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出卷人:肖丽琴 审核人:吴金恩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6*3分)
伴随着城镇化和乡村空间转型,传统村落经历了多维度的空间重构。下图示意珠三角地区某村落邻里空间演变过程,21世纪以来,凭借古建筑村落及生态文化,该村发展起了旅游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根据邻里空间演变情况推断,该村落类型最可能为( )
A. 城市近郊型B. 边远山区型C. 搬迁撤并型D. 特色保护型
2. 推测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人口数量的变化表现为( )
A. 人口增加B. 先增加再减少C. 人口减少D. 先减少再增加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村1880-2000年血缘、地缘关系均为黄氏宗族和分支,2000年后出现外来人口租住在该村(存在业缘关系)的情况,说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区务工人口逐渐向城市周围扩张,部分人口选择租住在距离城市不远的村落,故该村最可能位于城市近郊,属于城市近郊型,A正确;边远山区型和特色保护型村落,基本没有外来人口租住在该村,BD错误;搬迁撤并型村落会有较多外来人口居住在该村,而不是租住在该村,C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改革开放之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或其他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出现了较多的就业机会,该村居民多外出务工,该村常住人口先减少,AB错误;2000年以后,该村出现外来人口,说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该村常住人口出现增长,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军事等。其中经济因素中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当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
修建在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全长565.66km,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贯穿流动沙漠的等级公路,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流沙损坏,人们在公路沿线铺设了1977k长的水管,设立108个水井房,108对工人在此用柴油抽水、发电,滴灌着35.16km的防护林。图2示意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起沙风、平均风速、气温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人们维护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时,最危险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4. 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输沙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①昼夜温差 ②大气湿度 ③风力大小 ④沙粒粒径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5. 推测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强度大的时段内,风沙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 从沙漠边缘向沙漠腹地强度增大B. 从东到西强度增大
C. 沙漠边缘高山之间风沙强度较大D. 从南到北强度增大
【答案】3. B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风沙活动由起沙风引起,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具有“风热同步”的特点,起沙风主要分布在春夏季,冬季最少,故D排除;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平均风速迅速升高,起沙风频率也相应增多,故排除A;夏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高温的季节,也是风沙活动最频繁和强度最大的季节,亦是维护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最危险的季节,故故B正确;秋季,气温下降,起沙风频率降低;冬季,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平沙静。故排除C;故选择B。
【4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夏季塔克拉玛干沙漠输沙强度大,风力大,风携带颗粒物形成沙尘暴天气;大的沙粒需要较大的起动风速,而特别大的沙粒粒径和特别细的粒径都不易被起动,故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输沙强度的主要因素是风力大小和沙粒粒径,故③④正确;昼夜温差和大气湿度影响较小,故排除①②,选择D。
【5题详解】
分析可知,夏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活动最频繁和强度最大的季节,夏季气温高,沙漠腹地白天气温升高快,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加上地表沙源丰富,风沙强度大,而沙漠边缘绿洲等植被覆盖率较高,加上沙漠边缘山地的阻挡,风沙活动强度减小,故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强度大的时段内,风沙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从沙漠边缘向腹地强度增大。故A正确;因此排除B、C、D,选择A。
【点睛】沙漠化的原因:1、人口不断增长,而土地的面积却在不断变小,导致了土地过度利用。2、过度放牧,过度垦荒,过度砍伐,导致了土地荒漠化或者土地荒漠化加重。3、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合理开矿,也对土地沙漠化也有着不小的影响。4、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这些地方容易发生土地沙漠化。5、气候也会影响沙漠化。当气候变干时,沙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化。
海上风电是我国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风电机组的选址受水深和距海岸线距离影响,下图为海上风电机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 )
A. 江苏省受台风影响小,海上风电机组距海岸远
B. 浙江省沿海水温最高,海上风电机组数量最少
C. 距海岸线20千米处,广东省附近海域水较深
D. 海上风电机组均分布在我国东海的大陆架上
7.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 )
A. 丰富我国能源类型,改变能源消费结构B. 扩大深海捕捞范围,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C. 改变附近洋流流向,增加沿岸地区降水D. 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可知,江苏省因为大陆架较为宽广,海水较浅,距海岸较远的海域也可以建设海上风电机组,A错误;浙江省较广东省纬度较高,水温并不是最高的地区,B错误;读图可知,距海岸线20千米处,广东省附近海域水较深,C正确;广东省海上风电机组分布在我国南海的大陆架上,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较大,海上风电开发能够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但目前无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A错误;海水风电建设与深海捕捞没有关系,也不能改变洋流流向,BC错误;海水风电场建设,充分利用了沿海滩涂等海洋空间资源,且维护了我国海洋权益,D正确。故选D。
【点睛】与陆上风电场相比,海上风电场主要优势是不占用土地资源,基本不受地形地貌影响,噪音不扰民,风速更高,年利用小时数更高。但是,海上风电场建设的技术难度也较大,建设成本一般是陆上风电场的2至3倍。
波兰是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湖泊和琥珀资源丰富。其东北部马祖里湖湖底沉积层层理清晰,自下而上厚度增长明显。琥珀是一种树木树脂化石,波兰北部城市格但斯克被称为琥珀之都,全世界约有一半的琥珀都产自波兰,下图为波兰部分地理要素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湖泊沉积物自下而上厚度增加明显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 )
A. 降水的季节变化B. 蒸发量异常减少
C. 降水量总体增加D. 山洪发生概率升高
9. 格但斯克成为国际琥珀之都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质历史时期森林丰富,琥珀原料多B. 交通便利,方便琥珀运入
C. 生态环境保护好,琥珀品质高D. 波罗的海琥珀知名度高
【答案】8. C 9. A
【解析】
【8题详解】
气候变化变暖导致蒸发加剧,空气中的含水量增加,降水增多,湖泊补给水源增加,带来的泥沙增多,湖底沉积物的厚度增加,故C正确;降水季节变化不会使湖泊沉积物呈现自下而上厚度明显增加,A错误;蒸发量异常减少则会导致沉积物向上变薄,B错误;气候变化不一定使山洪发生概率升高,也有可能使其发生概率降低,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琥珀是树脂经过较长地质历史时期后形成的,该地被称为国际琥珀之都说明该地区的琥珀资源丰富,地质历史时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形成的琥珀较多,A正确;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以及波罗的海琥珀知名度高虽然都是其成为国际琥珀之都的有利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点睛】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云实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树脂化石,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
山东省某中学开展乡村生产与生活的社会调查活动,下图示意小明同学聚居村庄周围的局部,村庄及周围地势平坦,水井周围的耕地较破碎,被分割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块,村中居民多保留传统生活方式,如喜欢挑井水饮用等。小明调查发现,距道路远近不同的草地,不同季节草的疏密有异。小明选择某一周观察该村日出情况时发现,日出时太阳方位逐日偏北,且其中有若干天的日出太阳方位关于道路对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水井周边耕地多分割成小块的原因是( )
A. 地势起伏B. 土壤肥力C. 人类活动D. 河流纵横
11. 下列时间中草的疏密差异最大的是( )
A. 2月B. 5月C. 8月D. 10月
12. 推测观察日出期间,太阳直射点( )
A. 直射赤道附近,且向北移动B. 直射2326'N附近,且向北移动
C. 直射赤道附近,且向南移动D. 直射23°26'S附近,且向南移动
【答案】10. C 11. B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水井周边地势平坦,A错误;同一块耕地土壤肥力相差不大,B错误;水井周边地势平坦,土层厚,土壤较肥沃,且有井水灌溉,生产条件较好,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时,为公平分配耕地,往往把农业生产条件好的耕地,分成多份,在耕种过程中分割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块,C正确;图中信息并没有显示河流存在,而华北地区也不可能河网密布,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路边小草在降水多时生长茂盛,在气候寒冷时不易生长,疏密差异均较小。华北地区易发春旱,此时小草不易生长,但村民挑水时可能会把桶中的水洒在小路边,而导致小路边小草茂密,远离路边的草地小草稀疏,差异明显,5月为春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日出时太阳方位逐日偏北,且其中有若干天的日出太阳方位关于道路对称。日出方位逐日向北移动,说明太阳直射点北移,日出方位角关于正东对称,说明太阳直射于赤道附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视运动规律: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全球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北京冬奥会的冬季两项(滑雪和射击)赛场位于张家口崇礼区(40.9°N,115.5°E),该地区冬季山谷风明显,对比赛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1-3月该山谷上、下谷风的风向、风速及实测风的风速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判断该地下谷风转为上谷风的时间是( )
A. 6:00-7:00B. 9:00-10:00C. 15:00-16:00D. 18:00-19:00
14. 该地冬季背景风的风向及其对上、下谷风的影响是( )
A. 东南风增强下谷风B. 西北风削弱上谷风
C. 东南风削弱下谷风D. 西北风增强上谷风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风向曲线可知,9:00-10:00、18:00-19:00风向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上下谷风转换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吹谷风(上谷风)为主,晚上吹山风(下谷风)为主,因此,9:00-10:00为下谷风转为上谷风的时间,18:00-19:00为上谷风转为下谷风的时间,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4题详解】
根据图中风向可知,上谷风的主导风向在正北的基础上顺时针转过的角度为250°左右,为偏西风;下谷风的主导风向在正北的基础上顺时针转过的角度为100°左右,为偏东风。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冬季该地盛行西北季风,为偏西风,因此会增强上谷风,削弱下谷风,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山谷风的成因主要为昼夜交替过程中山坡-山谷和山地-平原间的气温差。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此外夜间下坡风和山风的运动也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表碛是指存在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包括砾、砂、粉砂和黏土等物质),覆盖在冰川消融区的部分或全部区域。研究表明,当冰川表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会产生改变。下图示意1990年与2019年海螺沟冰川表磧厚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5. 2019年海螺沟冰川表碛厚度比1990年增加最厚的海拔范围是( )
A. 3000~3250mB. 3400~3500mC. 5150~5250mD. 5500~5650m
16. 表碛厚度对冰川消融的影响表现为( )
A. 表碛薄,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加速消融B. 表碛薄,反射更多太阳辐射,抑制消融
C. 表碛厚,反射更多太阳辐射,加速消融D. 表碛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抑制消融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在海拔约5150~5250m时,2019年冰川表碛厚度相较于1990年的增加最多,C正确。其他选项所描述的海拔高度上两年的冰川表碛厚度变化不是最厚,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当表碛较薄时,表碛因反照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而升温,加快下覆冰川消融,当表碛覆盖超过一定厚度,会起到阻热效应,进而抑制冰川消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气温升高,冰层变薄,大量冰川内碛裸露于冰川表面,成为表碛;冰川后退过程中,山体两侧基岩裸露区扩大,岩石风化形成的松散物质因重力作用,掉落至冰川表面,使表碛增多(冰川减薄后,两侧基岩裸露区扩张导致大量的冻融和风化侵蚀岩屑物增加)。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野生稻属于喜温、喜湿的多年生宿根越冬植物,多分布在1月平均气温在6℃以上的地区。1986年,某研究员在广东湛江海边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又称耐盐碱水稻)。2020年,某研究团队在山东、青海、新疆等10个地区开展了海水稻万亩片种植示范项目。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野生稻保护区。下图为我国野生稻和现代水稻优势区分布图。
材料二大安市是吉林西部重度盐碱化地区,20世纪,该地土地盐碱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阻碍了农业发展。为此,中国科学院在此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碱地生态试验站,种植耐盐碱水稻,探索出了“良田+良种+良法”的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模式,而后,这一模式得到推广,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1)分析野生稻在图示部分地区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
(2)指出第一株野生海水稻被发现重大意义。
(3)结合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模式,说出你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认识。
【答案】(1)野生稻分布较多地区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冬季气温较高,适合野生稻生长;这些地区丘陵、山地和崎岖高原较多,人类活动少,对野生稻的破坏小。
(2)丰富了我国野生稻的种质资源;为我国人工培育海水稻提供了较高的科研参考价值;给盐碱地种植粮食作物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3)利用耐盐碱水稻改良低产盐碱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还提高了耕地质量,“良田”面积增加利于实现“藏粮于地”;耐盐碱水稻等良种研发,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推动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良种+良法”保障粮食增产增收,从而实现“藏粮于技”。
【解析】
【分析】本题以野生稻和耐盐碱水稻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粮食安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野生稻的生长习性,从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野生稻喜温、喜湿,多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这些地区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冬季气温较高,适合野生稻生长;两广地区和海南岛丘陵、山地分布面积广,云南位于云贵高原西部和横断山区,地形多为崎岖的高原和山地,在这些地区人类活动受到地形的限制,对野生稻的生存环境干扰较小。
小问2详解】
普通水稻不耐盐碱,难以在盐碱地和沿海滩涂上生长,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的发现意味着耐盐碱水稻品种的出现,在物种数量、育种和盐碱地改良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小问3详解】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良田+良种+良法”模式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具体实践。利用耐盐碱水稻可实现低产盐碱地的改造和整治工作,属于“藏粮于地”。耐盐碱水稻等良种的研发推广,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最终实现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保障粮食增产增收,属于“藏粮于技”。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Y乳业公司是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乳制品企业集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体化全产业链。公司高度重视奶源基地建设,在省内拥有12家远离城市的大型牧场,拥有自己的规模化专业冷链运输车队。牛奶挤出后会快速制冷并在当天交售到工厂进行加工生产,产品之一的低温奶储存运输全程冷链,温控要求严格,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几年Y乳业借助新兴网络社交平台,开展多场景多维度的营销,电商渠道低温奶的销量快速增长。下图示意Y乳业全产业链和冷链物流产业链。
(1)简析该公司奶源品质高的主要区位因素。
(2)分析该公司低温奶在电商渠道销量快速增长的原因。
(3)Y乳业公司于2020年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国家绿色工厂”荣誉,试推测该公司为实现碳减排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1)重视科技投入,注重奶牛的育种和检疫,奶牛品质好;牧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优质牧草供应充足;牧场所处地区远离城市,生态环境优越。
(2)低温奶品质更优,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高效的销售平台扩大知名度,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和依赖性;冷链物流规模化降低了低温奶的运输成本;高效率的冷链物流延长低温奶运输距离,扩大低温奶销售市场。
(3)工厂按环保建筑标准建造;引进先进低能耗设备生产;采用光伏新能源发电,提高清洁能源占比;积极使用绿色环保包装材料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乳业全产业链图与冷链物流产业链图为情境,设置3道小题,考查农业区位、服务业发展、实现碳减排的措施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于公司高度重视奶源基地建设,在省内拥有12家远离城市的大型牧场,所以牧场所处地区远离城市,生态环境优越。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在挤奶前会先进行奶牛的育种与检疫,说明注重科技投入,奶牛品质好,由于Y乳业公司位于华南地区,所以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优质牧草供应充足,因此该公司奶源品质高。
【小问2详解】
该公司低温奶在电商渠道销量快速增长原因主要从市场,品牌,成本与运输技术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由于低温奶品质更优,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所以市场广阔。从品牌的角度来说,电商渠道是高效的销售平台,有利于扩大知名度,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和依赖性,由于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冷链物流规模化降低了低温奶的运输成本,从运输技术的角度来说,由于高效率的冷链物流能够延长低温奶运输距离,所以可以扩大低温奶销售市场,因此该公司低温奶在电商渠道销量快速增长。
【小问3详解】
该公司为实现碳减排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从遵照环保标准,使用环保设备与使用清洁能源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遵照环保标准的角度来说,工厂应按照环保建筑标准来进行建造。从使用环保设备的角度来说,工厂应引进先进的低能耗设备来进行生产,并且积极使用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从使用清洁能源的角度来说,应采用光伏新能源发电,从而提高清洁能源的占比。
19.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蒙古奥罗格湖地处奥罗格盆地腹地,湖盆宽且浅。戈壁阿尔泰山北麓诸多山地河流向北流入奥罗格盆地,在出山口发育一系列冲积扇。在地质历史时期,奥罗格盆地气候反复变化,奥罗格湖面积变化幅度极大,冲积扇剖面呈现水力沉积和风力沉积交替的形势。气候变化以及冲积扇的发育最终导致大约1.5万年前戈壁阿尔泰山诸河无法汇入奥罗格湖,散流在扇面上逐渐消失。近些年来,尽管奥罗格盆地气候呈暖干化,但奥罗格湖水位下降幅度较小。如图示意奥罗格盆地的位置和地形。
(1)描述戈壁阿尔泰山北麓冲积扇群的形态特征,并简述其特征的成因。
(2)分析该区域冲积扇剖面中风力沉积物的形成条件。
(3)冲积扇的发育对戈壁阿尔泰山诸河无法汇入奥罗格湖起到重要作用,试分析原因。
(4)简述近些年来奥罗格湖水位下降幅度较小的原因。
【答案】(1)扇顶颗粒物较大,扇缘颗粒物较小;扇顶流速较快,流水的搬运作用较强,颗粒物较大,扇缘流速较慢,流水搬运作用较小,颗粒物较小。
(2)植被稀疏;风力强劲;风速受到山脉阻挡,沙石沉积。
(3)冲积扇扇顶物质粒径大,下渗水量大;冲积扇海拔较高,流水难以切穿。
(4)冲积扇扇缘地带地下水直接补给奥罗格湖;湖盆宽,减少相同补给水量时,水位下降的幅度小;纬度较高,蒸发较弱;气温上升,戈壁阿尔泰山冰雪融水补给增多。
【解析】
【分析】本题以奥罗格盆地的位置和地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地貌、风力沉积物的形成条件、冲积扇的发育意义、影响湖泊水位变化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山麓冲积扇是河流在出山口处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当水流从山谷进入平地后,因地面坡度的突然降低,河道展宽,流速下降,所携带的物质就会沉积下来,形成一个扇形的堆积体。流水的沉积具有分选作用,扇顶流速快,搬运作用强,沉积的颗粒物较大,扇缘流速慢,颗粒细小的在此沉积,所以在山麓冲积扇的顶部,沉积的往往是颗粒比较大的物质,而在扇缘地带,沉积的颗粒物比较细小。
【小问2详解】
冲积扇剖面中风力沉积物的形成条件主要从沙源条件、风力大小、地形的阻挡等方面分析。气候干旱时,植被少,周边地表裸露,冲积扇沙源丰富;邻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大风遇到戈壁阿尔泰山阻挡,风速减慢,风沙沉积。
【小问3详解】
原因可从地表水量减少、冲积扇堆高地形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第一问可知,冲积扇扇顶物质粒径大,地表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冲积扇堆高地形,伴随着地表经流量的减少,且流速减慢,水流难以切穿堆积体,无法流入奥罗格湖。
【小问4详解】
奥罗格湖地处奥罗格盆地腹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湖泊的补给主要为地下水和冰雪融水,冲积扇扇缘地带地下水直接补给奥罗格湖;气候暖化,气温上升,戈壁阿尔泰山冰雪融水补给增多;由图可知,该地纬度较高,蒸发较弱;根据材料湖盆宽且浅,因此减少相同补给水量时,水位下降幅度不大。
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