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芦苇和露水巧妙地引出歌咏的对象——伊人。
C.“长”“跻”“右”写的是相同的道路,都是“长”的意思,变换用词以避免重复、单调。
D.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一唱三叹,增强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了诗歌咏唱的特点。
10.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11.下列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原文
译文
鉴赏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农历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多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在高高的树梢上挂着;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到池塘水中。
内容:写狂风呼啸吹走屋顶茅草。
修辞:“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炼字:运用“卷”“飞”“渡”“洒”等动词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力度之强,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营造了凄苦的氛围,表现出诗人目睹屋上茅草被狂风吹走的痛惜、焦急的心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边村庄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体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已喝止不住,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内容情感:写群童抱茅而去,诗人空自叹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遭受一群孩童欺侮的愤懑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屋破难修的穷困现实。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黑,秋天的天空阴沉迷蒙,天也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自从经过战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
内容: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俄顷”二句描绘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惨的心境。“布衾”二句,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自经”二句,一纵一收,从眼前的处境延伸到安史之乱带来的种种痛苦,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结尾。
修辞:“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内容:抒写自己的心愿。
情感: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诗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后两句是本诗主旨,表明了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愿望,把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九下《过零丁洋》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常考题型专练(原卷版),共5页。
这是一份九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专练(原卷版),共4页。
这是一份九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择题专练-冲刺2024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课内篇目专练((原卷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