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细胞在迁移过程中会产生并释放一种单层膜的细胞器——迁移体,其内部含有细胞因子、mRNA等物质。当迁移体被周围细胞吞噬后,其中的mRNA翻译形成蛋白质,进而改变该细胞的行为。关于迁移体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包含四层磷脂分子 B.其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C.可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其被吞噬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肺炎克雷伯菌(Kpn)存在于某些人群的肠道中,可通过细胞呼吸不断产生大量乙醇,引起内源性酒精性肝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pn在细胞质基质中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并产生大量ATP
B.Kpn无氧呼吸使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C.乳酸菌、酵母菌、Kpn都可以引起内源性酒精性肝病
D.高糖饮食可能会加重内源性酒精性肝病患者的病情
3.丙酮酸激酶(PK)可参与下图所示的生化反应。人体红细胞中缺乏PK会引起Na+积累,造成溶血,导致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丙酮酸+ATP
以下推测合理的是( )
A.该反应发生在红细胞的线粒体中 B.该反应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相联系
C.Nat积累会引起红细胞渗透压升高 D.使用PK抑制剂能够有效治疗PKD
4.某牵牛花表型为高茎红花,其自交F1表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白花=7:3:1:1。高茎和矮茎分别由基因A、a控制,红花和白花分别由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产生基因型为aB的雌雄配子均不育
C.F1高茎红花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占3/7
D.F1中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测交后代无矮茎红花
5.血橙被誉为“橙中贵族”,因果肉富含花色苷,颜色像血一样鲜红而得名。当遇极寒天气时,为避免血橙冻伤通常提前采摘,此时果肉花色苷含量极少而“血量”不足。血橙中花色苷合成和调节途径如图。
注:T序列和G序列是Ruby基因启动子上的两段序列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血橙果肉“血量”多少是通过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调控的
B.低温引起T序列改变及去甲基化进而使血橙“血量”增多
C.同一植株不同血橙果肉的“血量”不同可能与光照有关
D.若提前采摘,可将果实置于低温环境激活Ruby基因表达
6.育种工作者将异源多倍体小麦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流程如图。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异源多倍体AABBCC的培育一定要用秋水仙素加倍处理
B.杂交后代①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CD,含有42条染色体
C.通过病菌接种实验处理杂交后代②可以筛选出杂交后代③
D.射线照射利于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
7.我国科学家从低氧、寒冷的青藏高原不同区域30个遗址中,获得97例青藏高原古代人类个体的基因组,追溯了青藏高原人群的演化历史。研究显示在过去的3000年中,EPAS1基因在青藏高原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迅速升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人群与平原人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EPAS1基因可能是适应平原环境的关键基因
C.高原环境使得EPAS1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该研究为人群演化提供了细胞水平的证据
8.小鼠禁食24小时后,血浆中糖皮质激素(GC)浓度显著高于自由饮食小鼠,禁食期间GC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抑制AgRP神经元的激活可完全阻断禁食引发的血浆GC浓度增加。
注:“+”代表促进,“-”代表抑制
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禁食期间GC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禁食期间GC通过调节细胞内代谢活动维持血糖平衡
C.AgRP神经元兴奋使BNST神经元对PVH区抑制加强
D.AgRP神经元活性变化在机体能量不足时发挥关键作用
9.研究者对小鼠注射过敏原卵清蛋白(蛋清的蛋白质成分)免疫小鼠,两周后让小鼠自由选择正常水和含有蛋清的水,检测小鼠饮水偏好,结果如图。
注: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注射卵清蛋白后小鼠免疫自稳异常出现过敏反应
B.野生型免疫鼠在饮用蛋滴水后开始产生IgE抗体
C.未免疫时破除IgE基因加强小鼠对蛋清水的偏好
D.卵清蛋白诱发机体产生的IgE参与小鼠对过敏原的回避
10.科尔沁沙地处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由于土地过垦和超载放牧导致植被大量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科研人员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部分结果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科尔沁沙地恢复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人类活动只影响演替速度,不改变演替方向
C.藜科植物在群落演替早期对植被恢复有重要作用
D.禾本科植物在演替过程中一直占有很高的优势度
11.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田鼠数量的变化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C.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D.通过样方法调查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12.糖化酶可将淀粉、麦芽糖等水解为葡萄糖,常用于淀粉加工产业。研究者使用好氧真菌黑曲霉以麦芽糖为碳源生产糖化酶,不同发酵阶段菌体细胞干重、麦芽糖浓度及糖化酶活性如下图所示。
注:20h后根据发酵状态进行陆续补料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前20h消耗的麦芽糖主要用于菌体的生长、繁殖
B.仅需在发酵前期检测罐内溶氧量以保证菌体生长
C.20~70h糖化酶活性快速增加与菌数增加、补料有关
D.可进一步调控补料方式以期实现糖化酶产量的提高
13.肿瘤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机体T细胞膜上PD-1蛋白结合,抑制T细胞激活,实现免疫逃逸。科研人员制备靶向PD-L1的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需用PD-1免疫小鼠以获得B细胞
B.用灭活的病毒诱导产生杂交瘤细胞
C.杂交瘤细胞的培养液中需添加动物血清
D.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制备靶向药物
14.乙醇是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常用试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无水乙醇分离光合色素 B.用预冷的95%的乙醇析出DNA
C.用70%的乙醇对外植体进行消毒 D.用50%的乙醇洗去苏丹Ⅲ染液浮色
15.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B.倡导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
C.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D.禁止一切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6题,共70分。
16.(10分)昆虫取食可诱导植物激素茉莉酸(JA)迅速积累,进而激活植物防御反应。
(1)在植物防御反应中,JA作为___________分子,通过诱导防御蛋白的表达来抑制昆虫的生长。
(2)植物在响应虫害过程中乙烯含量也快速增加。为探究乙烯在JA合成中的作用,研究者进行实验。
①与野生型植株相比,昆虫取食后的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中JA积累量减少、JA合成基因表达下调,说明乙烯__________JA的合成。
②ERF蛋白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乙烯可促进该蛋白表达。研究者推测在JA合成基因的启动子中存在ERF的结合序列,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如下图。
注:依据JA合成基因启动子序列制备双链DNA做探针
由于第1、3、4组的阻滞带出现情况依次为__________(填“有”或“无”),从而证实上述推测。
(3)将ERF启动子与荧光素酶(能够催化荧光素氧化发光的酶)基因拼接后构建表达载体,与ERF基因表达载体共同导入烟草原生质体中。检测发现,导入ERF基因的细胞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由此可知,昆虫取食后,ERF表达量通过__________调节实现快速增加、进而诱导JA的迅速积累。
(4)昆虫取食还激活了脱落酸信号通路,进而促进重要防御性蛋白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多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__________调控植物的防御反应。
细胞体积的调节
有些细胞的体积可自身进行调节。这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不仅仅只涉及水分的流入和流出,还主要涉及到细胞内外的Na+、K+、H+、Cl-、HCO3-五种无机盐离子流入流出的调节过程(溶液中HCO3-增加会升高溶液pH,而H+反之)。
细胞急性膨胀后,通过调节使细胞体积收缩称为调节性体积减小(RVD)。将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加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后细胞体积的变化如图1。研究发现酪氨酸激酶活性提高后可激活Cl-、K+通道,RVD过程中Cl-、K+流出均增加,Cl-流出量是K+的两倍多,但此时细胞膜电位没有发生改变。
细胞急性收缩后,通过调节使细胞体积膨胀称为调节性体积增加(RVI),RVI期间细胞有离子出入,细胞膜电位没有发生变化。NKCC是将Na+、K+、Cl-以1:1:2的比例共转运进细胞的转运蛋白。将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并用NKCC抑制剂处理,细胞体积的变化如图2。RVI期间激活Cl-/HCO3-交换转运蛋白(两种离子1:1反向运输,HCO3-运出细胞),测定在不同蛋处理条件下,胞外pH的变化(图3),DIDS是Cl-/HCO3-交换转运蛋白的抑制剂。RVI期间引发离子出入的原因涉及细胞中多种酶活性的改变及细胞骨架的更新。
细胞通过调节,维持体积的相对稳定。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运动等也与细胞调节性的体积改变有关,如分裂间期细胞体积的增加。
图1 图2 图3
(1)图1实验开始时细胞吸水体积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图1结果说明RVD过程中有_____________的参与。依据材料中划线部分推测:在此过程中有其他_____________(填“阳”或“阴”)离子的流出,导致膜电位不发生变化。
(3)RVI期间,存在运出细胞的阳离子、此阳离子与Na+利用其他膜蛋白反向共转运。根据图3结果可推知此离子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信息,请在答题卡的图中标出参与RVI过程的转运蛋白(用僵表示)及其运输的物质,并用箭头标明运输方向。
(5)请概括当外界溶液浓度改变后,细胞体积维持基本稳定的机制。_____________
18.(11分)紫茎泽兰根、茎、种子皆可繁殖且能产生多种化感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生长,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植物。在防除过程中,紫茎泽兰残体亟待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紫茎泽兰入侵会造成_____________降低或丧失,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性。
(2)以紫茎泽兰为原料,野外就近接种可降解化感物质的高温纤维梭菌(最适温度60~65℃)进行堆肥发酵,检测堆肥温度和堆肥基质中两种主要化感物质含量变化,如图1。
图1
据图推测5~10天化感物质含量下降速率最快的原因:一方面_____________一方面_____________,有利于化感物质的快速分解。
(3)将未经堆肥(UA)和经过堆肥(CA)的紫茎泽兰浸提液加入灭菌土壤中,接种三种土壤真菌后检测生长情况,如图2。
图2
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将UA组、CA组紫茎泽兰风干粉碎后加入到种植有玉米幼苗的土壤中,60天后检测发现UA组玉米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而CA组则显著高于对照。
(4)与上述研究相关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多选)
A.堆肥过程中堆肥基质的有机物总量增加,肥力增强
B.发酵初期堆肥温度升高有利于堆肥中杂菌的消毒和灭菌
C.发酵初期堆肥温度升高有利于高温纤维梭菌占据竞争优势
D.堆肥发酵可分解紫茎泽兰的根、茎、种子,降低其扩散的风险
E.堆肥发酵可减弱化感物质对农田生物群落其他生物的危害
F.无害化的紫茎泽兰还田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19.运动一定时间之后,机体表现出运动耐力下降的现象。研究者进行实验探究上述现象的机制
(1)高强度运动初期时,氧气与[H]在_____________(场所)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此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持续高强度运动消耗大量氧气,使肌细胞处于低氧环境。
(2)研究表明P酶通过提高氧化磷酸化强度进而提升运动耐力。AR蛋白可将乳酸转移至P酶特定氨基酸位点(乳酰化修饰)。研究者用小鼠进行持续高强度运动模拟实验,检测肌细胞中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
①据农中数据推测持续高强度运动诱发__________,减弱骨骼肌氧化磷酸强度,使运动耐力下降。
②敲除小鼠AR基因,进行持续高强度运动模拟实验,发现P酶活性始终高于野生型。
研究者用小鼠肌细胞进行如图1中实验,推测:AR蛋白使P酶336位氨基酸发生乳酰化修饰,依据是__________。
图1
(3)H蛋白是细胞中的氧含量感应蛋白,可感应氧气含量变化从而调控AR蛋白降解。研究者进行图2中实验并检测AR蛋白、H蛋白含量。
图2
由结果可知,持续高强度运动导致AR蛋白含量升高的原因是持续高强度运动使肌细胞氧气浓度下降,__________,AR蛋白含量升高。
(4)上述研究揭示了持续高强度运动后运动耐力降低与AR蛋白、P酶、氧化磷酸化的关系。有研究表明氧化磷酸化过程会有活性氧产生,超过一定水平后诱发细胞凋亡。有人认为AR蛋白表达量较低的人运动耐力强,适宜做长时间持续高强度运动。结合本研究评价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20.(13分)贾第虫是寄生于人畜肠道内的单细胞动物,能依靠端粒酶维持端粒长度,反复传代呈现“永生化”。
(1)端粒是__________两端的DNA—蛋白质复合体,正常情况下会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逐渐截短,最终损伤端粒内侧正常基因,使细胞活动趋于异常。贾第虫端粒酶由RNA和逆转录酶组成,能以RNA为__________催化合成新的端粒DNA序列,T区是逆转录酶的RNA结合功能域。
(2)研究者筛选出多种能与T区结合的蛋白,其中蛋白Z为贾第虫特有。通过图1所示实验进行验证(Myc和HA是已知短肽)。
③为验证各组动物细胞均表达了相应的融合基因,可对__________进行电泳后,做抗原—抗体杂交检测。
②通过比较__________两组的__________抗体的检测结果证实T区与蛋白Z能够结合。
(3)研究者根据蛋白Z的基因序列设计核酶基因表达载体转染贾第虫,核酶可特异性结合并剪切Z基因的mRNA。检测贾第虫体内端粒酶活性,结果如图2。
图2
①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原理是:端粒酶可将重复序列—(TTAGGG)连续加到寡核苷酸序列二(AATCCGTCGAGAGTT)的3'末端合成端粒DNA序列;根据__________设计引物对端粒DNA序列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产物;端粒酶活性越大,电泳条带__________。
②检测还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转基因贾第虫的端粒缩短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贾第虫数量显著增加而转基因贾第虫数量无明显变化。
结合图2结果;解释贾第虫“永生化”的原因。__________
(4)基于上述实验,提出一个研发贾第虫病特异性药物的方向。__________
21.(12分)栽培水稻(二倍体)主要有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两种类型,二者育性均正常,杂交可以产生具有杂种优势的后代,但远缘杂交带来的杂种不育现象,严重限制了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人员对杂种不育的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
(1)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每一代植株的花粉育性。亲本花粉育性正常,F1花粉一半不育,F2植株花粉可育与一半不育之比为1:1。
请写出F1产生的雌配子种类数及比例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非洲栽培稻与花粉育性相关的基因G。
①将非洲栽培稻的一个G基因敲除(基因型记为Gg)并自交,后代中GG、Gg、gg的个体数之比为107:123:16。
以上结果可知,Gg个体产生的不含____________基因的花粉育性极低(不育)。
②Gg做母本与亚洲栽培稻杂交,F1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
③观察发现gg个体花粉全可育。综合以上信息可知在花粉半不育性状产生中,G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Gg细胞中转入一个G基因,整合至染色体上,获得的转基因个体花粉育性有大幅度提高,则G基因被转入的位置及花粉可育的占比是:位置一及占比____________;位置二及占比____________。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二
生物参考答案
2024.5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70分)
16.(10分)
(1)信号
(2)①促进
②无 无 有
(3)探究ERF能否通过激活启动子来调控自身的表达 反馈
(4)共同
17.(13分)
(1)细胞内渗透压高于细胞外渗透压
(2)酪氨酸激酶 阳
(3)H+ 与高渗溶液处理相比,高渗溶液+DIDS处理,抑制HCO3-运出细胞,胞外pH降低,可知胞外H+浓度提高,表明与Na+反向共转运的离子是H+
(4)
(5)外界渗透压改变后,细胞通过体积改变诱发细胞代谢改变,进而诱发离子出入细胞,细胞吸水或失水,进而使细胞体积趋近于原体积
18.(11分)
(1)生物多样性 稳定
(2)高温纤维梭菌数量较多 堆肥温度达到高温纤维梭菌的最适温度,使其代谢旺盛
(3)堆肥处理降低了紫茎泽兰(浸提液)对三种土壤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4)CDE
19.(11分)
(1)线粒体内膜
(2)①P酶乳酰化修饰使其活性降低
②四组实验中只有第Ⅱ组P酶乳酰化,P酶活性最低,第Ⅳ组(氨基酸替换)实验结果与Ⅰ、Ⅲ组相近
(3)H蛋白感应(氧气浓度下降)并减弱对AR蛋白的降解作用
(4)合理,持续高强度运动时,AR蛋白表达量低,抑制P酶活性能力较弱,可促进肌细胞氧化磷酸化反应,可以提高运动耐力。
不合理,持续高强度运动时,AR蛋白表达量低,抑制P酶活性能力较弱,导致活性氧积累,易诱发肌细胞凋亡,因此高强度运动时间过长有可能损伤肌肉细胞。
20.(13分)
(1)染色体 模板
(2)①总蛋白
②乙、丙 抗Myc
(3)①序列一、二(重复序列和寡核苷酸) 数目越多
②Z蛋白可通过结合T区提高端粒酶活性,从而维持染色体端粒的长度,促进贾第虫反复传代
(4)研发抑制Z蛋白或T区活性的药物;研发抑制Z蛋白与T区结合的药物
21.(12分)
(1)两种、1:1
(2)G
②两
③杀死不含G基因的雄配子(保护含G基因的花粉)
(3)被转入到原G基因的非同源染色体上,3/4
被转入g基因所在染色体上,1(或比例介于0.75-1之间)
检测指标
运动0min
运动30min
P酶相对活性(%)
100
35
P酶乳酰化水平(%)
9
7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B
B
A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A
D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及答案,共12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东城区2024年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共12页。
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Word版无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野生型马铃薯大多自交不亲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