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福建卷)生物(全解全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福建卷)生物(全解全析),共18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出豆苗与杂草之间的生物关系是
A.合作关系B.竞争关系C.捕食关系D.寄生关系
【答案】B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
竞争包括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种间竞争指的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争夺食物、空间、领地等资源,如:田里的水稻和杂草是种间竞争关系。种内竞争是同种生物之间争夺各种资源,如:熊梅花鹿争夺配偶是种内竞争关系。
【详解】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中,应首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A.生理盐水B.清水C.浓盐水D.碘液
【答案】A
【分析】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顺序是:擦→滴(生理盐水)→漱(凉开水)→刮(用牙签)→涂→盖(盖玻片)→染和吸(稀碘液和吸水纸)。
【详解】AB.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口腔上皮细胞如果放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因此为了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需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A正确、B错误。
C.口腔上皮细胞如果放在浓盐水中,会失水皱缩,形态发生变化,不利于观察,C错误。
D.为了便于观察细胞结构,要对细胞进行染色。在盖玻片一侧加稀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口腔上皮细胞标本的全部,D错误。
故选A。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
A.细胞 B.器官 C.组织 D.系统
【答案】C
【分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①细胞: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详解】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幽门螺旋杆菌是常见的胃肠道致病细菌。下列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遗传物质B.有细胞壁C.呈球形D.多细胞生物
【答案】B
【分析】细菌的特征:①单细胞,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②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③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大多为异养(少数为自养)。④细菌的种类是根据细菌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外形呈球状的细菌为球菌,外形为杆状的细菌为杆菌,外形为螺旋状的细菌为螺旋菌。
【详解】A.幽门螺旋杆菌属于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区域,DNA是幽门螺杆菌的遗传物质,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
B.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正确。
C.外形呈球状的细菌为球菌,外形为杆状的细菌为杆菌,外形为螺旋状的细菌为螺旋菌,幽门螺旋杆菌呈杆形,C错误。
D.幽门螺旋杆菌属于细菌,单细胞生物,D错误。
故选B。
5.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A.视网膜B.视神经C.晶状体D.大脑皮层
【答案】D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详解】A.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并转换成神经冲动,A错误。
B.视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B错误。
C.晶状体像双凸透镜,起折射光线的作用,C错误。
D.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D正确。
故选D。
6.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警犬搜救B.猴子骑车C.蜘蛛结网D.海豚顶球
【答案】C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详解】ABD.警犬搜救、猴子骑车、海豚顶球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ABD不符合题意。
C.蜘蛛结网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C符合题意。
故选C。
7.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血缘关系”实质上是指
A.血细胞B.蛋白质C.血液D.遗传物质
【答案】D
【分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因此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23条。
【详解】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子女体内的染色体是从父母双方获得的,因此有血缘关系实质上是指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下列分类单位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蔷薇目B.蔷薇科C.桃属D.桃
【答案】D
【分析】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差异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
【详解】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可见,选项中“桃”是种层次,亲缘关系最近,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某生物兴趣小组从滇池采集到的水样中观察到一种生物,身体透明,呈辐射对称,用触手探寻和捕获食物。根据以上特征,推测该动物可能是
A.水螅B.血吸虫C.线虫D.水蛭
【答案】A
【分析】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海葵、海蜇、珊瑚虫、水螅等。
【详解】A.水螅属于腔肠动物,在淡水中生活,长约1厘米,一端有口,口周围有许多触手,身体辐射对称,便于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A正确。
B.血吸虫属于寄生在宿主静脉中的扁形动物,幼虫在中间宿主螺类体内发育,成熟幼虫通过皮肤进入终宿主人体内,B错误。
C.线虫是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C错误。
D.水蛭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属于环节动物,D错误。
故选A。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中山国家森林公园B.岐江河中的鱼类
C.一座校园中所有人D.农田里的水与土
【答案】A
【分析】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A.“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包括了公园里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属于一个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
B.“岐江河中的鱼类“,只有生物成分中的个别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不属于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一座校园中所有人”,只有生物成分中的个别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不属于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农田里的水与土”,只有非生物部分,没有生物成分,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膜B.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C.所有的细胞都有叶绿体D.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壁
【答案】A
【分析】1.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绿色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
2.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
3.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4.细菌是单细胞个体,其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部分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核区,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还有荚膜、鞭毛等。
5.真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详解】A.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拥有细胞膜,细胞膜起到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A正确。
B.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不是所有细胞都具有。例如,动物细胞和细菌、真菌等细胞内就没有叶绿体,C错误。
D.细胞壁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和细菌、真菌中,用以支撑和保护细胞,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D错误。
故选A。
12.杭州师范大学团队在绍兴发现植物新物种,这种植物体型微小,体高仅半厘米左右,有茎、叶和假根,这一植物可能属于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D.被子植物
【答案】B
【分析】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因为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稳定,生存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小。
【详解】A.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A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无根(有假根),有茎、叶的分化。根据题干表述“这种植物体型微小,体高仅半厘米左右,有茎、叶和假根”,这种植物属于苔藓植物,B符合题意。
C.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具有输导组织,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发展的是
A.使用工具B.使用语言
C.大脑发达D.两足行走
【答案】D
【分析】人类的起源、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详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地质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地形和气候的巨大变化的影响下,东非大裂谷地区原先的热带丛林,有一部分变成了稀树草原。科学家认为,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
因此,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由于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使人类的大脑更发达,在劳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语言。
因此,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发展的是直立行走(即两足行走)。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4.下列营养物质与其缺乏症对应不正确的
A.缺维生素C——坏血病B.缺铁——缺铁性贫血
C.缺维生素D——佝偻病D.缺碘——夜盲症
【答案】D
【分析】人体对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要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甚至引发疾病,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详解】A.缺维生素C会得坏血病,故A正确。
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B正确。
C.缺维生素D儿童会患佝偻病,故C正确。
D.人体如果缺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皮肤干燥、干眼症等;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D错误。
故选D。
15.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下列结构没有此功能的是
A.蝗虫的外骨骼B.扬子鳄的鳞片
C.鸟的卵壳D.家兔的毛
【答案】D
【分析】陆生动物适于陆地干旱环境的特点: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生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
(4)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详解】A.蝗虫的外骨骼有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A正确。
B.扬子鳄的鳞片有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B正确。
C.鸟的卵壳有保护和防止卵内水分过度蒸发的作用,C正确。
D.家兔属于哺乳动物,体表被毛,毛发有保温的作用,不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16.下列食品与其发酵所利用的微生物对应错误的是
A.泡菜——醋酸菌B.酸奶——乳酸菌
C.腐乳——毛霉D.米酒——酵母菌
【答案】A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制作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
【详解】A.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A错误。
B.制酸奶要用到乳酸杆菌,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在无氧的条件下,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使奶具有甜酸风味,B正确。
C.腐乳是以大豆为原料,先制成豆腐坯,再将毛霉接种在豆腐坯上经发酵而制成的,因此利用霉菌制作腐乳,C正确。
D.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发酵会把葡萄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A。
17.下列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A.太空育种的彩椒个大质优 B.阳光暴晒后皮肤变黑
C.手术后单眼皮变成双眼皮 D.用耳不当使听力下降
【答案】A
【分析】(1)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可遗传给后代。如红绿色盲。
(2)不可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给后代。如经常在太阳底下工作的人,皮肤黝黑。
【详解】A.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彩椒个大质优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A符合题意。
BCD.“阳光暴晒后皮肤变黑”“手术后单眼皮变成双眼皮”“用耳不当使听力下降”的变异都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我国科研人员将水稻高产基因转入小麦,发现转基因小麦早开花3~6天,增产17.2%~22.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基因控制早开花和高产等性状B.基因多样性在育种中有重要作用
C.早开花和高产是一对相对性状D.转基因技术可应用于农作物改良
【答案】C
【分析】1.通常,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2.生物中的育种方式主要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它们利用的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
3.转基因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详解】A.题干信息已经说明转入的水稻基因导致了小麦早开花和增产,这表明:该基因控制早开花和高产等性状,A正确。
B.在育种过程中,基因多样性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助于筛选出更优良的性状组合,增强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可见,基因多样性在育种中有重要作用,B正确。
C.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可见,早开花和高产,不是一对相对性状,C错误。
D.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可见,题干所述利用了转基因技术,这说明:转基因技术可应用于农作物改良,D正确。
故选C。
19.某人遇到车祸出现心跳和呼吸骤停现象,这时应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抬到阴凉处静卧 B.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C.猛烈摇晃直至其苏醒 D.用止血带包扎
【答案】B
【分析】人工呼吸是指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采用人工方法让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运动减弱或暂时停止呼吸的患者维持肺的通气功能;胸外心脏挤压是采用人工方法帮助心脏跳动,维持血液循环,最后使病人恢复心跳的一种急救技术,适用于触电、溺水、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
【详解】A.某人遇到车祸出现心跳和呼吸骤停现象,这时应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发生车祸后,病人可能出现内出血或者肉眼不可见的骨折,故不能轻易将人抬到阴凉处静卧,A错误。
B.当某人遇到车祸而突然停止呼吸和心跳时,应首先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脏停止的病人也伴随着呼吸停止,因此在做心脏挤压时要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恢复病人肺的通气,达到通过肺换气来改善全身缺氧,促进呼吸中枢功能的恢复,从而产生自主呼吸,B正确。
C.发生车祸后,病人可能出现内出血或者肉眼不可见的骨折,猛烈摇晃可能导致伤情加重,甚至造成二次伤害,C错误。
D.发生车祸后,病人可能出现内出血,这时止血带不能解决内出血问题,若是有外出血,止血带止血是应该做的,但是出现心跳和呼吸骤停现象,这时应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以免贻误伤情,D错误。
故选B。
2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B.生物的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答案】C
【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此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的证据是生物化石,A正确。
B.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故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C错误。
D.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总体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选C。
21.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图中甲是生产者,其他都是消费者
C.图中有2种肉食动物和3种植食动物 D.如果大量捕杀丙,对己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B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植物是第一个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草食性动物是第二个营养级,吃草食性动物的肉食性动物是第三个营养级。
(3)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平衡不是指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不变,而是生物的相对数量和比例相对稳定平衡。
【详解】A.图中食物链有:甲→乙→丙→丁→戊;甲→己→丁→戊;甲→己→戊,因此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A错误。
B .图中甲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其他都是消费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B正确。
C.5种动物中丙、丁、戊三种属于肉食动物,乙、己直接吃植物,属于植食动物,C错误。
D.如果大量捕杀丙,乙的数量增加,这样甲生产者的数量减少,对己有影响,因为己和乙都是以甲是为食物来源 ,D错误。
故选B。
22.下图为人体分泌胰液的调节过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B.图中的效应器E是胰岛,属于内分泌腺
C.图中所示反射弧的感受器是口腔黏膜D.这一过程属于简单(非条件)反射
【答案】B
【分析】1.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图中: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E是胰腺(属于效应器)。
【详解】A.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见,图中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A正确。
B.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小肠;内分泌腺称为胰岛,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进入血液。结合题图可知,图中的效应器E是胰腺(不是胰岛),属于外分泌腺,B错误。
C.感受器能把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可见,图中所示反射弧的感受器是口腔黏膜,C正确。
D.题图所示的这一过程,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属于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B。
23.人体在步行时,小腿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小腿运动时需多块肌肉参与完成 B.小腿向后抬高时,股四头肌和腓肠肌同时收缩
C.股四头肌的两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D.肌肉细胞的呼吸作用为运动提供能量
【答案】B
【分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详解】A.小腿运动时需要多块骨骼肌的参与,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关节活动,A正确。
B.小腿向后抬高时,股四头肌舒张,腓肠肌收缩,B错误。
C.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C正确。
D.肌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运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B。
24.蝗虫、菜粉螺都是危害农作勒的害虫,某同学观察它们的生殖发育过程,绘制了如图,描述不合理的是
A.a图是蝗虫的发育过程,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B.b图是菜粉蝶的发育过程,属完全变态发育
C.a图中的若虫和b图中幼虫一样,都是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
D.与菜粉蝶相比,蝗虫不经过的时期是蛹期,消灭菜粉蝶最佳时期是幼虫期
【答案】C
【分析】(1)图中的a不完全变态、b完全变态。
(2)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相比较多了蛹期。
【详解】A.a图是蝗虫的发育过程,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A不符合题意。
B.b图是菜粉蝶的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属完全变态发育,B不符合题意。
C.a图中的若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b图中幼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差别明显,C符合题意。
D.与菜粉蝶相比,蝗虫不经过的时期是蛹期,消灭菜粉蝶最佳时期是幼虫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杜仲的树皮是一种名贵中药材,适于我省广泛种植。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探究“不同部位插穗对杜仲扦插苗生长的影响”,统计各组扦插苗的平均存活率和株高(如图)。下列对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不合理的是
A.插穗应该保留大部分叶片、利于插穗进行蒸腾作用
B.插穗上端应该水平切口,下端斜向切口
C.各组插穗选择应该粗细一致,长度相同且无病虫害
D.分析可知:杜仲扦插繁殖应选择下部茎段做插穗
【答案】A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A.插穗去除大部分叶片的目的是可使蒸腾作用减弱,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A错误。
B.在用植物的茎进行扦插繁殖时,要对茎做一定的处理,一般茎段保留两个节,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的,以减少伤口水分的蒸发,下方的切口是斜向的,利于增加吸水的面积,也易辨别正反方向,增加扦插成活率,B正确。
C.各组插穗选择应该粗细一致,长度相同且无病虫害,控制单一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C正确。
D.依据实验结果,下部茎段存活率最高,植株最高,故杜仲扦插繁殖应选择下部茎段做插穗,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50分。(“[ ]”内填序号或字母)
26.(4分)下图假设X表示李树林里的李树进行C过程散失的某种气体。请判断以下描述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X”)。
(1)X为水蒸气时,李树提高了周围大气湿度。( )
(2)X为二氧化碳时,有助于李树营养物质的增加。( )
(3)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 )
(4)图中的叶属于营养组织。( )
【答案】(1)正确(2)错误(3)正确(4)错误
【分析】(1)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3)绿色开花植物体通常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
(4)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5)图中: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B表示茎对水的运输,C表示某种生理作用,X表示某种气体。
【详解】(1)当X为水蒸气时,李树正在进行C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故题干说法正确。
(2)当X为二氧化碳时,李树正在进行C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能量供李树进行生命活动,但不有助于李树营养物质的增加,故题干说法错误。
(3)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形成导管,表皮密生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则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故题干说法正确。
(4)图中的叶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形成一定功能的结构,则属于器官结构层次,同时叶与营养物质有关,则属于营养器官,故题干说法错误。
27.(6分)海草床、红树林分别被称为“海底草原”和“海上森林”。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因素等影响,对两种生态系统的保护都面临严峻考验。为修复生态系统,人们共植红树林和海草床的模式图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草可以通过图中的生理过程[ ]吸收二氧化碳,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营腐生生活的 可分解该系统中海草吸附形成的沉积物有机碳,此过程在含氧少、温度低的环境中速率较慢,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在林草融合理念背景下,共植红树林和海草床后,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会增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
(3)共植红树林和海草床的优点有: (回答一点即可)。
【答案】(1)① 碳-氧 分解者(2)动调节/自我调节 海草→儒艮/海草→食草鱼→绿海龟/海草→绿海龟 (3)生物种类增多,结构相对复杂,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或海草形成的沉积物有机碳可被分解为红树生长所需的无机盐;或红树根系发达,能防风固沙,为海草床提供庇护)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图中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
【详解】(1)海草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能通过如图所示[①]光合作用,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分解者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因此,营腐生生活的分解者可分解该系统中海草吸附形成的沉积物有机碳,此过程在含氧少、温度低的环境中速率较慢,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为扩大种植范围,人们将成熟的海草茎枝分开移植到新的环境中,形成新的海草床,然后与红树林融合,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增强。在这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了链状结构,形成食物链,图中食物链是:海草→食草鱼→绿海龟;海草→绿海龟;海草→儒艮。
(3)共植红树林和海草床的优点有: 生物种类增多,结构相对复杂,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或海草形成的沉积物有机碳可被分解为红树生长所需的无机盐;或红树根系发达,能防风固沙,为海草床提供庇护)
28.(5分)“三明城市绿道”地处市区,海拔约 300米,依山就势建设。绿道旁连片种植该市十二个区、县的特色果树花木,如明溪的南方红豆杉、建宁的黄花梨、梅列的杨梅、大田的高山茶。绿道作为三明特色的“城市后花园”,满足了人们运动休闲、科普教育等多方面需求。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资料中,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是 。
(2)黄花梨果肉细脆、子多味甜。果肉主要由 组织构成,甜汁贮存在细胞质里的 中。
(3)鲜杨梅在结构层次上属于 ,它由花结构中的 发育而来。
(4)在绿道运动健身时所需的能量,主要由肌肉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分解有机物提供。
【答案】(1)南方红豆杉(2) 营养 液泡(3)果实 子房(4)线粒体
【分析】(1)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2)植物的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等。
(3)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一植物体。
(4)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详解】(1)南方红豆杉属于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建宁的黄花梨、梅列的杨梅、大田的高山茶都属于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因此“上述资料中”,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是南方红豆杉,属于裸子植物。
(2)营养组织分布在植物的果肉、叶肉、茎中央的髓等,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糖分等物质。因此,黄花梨果肉细脆、子多味甜。果肉主要由营养组织构成,甜汁贮存在细胞质里的液泡中。
(3)鲜杨梅是果实,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果实是由花结构中的子房发育来的,胚珠发育为种子。
(4)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在绿道运动健身时所需的能量,主要由肌肉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分解有机物提供。
29.(5分)图一表示香瓜叶肉细胞内进行的生理活动,图二是晴朗的夏季香瓜植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图三是某晴天大棚内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请联系教材内容学以致用:
(1)图一中乙过程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 内进行。
(2)图二中中午12点左右,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主要是因为温度高,部分气孔关闭,减少了
的吸收,此时 作用也随之减弱。
(3)在图三a点对应的时刻,若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为m克,此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 克。
(4)若阴雨天时测量,排除温度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图三中的d点会 移动。(填“向上”或“向下”)。
【答案】(1)线粒体(2)二氧化碳 蒸腾(3)0(4)向下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3)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4)图一中: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水。图二中:I代表光合作用曲线;II代表呼吸作用曲线。
【详解】(1)图一中乙过程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因此表示呼吸作用,主要是在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
(2)图二中中午12点左右,光照过强,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关闭部分气孔,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所以此时光合作用下降。此时虽然气孔部分闭合,但是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也就是生成的氧气比消耗的氧气多,所以氧气浓度依然是增加的。因此,图二中中午12点左右,光合作用强度减弱,主要是因为温度高,部分气孔关闭,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此时蒸腾作用也随之减弱。
(3)在图三a点对应的时刻,没有光,此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0克。
(4)阴雨天时,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减弱释放的氧气减少,图三中的d点会向下移动。
30.(5分)图1中的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部分结构图,数字代表结构、字母表示生理过程;图2为心脏工作状态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食物能为运动提供能量,小肠处吸收的营养物质随血液循环输送到骨骼肌,在图2中经过心脏四腔的先后顺序是 (用数字表示)。
(2)当图中A过程进行时,肋间肌的状态是 。人在运动时心跳也会加快,当心脏处于图2状态时,心脏中房室瓣的状态为 。
(3)运动中会产生大量废物,其中的尿素进入肾脏参与形成尿液。图1丁中组成肾单位的结构是 (用数字表示),①⑥⑤中的尿素浓度从高到低的顺序 。
【答案】(1) 3412(2) 收缩 关闭(3) ③④⑤ ⑤①⑥
【分析】:图1中: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③肾小球、④肾小囊、⑤肾小管、⑥肾静脉、⑦收集管、A表示吸气、B表示呼气;图2中:1左心房、2左心室、3右心房、4右心室。
【详解】(1)小肠处吸收的营养物质随血液循环输送到骨骼肌,经过的途径是:小肠处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骨骼肌,所以在图2中经过心脏四腔的先后顺序是 3右心房→4右心室→1左心房→2左心室。
(2)A是吸气,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当心脏处于图2状态时,心室收缩,心脏中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
(3)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⑤肾小管,肾小体包括③肾小球和④肾小囊。
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单位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⑥肾静脉与①入球小动脉相比,肾静脉的血液中尿素浓度降低。当原尿流经⑤肾小管时,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水,而尿素没有被吸收,尿素被浓缩,因此⑤肾小管中的尿素浓度最高。因此①⑥⑤中的尿素浓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为:⑤>①>⑥。
31.(7分)一对单眼皮夫妇到医院进行产前诊断,医生询问家族遗传病史后,绘制了某种遗传病的遗传图解如图甲(图中5、6号为该对夫妇),同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胎儿进行了该遗传病筛查,检测结果及参考标准如图乙。请回答:
(1)第一代4号患病,而其后代6号正常,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2)根据图乙检测结果可知胎儿 (选填“患”或“不患”)该遗传病,因此可推断该遗传病是由 (选填“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的。如果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5号的基因组成为 。
(3)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该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第二代的 号。
(4)这位单眼皮妈妈想通过双眼皮手术,来实现生双眼皮孩子的愿望。她的愿望能实现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
【答案】(1)变异(2) 患 隐性 Bb(3)3/8(37.5%) 6(4)不能,双眼皮手术没有改变遗传物质,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通常是由成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
【详解】(1)第一代4号患病,而其后代6号正常,这种现象体现了亲子代之间的差异,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2)结合检测结果5号和6号正常,子代中出现患病,可推断该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如果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5号和6号正常,子代中出现患病,则5号和6号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即基因型为Bb。
(3)5号和6号的遗传图为:
由遗传图可看出: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75%,性别遗传图为:
这对夫妇再生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75%×50%=37.5%,该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第二代的6号。
(4)这位单眼皮妈妈想通过双眼皮手术,来实现生双眼皮孩子的愿望。她的愿望不能实现,因为手术只改变了性状,没有改变基因,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32.(6分)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中国生物资源的瑰宝,也是世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海南山鹧鸪、海南风吹楠等。
资料二:海南山鹧鸪是我国特有鸟类,喜食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与猛禽等。其繁殖期为4-6月,期间雄鸟高声占区鸣叫,此起彼伏。
资料三:上个世纪中,海南岛的过度开发,使得全岛的原生生态林面积由12000多公顷急剧下降到3000多公顷,大量的原生态森林遭到破坏,使得大量的适合海南山鹧鸪生存的栖息地消失,活动范围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种群数量也急剧的下降。
(1)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 。
(2)资料二根据有无脊柱判断,所列举的海南山鹧鸪的天敌均属于 动物。青鼬和海南山鹧鸪之间是 关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 选择的结果。
(3)根据资料三分析,海南山鹧鸪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
【答案】(1)生物种类/物种 强(2)脊椎 捕食 自然(3)栖息地遭到破坏
【分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2) 鸟类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六个阶段。鹧鸪在繁殖期间雄鸟高声占区鸣叫,此起彼伏。属于鸟类生殖发育过程中的求偶行为。
青鼬与猛禽的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青鼬捕食海南山鹧鸪,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由资料三“上个世纪中,海南岛的过度开发,使得全岛的原生生态林面积由12000多公顷急剧下降到3000多公顷,大量的原生态森林遭到破坏,使得大量的适合海南山鹧鸪生存的栖息地消失”的表述可知,海南山鹧鸪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栖息地遭到破坏。
33.(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底到2024年初,我省部分学校出现了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俗称“痄腮”、“流腮”,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针对上述疫情,我省防疫部门紧急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将患病同学送医院治疗;②要求学生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鼻;③要求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进食有营养的食物,保证睡眠;④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及时清扫,定期消毒;⑤分批给学生接种相应的疫苗。
(1)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是引起该传染病的 。该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组成。
(2)在采取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写材料中编号即可)
(3)给学生接种疫苗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 ,这种免疫功能属于 。(选填“特异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1)病原体 遗传物质(2)②④(3) 抗体 特异性免疫
【分析】(1)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②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③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 正确识记并理解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3)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1)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是引起该传染病的病原体;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2)①将患病同学送医院治疗,这个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②要求学生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鼻,这个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③要求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进食有营养的食物,保证睡眠,这个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④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及时清扫,定期消毒,这个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⑤分批给学生接种相应的疫苗,这个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在采取的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②④。
(3)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由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给学生接种疫苗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34.(7分)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人体摄入后可能会产生毒性,引起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的损害。为验证镉对生物体的危害,某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32只体重为30g,生理状态、健康状况等方面均良好且基本相同的小鼠,将其随机平均分成4组,雌雄各半,并编号A、B、C、D。
②用生理盐水配制不同浓度的镉溶液。把配制的一定量溶液分别灌入小鼠的胃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培养。
③观察并记录24h内小鼠的死亡率,其结果如下表:
请你分析上述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除该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则表中“?”应为 。
(2)A、B、C、D四个小组各用8只小鼠实验,而不是1只,原因是 。
(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了避免浪费,有人使用“镉大米”喂鸡。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可行? 。为什么? 。
(4)分析表中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
(5)目前镉污染及其防治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为了防止镉污染,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不同浓度的镉溶液 10(2)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3) 不可行 因为镉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或排出,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中,并在人体内不断富集,最终对人体造成伤害(4)重金属镉会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在一定范围内,镉浓度越高,对生物体的危害越大(5)进行垃圾分类,注意有害物质如废电池的丢弃/宣传镉污染的危害/注意处理好被镉污染的食品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详解】(1)该实验是以不同浓度的镉溶液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目的是研究镉对生物体的危害;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中“?”应为10。
(2)只用一只小鼠做实验,会因为小鼠间的个体差异而出现偶然性;为了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每组宜用多只小鼠。因此,A、B、C、D四个小组各用8只小鼠实验,而不是1只。
(3)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逐级积累,人处在食物链的最高级别,因此使用“镉大米”喂鸡,镉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或排出,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中,并在人体内不断富集,最终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为了避免浪费,有人使用“镉大米”喂鸡的做法不可行。
(4)通过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重金属镉会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在一定范围内,镉浓度越高,对生物体的危害越大。
(5)为了防止镉污染,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进行垃圾分类,注意有害物质如废电池的丢弃;宣传镉污染的危害;注意处理好被镉污染的食品等。组别
实验小鼠数量(只)
不同浓度的镉溶液(mg/mL)
灌胃液体用量(mL)
24h死亡率(%)
A
8
0
10
0
B
8
0.015
?
25
C
8
0.030
10
37.5
D
8
0.045
10
75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海南卷)生物(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海南卷)生物(全解全析),共23页。
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安徽卷)生物(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安徽卷)生物(全解全析),共11页。
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泰州卷)-生物(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1(泰州卷)-生物(全解全析),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