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第1页
    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第2页
    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第3页
    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8风化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风化作用阐述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难点是从动力学角度分析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因素、风化地貌的形成,要求学生掌握影响风化作用强弱的因素以及风化作用的区域差异,通过对景观案例的分析,理解风化作用在地貌中的表现方式。注重在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时渗透“变化”与“综合”观点,强调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查阅资料—实验验证—探究总结”的科学研究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风化作用的形成过程、风化作用和风化地貌的识别、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侵蚀作用的比较。
    〖真题回顾〗
    (2023·广东·高考真题)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
    A.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D.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2.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预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 )
    A.岩土变形预警B.危险岩体清除
    C.气象水文预报D.游客行为监管
    【答案】1.A 2.B
    【解析】1.软岩层岩性软,更容易被侵蚀,使得软岩层上部的坚硬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A正确;重力作用受岩层所处高度的影响,与岩性没有关系,B错误;同等外力条件下,坚硬的岩层抗侵蚀的能力更强,水土流失较软岩层更轻,CD错误。所以选A。
    2.岩土变形预警可以运用GPS系统完成,A不符合题意;危险岩体清除需要用工程机械,地理信息系统不能完成,B符合题意;气象水文预报可以运用RS系统完成,C不符合题意;游客行为监管可以运用GIS系统和监控网络完成,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分析】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基础知识〗
    1、概念: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风化产物很松散,易被流水、冰川、风以及重力等因素的作用而搬走(剥蚀)。因此,风化作用往往是各种外力地质作用的先导,在外力地质作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2、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
    又称机械风化,是地表岩石通过机械作用发生破碎,形成较细的碎屑物,但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
    ①热胀冷缩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其表层和内部在昼夜及季节温差变化的条件下不能同步发生增温膨胀和失热收缩,因而在其表层与内部之间会产生引张力。在引张力的反复作用下,易产生平行及垂直于岩石表层的裂隙,从而使岩石碎裂。另一方面,岩石常由多种矿物组成,各种矿物因膨胀系数不同,在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的矿物发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导致矿物之间的结合力会被削弱,岩石最终碎裂。此外,岩石反复增温膨胀和失热收缩,导致其内部质点的热运动增强,也会削弱它们之间的结合力,有助于岩石的破裂。在这种方式的作用下,岩石易从表层开始向内部发生层层剥落,从大块变成小块,以致完全碎裂。
    图1岩石因差异性涨缩而破坏的四个阶段
    在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中,温度变化的幅度愈大,频率越高,破坏就愈迅速;反之,破坏减慢。一般来说,气温的昼夜变化比季节性变化对岩石的影响要大,炎热夏天的暴雨对岩石的破坏特别明显,森林火灾的高温对岩石的破坏也有重要影响。
    ②冰劈作用
    岩石空隙中的水在气温低于0℃时结冰,体积膨胀近9%,从而给周围岩石以96MPa的扩张力,促使岩石裂隙扩大。如果冻结和融化反复进行,裂隙就会不断扩大,达到一定限度后岩石就会崩裂,这就是冰劈作用。有的地区昼夜温度常在0℃上下波动,因而冰劈作用显著,可使巨大岩块破裂、崩塌,形成碎块。
    古代,人们早已把冰劈作用的原理应用在采石中。采石前在岩石上凿槽,并往槽中注水,待其冻结,产生显著的冰劈力量。冻、融反复发生,便能把岩石撑裂。
    ③层裂
    又称卸载作用。地下的岩石恒处于上覆的岩石压力之下,上覆岩石一旦剥去,压力就会解除,原处于地下的岩石便发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形成一系列平行于地面的裂隙。这种作用常见于花岗岩等块状岩石的出露地区。
    ④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
    一些岩石如含潮解性盐类,它们在夜间因吸收大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所生成的溶液向下渗入并溶解沿途所遇到的盐类;在白天,因烈日照射,水分蒸发,盐类结晶,结晶时产生的张力作用于岩石 。此种作用反复进行,可使岩石崩裂。在崩裂的岩石碎块上能见到盐类的小晶体。在土壤覆盖区的地面上,这种作用可形成一个个鼓包。这种作用主要见于干旱地区。
    (2)化学风化
    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使其成分分解,易溶解者流失,难溶解者残留原地,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有以下方式:
    ①溶解作用
    自然界的水含有一定数量的O2、CO2以及其他酸、碱物质,具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大多数矿物可溶解于水,但溶解度不同。1kg纯水在25°C温度下,可溶解:1/340g云母,1/115g/滑石,1.5/100g方解石,2.1g硬石膏,32g盐。
    常见矿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石盐,石膏,方解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许多岩石因含有方解石、石膏、石盐等溶解度大的矿物容易被溶解。易溶物质的流失将导致岩石空隙增大,坚实程度降低,直至完全解体,只残留一部分难溶矿物。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压力、pH值。温度升高则矿物的溶解度增大,故热带地区岩石的风化速度较快。
    ②水化作用
    有些矿物能够吸收一定数量的水并加入到矿物晶格中,转变成含水的矿物,称为水化作用。如硬石膏经水化后变为石膏,其反应式如下:
    CaSO4(硬石膏)+2H2O→CaSO4·2H2O(石膏)
    硬石膏转变成石膏后,体积膨胀约59%,从而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促使岩石破坏。此外,石膏较硬石膏的溶解度大、硬度低,能加快风化速度。
    ③水解作用
    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遇水会解离成为带不同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分别与水中的H+和OH-发生反应,形成含OH-的新矿物,称为水解作用。大部分造岩矿物属于硅酸盐或铝硅酸盐类,是弱酸强碱盐,易发生水解。
    如钾长石发生水解时,析出的K+离子与水中的OH-离子结合,形成的KOH呈真溶液随水迁移,析出的SiO2呈胶体状态流失,铝硅酸根与一部分OH-结合形成高岭石残留原地。其反应式如下:
    4K[AlSi3O8](钾长石)+6H2O→Al4[Si4O10](OH)8(高岭石)+8SiO2+4KOH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高岭石将进一步水解,形成铝土矿。其反应式如下:
    Al4[Si4O10](OH)8(高岭石)+nH2O→2Al2O3·nH2O(铝土矿)+4SiO2+4H2O
    如SiO被水带走,铝土矿可以富集成矿。
    ④碳酸化作用
    溶于水中的CO2形成CO32-和HCO3-离子,它们能夺取盐类矿物中的K、Na、Ca等金属离子,结合成易溶的碳酸盐而随水迁移,使原有矿物分解,这种变化称为碳酸化作用。如钾长石易于碳酸化,其反应式如下:
    4K[AlSi3O8](钾长石)+4H2O+2CO2→Al4[Si4O10](OH)8(高岭石)+8SiO2+2K2CO3
    在这一反应式中,K2CO3、和SiO2,均被水带走,高岭石残留原地。
    斜长石也能碳酸化。由于长石是火成岩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容易被碳酸化和水解,从而转变成为黏土矿物。
    ⑤氧化作用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矿物中的某种元素与氧结合,形成新矿物;另一是许多变价元素在缺氧的成岩条件下是以低价形式出现在矿物中的,当进入地表富氧的条件时,容易转变成高价元素的化合物,导致原有矿物的解体。
    前一方面的典型实例是,黄铁矿经过氧化作用转变成褐铁矿,其反应式如下:
    2FeS2(黄铁矿)+7O2+2H2O→2FeSO4(硫酸亚铁)+2H2SO4
    12FeSO4+3O2+6H2O→4Fe2(SO4)3 (硫酸铁)+4Fe(OH)3(褐铁矿)Fe2(SO4)+6H2O→2Fe(OH)3(褐铁矿)+3H2SO4(硫酸)
    后一方面的例子如含有低价铁的磁铁矿经氧化后转变成褐铁矿。磁铁矿中所含31.03%的二价铁的氧化物均变成三价铁的氧化物。
    上述两例所揭示的变化对自然界岩石的风化具有广泛的意义。因为铁是地壳中克拉克值极高的元素,绝大部分岩石和矿物中都含有低价铁,它在地表条件下易于氧化。地表岩石多呈黄褐色就是因为其风化产物中含有褐铁矿的缘故。
    含低价铁的许多金属硫化物矿体经氧化所形成的褐铁矿常覆盖在矿体的表层,称为铁帽。铁帽是找寻地下隐伏矿体的重要标志。
    另外,人类历史上不少石刻和石雕等文化艺术品在以化学风化为主导的作用下,形象多变得模糊不清而失去光彩。
    (3)生物风化
    生物风化是由生物活动所引起的。
    植根于岩石裂隙中的植物根须不断变粗、变长和增多,像楔子一样对裂隙两壁施加压力,劈裂岩石,称为根劈作用。这是生物的机械破坏作用,极为常见。
    生物的新陈代谢及生物遗体腐烂分解,引起岩石的解离,是生物的化学破坏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土壤和岩石中吸取养分,同时也分泌有机酸、碳酸、硝酸等酸类物质以分解矿物,促使矿物中一些活泼的金属阳离子游离出来。一部分供生物吸收,一部分随水流失。如山区基岩上生长的蓝绿藻、苔藓与地衣等,均能够分泌有机酸与CO2;菌类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制造硝酸;岩石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分泌大量的有机酸。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巨大,每克有数百万个之多,对岩石的解离起很大作用。
    在还原环境下聚积起来的生物遗体,逐渐发生腐烂分解,形成暗色和黑色的胶状腐殖质。腐殖质富含钾盐、磷、氮及碳的化合物,这些成分可促进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腐殖质中的有机酸同样对矿物、岩石起着化学破坏的作用。
    以上三类风化作用及其多种风化方式都具有独立意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相伴而生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因为物理风化能扩大岩石的空隙,使岩石碎裂,增加其表面积,这就有利于水、大气以及生物的活动,促进岩石的化学风化;而化学风化则改变了矿物和岩石的性质,进一步破坏岩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这就为物理风化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生物风化则总是与物理风化及化学风化作用相伴相随。
    3、制约岩石风化性质与特征的因素
    (1)气候
    在自然界中,气温的高低及降水量的多少等因素受所在地区所处的纬度、地形以及距离海洋远近等因素的控制。
    在不同气候带,岩石风化的性质与特点不同。在两极及低纬度的高山区,气候寒冷,水的活跃程度低,植被较少,化学风化缓慢而微弱,冰劈作用极为突出,岩石易破碎成为具有棱角状的粗大碎块。在干旱区,仍以物理风化为主导,化学风化较弱,岩石多风化成为棱角状碎屑,由于雨水少,蒸发强烈,易溶矿物也难于溶解。在湿热气候区,气温高,降水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进行得快速而充分,风化作用的深度达数十米以下,形成巨厚的风化层。图2表示了不同气候带中温度、降水量与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图2 由极地到热带风化作用变化略图
    (2)地形
    包括地势的高度、起伏程度以及山坡的朝向等因素。
    地势的高度影响气候。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分带:山麓气候炎热,而山顶气候寒冷,不同高度带的植物群面貌显著不同。因而,风化作用的类型和方式随高度而变化。
    地势的起伏程度对于风化的性质与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意义。在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或在巨大的悬崖陡壁上,各种风化产物均易被其他外力作用搬离,难以在原地残留,因而这里基岩多裸露,风化十分快速,物理风化极为活跃。
    在地势低缓地区,风化产物多残留原处,或只经过短距离的运移便在低洼处堆积下来,形成较厚的覆盖层,从而减轻温度变化对下伏基岩的影响,降低风化作用的速度。低山丘陵或宽缓的分水岭地区,风化速度中等,但化学风化作用影响深度较大,对风化产物的发育与保存较为有利。
    山坡的朝向涉及气候和日照强度。对中、低纬度山区的风化作用尤为重要。如山的向阳坡日照强,冰雪易消融;而山体的背阳坡日照短,冰雪可能常年不融。两者的岩石风化特点显然有别。
    (3)岩石的特征
    ①岩石成分
    岩石抗风化能力的强弱与它所含矿物的成分、不同矿物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主要造岩矿物抗风化能力由小到大的次序是:橄榄石、钙长石、辉石、角闪石、钠长石、黑云母、钾长石、白云母、黏土矿物、石英、铝和铁的氧化物。方解石也属于易风化矿物。
    可见,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其在鲍温反应系列中晶出的顺序有关,结晶越早的越不稳定,结晶越晚的越稳定。因而就火成岩论,由铁、镁质矿物和基性斜长石组成的超镁铁质岩石和镁铁质岩石最容易风化,酸性火成岩较难风化,中性火成岩则介于其中。
    沉积岩是在近地表环境下形成的,性质相对稳定。如常见的石英岩和石英砂岩,其主要成分为石英,抗风化能力强,地形上常呈凸出的地形。黏土岩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以物理风化为主,但是因岩石的强度低,在剥蚀作用的参与下往往成为低地。石灰岩在干寒地区以机械风化为主,在湿热地区则化学风化突出。硅质岩除少数非晶质结构者外,一般难以化学风化。变质岩的风化性能也因其成分而有差别。
    ②岩石的结构、构造
    岩石中矿物和碎屑物颗粒的粗细、分选程度及胶结程度等决定着岩石的致密程度和坚硬程度,从而影响到岩石的风化,如疏松多孔或粗粒多孔的岩石比细密而坚硬的岩石易于风化。至于岩石成层的厚薄、层间原生缝隙的有无和多少,均影响到岩石的可渗透性,对岩石风化的难易也产生影响。
    ③节理发育状况
    节理破坏了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岩石的可渗透性,是促进岩石风化的因素。岩石中节理密集之处往往风化强烈,尤其是在两组节理交汇的地方,风化速度快,加之有剥蚀作用的叠加,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有时几组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分割成众多多面体的小块。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最先被破坏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圆化,变成球形或椭球形,称为球状风化。它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联合作用的结果,但以化学风化起主要作用。块状而均粒的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以及厚层砂岩等球状风化最普遍。如果抗风化能力不一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凸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凹入,称为差异风化。
    在自然界,影响风化作用的各种因素多是联合作用的。岩石的特征属于内在因素,气候、地形等是外界条件。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不同的岩石,其风化情况不一。如在潮湿气候条件下,花岗岩易于风化,遭受破坏,以至变成较软的高岭石和松散的石英砂,并形成各种地貌景观;而石英砂岩却较难风化,常坚硬屹立。原因是花岗岩中的长石易于水解或碳酸化而变成高岭石,而石英砂岩几乎全由石英组成,水解或碳酸化对它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同种岩石的风化情况也不一样。如石灰岩在湿热气候下极易化学风化,在干旱气候下,因缺乏含足够CO2的H2O,化学风化难以发生。在研究岩石的风化特征时,应注意对各种控制因素作全面分析。
    图3 砂岩的球状风化
    4、风化作用的产物
    (1)风化产物的类型
    ①碎屑物质
    主要是物理风化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少数是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未完全分解的矿物碎屑(如石英及长石碎屑)。它们是碎屑沉积物的来源。
    ②溶解物质
    是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的产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真溶液形式被水搬运的K、Na、Ca、Mg等元素的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以及为数较少的Mn、P的氧化物,它们是化学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另一部分是以胶体溶液形式随水搬运的物质,代表性物质是SiO2,
    ③难溶物质
    岩石中较为活泼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被带走之后,相对不活泼的Fe、Al等元素在原地残留,形成褐铁矿、黏土矿物以及铝土矿等。
    (2)残积物
    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其中除碎屑物外尚有少量新形成的矿物。它们的结构松散,碎屑往往大小不均,棱角显著,无层理,残积物多分布在分水岭、山坡和低洼地带,其顶面较平坦,而底界起伏不平,与基岩呈过渡关系。残积物的厚度因地而异。
    残积物常具有垂直分带性:底部风化微弱、中部显著、上部强烈。因此,残积物常具假层理。残积物中抗风化能力强的重矿物如铝、锰、铁可以富集成为残积砂矿床。
    (3)风化壳
    指风化产物的覆盖层,包括残积物及其上覆的土壤。厚度一般为数厘米至数十米,横向展布不稳定。
    风化壳在垂直剖面上因风化程度和特征不同而显示粗略的层次。
    如我国东南部广泛出露中生代花岗岩,其风化壳发育良好,按风化程度及其特征的差异一般分为三层。
    图4我国东南部花岗岩风化壳特征
    被较新岩层覆盖而保存下来的风化壳,称为古风化壳。不整合面上常有古风化壳存在。区域规模的不整合面是区域褶皱一隆升事件的重要标志。
    此外,风化壳中往往富含高岭土、铝土矿、铁和锰的氧化物以及某些重金属矿床。我国华北许多地区中奥陶世地层与其上覆的中石炭世地层之间,都发育了数厘米到数米厚的富含铁、铝质的古风化壳。岩石在风化过程中扩大了孔隙和裂隙,有利于大气降水渗入,所以在风化壳较厚的地区,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古风化壳还是重要的储油构造。
    5、风化地貌
    在岩石表面,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流水、风等外力搬运走,使尚未被风化的岩石直接裸露地面,构成一种地貌;主要由风化作用塑造而成的地貌,称为风化地貌。
    (1)形态特征
    风化地貌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是一种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
    (2)影响因素
    其形态取决于岩石性质、地层产状、构造发育程度以及气候条件等。
    (3)类型
    常见的风化地貌有四种类型。
    ①在花岗岩发育区,以圆滑的石蛋地貌为特征,如安徽黄山、江西上饶三清山、厦门鼓浪屿等;
    ②在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岩区,丹霞地貌非常普遍,如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
    ③在垂直节理发育的杂色砂岩区,多形成壮观的峰林地貌,如湖南张家界;
    ④在发育X节理的砂岩区,则常出现摇摆石、洋葱石等地貌现象,还能形成其他形态奇异的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是指层厚大、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胶结不匀的红色碎屑岩系,在差异风化下,通过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作用,形成城堡状、宝塔状、柱状、棒状、方山状、圆山状、峰林状等美丽的地貌景观。该地貌在广东仁化县的丹霞山最典型,故名。此外,在广东南雄,福建永安、泰宁、武夷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永康方岩,四川都江堰市,河北承德,丹霞地貌都发育较好,现均已开辟为旅游景区。
    6、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7、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差异
    〖押题预测〗
    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一高山流石滩。在高原流石滩“生命禁区”,生长着高山花卉——绿绒蒿,被称为川西高原上的“女神”,是离天空最近的花朵,它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特殊礼物(如下图)。生长节奏极慢,漫长到要经过十年以上的积累酝酿才能迎来一生当中只有一次的绽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高原流石滩物质来源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堆积B.冰川侵蚀C.基岩风化D.风力搬运
    2.对于绿绒蒿生态特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叙述错误的是( )
    A.根系发达,寻找水分B.叶片厚,保温抗旱
    C.花期短,适应短暂生长季D.花色艳丽,吸引动物传粉
    3.川西高原高山流石滩分布海拔高度存在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起伏D.海陆位置
    【答案】1.C 2.A 3.B
    【解析】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流石滩位于林线与雪线之间,海拔较高,由于较高的海拔处温度差异变化明显,在大多数植物无法生存的地方,风化作用使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崩解破碎,散布形成颗粒较大,棱角分明的岩石滩,C正确;该地区河流流水作用、冰川作用和风力作用相对较弱,排除ABD。故选C。
    2.结合所学知识,强大的根系是为了适应了强风和松动的碎石环境,A错误;叶片厚,有利于保温抗旱;花期短,可以适应短暂生长季;花色艳丽,有利于吸引动物传粉,BC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故选A。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流石滩位于林线与雪线之间,流石滩位于雪线下,而雪线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B正确;纬度、地形和海陆位置也会影响雪线分布,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CD。故选B.
    【分析】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坡度、坡向等条件。
    某中学生在内蒙古召庙研学活动中发现并排分布在陡坡基岩上的干涸泄水槽地质遗迹(如图),泄水槽内壁浑圆光滑,自上端开始即具有较深的槽型,槽顶部的平台面分布着与当地基岩成分不同的大块砾石。目前,该地水平风化穴仍然在缓慢扩张。由于泄水槽和水平风化穴垂直相交,该地地质条件不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早期塑造泄水槽的主要水源最可能为( )
    A.大气降水B.地下水C.冰川融水D.积雪融水
    5.目前,水平风化穴的扩张主要是因为( )
    ①物理风化②化学风化③流水侵蚀④风力侵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泄水槽和水平风化穴垂直相交的景观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存续,说明( )
    A.水平风化穴上方岩石较硬B.各泄水槽两侧气候不同
    C.水平风化穴下方岩石较软D.各泄水槽两侧岩性不同
    【答案】4.C 5.B 6.A
    【解析】4.泄水槽内壁浑圆光滑,说明经受了侵蚀作用,大气降水难以侵蚀形成浑圆光滑的内壁,排除A。“槽顶部的平台面分布着与当地基岩成分不同的大块砾石”,而地下水难以搬运大块砾石,排除B。早期塑造泄水槽的主要水源最可能为冰川融水,泄水槽是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下流动,在冰川底部侵蚀形成泄水槽,且泄水槽有冰碛物,故平台面上分布着与当地基岩成分不同的大块砾石,C正确。积雪融水形成的水流侵蚀力较弱,难以侵蚀形成浑圆光滑的内壁,D错误。故选C。
    5.当地地处内蒙古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强烈,风力作用显著,目前,水平风化穴的扩张主要是因为受到了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而化学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较弱,①④正确。故选B。
    6.泄水槽和水平风化穴垂直相交的景观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存续,说明水平风化穴上方岩石较硬,不易被侵蚀,A正确。各泄水槽两侧气候相同,B错误。水平风化穴下方岩石较硬,C错误。各泄水槽两侧岩性相同,D错误。故选A。
    【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成岩。
    某中学学生在太行山一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两岸陡崖发育,坚硬的石英砂岩层和较软的泥岩或泥质砂岩层交互,陡崖壁下有崩塌物堆积。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数字代表岩浆、三大类岩石和沉积物)及该景区陡崖发育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该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属于( )
    A.①B.②C.③D.④
    8.景区内陡崖发育形成的过程是( )
    A.沉积作用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一重力崩塌B.沉积作用一地壳下陷一风力侵蚀一重力崩塌
    C.岩浆活动一地壳抬升一风力侵蚀一流水堆积D.岩浆活动一流水侵蚀一地壳抬升一风力堆积
    9.推测崩塌物主要来自的岩层及原因是( )
    A.硬岩层,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B.硬岩层,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
    C.软岩层,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弱D.软岩层,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答案】7.B 8.A 9.B
    【解析】7.由材料可知,该地坚硬的石英砂岩层和较软的泥岩或泥质砂岩层交互,陡崖壁下有崩塌物堆积。可以得出,该地的岩石为沉积岩,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出,①为沉积物,②为沉积岩,③为变质岩,④为岩浆,⑤为岩浆岩,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选B。
    8.由材料可知,该地坚硬的石英砂岩层和较软的泥岩或泥质砂岩层交互构成,沉积岩的形成说明该地经历了沉积作用;沉积岩形成之初埋藏于地表之下,后经地壳抬升,出露于地表;后经风化出现裂隙,长年累月的雨水冲刷,饱受流水侵蚀作用,岩石变得松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机械性崩塌,形成现今的陡崖景观。因此,BCD错误,A正确。故选A。
    9.由材料可知,两岸陡崖发育,坚硬的石英砂岩层和较软的泥岩或泥质砂岩层交互,陡崖壁下有崩塌物堆积。崩塌堆积物是从陡崖上较坚硬的岩层经过机械性崩塌掉落而形成,而较软的泥岩或泥质砂岩层掉落后因其较为松软,被风化侵蚀的速度更快,难以保存下来,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风化壳是指地表岩石风化后,仍残留覆盖在原来母岩之上的风化产物。不同植被类型区的降水量、蒸发量与气温相差较大,风化壳厚度也有很大的不同。下图示意不同植被类型区的相关数据,图中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的植被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植被类型是( )
    A.①为热带草原B.②为温带草原C.③为热带森林D.④为温带森林
    11.图中从①到③风化壳厚度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变厚植被多少B.变薄风速大小C.变厚流水快慢D.变薄人类活动
    【答案】10.C 11.A
    【解析】10.由图可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水分盈余,植被茂盛,多发育为森林植被,①~③为森林植被;当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时,多发育为草原植被,④为草原植被;热带年均温在20℃左右,温带年均温在10℃左右,①-④分别为温带森林、亚热带森林、热带森林、温带草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形成风化壳的风化产物,是由地表植被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表植被的多少影响风化壳的厚度。①-③分别为温带森林、亚热带森林、热带森林,植被生长量增加,风化壳厚度加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分析】从热带到亚热带、温带再到寒带,气温降低,植物生长量减少,风化壳厚度变薄。从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降水减少,植物生长量减少,风化壳厚度变薄。蒸发量的大小又和气温、降水和植被有密切关系。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风化作用是盐类物质被风或雾从海水、盐湖或含盐表土带到空气中,降落在岩石表面,被雨、露等溶解带进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在蒸发强烈的岩石表面附近因过地和而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表面颗粒分解成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常形成风化穴或蜂窝石构造等地貌景观。下图示意甘肃酒泉砂岩盐风化穴景观及其形成机理,该地区西北坡的盐风化穴一般较东南坡发育弱,且巨大的风化穴能够成为动物的避难所。
    (1)指出影响盐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2)推测图示地区盐风化作用过程中风发挥的主要作用。
    (3)分析图示地区西北坡的盐风化穴一般较东南坡发育弱的主要原因。
    【答案】(1)岩石结构(可渗孔隙或裂隙);含盐溶液;干湿交替的气候环境等。
    (2)携带盐类粉尘;加速岩石表面的水分蒸发,促进盐类结晶;将雨滴(含有盐类物质)吹向相对干燥的东南坡,使东南坡易发育盐风化穴等。
    (3)图示地区的东南坡较西北坡日照多,蒸发量大,相对干燥,盐风化作用较为强烈;冬季西北坡降水较东南坡多,雨水冲刷或稀释含盐溶液,盐风化作用较弱。
    【分析】本题以甘肃酒泉砂岩盐风化穴景观及其形成机理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
    【详解】(1)岩石表面具有可渗水孔隙或裂隙结构,利于盐分随降水渗入,盐分结晶;干湿交替的小气候环境利于岩石风化形成风化穴。
    (2)风携带盐类粉尘降落在岩石表面,被雨,在蒸发强烈的岩石表面附近因过饱和而结晶膨胀;风会使当地空气交换快,水分蒸发以后促进盐类结晶;风也会将雨滴(含有盐类物质)吹向相对干燥的东南坡,易发育盐风化穴。
    (3)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分位于非季风区,其降水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西北坡是迎风坡降水稍多,降水使得西北侧的岩石受到雨水的冲刷,使得含盐溶液被冲刷掉,降低岩石的盐度,盐风化作用较多;东南坡是背风坡干燥,山脉的东南方向是阳坡,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盐分结晶,岩石表明受破坏形成盐风化穴,盐风化作用较强。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庙湾岛位于我国南海北部,以丘陵地形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调查发现,庙湾岛风化坑密集分布在5个地点(图中①-⑤)。图示意庙湾岛风化坑密集分布区。
    (1)简述庙湾岛风化坑密集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2)与平缓凹坡相比平缓凸坡更易形成风化坑,分析其原因。
    (3)分别指出冬夏季风化坑内碎屑物向外搬运的主要外力作用,并分析原因。
    【答案】(1)海拔较低;地势较平缓(或地势起伏小)。
    (2)平缓的凸坡,沉积物不易沉积,植被难以覆盖,岩石裸露,容易形成风化坑。
    (3)主要外力作用:冬季为风力搬运作用,夏季为流水搬运作用。原因:夏季降水量大,坡面流水进入风化坑时会带走部分风化碎屑物,风化物减少;冬季降水量小,风化坑中积水少或无积水,风化坑中的部分碎屑物质易被风带走。
    【分析】本题以庙湾岛风化坑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表形态的形成、特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风化坑多集中分布在岛屿中段,其等高线稀疏,数值较小,因此其地形特征为地势较低、地势起伏小的区域。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结合题目可知,与平缓凹坡相比平缓凸坡更易形成风化坑,说明凸坡受到的风化作用强,平缓的凸坡,地形凸起,不利于沉积物堆积,且水分条件差,不利于植被生长,地表裸露,物理风化作用强,易形成风化坑;而平缓凹坡,地势低洼,水源汇聚,有利于沉积物堆积和植被生长,风化作用弱,不易形成风化坑。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说明当地夏季降水量大,风化坑内积水多,流水搬运作用强,坡面流水进入风化坑时会带走部分风化碎屑物,使得坑内风化物减少;冬季温暖干燥,当地降水量小,风化坑内积水少或者无积水,风力搬运作用强,风化坑中的部分碎屑物质易被风带走。因此当地夏季为流水搬运作用,冬季为风力搬运作用。
    外力作用
    作用形式
    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使得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风力作用

    风蚀作用
    风力通过吹蚀和磨蚀对地表岩石或土体进行破坏,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风蚀残丘、风蚀沟槽、雅丹等地貌
    风积作用
    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形成各种形式的沙丘等风积地貌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对象
    岩石
    岩石及其风化物。如:土壤、岩屑
    方式
    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型
    运动着的(如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的作用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
    时间
    一般时间较长
    有的时间较短
    结果
    岩石变碎、变小,“大块变成小块”
    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其重点在于“搬走”
    次序
    风化在前,在原地进行
    侵蚀在后,在运动中进行

    相关试卷

    专题20风成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0风成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0风成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20风成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9河流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9河流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9河流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9河流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锋面气旋-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0锋面气旋-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0锋面气旋-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0锋面气旋-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