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I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选 B。解析:从题干情境“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 混作区”可以推知,新石器时期我国“粮食品种呈现南北交流的趋势”,B 项符合; A、D 项在题 干情境中没有体现,排除;“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体系形成”在题干情境中同样没有体现,实事
上这一体系是在秦汉到隋唐时期形成的,C 项排除。故答案为B。
2. 选 D。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 (秦朝)效法申不害、商鞅的办法,实行韩非的学说,憎恶古 代帝王治理天下的道理,贪污成风,并不是用礼义来教化天下。所以,《汉书》引董仲舒这一话 语,旨在说明秦朝灭亡的必然性。D 项符合。A、C 项与题意相反,排除; B 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
体现,排除。故答案为D。
3. 选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所说的“孝廉”是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中一个重要的科目,
“护乌桓校尉”等则是汉代在地方设置的一些重要官职,所以该壁画中的图像内容可作为汉代官 员选拔和管理的重要研究史料。D项符合。“孝廉”是汉代察举制常科中一个常态性的考察项目, A 项排除;“护乌桓校尉”是西汉管理东北一带少数民族的长官,B 项排除; C 项解读有误,也 与史实不符,排除。故答案为D。
4. 选 B。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唐穆宗时民间有人“缮写模勒”(即仿照原样雕刻、印刷)白居易、 元稹的诗,并卖于市井(市肆)之中,或“以交酒茗”,这反映唐代雕版印刷术在民间的应用逐 渐推广,文化产品的商品化现象已日益显现。①、④符合。 “缮写模勒”不属于活字印刷术,况 且这一技术要到北宋时出现,②排除; “私家藏书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发展”在题干材料中没有 体现,③排除。故答案为B。
5. 选A。解析:依据题干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了极其细化复杂的户籍系统,而且规 定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这是政府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 社会控制。A项符合。题干材料整体上呈现的不是如何抑制儒学发展的意思,也不是在讲如何缓 和民族矛盾、防止社会分化。综上, B、C、D项排除。故答案为A 。
6. 选 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律令直解》、 “训导”以及《教民榜文》 (即“六谕”),对象 都是普通民众,这些文本内容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份,具有劝谕与禁约结合的特点, B 项符合。 开创律例合编法律体例的是《大明律》及数次重修的《问刑条例》, A 项排除;朱熹的《家礼》 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C项排除;北宋的《吕氏乡约》是儒学人士教化乡里的 范本,D项排除。故答案为B。
7. 选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 构的变化,中央权力的下移和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所以开始引起这种变化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 动的爆发,A项符合。B、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答案为A。
8. 选 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十三年来(1912年来)”等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话 语应该表达于1924年。当时,孙中山主要在寻求国共两党合作,并通过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 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C项符合。开始实施政党政治的尝试是在辛亥革命 发生后不久;孙中山提出文官考试的思想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正式开始 于1926年,当时孙中山已经去世。A、B、D项排除。故答案为C。
Z20 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第1 页 共 5 页
9. 选 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 点;同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也在这一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 题的联合声明。A、C、D 项都发生于1984年,但不符合选题要求,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 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我 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B项符合选题要求。故答案为 B。
10. 选 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①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 的情景;图②是中古西欧农民耕种土地的情景;图③表现的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一 位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图④是中国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画面最下一层 为牛耕图,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综上,①符合,②、③、④排除。故答案为A。
11. 选 C。解析:依据题干相关信息可知,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物种的交换和生物的传播,表明跨区 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C 项符合。题干情境没有新航路开辟对美洲利弊的相关信息, A 项排除;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与生物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 项 排除;题干所述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界范围多元文明的格局,从而出现了一体化趋势,D 项排除。故答案为C。
12. 选 B。解析:题干的主题是“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运输”在17世纪前后的变化。结合所学可 知,17 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使 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运输大为便捷。B 项符合。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地区的探险、荷兰阿姆斯 特运河系统的建立及英法海底隧道的开通,与题干“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这一要求不符, A、 C、D项排除。故答案为 B。
13. 选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陷入内战的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但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甚至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也发生动摇。为此,苏维埃政权采用了新经济政策,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从而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项符合。A项是战 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C、D项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结果,排除。故答案为B。
14. 选 C。 解析:从题干“1985年撒切尔政府”“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等信息可知,此题考查 的是英国8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改变社会保障制度‘普遍性原则’”、“强调个人的 责任和义务”等信息可知,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因为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以及 容易助长懒惰行为。C 项符合。A、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 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包括英国在内都适当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D项排除。故答案为 C。
15. 选 D。解析:题干变化示意图表明,1965-1993年间希望减少美国移民的美国人占美国人口总数 比例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此越 来越多的美国公民对移民持排斥态度, D 项符合。题干数据未涉及人口增长与社会两极分化之 间的关系,也未涉及人口增长与财政负担之间的关系,A、B 项排除; C 项缺乏史实依据,排除。
故答案为 D。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选 B。解析:柳宗元的意思是,汉朝统一全国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 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事实证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顾炎武的意思是, 分封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即使是圣人治理也会实行郡县制。两人都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结果。B 项符合。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 项排除; C、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答案为 B。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第2 页 共 5 页
17. 选 C。解析:就题干材料整体而言,意思是梁启超原来主张在中国实行“开明”式的君主立宪 制,但十年来(1901-1911 年)随着形势的变化,包括预备立宪的破产、武昌起义的爆发、辛 亥革命的成功,已转而接受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主张,说明他对于中国政体之主张发生了 重大变化。综上, C项符合, A、B项排除。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C。
18. 选 B。解析:依据题图箭头走向及“马其顿”“希腊”“亚历山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这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是波斯帝国, A 项排除;亚历山大帝国糅合了希腊—马其顿传统与波斯的制度,后来导向了“希腊化”世界的 文化走向, B项符合;从共和国到帝国,成为一个囊括地中海的大帝国是罗马帝国, C项排除; 古文明遗址中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 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D 项排除。故答案为B。
19. 选 A。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宗教战争终于宣告结束”“宗教……在欧洲政治事务中 已不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1618-1648 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 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而这场战争结束后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推动了近 代外交制度的建立,①、②正确。③、④反映了维也纳体系的特征及影响,与此情形无关,排 除。故答案为A。
20. 选 B。解析:依据题图可知,美国、中国等大国及世界重要地区欧洲2021年人工智能研究论文 的发表数量与2000年相比有了明显增加,增长率快速提升,这反映了世界大国成为高新技术研 究的主导力量,故 B 项符合。题图只提供了有关人工智能方面论文发表的数量,体现出在人工 智能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据此无法得出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的视角的结论, A 项 排除;材料只反映人工智能论文发表情况,未体现其应用情况, C 项排除;论文的发表只能表 明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进展,不能说明其已经转化为生产力,更不能得出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的结论, D 项排除。故答案为B。
21. 选 D。解析:题干材料“尽管它们试图在不借助任何修辞雕饰和诗歌形象的前提下再现‘事物 的本来面目’,它们也总不能如愿以偿”、 “每一个模仿文本都从对其对象的描述中漏掉了某 些东西,或者加入了某些东西”等信息表明,海登·怀特旨在说明历史学用语言作为叙事工具, 很难如实。D 项符合。A、B 项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本身表
述没有问题,但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排除。故答案为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14分,第23题6分,第24题20分,第25题12分,
共52分)
22.
(1 )特点:交往范围扩展到欧洲,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逐渐削弱;仍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 待西方国家(或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随着对外交往增多,对外
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3分)
史实: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进行谈判(或组织雅克萨之战) ( 2 分 ) ; 签 订 中俄《尼布楚条约》 (1 分),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
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1分)。
(2)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越南关系友好的历史影响;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关系趋于 缓和;新中国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或实施“一五”计划)需要和平的国际
环境。 (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5 页
表现: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在日内瓦会议上,印度支那问题 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或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 和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万隆会议上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 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3分)
23. 观点判断:规定有进步性,但也有局限性。 (如只有这一观点判断,没有具体展开评析,全题
得 1 分 )
背景:晚清时期,科举制受到很大冲击,新政实施,选官制度改革进行等。 (1分,任答1点
得1分)
进步性:陈述“历朝治乱兴衰大略”,表明重视历史发展规律性教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 表明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 “省悟强弱兴亡之故”、 “养国民忠爱之本源”,表 明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振发国民之志气”,表明统治者主观上已经接受“国 民”概念, 一定程度上认同“国民” (2分,任答2点得2分)
局限性:依然坚持以“忠孝”为本的传统历史教育,将“忠孝”作为历史课程的中心目标,特 别是对大清王朝的认同,表明当时的历史教育本质上仍是“君臣”之学。 (1分)
总结:反映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中,欲通过历史教育来实现维护本朝统治和适应时代变化 的双重诉求。 (1分)
24.
(1)特征: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或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出现不同程度
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庄园与农奴制度;社会各个细节都带上了基督教的色彩(或 基督教信仰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或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等)。 (3 分, 任意答出3点即可)
表现: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 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4 分 )
(2)思维方式:重视经验和事实。 ( 1 分 )
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 (2分)
经营方式:商品交易所;粮食交易所;综合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 任公司;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或东、西印度公司)。 (4分,任答4点得4分)
(3)依据: 给欧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灾难(或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或动摇了欧洲的世 界优势地位);欧洲四大(俄罗斯、奥匈、德国、奥斯曼)帝国解体;俄国十月革命 胜利(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 开始解体(或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独立 意识进一步觉醒,或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
主而斗争的武器等)。 (4分)
变化:世界殖民体系从“一战”后开始解体,到“二战”后最终解体(或土崩瓦解,退出历 史舞台)。 (2分,仅作答“控制力”的变化只得1分)
25. 论题方向举例:
(1)正向:建筑与文明交融
(2)反向:建筑与文明冲突
(3)辩证:建筑中的文明碰撞与交融
(阐述其他论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分值分配:
Z20 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第4 页 共 5 页
标题(2分):有价值判断2分,无价值判断1分,无标题0分;
史实(6分,3个,每个2分):史实错误不给分;
结构(2分):总—分—总,或分一总均可,没有分段但体现了总结也可;
结尾升华(1分)
表述(1分):逻辑严密,表达精准。
主题及相关史实举例:
(1)正向:建筑与文明交融
①景福宫的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名字源于《诗经》。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
匾额上写有汉字,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朝鲜建筑的影响。
②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
庙,其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
③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宫顶仿中国宫殿,宫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
体现中华文化对欧洲建筑的影响。
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体现了古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⑤柬埔寨吴哥窟中有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 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建筑的影响。
⑥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化的建 筑,体现了三种文化的交融共存。
⑦其他如万神殿、罗马民居等。
(2)反向:建筑与文明冲突
①墨西哥三文化广场是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见证,体现了西欧殖民文化对美洲建筑的 影响。
②亚历山大远征使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成 焦土(或奥斯曼帝国对君士坦丁堡的破坏),是文明冲突中建筑被毁坏的表现。
③土耳其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最初是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教堂,在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征服君士坦丁堡后,被改建为清真寺。这反映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
④其他如雅典帕特农神庙等毁于战火或冲突中的建筑。
(3)辩证:建筑中的文明碰撞与交融
正反两个方面均须体现,具体史实见上述两点。
说明:
为便于阅卷老师批改及课任老师考后评析,按照最新的省“24年01月”选考阅卷要求,材料题 答案的设计不再是相对简单的“参考答案”,基本上做成了相对细化、比较完善的“评分细则” (特 别是“23题”评析题、 “25题”小论文题),因此答案显得比较长。阅卷老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得 分点)”给分。
另外,在此“评分细则”的基础上,阅卷老师如果还有新的想法,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第5页共5页
Z20 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Z20 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Z20历史pdf、Z20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 历史 PDF版: 这是一份2020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 历史 PDF版,共9页。
2023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Z20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