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733445/0-17157318501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733445/0-171573185016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733445/0-17157318501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733445/0-171573185022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733445/0-17157318502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733445/0-171573185028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733445/0-171573185031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733445/0-1715731850339/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三中华文明的多元成熟与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__辽宋夏金元时期第十五课宋元时期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传播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六课明朝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八课明清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九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五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__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十课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和中国版图的奠定__明至清前中期第十七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展开【考点定位】 (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原因、局限及影响。(2)明代陆王心学的兴起与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3)明清小说与戏曲、科技的成就与西学东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发展。(1)农业。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大幅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小练1]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引入中国并推广。这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提示] 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产作物的传入刺激了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等行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____________,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清朝继续有所发展。[小练2] 《明神宗实录》卷361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材料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域?[提示] 新现象:出现了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地域:苏州等江南地区。
(3)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①美洲等地的____________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③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小练3] 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载:“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注:羡,有剩余),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据此可知,徽商有何特点?[提示] 勤俭、诚信、规模大且多配有副手。
2.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_________还占据压倒优势。(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明至清中叶的思想科技文化 1.思想领域的变化。(1)明朝中后期。①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③李贽:提倡____________,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小练4] 《王文成公全书》卷2记载:“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材料中的“良知”指什么?这可能是谁的话语?[提示] 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王守仁。
(2)明清之际。①黄宗羲:严厉抨击____________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____________”。②顾炎武和王夫之:对_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一些重要见解。
2.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____________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表现。
3.科技。(1)传统科技。①科技巨著:李时珍的《____________》、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____________》分别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②地理巨著:徐弘祖的《____________》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方科技传入。①明朝后期:以意大利人____________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主题一 发展与制约——明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 史料实证——明朝农业经济的新发展史料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推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提示] 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历史解释——明清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2)农业发展趋势: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发展。(3)人地矛盾: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开垦荒地,土地面积增加。(4)总体特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学者观点——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史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史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嘉定县(今嘉定区)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提示]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提示]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历史解释——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1)货币经济活跃: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3)工商业市镇兴起:在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4)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5)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从业者地位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人身自由基本得以实现。(6)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市民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主题二 承古萌新——明至清中叶的思想文化 史料证史——明朝中期后思想领域的变化 史料一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史料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体会王阳明心学与李贽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提示] “致良知”,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有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具有思想解放倾向。李贽将“童心”与“闻见道理”对立起来,进而对儒家经典和传统伦理道德秩序提出质疑,体现出明显的叛逆色彩。这种思想变化一定程度上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变化的趋势相适应,影响巨大。
学者观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影响史料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依据史料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提示] 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理学走向极端。
历史解释——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以异端自居,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认为儒家经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而空谈仁义道德。(5)提倡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学者研究——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社会作用史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提示] 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提示] 社会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
唯物史观——明清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
命题点1 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2023·高考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解析: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豆饼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
命题点2 明代社会的思想观念(2023·高考全国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圣人之学”,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与“百姓日用即道”相契合,故A项正确。“心外无物”,强调的是向内心探求理,理在内心,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其反对重农抑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命题点3 明代文化发展的特征(2022·高考北京卷)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解析:据材料“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及图可知,编刻者画像印在版画上,上下左三处配以刻书堂名、书名,以及本书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很好的图书形象广告,塑造了品牌,即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唐代就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排除A项;材料是明代刻本书籍的广告,与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无关,排除B项;“摆脱”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命题点4 明朝高产经济作物的传入(2024·揭阳高三期中)明末《金薯传习录》描述番薯道:“世俗趋利,未有不籴贱而粜贵者也。惟于薯,则随掘随卖,周流以济食,无所积屯。即或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这说明番薯的传入(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C.解决了饥荒问题 D.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番薯除能吃以外,还可以“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做成各种番薯制品贩卖,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财政的增减,排除A项;“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排除D项。
命题点5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2024·肇庆统考一模)明中后期至清初,出版的有关辨银、秤银的书籍增多,例如《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银色》《辨银谱》《银谱》《平秤市谱》《辨银谱总论》《幼学杂字银色门》等。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 )A.白银货币化带来新问题B.商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D.赋役折银损害商人利益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后期,在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这不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良性发展,但很快社会上就出现了一些识别伪银的书籍,这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货币白银化过程中出现了“伪银流通”的经济现象,确实带来了白银流通的问题,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赋役折银对商人利益的影响,排除D项。
命题点6 明清时期思想的发展(2024·深圳高三月考)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学者焦竑批评世人“自世猥以仁义、功利歧为二途,不知即功利而条理之乃义也”;思想家李贽则提出人之有私、为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臆说也”。这些观点( )A.表明了国民道德水准的低下B.瓦解了理学对社会的束缚C.冲击了儒家的正统义利观念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精练专题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专题四第8练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精练专题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专题四第8练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共3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考点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能力提升课件: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考点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能力提升课件,共2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考点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基础知识课件: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考点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基础知识课件,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