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0含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5753450/0-17160885214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0含答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5753450/0-171608852148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含答案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8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9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1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2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3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0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0含答案,共5页。
A.当BiPPERK复合物存在时,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折叠和加工
B.当PERK以游离状态存在时,内质网不能产生包裹蛋白质的囊泡
C.提高磷酸化酶激酶活性可促进异常蛋白积累的内质网恢复正常
D.磷酸化的PERK抑制多肽链进入内质网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由题可知,当BiPPERK复合物存在时,说明细胞中没有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聚集,则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折叠和加工;由题可知,当PERK以游离状态存在时,BiP表达量增加,BiP可以识别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促进它们重新正确折叠并运出,蛋白质被运出需要内质网形成囊泡,说明当PERK以游离状态存在时,内质网能产生包裹蛋白质的囊泡;由题意可知,提高磷酸化酶激酶活性可促进PERK发生磷酸化,从而促进BiP表达量增加,BiP可以识别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促进它们重新正确折叠并运出,即提高磷酸化酶激酶活性可促进异常蛋白积累的内质网恢复正常;当细胞中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聚集时,即内质网中的多肽链较多时,PERK解离后被磷酸化酶激酶催化发生磷酸化,形成磷酸化的PERK,抑制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这属于反馈调节。
2.如图甲表示某生物的部分染色体,乙、丙、丁为甲进行相应处理后的染色体形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均可定向诱发染色体变异,导致性状的变异
B.甲到乙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使缺失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丙的形成是甲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染色体互换所致
D.甲到丁可能是秋水仙素处理使得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粒未分裂所致
解析: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均可诱发染色体变异,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但变异是不定向的;甲到乙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使缺失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丙形成的原因是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而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染色体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秋水仙素处理影响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粒的分裂。
3.春天,种子发出的嫩芽能够以柔克刚破土而出,让不少人惊叹生命的力量。研究发现,嫩芽顶端的弯钩是其成功出土的关键所在。《科学进展》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关于植物顶端弯钩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嫩芽顶端弯钩的发育形成机制与生长素浓度有关(如图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植物在萌发过程中,整个嫩芽中的生长素仅来源于芽的顶端
B.可推测弯钩内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外侧且内侧浓度越低角度越小
C.该植物萌发过程中弯钩内外侧生长素浓度不均匀与单侧光有关
D.该植物萌发过程中弯钩的形成与植物产生顶端优势的原理相同
解析:种子发芽过程中也会产生生长素,不仅来自芽;弯钩内侧生长素由于重力作用,其浓度高于外侧,与单侧光无关;弯钩内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外侧,导致内侧抑制外侧促进,与顶端优势的原理相同。
4.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联系的局部图,图乙表示能量流经F营养级的示意图(a、b、c表示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图甲中D是次级消费者,图中缺少C→A的过程
B.碳在E与A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
C.图乙中能量b表示F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最终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c2+b)×4%或a×4%
解析:图甲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三级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A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缺少
C→A的过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在E(生产者)与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图乙a为F同化量,c1为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b为F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F的同化量是a,按照传递效率20%计算,B最多可得到的能量为a×20%×
20%=a×4%,a=b+c1,所以最终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c1+b)×4%或a×4%。
5.为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科研人员尝试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上,构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过程如图1所示。
(1)本实验中,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 。
(2)步骤①常用方法包括 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
(3)步骤②的细胞必须经过步骤③克隆化培养和 才能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
。
(4)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 。
单克隆抗体是ADC中的 (填“a”或“b”)部分。
(5)研究发现,ADC在患者体内的作用如图2所示。
①单克隆抗体除了运载药物外,还有 等作用。
②ADC进入乳腺癌细胞后,细胞中的溶酶体可将其水解,释放出的药物最终作用于细胞核,可导致 。
③ADC能降低乳腺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是因为单克隆抗体能精确地定位乳腺癌细胞,该过程依赖于 原理。
解析:(1)为获得治疗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给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人的乳腺癌细胞。(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主要有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3)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必须进行③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才能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4)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ADC中单克隆抗体对应图中的a部分。(5)①单克隆抗体除了运载药物外,还有作为诊断试剂、治疗疾病等作用。②由图2可知,ADC进入乳腺癌细胞,溶酶体可以将ADC水解,将药物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最终作用于细胞核,引起乳腺癌细胞的凋亡。③单克隆抗体能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能精确地定位乳腺癌细胞,原理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答案:(1)人的乳腺癌细胞
(2)PEG
(3)抗体检测 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
(4)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a
(5)①作为诊断试剂、治疗疾病 ②癌细胞凋亡 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6含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5含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4含答案,共5页。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