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练习_zip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解析版).docx
    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原卷版)第1页
    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原卷版)第2页
    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原卷版)第3页
    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解析版)第1页
    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解析版)第2页
    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练习_zip

    展开

    这是一份题型19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练习_zip,文件包含题型19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原卷版docx、题型19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题型概述

    总结·模板构建
    答|题|技|巧
    『典型问答』
    1.(2023·湖南娄底·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①闲居赠裴秀才迪②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③。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④。
    (《唐诗三百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注释】①辋川:水名。②裴迪:诗人,王维好友。③潺湲:指水缓缓流淌。④接舆:指楚国人陆通,这里比裴迪。五柳:指晋陶渊明,这里比自己。
    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参考答案:水落石出的寒秋,时近黄昏,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山间泉水不停地潺潺作响。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秋景图。
    2.(2022·贵州遵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溪
    韦应物①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②清风。
    缘源③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②澹:水波荡漾。③源:水流始出的地方。
    “诗中有画”是本诗的特点,请赏析首联描绘的画面。
    【答案】(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清幽旷远的山水图景(或水天鹤唳图)。野外烟水迷蒙,水天一色,白鹤声声鸣叫,清幽婉转;天空(或南方的天空)云散雨停,空旷辽远。

    真题·思维剖析
    (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句的画面。(60字以内)
    2.同样写草,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与本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阅连成一片”,抓住早春景物的特点,再加上自己恰当、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即可。
    示例:湖水刚刚开始上涨,与湖岸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答题
    示例:水面刚与湖岸齐平,波光荡漾。层层白云同水波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2.①《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写出春天,城内草木丛生。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村托国家残破。
    【其他试题答案】①《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写出春天,城内草木丛生。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村托国家残破。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草刚露出,但仅能遮没马蹄,写出了早春之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变式演练
    (2024·贵州贵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岁晚
    (宋)王安石
    月映林塘澹①,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②,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菂③,扶衰④坐野航⑤。
    延缘⑥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释】①澹:安静。②绿净:指水。③菂dì:莲子。④扶衰:支撑着衰老的身体。⑤野航:停泊郊外的船只。⑥延缘:徘徊流连。
    1.班级开展“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根据诗歌情感判断,本诗最适合归入的一类是( )
    A.思亲怀友 B.离别愁绪
    C.家国情怀 D.感叹年华
    2.【描绘画面类题】本诗首联和颔联中的景象有声、有色、有味。请你结合诗歌内容描绘这一景象。
    【答案】1.D 2.示例:在月光的映照下,树林与池塘更显幽静。微凉的风吹拂,风中夹杂着欢声笑语。池水青绿而明净,幽幽的花香更让人沉醉其中。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岁晚》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首先描绘了“月映林塘”“风含笑语”的静谧凉爽的秋夜景色,然后叙述了诗人一行的赏玩过程,水边观影,驻足赏菊,携幼寻芳,野外泛舟。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同时更加珍惜秋夜的美好时光,也流露出年华老去、岁月不再的感慨惋惜。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画面描绘。
    诗歌大意:月光映照着清幽的树林池塘,凉爽的风里夹杂着欢声笑语。弯下腰窥看青绿明净的池水,在幽香之中稍稍伫立一会儿。拉上小孩子寻找新开的菊花,搀扶着老人在野外泛舟游玩。我久久流连,已是一年的末尾,让人愈发珍惜流逝的光阴。
    首联“月映林塘澹,风含笑语凉”中,明月高悬,其柔和的银辉洒在林间的池塘上,使得整个林塘都显得宁静而淡雅。微风轻轻吹拂,带来了丝丝凉意,同时也仿佛夹杂着欢声笑语,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动与温暖。
    颔联“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进一步描绘了眼前的美景。作者低头俯视,只见池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令人心生怜爱。他静静地站立着,深深地沉醉在四周散发出的淡淡幽香之中,这香气仿佛是自然之神的馈赠,让人心旷神怡。
    整体来看,首联和颔联中的景象通过月光的映照、微风的吹拂、池水的碧绿以及幽香的弥漫,营造出一个有声、有色、有味的美丽世界。这些景象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据此拟写即可。

    好题·题型通关
    (2023·湖南湘潭·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②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③,微躯④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②堂上:一作“梁上”。③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④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抱”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一湾清流绕村而过的优美风光,极富表现力。
    B.颔联写燕子自在飞翔,白鸥相伴相随。对仗工整,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
    C.中间四句紧紧贴住“幽”字,一路叙下,描绘出“景幽、事幽、人幽”的情景。
    D.这首诗描写了一家人暂居江村的生活,尾联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幸福满足的心情。
    2.【描绘画面类题】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画线句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1.D 2.示例: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荫下,在纸上画着什么,走近看时,原来是一个棋局。“叮叮”的声音传来,小儿子在埋头认真地敲着一根针,这个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玩。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尾联意思是: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这两句看似庆幸、表示满足的话,仔细读来,其实不知潜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意思是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颈联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一家人短暂的安定和祥和状态。“画纸为棋局”,信手而为,表现的是生活的片刻悠闲;“敲针作钓钩”表现的是小儿的聪明伶俐。上下句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抒发的正是饱受离乱之苦的诗人得到片刻的安宁的欣喜和满足之情。据此进行描绘即可。
    示例:门前大树的余荫下,老伴和孩子正在低头忙着自己的事情。走近一看,老伴在纸上画着棋局,小儿子在埋头敲着钢针,想必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去江边钓鱼。
    (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诗】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①,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
    【注】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②采薇:采食野菜。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3.【描绘画面类题】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南安军》首联的画面。
    4.甲乙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3.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4.相同点: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同点:
    甲: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乙: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达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解析】3.本题考查意境描绘。
    根据《南安军》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可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和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
    相同点:
    根据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知,其意思是: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丧的担忧、悲伤之情;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根据乙“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可知,其意思是: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表达了对国家沦丧的悲哀、痛苦之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由此可知,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同点:
    甲:
    根据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意境图: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根据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知,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根据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根据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知,甲诗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乙:
    根据“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可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根据“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可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根据“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可知,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这一句暗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
    根据“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没事,就继续进食。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这两句,运用典故,表达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由此可知,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达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分析】参考译文
    【甲诗】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乙诗】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描绘画面类题】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6.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答案】5.示例: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6.示例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示例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5.此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解答此题,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此句意为: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抓住“水、山岛”等景物,描绘出浩荡壮观的景象。
    示例:在这水波摇动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6.此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丰富的想象”这个角度。诗歌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静有动。后面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运用想象,译为: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自己的壮志。
    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进一步描绘了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也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2022·江苏扬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相思·雨①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②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注]①长相思,词牌名。②道,知。
    7.【描绘画面类题】运用想象,描绘“窗外芭蕉窗里灯”的画面。
    8.赏析“一声声,一更更”或者“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的妙处。
    【答案】7.诗人客居异乡,在雨夜,独坐室内,点一盏孤灯,隔窗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孤灯照着离人难入梦。
    8.“一声声,一更更”形容雨声,连用两个叠宇,描摹雨断断续续的声音,既显得形象,在声音上也显得贴近。雨声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为人夜深难寐。
    “愁人”怪雨无情,不顾人的心情,就这样在空洞洞的台阶上一点一点滴到天明,这说明人一夜未睡。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用自己的话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句意是: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据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诗人雨夜孤灯相伴,独坐室内听窗外雨打芭蕉的景象,来作答。
    8.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妙处。
    诗句中“一声声,一更更”是间接写雨的,“一声声”写雨之稠密,“一更更”写雨不断绝,衬托诗人的夜深难寐。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意思是:雨声啊,不懂得离人不爱听,敲打着空阶一直到天明!从中看出诗人一夜未睡。“空”,一是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二是突出了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一声声,一更更”的雨声,凄凄凉凉,仿佛人心中的愁绪一般,永远没有尽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
    【分析】参考译文:
    雨滴声声,报时的更鼓声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此时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安慰孤独的我。好梦难成,心中遗憾难平,窗外的雨可不管忧愁的人喜不喜欢听,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来。
    (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②试新茶③。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9.【描绘画面类题】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10.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答案】9.示例:举目四望,山林间到处是一片秋色,远处的山野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10.B
    【解析】9.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夕阳斜照、秋景萧瑟的景象描绘出来。
    示例: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10.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B. “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表述有误,首句的意思是: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春未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没有比喻,题干表述有误。
    故选B。
    (2024·江苏扬州·一模)仪征捺山是一座拥有五百万年历史的火山口,拥有壮观的石柱林、火山岩壁、清澈潭水和天籁谷等自然景观。捺山等周边地区也是绿杨春茶主要的种植地。漫步捺山茶园时,看到一垄垄葱茏的茶树和辛勤采摘的茶农,小语想到了一首诗,请完成下列题目。
    过山农家①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②焙茶③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过山农家:一本题为“山家”,说为张继所作。过:拜访,访问。②嗔(chēn):嫌怨。③焙茶:烘制茶叶。
    11.【描绘画面类题】本诗前两句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12.这首诗的前两句让小文想到了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什么他们都写到了鸡的鸣叫声?他们表达的情感是否也一样呢?
    【答案】11.走过板桥,桥下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鸡鸣一声又一声。 12.(1)都运用“以声衬静”(衬托、反衬)手法,都用“鸡鸣”和“鸡声”反衬了周围环境的幽静。
    (2)情感不同,《过山农家》表现了山村生活的闲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商山早行》借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寂寥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加以描绘即可。“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意思是“走在板桥上,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来到农家门前,刚好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据此加以描绘即可。
    示例: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里,太阳高高的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1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本诗中“茅檐日午鸡鸣”一句,诗人描绘了太阳高照,茅檐下鸡鸣声声的场景。这里的“鸡鸣”声音再次打破了山村的静谧,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然而,这些动态的声音和画面,却并非为了强调山村的热闹与喧嚣,反而更加凸显了山村自然环境的清幽和生活环境的宁静、闲适之美。诗人通过描绘这些动态元素,以动衬静,使得山村的静谧与和谐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个宁静、闲适、充满生机的山村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他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意: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月亮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留下一行行先行客人的足迹。“鸡声茅店月”这一句,作者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了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这一场景。“人迹板桥霜”这一句,作者从视觉角度,描绘了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这一情景。这两幅画面的组合,既简练又含蓄,共同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突出了早行的特点,表现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寂寞心情和羁愁旅思。
    因此,两首诗都写到了鸡的鸣叫声,是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都用“鸡鸣”和“鸡声”反衬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表达的情感不同,结合上面的分析简要概括即可。
    (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
    闲来洗砚写云山。
    (二)
    侵晓溪山半是云,
    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
    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13.【描绘画面类题】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
    14.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15.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13.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14.B 15.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示例: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
    14.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
    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故选B。
    15.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忙”和“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与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静止与云移动时的画面,诗人误认为山在移动,事实上是云在移动,山作为云的陪衬,衬托出白云的变化的动态美,故而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物我合一的情趣。
    16.(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
    (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
    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
    C.诗人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汀沙云树”像在清水中洗浴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一个“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
    D.本诗通过对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
    (2)【描绘画面类题】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1)D
    (2)在酷热的五月仲夏傍晚时分,憩息茅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都映照在苍茫暮色里。
    【详解】(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表达了作者对优美的稚川山水风光的热情赞颂。从“隔水青山似故乡”可看出诗人还巧妙抒写了他的思乡之情;D选项说法不全面;
    故选D。
    (2)考查的是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然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一个“凉”字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是凉爽宜人,写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汀沙云树晚苍苍”一句写了两种景物,一是“汀沙”,即江中汀洲的白沙,一是“云树”,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这是诗人纵目远眺看到的景色。特点是“晚苍苍”,写出了汀沙云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的情景。据此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即可。
    示例: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17.(2023·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饯别王十一①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②。
    【注释】①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白苹: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1)【描绘画面类题】请发挥想象,描绘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2)古诗词中“泪”的意蕴丰富,请分析本诗中的“泪”与下列诗句中的“泪”所表达的情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答案】(1)烟波浩渺的江水上一叶孤帆正在渐渐远行消失在视线中,朦胧的落日余晖下你将欣赏着五湖春色的美好。
    (2)本诗诗人看着友人离开,“挥手泪沾巾”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与惆怅。《春望》中诗人看到国破山河的景象,触景生情,采用拟人的手法,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伤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逢入京使》中诗人看到“故园”渐渐远去“泪不干”,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
    这是一首律诗,整首诗歌可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故颈联是“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发挥想象,描绘所写的画面,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离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畔后休止,你肯定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啊。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分析。
    本诗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与惆怅的心情。
    《春望》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逢入京使》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就起到很好的修饰。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 思,全句说: 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故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18.(2023·四川遂宁·中考真题)在“品经典”环节,你们小组准备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参加品诗分享会。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描绘画面类题】上图是小俊读诗后画的一幅画,请你从诗中选一联为画题诗,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联诗的画面。
    所选诗句:
    描绘画面:
    (2)小丽准备从整首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角度分享品诗感悟,请为她写出分享内容。
    【答案】(1)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风在嘶吼,吹的两岸的叶子瑟瑟发抖,不禁发出了凄凉的悲鸣;清冷的月光挥洒在江面上,照出一叶小舟,孤独的随波摇荡。
    (2)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还将两行泪,遥客海西头”两句含蕴深情。将思乡怀友之情表达得极其诚挚动人。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
    由这幅画中的河流、月亮、小船,可知与“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关联最紧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描绘画面,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修饰、想象,要富有文采。如: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似乎发出哀鸣声,让人顿感秋意萧瑟;一轮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随波摇荡的孤舟。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分析。
    表现手法。可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本诗前四句写景,“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写了诗人在山中黄昏时听见猿鸣,颇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感;“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猿愁”“风鸣”都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月照一孤舟”,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
    思想感情。全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一方面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突出思乡伤感,无可奈何的人生之感。该诗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19.(2023·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在诗词大会上,有道文字线索题的答案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比赛中,主持人已经给出了两条线索: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27岁匆匆离世,被后人称为“诗鬼”;这首诗色彩鲜明,展现了一场激烈、悲壮的战争。请你从下面的线索中再选择一条,让答题者最终锁定答案( )
    A.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
    B.这句诗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烘托了诗人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C.这句诗运用了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
    D.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描绘画面类题】本诗中诗人运用了多个表现色彩的词语,描绘了特别的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首联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1)C
    (2)示例:敌军的力量象黑云压迫过来,城似乎要被压跨了。忽然,太阳光投射在战士鱼鳞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故选C。
    (2)本题考查画面描绘。根据诗意,发挥想象,描绘画面即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示例: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题湖上注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作者杭州刺史任期届满之时。
    【乙】
    钱塘湖石记
    钱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条,具列如下:
    钱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笕②。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③,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军吏二人,与本所由④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⑥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予在郡三年,仍①岁逢早,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选自《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石函:石函桥、石函闸。②笕:笕决湖。③复时: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⑤押帖:书面说明。⑥官河:文中指运河。⑦仍:连续。
    20.朗诵甲诗颔联,你认为要重读的字(或词)是:上句 ,下句 。(限各写一个)原因是: 。
    21.【描绘画面类题】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甲诗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22.后人评论甲诗“言外正有余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
    23.请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24.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乙文中加点的字。
    25.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2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尝求古仁人之心”。根据上面的诗文,联系下列材料,探究白居易有着怎样的“古仁人之心”。
    (1)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疏浚钱塘湖,筑堤修闸,灌溉良田千顷;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
    (2)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答案】20. 排 点 “排”和“点”两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松生机盎然,皓月高悬远空的优美情态。 21.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 22.表现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留恋之情;表达诗人流连美景的闲适以及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3.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24.(1)详细;(2)赶得上;(3)把水打开口子,使水流入。 25.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钱唐湖附近的一千多亩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 26.白居易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疾苦;切实为民着想的好官。
    【解析】20.本题考查诗歌朗读。
    重读的字是最能够表现情感的字。颔联“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的意思是: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排”和“点”重读。颔联中的“排”“点”两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山上的松树是翠绿色的,“排”字写出青松生机盎然,也写出松树的层次美,它随山峦参差呈现多种层次的翠绿;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像珍珠一样点缀在湖中央,“点”字写出皓月高悬远空,好像在着意点缀湖水的情态。
    21.本题考查描写诗句画面。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大意,然后联系语境,发挥想象,融入情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即可。颈联句意: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碧毯线头”生动形象写出了早稻形态的整齐和颜色的碧绿,“青罗裙带”写出了新蒲的颜色的绿和形态的飘逸,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西湖的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据此概括即可。
    2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由此表现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结合“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翻译“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西湖”可知,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留恋之情。
    整首诗描绘出西湖的美景,展现出对这样流连美景的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答时,应根据句子意思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首先量好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后,使运河水位还原。
    故断句为: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解答此类题,首先弄懂句子意思,再结合方法指引作答。
    第(1)空。结合课内迁移法,“具答之”的“具”:详细;“具列如下”句意:详细地写在下面;具:详细。
    第(2)空。结合成语推断法,“望尘莫及”“及”:赶得上;“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句意:而旱田早已来不及了;及:赶得上。
    第(3)空。结合借助字形法,“决”是使水“行流”的意思;“即更决临平湖”句意:使湖水流入运河;决:把水打开口子,使水流入。
    25.本题考查语句翻译。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若:如果;如法:合乎规格;濒:靠近;凶年:荒年。
    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从“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余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可知,白居易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于是写了《钱塘湖石记》刻在石碑上;
    结合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白居易关注现实、关注百姓疾苦;《春题湖上》和《钱塘湖石记》均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春题湖上》一诗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钱塘湖石记》一文中,“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写他为了组织当地的官民,修筑西湖堤防,解决百姓旱年缺水问题,可见他是一个切实为民着想的好官。
    【分析】参考译文:
    [乙]关于钱塘湖(西湖)水利的事,杭州刺史先将几个要点陈述如下:
    钱塘湖北面有石函桥闸,南面有笕决湖。大凡放水灌溉田地时,湖面水位每降低一寸,可以灌溉十五顷有多;每一昼夜,可以灌溉五十多顷。灌田之前需要挑选两个官吏,站在农田和湖边,会同本地农户,根据农田的面积,约好放水的时间,算好放水的尺寸,限量放水。
    如果遭遇旱年,百姓请求放水,必须让他前往州衙递交状纸,刺史立即批给地界,当天放水。如果等待状纸交上州府所属的各个部门,州府的公文下达到各县,县里再发到各乡,乡里再派遣所属地界的小官,动不动就要十来天,即使得到了水,早已来不及了。杭州这个地方,往往春天多雨,秋天干旱,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钱唐湖附近的一千多亩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
    从钱塘到海宁盐官镇,应该依靠运河灌溉的农田,必须放湖水入河,河水入田。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首先量好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后,使运河水位还原。往往干旱严重的时候,湖水就不足。今年修筑了湖堤,加高了好几尺,蓄水量随之增加,就差不多够用了。如果不够用,就再挖开临平湖,使湖水流入运河,就可以用之有余了。
    我在杭州三年,连年遇到旱灾,湖水的益处和灾害,都弄清了缘由。想到后人应该知道,所以写在石上。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考什么
    (题型特点)
    怎么考
    (考查方向)
    问什么
    (常见设问形式)
    描绘画面类题,命题形式比较单一,试题中多会直接出现“描绘”“画面”等词语,很多试题还会要求“展开想象”用“生动”或“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试题形式以简答题为主,很少见到客观题。
    描绘画面类题,在中考诗词鉴赏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既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等综合欣赏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有创意地表达。要求考生从所描写的景色入手,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并融入情感、生动描述。
    1.××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请描绘××句所展现的画面。
    3.诗歌中××句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4.诗歌××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展现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5.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6.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第一步:
    读题审题
    认真阅读所给诗词,包括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判断诗歌的主旨和意境氛围。再读题目,明确考查方向和答题思路。
    第二步:
    解答
    1.在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所要描绘画面范围的意象(形容词、动词为主,修饰语要找准找全)
    2.根据意象特征,为意象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并连词成句。
    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描绘画面(注意要忠于原诗内容)。
    4.必要时还要揭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境与情合”。
    第三步:
    形成答案
    整理答案。检查是否与题目要求相符。
    方法指引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课内迁移】具答之(《桃花源记》)
    具列如下
    具:(1)
    【成语推断】望尘莫及
    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及:(2)
    【借助字形】“决”小篆字形为。《说文·水部》:“決,行流也。从水,从夬。”夬,分决也,有所破坏决裂。
    即更决临平湖
    决:(3)

    相关试卷

    题型16 说明方法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练习_zip:

    这是一份题型16 说明方法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练习_zip,文件包含题型16说明方法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原卷版docx、题型16说明方法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15 论证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练习_zip:

    这是一份题型15 论证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练习_zip,文件包含题型15论证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原卷版docx、题型15论证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14 拓展探究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练习_zip:

    这是一份题型14 拓展探究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练习_zip,文件包含题型14拓展探究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原卷版docx、题型14拓展探究类题型答题模板-2024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分类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