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及答案(九科)
2024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含解析,共11页。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如果要浓缩河流和人类漫长的历史,把它们编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我会这么讲: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滴滴雨水凝聚在一起,降落在地上,塑造了地表的样貌。数百万年来,流水雕刻出了山峦,搬运着泥土。河流从陆地发源,流入大海,塑造出了宽阔的河谷平原,那里充满了肥沃的冲积土壤。游牧民族先发现了这些河谷,开始学着耕种,相互协作,在同一个地方定居。河流就成了维系他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有了河流,食物的盈余变多了,社会也愈加复杂,层级愈加分明。人们开始支持并鼓励那些愿意探寻自然世界的思想者。哲学、法律、工程和科学的最初尝试因而出现。人们学知识,做买卖,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庞大。
我们利用河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了。河流变成了我们通行的管道和重新探索大陆的方式。我们建立了新的殖民地,文化和语言也因而变得越来越丰富。随着人口扩大,死亡的数字也在增长,因为洪水时不时会夺走生命,并以难以预料的方式震荡着我们的政治体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河流成了左右战事的计谋策略,也是判定领土边界的仲裁标准。
我们的技术进步了,学会了如何利用河流,满足工业所需,继而建造了水车、制革厂和纺织厂。河流带来了电力,冲走了污水,协助我们的经济迈入工业化。它们运输集装箱和交易船只,我们挖了河道——运河——来将它们连在一起。
后来,我们的技术力量有了巨大提升。我们学着大范围地驯服河水,不惜拉远与河水之间的距离。我们通过建造巨大的水库来吸纳河水,将原本寸草不生的干旱之地变成了可以耕种的农田。这些大坝像是希腊神话中的丰饶之角,给我们带来了水源、电力和城镇。大坝的水源非常宝贵,这促使不同地区达成新的合作协定,也为了跨境河流而形成共同管治。
随着我们越来越富裕,对污染的容忍度也减弱了。那些被污染了的水路,原本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情有可原的。后来有了新的法律条文,遏制污水排放。这些河流随之也被重新修复了,我们发现河流很灵活,适应力很强。
河流的故事讲到了现在。我们如有神助,可以搬运土壤,也有了充足的工程知识,可以将河流改道的规模扩大到惊人的程度。全球人口最多的两大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水源供应危机,正在推进有史以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虽然河流的健康是我们优先考虑的事,但它们所承受的生态重压并未消减。我们在建造新的传感器、卫星和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河流,监控它们的状态。新的技术或许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有效利用河流的能量。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向大城市迁徙,日益沉浸在数字世界当中,自然世界逐渐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人类的大脑和生理状况还没有跟上现在环境的变化。接触自然依然有益于人体健康。我们再一次意识到,那些河流环绕在日益坚固的城市周围,依然在那里流淌着。
它们总是在那里,满足生活生产的需求,不断变换着样貌,伴随着我们发展的每一步。我们就像是在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里长大的孩子,所求所需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河流的馈赠也在跟着改变。我们索求的东西变了,但与河流的依存关系却始终如一。河流流淌着,已经历经了几百个世代。和希尔弗斯坦笔下最终因被过度索求而枯萎的苹采树桩不同,只要我们创造机会,河流就依然可以重生。河流可以是永不停歇,永不衰朽的。尼罗河丈量仪是古代河流知识的来源,被法老们用来征税、维系社会运转,就在今日尼罗河塔的下游。尼罗河总是为埃及人带来馈赠,先是泥土肥沃的农田和灌溉水源,继而是阿斯旺大坝的能源,如今则是开罗市中心河滨沿岸的高档地产。
从城邦的创立到整个星球的探索,从领土的纷争到城市的出现,从能源的获取到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从促进合作、环保和技术的发展,再到为数十亿人营造自然空间,河流始终在那里。
(摘编自劳伦斯·C·史密斯《河流是部文明史》)
材料二
从最早的人开始,要生存就需要有基本的水量。在尚未具备生产能力时,人只能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得植物、动物或某些天然物质为自己提供食物,而这些动物、植物的生存同样离不开水。所以一个人类群体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水量,远远超过他们自己的饮水量,因为这些动物、植物需要更多的水量。正因为如此,最早的人群不得不走出非洲,走出东非大裂谷这个人类最主要的发祥地。如果人类还有其他起源,那么那里形成的人与水的关系也并无二致。
人类获得水的途径很多,但利用天然水体的水是最普遍、最有效、最便利的办法,其中河流具有最大的优势。一条水量充足、径流较长、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就能满足一个较大的人类群体对水的需求。当然,一个同等水量的湖泊也可满足同样数量人口对水的需求,但其他方面的作用却无法与河流相比。
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水,即使是简单的吃、喝、住、穿,也还得依赖其他条件,所以人们对河流的要求或选择,也不会仅仅看其水量,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摘编自葛剑雄《河流与人类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流在流入大海过程中塑造出土壤肥沃的宽阔的河谷平原,游牧民族发现后在此耕种并定居。
B.修建大坝能带来水源、电力和城镇,有利于促使不同地区达成合作协定,共同管治跨境河流。
C.利用现代新技术来了解、监控河流,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更加有效地利用河流的能量。
D.利用河、湖、瀑、泉等天然水体的水是人类获得水的最佳途径,其中利用河流的水优势最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哲学、法律、工程和科学看似与河流毫不相干,但实际上它们的出现与河流有关。
B.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属跨流域调水,旨在解决当前面临的水源供应危机。
C.材料一将河流与希尔弗斯坦笔下的苹果树桩作对比,说明河流可以永不停歇、衰朽。
D.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故人们对河流的要求或选择不仅看水量,还看其他因素。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很多河流被用来界定领土范围,充当着国家之间或国家内部的领地边界。
B.处于寒带和热带的河流对人类的早期起不了什么作用,更不可能孕育文明。
c.台伯河有限的水量满足不了古罗马人的需求,他们持续地迁往它乡,扩散到环地中海地区。
D.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对河流和人类的关系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河流的利用使得人类食物开始盈余,社会分工更加复杂,创造力也更加强大。
B.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利用河流来满足工业所需,逐步迈入工业化时代。
C.人类曾一度认为河流污染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后来立新法遏制污水排放。
D.不管时间如何变化,人类与河流的依存关系不变,人类生活生产离不开河流。
5.有评论家认为,《河流是部文明史》“熔科学性和故事性于一炉”。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楼上楼下
刘国芳
天还没亮,十楼的他就出门了,走出楼道口时,忽然看到一个女人在翻垃圾桶。走到跟前时,他看清了,是八楼。八楼见了他,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打着招呼说:“这么早就出去呀?”
他回:“去出差。”
后来他又见过八楼翻垃圾桶,大都是天没亮的时候。他站在自己家窗口,看到八楼在垃圾桶前翻着,把垃圾桶里的纸壳子、矿泉水瓶以及塑料等翻出来。他在窗前可以看到三个垃圾桶,一个在他家楼道下,一个在1幢楼道口,还有一个在4幢楼道口。他看到八楼翻完1幢那个垃圾桶,就去翻4幢那个垃圾桶,然后再来翻他楼道口这个。
这天出门,又看见了八楼,八楼跟他打招呼说:“出去呀?”
他回:“去上班。”
八楼说:“还是有单位好,你,还有七楼,都有单位,真好。”
他说:“你呢,在做什么?”
八楼说:“到处打零工。”
李芳这时走了过来,八楼见了李芳,也打招呼说:“跟你男朋友一起出去呀?”
李芳说:“是,搭顺风车去上班。你去哪里呢?”
八楼说:“去菜地。”
在车上,他问李芳:“八楼很困难吗?”
李芳说:“八楼有两个女儿,一个在读初中,一个读小学,还有一个儿子,只有五岁。”
他说:“生了三个呀,难怪。”
李芳问:“怎么啦?”
他说:“你不要说出去。她总是天不亮就翻垃圾桶,捡些矿泉水瓶和纸壳子。”
李芳说:“我还以为你要说什么,我早知道了。”
这天他在超市买东西,称东西时,看见是八楼在打秤称东西,便打着招呼说:“你在这儿做事呀?”
八楼回:“是。
他问:“一个月有多少工资?”
八楼回:“2000元左右。”
他说:“有些低。”
八楼说:“超市工资只有这么高,餐馆高一些,有3000多,但更占时间,我没办法照顾家里。”他点着头,走了。
这天起得早,移步窗前,又看见八楼了,在1幢那儿翻垃圾桶。他忽然想起家里有好多旧报纸旧书,还有喝过的矿泉水瓶。他迅速用纸箱装好,然后抱了下去。纸箱有些大,垃圾桶放不下,便直接放在垃圾桶上。不一会儿,八楼来了,搬下纸箱,先翻垃圾桶,然后抱走纸箱。
早上7点多,他去上班,在小区里碰到了八楼,八楼跟他打招呼说:“去上班呀?”
他说:“是,你也去上班吗?”八楼说:“我去菜地。”
他说:“你不要上班吗?”
八楼说: “今天上下午的班。”
说过,八楼看着他,忽然又说:“谢谢你哈。”
他说:“谢我?”
八楼说:“我看见了,那纸箱是你抱下来的,那么多纸,你也可以卖,明显,你这是帮我。”
他忽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笑了笑。
中午的时候,李芳给他发微信:八楼给了我好多萝卜,还有红薯,她让我给你一些。他回:怎么好意思拿她的东西?李芳回:八楼说这些都是她地里栽的。他回:八楼蛮能干,还勤快。李芳回:不动快行吗?这天他又出差,也是天没亮就出门。他拖着行李箱,手里还提着一个手提包,出门时,他又顺手把垃圾提在手里。到楼下,他手一扬,把垃圾扔进了垃圾桶。然后,他把行李箱放进汽车后备厢,开车走了。
到火车站的停车场停好车,他拿出行李箱,这时,他忽然发现手提包不见了。仔细一想,想在楼下扔垃圾时,把手提包一起扔进了垃圾箱。这下他紧张了,包里有身份证、银行卡,还有手机和现金。他当即开车往回赶。好在有惊无险,在小区门口,他看到李芳了,李芳手里拿着他的包。
见了他,李芳说:“八楼捡到的.她看见里面的身份证,知道是你的。”
他说:“八楼真是个好人,等我回来一定要好好感谢她。”
李芳说:“那是。”
回来后他便和李芳去找了八楼,他包了个600元的红包,算是感谢八楼。但把门敲开,说明来意,八楼坚决不要,说:“拿不得,拿不得。”
他说:“那包对我太重要了。如果被别人捡了,他不还,我损失就大了。”八楼说:“邻邻舍舍的,都会还。”
李芳把红包扔了进去,转身就走,但八楼追出来,硬是把红包塞还给他。他和李芳连声说感谢,心里很是感动。
这后来的一天,他和李芳在楼下散步。这天天气好,五楼、六楼和七楼也在散步,便一起走。走到1幢时,看到八楼的儿子跑了下来,手里抱着一个气球。才跑出楼道,一个女孩过来抢他的气球。小男孩不给,推了女孩一把。这时一个老太婆蹿了过来,一把推倒了八楼的儿子。八楼这时从楼道里跑了出来,说:“你一个大人,怎么动手呢?”
老太婆说:“你没看到他把我孙女推倒了吗?”
八楼说:“他们是孩子,你是大人。”
老太婆说:“我就推了,你怎么的?”
八楼说:“你必须道歉。”
老太婆说:“让我道歉?笑话!你不就是一个捡垃圾的吗?”
他和李芳听不下去了,就说:“怎么能这么说话?”
五楼、六楼和七楼也说:“是啊,怎么能这么说话?”
老太婆看见大家一起指责她,就抱起孙女走了。
八楼没走,呆在那里,还默默地流泪。
李芳和五楼、六楼、七楼也没走,在那里陪着八楼。陪了一会儿,七楼说:“我们去体育馆走路吧,那里有个田径场,场地大,好多人都在那里走。”
李芳和五楼、六楼一起说:“去过,走。”
他就把车开了过来,七楼也开了车,李芳和八楼还有她的儿子上了他的车,七楼车上则坐着五楼和六楼。
田径场里好多人,原来是长跑协会在比赛,里面到处是喝过的矿泉水瓶子。李芳见了,二话不说,弯腰就捡,五楼、六楼、七楼也立即捡起来。
八楼看着他们几个人,又流泪了:“谢谢!谢谢你们!”
(选自《福建文学》2023年第9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部分具体叙述八楼天没亮时翻垃圾桶的情形,不仅突出了八楼生活的艰辛,也为下文捡到“他”的手提包做了铺垫。
B.小说中的“他”在告诉女朋友李芳八楼翻垃圾桶时,叮嘱她“不要说出去”,可见“他”是一个尊重他人隐私的有修养的人。
C.“他忽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只笑了笑。”这句话真实地刻画出“他”在意图被发现后的惭愧与羞涩,只好用笑来掩饰。
D.小说中两次写到八楼流泪:“默默地流泪”是因为被人欺负而感到伤心、委屈,结尾处“又流泪了”是因为感动、感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构思精巧,借李芳之口介绍八楼子女众多的家庭情况,自然解释了八楼天不亮就翻垃圾桶的原因,可谓别具匠心
B.小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如前面提到八楼说“去菜地”,后文就写到八楼送给李芳和“他”萝卜和红薯,照应紧密,
C.小说结尾写李芳等人帮助八楼捡田径场里的矿泉水瓶子,渲染出一种温馨友爱的氛围,给全文染上一层美好动人的温情。
D.小说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通篇以对话为主,借助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且对话大多简洁明快,生动风趣。
8.除李芳外,小说中的人物均没有姓名。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5分)
9.画线的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梁王曰:“陶之朱叟,以布衣而富作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之。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皆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墙薄亟坏缯薄亟裂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也,臣窃以为厚之而可耳。
楚惠王食寒殖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入问曰:“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殖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是法废而威不立也;谴而行其诛,则庖宰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故吾恐蛭之见也,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昔也,惠王之后而蛭出,心腹之积皆愈。
邹穆公食不众味,衣不杂采,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犹子,臣下顺从,若手之投心也。故以邹之细,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邹之百姓,若失慈父,四境之邻于邹者,士民向方而道哭,琴瑟无音,期年而后始复。故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
(节选自《群书治要》)
材料二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墙薄A亟坏B缯薄C亟裂D夫薄E而可以旷日F持久者G殆H未有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文中指判决、判处,与《苏武传》中“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意思相同。
B.安,文中表示疑问,意为“怎么”,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意思相同。
C.愈,文中指(病)好、痊愈,与苏洵《六国论》中“侵之愈急”的“愈”意思不同。
D.反,文中同“返”,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苟有能反是者”的“反”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国曾有疑难案件,群臣意见不一,梁王认为平民朱公富可敌国,必有奇智,于是向他请教。朱公以白璧为喻,婉劝梁王要变换角度看问题。
B.楚惠王发现菜中有蛭还是吞下了它,以致腹内生病不能进食,令尹知道原因后离开坐席,拜了两拜,称赞他的所为合乎天道,不会被病所伤。
C.邹穆公深得民心,所以尽管邹国弱小,但鲁、卫、齐、楚等国不敢轻视和威胁它;穆公死后,邹国百姓如同丧失慈父,就连邻国人也哀悼他。
D.法令要与时俱变,若有利于百姓就不必效法古制,若有助于成事就不必遵循旧法,夏和商都是在兴盛三代后逐渐衰落,最终因不变法而灭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士民向方而道哭,琴瑟无音,期年而后始复。(4分)
(2)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4分)
材料二认为,治国以“利民为本”。这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独乐园新春
司马光
春风与汝不相关,何事潜来入我园。曲沼揉蓝通底绿,新梅前彩压枝繁。
短莎乍见殊堪喜,鸣鸟初闻未觉喧。凭仗东君①徐按辔,旋添花卉伴芳樽。
【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人格化手法和疑问语气,将春风写活了;“潜”形象地写出春来得悄无声息。
B.颔联描写新春景物:池水一碧到底,仿佛揉进蓼蓝;梅花初绽,十分繁茂,如同翦彩。
C.尾联中,诗人祈祷东君,多添些花卉来佐酒助兴。“按辔”生动地表现春天来得快。
D.全诗围绕“新春”二字展开,熔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层次分明,章法谨严。
16.颈联是如何描写新春景物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因为怨愤,而屈原怨愤的原因则是他“____ ,____ ”。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以极其娴熟的动作弹了两支乐曲。
(3)小刚在读书时发现,“中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历史上多个王朝均建都于此,因而不少诗人将其写入诗词之中,如“____ 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六点五分,在那道红线上方,云霞由灰变蓝,渐渐地,蓝覆盖了整个天空,连一座座山峦也被蓝熏染。此时,太阳还被包裹得A ,还在沉睡。不知从何时起,深蓝在变浅,浅蓝变黄,黄中掺和了些许绯红。红与黄在扩大其势力范围,直至扩张到半边天宇。渐渐地,一个褶皱开裂,太阳从天际线上露了出来,开始只是它的眉眼,而后一点一点地扩大,最后是一整个浑圆的蛋黄,是深沉而纯正的中国红!正当人们沉浸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刻,那轮红日又发生了变化,它在渐渐地变成金色。与此同时,硕大的红日放射出万道光芒。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人群也寂静了下来。这就是泰山日出!对于静候了一夜的人们来说,日出就如一枚B 的勋章。
①这时,突然有人高喊:“日出泰山,国泰民安!”随后,人们跟着呼喊,一声高过一声,声音雄浑有力,在山间回荡盘旋。②泰山是中国最雄伟的山,有人将它说成是神山,有人把它视为圣山,它处在太阳升起的东方,因而“五岳独尊”。③它以其雄壮和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承载着数千年来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④在中华儿女心目中,泰山是C 的,它赋予我们“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和“泰山不让土壤”的宏大格局。因此,泰山日出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天立春,春天就要来了。
B.我就知道他会来的,星期天他果然来了。
C.这所房子下多大的雨,绝对不漏!就是夏天稍微热一点。
D.他记得那个金鱼池里的青苔,就是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20.“一峰高耸隘乾坤,宇内名山此独尊。”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日常穿着的服装面料其实都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线功能。 ① 会发生反射、散射、吸收、透过等现象,这样人体皮肤表面受到的伤害就变小了。日常服装的防紫外线效果与其纤维材料、织造结构紧密度、织物厚重度、颜色深浅等要素有关。例如,天然纤维中的棉和丝的防紫外线效果一般,亚麻最好;化学纤维中涤纶(又称聚酯纤维)的防紫外线效果最好。面料的织造结构紧密度越高、越厚重、透孔率越低,②_。但是,日常服装对紫外线的防护效果有限,若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③ 。防晒衣能通过提高对紫外线的反射、散射或者吸收能力,从而减少透过面料到达皮肤表面的紫外线。
防晒衣面料实现防晒功能一般遵循以下两个原理。(1)屏蔽原理,即增强面料对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作用。例如,在面料里层做屏蔽剂涂层整理,或者在面料的纤维中添加屏蔽剂。(2)吸收原理,即增强面料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将紫外线吸收后转化为热能释放或者无害低能辐射。例如,在面料染色时选择对紫外线吸收较好的染料,或者对面料做抗紫外线吸收剂涂层整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酿酒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原料的筛选非常严格,不论是小麦、高粱抑或其他,必须粒粒饱满。酿造时要加水,水量不能多也不能少;也要加热,温度不能高也不能低。为了让酒更加香醇,其间还需添加酒曲,不可多一分也不可减一毫。然后将其封存起来,交给时间去酝酿,任其慢慢地发酵、沉淀。这样酿出来的酒仍有些浑浊,需要进行过滤或蒸馏,使其变得纯粹清澈,成为芬芳甘冽的美酒。
以上说的是酿酒,却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 语文(含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皖江名校联盟2024高三5月最后一卷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高三联考最后一卷语文docx、语文答案·2024年高考最后一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答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