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4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你和朋友小能决定研学临沂,品味沂蒙。小能查阅资料后,做了下面的笔记与你分享。
1. 小能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请你帮小能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清 消 zǎi piānB. 青 销 zài biān
C. 清 销 zài piānD. 青 消 zǎi biān
2. 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3. 第二段画线句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我们不仅能观赏精彩的演艺,并且可以体验剪纸、品板画、赏彩印布、编柳编等。
【答案】1. C 2. C
3. 成分残缺 在“等”后添加“精彩活动(或传统文化)”;关联词使用错误 “并且”改为“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山清水秀(qīng):形容山水风景优美,清澈秀丽。
销声匿迹(xiā):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形容隐藏得很好,不再出现。
承载(zài):承受支撑物体,承受压力。装载人或货物。比喻容纳或担负。
翩然(piān):形容轻快地飞舞的样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①处“最美家乡河”是沂河的同位语,后接破折号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双引号应去掉;
B.②处“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是两个并列短语,中间应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
D.④处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完,但“名胜古迹”并非省略的内容,而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因此,省略号应改“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第二段画线句成分残缺,在“等”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因为“体验剪纸、品板画、赏彩印布、编柳编”都是具体的活动,所以应该在“等”后添加“精彩活动”或“传统文化”来作为宾语,使句子完整。
此外,关联词搭配不当,画线句是递进关系,即不仅有演艺,还有其他丰富的活动,所以应该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如“不仅……还……”。“并且”虽然也可以表示并列或递进,但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还”更恰当。
4. 研学途中,小能记录了自己的见闻感受,其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庄被誉为“江北第一瓷都”,四千余载,文化深厚。赏一赏罗庄的黑陶,那巧妙地构思,精美地图案,令人叹为观止。
B. 这座多元化的小城市能包容人们的各种姿态,有属于年轻人的敢闯敢干,也有属于中年人的人情世故。
C. 当山东著名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优美悠长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晚会现场出奇地寂静,人们仍沉浸在无尽地回味中。
D. 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临沂运动健将韩旭以目空一切的气势,取得了男子个人飞碟双向金牌,创造了历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叹为观止:原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在这里,用来形容罗庄的黑陶构思巧妙、图案精美,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使用正确;
B.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经验。在这里,用来形容中年人所经历的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使用恰当;
C.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虽然通常用于描述声音,但在这里,通过比喻方式,形容《沂蒙山小调》的旋律突然停止,留下的寂静和人们的回味,使用合适;
D.目空一切: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这个成语带有贬义,通常用于批评某人的自大和傲慢。但在这里,用来形容临沂运动健将韩旭在比赛中的气势,不恰当。因为韩旭的气势应该是一种自信和专注,而不是傲慢和自大,贬义褒用;
故选D。
5. 游书圣故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游羲之故居途中,你和小能看见《奉橘帖》中的汉字,想到《经典常谈》中探寻汉字以来字体演变轨迹,研究文字的形、音、义,识读经典的重要工具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是______撰写的,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______的顺序,并把古代文字学经典《_______》放在首篇。
(2)洗砚池前,你们和一位年龄相仿的游客交流读书体会。
游客:《经典常谈》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我认为苏秦合纵成功,最能体现“大丈夫”。
小能:我觉得苏秦算不上“大丈夫”,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才能真正体现“大丈夫”。
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1) ①. 朱自清 ②. 经史子集 ③. 说文解字
(2)同意小亮,大丈夫是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人。苏秦连横失败,家中穷困潦倒,锥刺骨读书,最后合纵成功,是为了权势富贵,算不上“大丈夫”;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是“大丈夫”。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他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详细阐述了汉字的演变、形音义的研究以及经典书籍的识读方法。
《经典常谈》作为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经典的著作,其各篇的排列遵循了中国古代文献分类的传统顺序,即“经史子集”。这个顺序是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来排列的,其中“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历史文献,“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集”指文学作品的集子。
《经典常谈》在开篇即引入了古代文字学的经典之作《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对于汉字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被放在首篇。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在传统文化中,“大丈夫”通常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坚定意志和远大志向的人。他们不仅要有志气、有节操,更要有实际的作为和贡献。
游客认为苏秦合纵成功最能体现“大丈夫”的特质。然而,仔细分析苏秦的行为,他虽然通过合纵六国对抗秦国,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但这一行为主要是出于权势和富贵的追求,而并非出于高尚的品德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小能则提出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更能体现“大丈夫”的特质。闻一多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民主战士,在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并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展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牺牲精神。这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直面强权、敢于牺牲的精神,正是“大丈夫”的体现。
因此,从“大丈夫”的定义和两人的行为来看,小能的观点更为准确。苏秦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但其动机并不高尚;而闻一多则展现了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意志,是真正的“大丈夫”。
6. 研学中,为完成社会实践作业“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和小能选了下面的资料。
材料一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材料二 泥人面塑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俗称捏面人。他以泥巴陶土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由于它的色彩丰富,造型生动,所以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深受人们喜爱。面塑一般都是在街头巷尾现场制作,现场出售。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坐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他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等成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就可以经久不坏了。
(1)你和小能有机会连线采访临沂剪纸传承人李玲,下面是小能所拟采访稿的部分内容。
李玲阿姨,您好①!我想采访您两个问题:第一,您的剪纸成绩倍儿棒②,荣任我市剪纸形象代言有什么感想③?第二,当您的大作先后获得国家、省级金奖和国家版权证书时④,您最想说什么⑤?
其中三处表达不得体地语句是________(填写序号)
(2)品读这些剪纸文化资料,小能依据材料一拟出上联。请你根据材料二写出下联。
上联:美丽剪纸渲染节日气氛
下联:______
【答案】(1)②③④ (2)珍贵面塑走入艺术殿堂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根据第②句“您的剪纸成绩倍儿棒”可知,“倍棒儿”过于口语化,可修成“很棒”;“成绩”可修改成“作品”。
根据第③句“荣任我市剪纸形象代言有什么感想”可知,该句子搭配不当,“荣任”“形象代言”搭配不当,“形象代言”后填写“人”;句子缺失主语,“有”前添加“您”。正确句子为:荣任我市剪纸形象代言人,您有什么感想?
根据第④句“第二,当您的大作先后获得国家、省级金奖和国家版权证书时”可知,该句子语序不当,“国家、省级金奖”修改成“省级、国家级金奖”。正确句子为:当您的大作先后获得省级、国家级金奖和国家版权证书时。
故应选②③④。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上下衔接;节奏相合、平仄相协。
对联内容要符合“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需要结合材料内容,赞美传统文化。
根据“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可知,“上联:美丽剪纸渲染节日气氛”很好地概括了材料一的内容。下联可以根据“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等语句进行提炼。
句式为:形容词(二字)+名词(二字)+动词(二字)+名词(四字)。
示例:珍贵面塑迈向艺术殿堂。
7. 赏沂蒙风光,品琅琊古韵。你和小能领略琅琊古韵之美,发现古诗文中果然藏有真挚地感情。“①_______,②______”是陶渊明走入桃花源,看见老人孩子们的快乐;“关关雎鸠,③_______”是雎鸠不停地鸣叫,引发小伙子对女子的爱慕;④______,⑤______”是孟浩然借鱼的意象表达出想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苦闷心情;“海内存知己,⑥_______”是王勃感受到“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深情。
【答案】 ①. 黄发垂髫 ②. 并怡然自乐 ③. 在河之洲 ④. 坐观垂钓者 ⑤. 徒有羡鱼情 ⑥. 天涯若比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髫、羡、涯”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阅读与鉴赏(44分)
(一)(5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判官赴河西
王维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②,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释】①张征虏:张飞,因功被封征虏将军。②霍冠军:霍去病,因功被封冠军侯。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张判官轻车简从,慷慨出塞,用问句赞叹其忠君报国、不计功名的豪情壮志。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夸赞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 本诗写虚如实,通过想象把人物放在荒漠广阔的背景之中,形象突出,格调高昂。
D. 尾联两句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情方式是相同的,都是间接抒情。
9. 请结合全诗,分析“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的作用。
【答案】8. D 9. ①平坦的沙漠连着漫天的积雪,卷起的飞蓬飞入黄云之中。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突出友人保家卫国的决心。②营造出塞外苍凉雄浑的意境,为后文张判官慷慨赴边做铺垫,表达诗人希望友人赴边报国的情感。(意近即可)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尾联“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意思是:你身靠长剑,情绪激昂,我为你高歌一曲,以壮行色。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远征的翘首企盼,流露出对友人早日建功立业的期望之情。这是一种直接抒情的方式。而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诗人设想分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因此,“抒情方式是相同的,都是间接抒情”表述有误;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内容上,“沙平连白雪”展现了边塞的广阔与荒凉,而“蓬卷入黄云”则描绘了风沙漫天的景象。这两句诗共同描绘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衬托出张判官毅然前往的决心和勇气,也暗示了戍边将士面临的艰苦条件。这两句诗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苍凉雄浑的氛围,与友人即将奔赴边关的场景相呼应,更显悲壮。也暗示着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对其保家卫国精神的敬佩。
结构上,这两句诗承接上联对张判官的赞扬,通过描写边塞景象,引出下文诗人“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动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这两句诗通过渲染悲壮的氛围,为下文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和期望做了铺垫,使“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抒情显得更加自然,也更加震撼人心。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 )。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 )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垠:边界,尽头。②睥睨(pì nì):“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③梁欐(lì):屋的正梁。④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⑤箭:指竹子。⑥中州: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技艺,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0. 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语法分析法,“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犬牙”在句中解释为“像狗的牙齿那样”。
B. 【乙】文中的“投以小石”是倒装句,“投以小石”就是“以小石投”的意思。
C. 【甲】文中的“小生”,意思是对读书人的自称。在传统戏曲中是生角的一种。
D. 成语“行兵列阵”的“列”是“排列,布置”的意思,根据成语释义法,“而列是夷狄”的“列”字可解释为“排列,布置”。
11. 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也 且B. 也 而C. 矣 而D. 矣 且
12.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13. 借助下面的文言知识资料卡,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14. 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写的作品,在这两篇短文中,作者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0. C 11. B
12.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3. 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14.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凄苦孤寂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意近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C.有误,【甲】文“崔氏二小生”指的是崔姓的两个年轻人,并非指他们以读书人自居;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和运用。
第一空:此处表示肯定语气,意为“这些疏密有致、姿态各异的树木,就好像是聪明人特意安排布置的一样”。“也”表示肯定的语气,符合语境;第二空:此处表示转折关系,意为“这本来就是白费力气,没有用处”。“而”表示转折关系,符合语境;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这种神奇的灵气,不为伟大的人物所有,而单单为这些石头所有,所以楚地南部人少而石头多。
重点字词:其:小石城山。气:氛围。灵:灵秀,神奇。为:属于。独:单单。少人:人口稀少。多石:石头众多。
句子结构:“其气之灵”指小石城山神奇的灵气;“不为伟人”表明(这景物)不属于伟大的人物;“而独为是物”意思是却单单属于这些石头;“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表示所以楚地南部人少而石头多。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吾:我。疑:怀疑。久矣:很长时间了。及是:到了这个时候。愈:更加,越发。以:认为。为:是。诚:确实,真的。有:存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对比分析。
根据《小石潭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可知,作者在小石潭感受到的并非是赏景的愉悦,而是清冷幽深的孤寂。潭水清澈,环境幽静,却让作者感到凄凉,无法久留。这反映了作者被贬永州后的孤苦心情,也暗示了其政治上的失意和落寞。
根据《小石城山记》“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可知,作者对小石城山奇景出现在荒僻之地感到惋惜,认为如此美景被埋没,是“劳而无用”的。这实际上是作者以小石城山自喻,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愤懑不平之情。他空有一身才华,却被贬谪到偏远之地,无法为国家效力,这种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小石城山“不得一售其伎”的命运产生了共鸣。
因此,柳宗元在这两篇短文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抒情,表达了被贬后的复杂情感:既有孤寂苦闷,也有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从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伸展,沿这条路寻找风景,没有发现好的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往东,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见地层断裂,河道分叉,有一大堆积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冈横挡在路端。积石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天然的堡垒,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头投进去,发出咚咚的回声,仿佛激荡的水声,那声音洪亮回旋,过了很久才停止。环绕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秀丽的树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哦!我怀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才相信它确实存在了。可是又奇怪它不把这样的美景安排在中原地区,却将它布置在偏僻的异族之地,因而虽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却没有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机会,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安排吧,还是造物者果真就是没有的呢?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岩石。”对于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三)(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②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③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④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⑤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⑥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⑦“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⑧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
【材料二】
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
【材料三】
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意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改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思维》)
15. 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
B. 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
C. 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D.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16. 请结合材料一,“立象以尽意”有什么含义。(用原文语句回答)
17. 《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古诗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和下面的连接材料,说说《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
18. 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不能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以及《天净沙·秋思》为例)
【答案】15. D 16. 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
17. 含蓄。诗中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和写照,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意蕴丰富。(言之有理即可)
18. 示例:我的看法是: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意象可言,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
A.结合材料一第③段“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可知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所以“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
B.结合材料二“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可知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所以“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
C.结合材料三“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可知诗歌有没有意象都可以,不会影响意蕴,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梳理与概括。
结合材料一第⑦段“‘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可知古人用化意为象法,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原文语句作答即为: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运用。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及知识卡片阐述原因即可。
《江雪》是柳宗元的一首诗,作者用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暗喻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后,向往隐逸的生活,自得其乐,寄情山水的感 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个性。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 “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再结合题干及知识卡片的介绍:《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 界。含蓄:要浅中见深,小中见大。
据此分析提炼可得:《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 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示例: 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谈看法。首先表明自己看法,然后结合学过的诗歌阐述理由即可。两种说法都可以认可。
示例:我的看法是:诗歌离不开意象。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了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杨花即柳絮,柳絮纷飞,既点出了时节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子规即是杜鹃,相传为蜀帝杜宇死后精血所化,杜鹃啼血表达了一种悲伤的心境。此处王昌龄左迁即贬官到龙标,地处荒凉,诗人用“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意在表达对好友不幸遭遇的同情,体现了内心的哀伤。
(四)(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灵的荞麦花
张西武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哈。”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絮絮叨叨地。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⑪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⑫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⑬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⑭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19.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荞麦花是希望、坚韧、努力、奋斗的象征,代表母亲对我寄予的美好希冀。
B. 文中第⑧段写“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是指“我”还没有从高考落榜的阴影中走出来,心情烦躁,对未来和前途一片迷茫。
C. 文中第⑬段两个加点词“激动”所表达的情感完全一致,都是因“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而生发的兴奋之情。
D. 文末最后一段抒情议论,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20. 根据对文句的理解,从重读、语调等方面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
21.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
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
(2)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⑦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母亲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絮絮叨叨地。
22. 阅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⑭段的作用。
【答案】19. C 20. “雪白”“淡淡的”“氤氲”要重读,用舒缓柔和的语调来读,突出了荞麦花颜色的雪白,花香的淡雅,景色的诗意美好,要读出作者对月下美景的陶醉和享受之情。
21. (1)环境描写,渲染了天气的炎热,烘托了“我”在高考落榜后烦躁、郁闷的心情。
(2)用了倒装句式,将“絮絮叨叨地”后置,表现了母亲苦口婆心,突出了我的不耐烦
22. 将“我”的人生感悟与母亲种荞麦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母亲勤劳、自信、乐观精神的赞美,对母亲循循善诱、不放弃对我的期望的感激,体现了对遇见挫折要自信自强、不放弃的人生道理的感悟。作为文章的结尾段,既照应了前面的情境、诗句,也照应了文章标题,总结全文,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第⑬段两个加点词“激动”所表达的情感不一致,母亲的激动是因“我下定决心重返校园”而兴奋;“我”的“激动万分”还饱含着从母亲的自信中获得力量,走出高考落榜的阴影,重新振作起来;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这个句子是环境描写,“雪白”“淡淡的”“氤氲”要重读,用舒缓柔和的语调来读,更能体现荞麦花的颜色白、气味香,突出月下景色的美丽,烘托出“我”静谧、美好的心情。
【21题详解】
(1)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句子“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详细地描述了“我”刨地开垄时的环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结合第②段“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可知,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我高考落榜后烦躁、郁闷的心情。
(2)本题考查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句子。句子“母亲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絮絮叨叨地”正确的语序应是“母亲絮絮叨叨地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因此原句是一个倒装句,将“絮絮叨叨”放在了后面,“絮絮叨叨”写出的是母亲对我的谆谆教诲,苦口婆心,但当时在“我”看来,觉得母亲特别唠叨,体现出“我”当时的不耐烦。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作答时应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
结合第⑭段“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可知,内容上写出了当“我”遇到挫折和痛苦,“我”就想起母亲月下劳作的情形,抒发“我”对人生的感悟,揭示了母亲的自信对“我”人生道路产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感激之情;结构上与文章标题“开在心灵的荞麦花”相照应,总结全文,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同时照应了第⑨段“月明荞麦花如雪”的诗句。
三、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翻篇儿,意味着告别过去,开启新的征程。把曾经的遗憾化作前行路上的动力,是为收获埋下伏笔;以包容之心对待曾经的误解伤害,是为和解拉开序幕;用平常心对待已有的成绩,是为下一个成功奏响号角……翻篇儿,是心态,是胸怀,也是智慧。
请以“翻篇儿”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⑥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重启人生
班主任总是对我们说:“人生没有重启键,从小就要努力,以免老大徒伤悲。”可是我却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点击“重启”键,让自己的人生“翻篇儿”。
点击“重启”键需要强大的魄力,它会带领我们走向成功。曾经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旁,在他决定自杀前有一位老乡撑舟而来劝他重回江东,重掌二十万大军,东山再起。可他却没有点击“重启”键。如果他没有自刎,回到江东,痛定思痛,凭借他出色的军事能力与超人的勇气,也许中国的历史就没有“汉朝”了。
点击“重启”键需要人有自信,有理想。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次次失败,可他没有丧气,没有撒手不干。他为了可以为人类造福,没有点击“关机”,而点击了“重启”键,一次又一次失败,终于让他等来了成功的一天。勾践成为吴国的俘虏后,心灰意冷,可他没有屈服,没有甘心于为吴王做仆人,而是卧薪尝胆,经过努力,回到自己的国家,训练军队,励精图治,最终灭掉了吴国,一雪前耻。勾践点击了“重启”键,最后取得了成功。爱迪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勾践有着一雪前耻的理想,点击“重启”键,最后取得成功。点击“重启”键不是一种儒弱,逃避,而是暂时的退缩,为未来的成功作准备。
点击“重启”键更需要毅力。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的林肯,在当上总统之前经历过26次失败,这一次次失败对于常人都是无法接受的,常人都会“关机”,而林肯却用自己强大的毅力一次次点击“重启”,最后当上了总统。有时候,点击“重启”键的过程会很漫长,只要有着非凡毅力的人才能成功。
在现在的生活中点击“重启”键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失恋而跳楼自杀,或者是家人和老师的教育的压力过大。因为这些小事而选择“关机”是很不理智的。他们应该点击“重启”键,走出失恋或是压力,迎接一个明亮的明天!
朋友,人生道路中总会有很多困难。我们可以适时地点击“重启”键,获得一个“翻篇”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分析引导语可知,其中的关键语句是“翻篇儿,意味着告别过去,开启新的征程”“翻篇儿,是心态,是胸怀,也是智慧”。应从这两句话中提炼出作文的主旨来。翻篇儿代表着不再纠结于过去,面向未来,去寻求更大的发展与成功。翻篇儿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一种宽容博大的胸襟,更是一种经历人生风雨后的大智慧。人生某些不可弥补的遗憾需要翻篇儿,忘掉这些遗憾,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新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第二,选材构思。文体适合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写记叙文要紧扣“翻篇儿”进行选材,应围绕着自己某一次或某几次翻篇儿的经历来写作成文,表达自己对于“翻篇儿”的理解与感悟。如,与朋友交往需要翻篇儿,不再纠结于对方曾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努力发现对方的优点,从而再次收获友谊,互相促进,共同成长。面对自己曾取得的成绩需要翻篇儿,躺在功劳簿上,只会使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只有忘掉这些成绩,放空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与成功……写议论文,可确立中心论点“不要纠结于过去”“过去与未来”“失败是新的起点”等,围绕论点展开论述。
沂蒙大地,山qīnɡ水秀,人文荟萃。有风光秀丽的蒙山,有“最美家乡河”①——沂河,有书圣王羲之、②智圣诸葛亮——被誉为“鲁南名城秀,琅琊圣贤多。”③沂水大峡谷、大宗山朗公寺、宝泉胜境、沂蒙红嫂纪念馆……④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不胜枚举。沂蒙精神承载着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沂蒙文化,成为新时代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随着沂蒙文化旅游区的完善,不少原本xiā声匿迹的民俗活动又来到了人们眼前。闲游沂蒙,我们不仅能观赏精彩的演艺,而且可以体验剪纸、品板画、赏彩印布、编柳编等;再品一品沂蒙美食,沉浸式体验传统沂蒙味,在翩然飞舞的鸟雀陪伴下,感受最别样的沂蒙风俗。
【文言知识资料卡】
疑:①疑惑,疑问;②怀疑,猜疑;③惑乱。
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果真。
知识卡片
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他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
含蓄:要从浅中见深,小中见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