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1含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5753451/0-171608852342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1含答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5753451/0-171608852346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含答案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9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0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2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3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4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1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1含答案,共4页。
A.DNA甲基化改变了DNA分子中嘌呤的比例
B.DNA甲基化不改变生物的基因型和表型
C.前3次卵裂中,第3次卵裂的子细胞甲基化水平最低
D.与囊胚期相比,原肠胚期细胞内Tet3基因表达增强
解析: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胞嘧啶的第5位碳原子上结合一个甲基基团,但胞嘧啶仍能与鸟嘌呤互补配对,不会改变DNA分子中嘌呤的比例;DNA的甲基化并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由于影响了基因表达的过程,所以可导致生物性状改变,但未改变生物基因型;卵裂属于有丝分裂,第3次卵裂能形成8个细胞,据图可知,8细胞甲基化水平最低;与囊胚期相比,原肠胚期细胞内DNA甲基化水平较高,Tet3基因控制合成的Tet3蛋白具有解除DNA甲基化的功能,因此推测原肠胚期细胞内Tet3基因表达较弱。
2.大鼠实验发现,给成年雌性大鼠饲喂20 mg·kg-1·d-1的吡虫啉(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90 d后,大鼠血清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可促进排卵)水平显著下降,卵巢严重受损,但是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明显升高。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吡虫啉可能直接影响了实验大鼠垂体的生理功能
B.吡虫啉处理后,给实验大鼠注射LH和FSH后排卵量明显增多
C.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升高是反馈抑制作用减弱的结果
D.正常情况下大鼠雌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解析:给成年雌性大鼠饲喂20 mg·kg-1·d-1的吡虫啉,大鼠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下降,但是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说明吡虫啉可能直接影响了垂体的功能,而下丘脑的功能正常;由于饲喂实验大鼠吡虫啉后,卵巢严重受损,所以再给实验大鼠注射LH和FSH,排卵量不会增多;由于卵巢严重受损,所以实验大鼠雌激素水平降低,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升高;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控制,属于分级调节,且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3.据报道,世界上仅剩下两头雌性北方白犀牛,实验室只留有冷冻的北方白犀牛的精子。若通过胚胎工程技术尝试拯救该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体外受精时若观察到雌、雄原核核膜融合成一个细胞核,可作为受精标志
B.这样人工繁育的种群与野生种群相比,遗传多样性降低,野外生存能力下降
C.可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增加其数量,注意将桑葚胚阶段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D.可用雌性北方白犀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进行克隆,得到多头子代后,让其自行繁衍
解析:受精时,雌、雄原核彼此靠近时,核膜会消失,不会出现膜融合成一个细胞核,这也并非受精的标志,受精的标志是观察到两个极体或雌、雄原核;内细胞团在囊胚阶段出现;用雌性北方白犀牛体细胞核克隆出多头子代后,由于后代均为雌性,因此不能自行繁衍。
4.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最终发展为森林,其中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物种甲、乙、丙中最先定居的物种可能是甲
B.植物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甲、乙、丙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解析: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优势物种的变化,最先定居的物种不再占优势,导致其光合速率下降,结合题图可知,物种丙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下降,因此最先定居的物种可能是丙;在强光照下,甲光合速率最大,丙最小,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丙、乙、甲;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竞争越激烈,对整体资源的利用不能达到最优;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5.图1是发生在小麦叶绿体内的光反应机制;图2是封闭锥形瓶中培养的小麦苗,传感器可以检测到锥形瓶内氧气和温度的变化。BTB是溴麝香草酚蓝,烧杯内BTB溶液起始颜色调定成绿色,在pH升高时变成蓝色,pH降低时变成黄色。
(1)图1反应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 膜,能完成水光解的结构是 (填“光系统Ⅰ”或“光系统Ⅱ”)。电子(e-)由水释放出来后,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形成电子流,电子的最终受体是 。
(2)已知红光比其他颜色的光能更有效地促进光合作用,不能被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将转换成热能释放。用相同强度的红光、绿光、白光分别照射图2所示三套相同装置5分钟,结果如表所示(呼吸速率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①据表推测三个温度值的大小关系是 。
②C1和C2的颜色分别为 ,C3仍为绿色的原因是
。
③将在乙组条件下培养1周的幼苗均分成两组,置于相同的两套图2装置中,分别提供甲组和丙组条件,发现A3大于A1,原因是
。
解析:(1)图1表示的是光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根据图示过程,能完成水光解的结构是光系统Ⅱ(能吸收光,且能使水光解)。电子最初的供体是水,最终的受体是NADP+。(2)①红光比其他颜色的光能更有效地促进光合作用,不能被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将转换成热能释放,绿光被利用的最少,释放的热能最多,故推测温度值大小关系是B2>B3>B1。②BTB是溴麝香草酚蓝,烧杯内BTB溶液起始颜色调定成绿色,在pH升高时变成蓝色,pH降低时变成黄色,红光照射时利用的CO2最多,pH最高,为蓝色;而绿光条件下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故为黄色;若为绿色说明光合和呼吸的强度相等,即该强度的白光下,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瓶内CO2浓度不变,BTB 溶液的pH不变。③将在乙组条件下培养1周的幼苗均分成两组,置于相同的图2装置中,乙组是绿光条件,不利于叶绿素形成,此条件下1周使叶绿素大量降解,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丙组幼苗的类胡萝卜素可以吸收白光中的蓝紫光用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甲组类胡萝卜素不能吸收红光,故氧气产生量A3>A1。
答案:(1) 类囊体(薄) 光系统Ⅱ NADP+(氧化型辅酶Ⅱ)
(2)①B2>B3>B1(B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6含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5含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4含答案,共5页。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