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重难点15: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原卷版).docx
    • 解析
      重难点15: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解析版).docx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01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02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03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01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02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15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原卷版docx、重难点15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情一览
    命题趋势
    翻译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句子意思的能力,学生应当从语句内容、意思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将古代汉语转化现代汉语的表达。
    新高考卷考查叙述性语句翻译时,通常会设置一至两个陌生词汇,学生可根据前面讲义中的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来翻译。
    两个句子均为叙述性语句,每句4分。主要采分点有: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设问形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解题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与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做题步骤如下:
    读题,根据分值,猜测句子设置的采分点。
    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
    试着翻译句子,尤其是额外关注采分点。
    翻译“六字法” 留、删、换、调、补、变。
    整理答案,形成文字。
    注意:
    1.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合乎文意,明白晓畅
    3.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
    4.避免出现“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2023新高考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重难点突破: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4分)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4分)
    第一步:审题,根据分值,猜测句子设置的采分点。
    一般来说,一个句子设置三个采分点,每点一分,剩下一分句子通顺分。
    (1)题关键词语有“骄侮”“是以”“先”等。
    (2)题关键词语有“请”“一隅”“审”“信”等。
    第二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
    (1)位于材料一第二行,大意是: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
    (2)位于材料一第四行,大意是: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
    第三步:试着翻译句子,尤其是额外关注采分点。
    翻译“六字法” 留、删、换、调、补、变。
    (1)“骄侮”有“骄傲轻慢”的意思。“是以”即“以是”,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翻译成“因此”,。“先”,本为方位词,表示“前面”,在文句中带有宾语“之”,明显是作动词用,联系到文段前面说“高赫为赏首”,指奖赏群臣时把高赫放在第一个,直译就是“把他放在前面”。另外“无有不骄侮之意者”,翻译时应该注意其中的双重否定及结构的层次关系。
    (2)“请”现代汉语常见义项是“请求”,而文言文中通常表示要求对方允许实施某一动作行为,相当于“请允许”的意义,文句中的“请”当作如此翻译。“一隅”指一个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引申有“片面”的意思。“审”有“详细考察”的意思。“信”当翻译为“真实”。
    第四步:整理答案,形成文字。
    (1)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
    (2)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
    作答步骤
    第一步:审题,根据分值,猜测句子设置的采分点。
    第二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
    第三步:试着翻译句子,尤其是额外关注采分点。
    翻译“六字法” 留、删、换、调、补、变。
    第四步:整理答案,形成文字。
    文言文阅读
    (一)(2023全国乙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1.BFG 2.A 3.D 4.(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
    “遇之无礼”的主语是“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
    “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
    “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
    故断句处为:BFG。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
    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
    B. “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来进去。
    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C.正确。
    D.“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
    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文中“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是让曹君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由重耳自己杀掉示众,且并没有说要“大开杀戒”。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返”通“返”,返回;“无礼”,无礼之人;“首”,第一个。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遗”,送给。
    参考译文: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二)(2023新课标I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5.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9.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5.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6.B 7.D 8.(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 9.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
    “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
    “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解说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并非只是吴汉的战例。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2)“出奇”,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变”,变化。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二)(2024·吉林·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贞元十四年,以进士就试。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元和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十三年冬,召还京师。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材料二:
    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朝廷A文字之职B无不首居C其选D然多E为排F摈G不得H用其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袖,用袖子笼着,“函梁君臣之首”的“函”指用匣子装,两者用法相同。
    B.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素,指平时,向来。与现在所说的“我行我素”中的“素”词义不相同。
    D.穷,文中与“达”相对。与《滕王阁序》“穷且益坚”的“穷”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干谒拜见顾况。顾况看了白居易的文章后,以礼相待,青睐非常。
    B.白居易应考进士做官,章武皇帝察纳雅言,下诏令他入翰林院担任学士。
    C.白居易上书议论政事,当权者憎恨他言辞尖锐,将白居易贬为江表刺史。
    D.白居易通信交好元稹,二人互为知己,没有因为远隔数千里而中断来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稹会居易于峡口,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
    (2)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14.结合两则材料,若为白居易撰写一则人物短评,请简要列出评价要点。
    【答案】10.BDG 11.C 12.C 13.(1)元稹和白居易在峡口见面,摆设酒宴吟诗,依依不忍告别。(2)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等待的是时机。 14.①富有才华,精于诗文。 ②正直敢言,极力奏谏。 ③志向远大,文以载道。 ④重情重义,珍视友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朝廷内关涉文字的职务,白居易无不首当其选,然而大多被排斥,不能施展他的才干。
    “朝廷文字之职”是偏正结构,不断开,此句为句子的主语,可以在后面断开,B处断开;
    “居其选”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且“然”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D处断开;
    “多为排摈”是被动句,与“不得用其才”主语都是白居易,G处断开。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用袖子笼着,用匣子装。句意:他用袖子笼着自己写的一些文章。/用匣子装着梁国君臣的脑袋。
    B.正确。
    C.错误。两者都是“平时、向来”。句意:适逢有个向来厌恶白居易的人。/指不受外界影响,按自己向来的行事方式去做。
    D.正确。不得志,与“达”相对。句意:不得志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不得志时志向反而更加坚定。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当权者憎恨他言辞尖锐,将白居易贬为江表刺史”错,原文是“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是执政者厌恶他越职言事、多言,才上奏将他贬为江表刺史。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会”,见面,会见;“会居易于峡口”,状语后置句,“于峡口会居易”;“置”,摆设;“诀”,告别。
    (2)“仆”,我;“不肖”,不贤;“师”,以……为师/鉴,或向……学习。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白居易富有才华,精于诗文,他在少年时就凭借文章受到顾况称赞“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白居易正直敢言,极力奏谏。他创作了许多含有讽喻之意、针砭时弊的诗歌,也流传到了宫中。强盗杀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议论。
    白居易志向远大,文以载道,诗文针砭时弊“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他入世之初,常存兼济天下之心。
    白居易重情重义,珍视友情。他与元稹两人虽远隔千里,却书信不断,会面时“恋恋不能诀”,离别难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十五六岁时,他用袖子笼着自己写的一些文章,前去拜见著作郎吴人顾况,顾况有文才,后辈的文章没有让他满意的。他看了白居易的文章,不由得到门口迎接,以礼相待,说:“我以为这种文章已经绝迹了,却又得到了你。”贞元十四年,应考进士。从任秘节省校书郎到任职京都,所写的一百多首诗歌,都含有讽刺比喻的意思,针砭时弊,补救政事的缺漏。受到那些有志有识之士的赞赏,并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召他入翰林院任学士。元和十年七月,强盗杀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议论他冤枉,请求迅急捕贼以雪国耻,执政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适逢有个向来厌恶白居易的人,指摘白居易,说他华而不实没有操行。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元和十三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师。凡是朝廷内关涉文字的职务,白居易无不首当其选,然而大多被排斥,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元稹在通州,二人互相做诗赠答,不因远隔数千里而中断来往。十四年(89)三月,元稹和白居易在峡口相会,摆设酒宴吟诗,依依不忍告别。
    材料二:
    微之,古人说:“不得志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被重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其余的杂律诗,有的是为一时一物所引起来的,有的是为一笑一吟所激发出来的。都是随意成章,并不是我平生所重视的,只是在亲戚朋友聚合离散之间,用它排除离别之苦,增加聚会欢乐的。
    (三)(2024·广东佛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瞻,难瞻则失亲。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
    材料二: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岂有能大而不能小乎?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性有宽急,故宜有大小。宽弘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办于己。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小者也。以实理宽急论辩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节选自《人物志·材能》)
    1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卫之去A齐B不远C君D不若使人问E之F而固贤者G也H用之未晚也。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指完美、十全十美,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全”词义相同。
    B.任车,文中指装载货物的车,与下文宁戚乘坐的“后车”意思不同。
    C.权,衡量、比较,与《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权”词义相同。
    D.治,指治理,与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中的“治”词义不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尺长的树木必定会有节结,一寸大的玉石必定会有瑕疵,即使古代圣贤——尧、舜、禹等,也有受人诋毁之处。
    B.君子得到人民拥护,不贤的人失去亲情,其根本在于要求不同,君子用义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一般标准要求别人。
    C.齐桓公没有接纳群臣的建议,不调查宁戚品行就准备对他加以重用,是因为担心会查出宁戚的小恶从而失去人才。
    D.材料二将性情宽宏的人与急狭的人进行对比,认为前者意义价值更大,因为性情宽宏的人能统筹大事,治理郡国。
    ※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2)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
    19.学校将举行模拟招聘会,请从招聘者或应聘者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材料对你的启发。
    【答案】15.CFH 16.C 17.C 18.
    (1)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
    (2)如果能用来烹煮牛犊,则怎么会不能用来烹煮小鸡呢? 19.
    聘用者:①要善于发现并用人的长处。②不以大小判断人才,要知人善任。
    应聘者:①要善于展示自己的优点。②明确自己的能力和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去”与“齐”形成动宾结构,A不断开,“不远”是“卫之去齐”的补充说明,B不断开,C断开;
    “君不若使人问之”中“君”为主语,其后为谓语部分,主谓之间不必断开,“之”与“问”构成动宾关系,之间不断开,所以DE不断开,F断开;
    “而固贤者也”构成判断句,单独成句,G不断开,H断开。
    故选CFH。
    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以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用十全十美的标准举荐人必然很难。/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B.正确。“后车”,副车,侍从所乘的车。
    C.错误。动词,衡量、比较/名词,权力。句意:权衡后而用他的长处。/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
    D.正确。动词,治理/形容词,社会安定、太平(跟“乱”相对)。句意:因此能治理大的郡国。/无所作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C.“是因为担心会查出宁戚的小恶从而失去人才”错误。结合原文“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可知,齐桓公不调查宁戚品行就准备对他加以重用,原因是他认为如果君主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会失去天下贤士。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饭”,动词,喂养;“饭牛居车下”,状语后置,正常顺序应是“居车下饭牛”;“疾”,形容词,强,这里指声音大。
    (2)“若”,如果;“烹”,动词,煮;“犊”,名词,牛,牛犊;“岂”,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本思想观点及实践运用能力。
    由材料一的观点“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所以“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可知,对于聘用者,聘用人才要善于用人的长处;对于应聘者,要善于展示自己的优点。
    由材料二的观点“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可知,人才没有大小之分,各自有其适合的位置,所以应聘者要明确自己的能力和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对于聘用者,不要以大小判断人才,应该根据人才的特点,安排适合的位置,知人善任。
    参考答案:
    材料一:
    用十全十美的标准举荐人必然很难,这是事物的实情。有人用不爱儿子的名声诋毁尧,用不孝顺父亲的称号诋毁舜,用内心贪图帝位来诋毁禹。由此看来,事物怎么能十全十美呢?所以,君子要求别人按照一般的标准,要求自己按照义的标准。按照一般的标准要求别人就容易得到满足,容易得到满足就能受别人拥护。不贤德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要求别人按照义的标准,要求自己按照一般的标准。按照义的标准要求别人就难以满足,难以满足就连最亲近的人也会失去。一尺长的木头也有节疤,一寸的玉也会有瑕疵。先王明白世界的万事万物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在选择事物的时候往往先看它的长处。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后,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要接见他。宁戚进见齐桓公,告诉如何桓公治理国家。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人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权衡后而用他的长处,这是恰当的举用。
    (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
    材料二:
    有人说:“人的材质有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的,犹如可以容得下大牛的鼎不能用来烹煮小鸡。”在下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怎么会有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的道理呢?凡是提出能做大事而不能做小事的论点的人,是出于人的性格有宽宏和急躁之分。性格有宽宏和急躁之分,因此适合可做的事有大、小之别。性情宽弘的人,适宜治理郡国,能够使下属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自己进行统筹后成就事业。性情急躁的人,适宜治理方圆百里的小县,各种琐碎小事都由自己处理。然而郡国与县乡相比较,只是不同内涵上的大小。从实际治理时区分宽宏和急躁的性格的角度来论证,则应当表明能力大小不同而所适宜的职位也不同,不能说能治理大地方的人不能治理小地方。至于说小鸡与大牛,只是不同内涵上的大小,因此所用的鼎也就有大小之别。如果能用来烹煮牛犊,则怎么会不能用来烹煮小鸡呢?因此能治理大的郡国,则也能治理小的郡县。由此而推论,人才的使用各自有其适合的位置,并非仅仅是靠区分概念上的大小。
    (节选自《人物志·材能》)
    (四)(2024·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荧(惑乱),疾讽诵,谨伺(等候)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寝,务种树;织葩屦,结置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跄(小步快跑),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
    材料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2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教也B者C义之大者也D学也E者F知之G盛者也。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谷,古来说法不一,一指稻、麦、黍、菽、稷,另指麻、麦、黍、菽、稷。
    B.如,动词,到、往,与《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的“如”词义相同。
    C.颜色,此指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意思相同。
    D.学者,指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尊师不在于日常言行中对老师的态度,而在于虚心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B.材料一认为,天子祭祀先贤,让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跟他并列站立,用以表示敬学和尊师。
    C.材料二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做不成忠臣、孝子,获得尊荣显贵,是因为未能通过学习来明白理义。
    D.材料二认为,老师施教于学生,不会计较学生地位高低、财产多少,而是重视学生对道义的态度。
    ※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2)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4.“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即完善自我。在作者看来,“成身”能带来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20.CDF 21.C 22.A 23.(1)有所得时不显露骄色,有所失时不面露惭意,一定(通过学习)恢复自己的天性。
    (2)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大学者、名士,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24.“成身”带来的好处:①做子女的不用指使便对父母自然孝敬了。②做臣子的不用命令便自然对君王忠诚了。③做君王的不用勉强便自然公正了。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老师,是最高尚的人;学生,是知识最丰富的人。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两句在句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判断句,所以应在“教也者”和“学也者”后面断开,即在CF处分别断开。
    “义之大者也”后,D处断开。
    故应在CDF处断开。
    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均为“到、往”;句意:进山林。/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飘来飘去。
    C.“意思相同”错误。“脸色/容貌”;句意:脸色和悦。/暮去朝来我也容貌衰老。
    D.正确。均为“求学的人”;句意: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尊师不在于日常言行中对老师的态度”错误。由原文“生则谨养,谨养之道……疾趋跄(小步快跑),必严肃”可知,这些都是从日常行为中对待老师的态度来表现尊师。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矜”,动词,显露骄色;“反”,通“返”,返回、恢复;“其”,自己的。
    (2)“……者……也”,判断句;“疾”,努力、极力;“为”,成为;“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未尝有之也”,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可知,“身成”就会使做子女的不用指使便对父母自然孝敬了。
    由原文“为人臣弗令而忠矣”可知,“身成”就会使做臣子的不用命令便自然对君王忠诚了。
    由原文“为人君弗强而平矣”可知,“身成”就会使做君王的不用勉强便自然公正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但凡学习,一定要务求学业进步,心中没有疑惑。努力背诵诗文,谨慎地听取老师所教的内容,注意在老师欢愉的时候去求问书本中的意思,顺应老师的教导,不忤逆老师的意愿,回去后思考老师所讲的话,探求明白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时时对它做出分辨、议论,用来论述道理,不随随便便地做出申辩,而是一定符合法度,得到所学没有骄傲,失去所学不会羞惭,这样一定会返回人性的根本。老师活着的时候就要谨慎小心地侍奉,侍奉的方法,以顺应老师的心意为最重要;老师亡逝了就应恭敬地拜祭,拜祭的方法,是在时令节日把拜祭作为要务。这是尊师的行为。治理场圃,努力灌溉、种树;织麻鞋、网具,捆蒲草苇叶;到田野上为耕耘土地出力,种植五谷;进山林,入河泽,打鱼捉鳖,猎取鸟兽。这是尊师的行径。察看老师的车马,小心地为老师驾御;使老师所穿的衣服能合适,务求使老师能穿夏轻冬暖的衣服。置办饮食,一定要清洁卫生;要善于调味,务使食物丰富可口;对老师一定要恭敬,和颜悦色,审慎自己的言辞;在老师面前行走要快而有节奏,一定要严肃庄重。这也是尊师的行径。
    所以老师,是最高尚的人;学生,是知识最丰富的人。最高尚的事莫过于做对人有利的事了,对人有利的事没有比教育更有利的了。知识丰富比不上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要完善自身又比不上学习。完善自身就会令当子女的不用驱使便去尽孝,当臣子的不用命令就会尽忠,当君主的不用强权就能使天下平定。所以子贡问孔子:“以后人们将怎样称赏先生呢?”孔子说:“我有什么值得来提及的呢?我只是不停止、不松懈,就是喜好学习而不觉得它厌烦,喜欢教会别人而不觉厌倦,只是这样罢了。”天子进太学去祭拜先人,就不把曾经当老师的人作下人看待,而是与他们齐列。由此可见敬学与尊师的行为。
    材料二: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五)(2024·河南郑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25.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恶A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2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
    2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2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29.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25.BDF 26.C 27.C 28.(1)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29.不同。材料一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太宗宽仁治天下的典型事例。材料二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太宗求取美名的手段,不合圣人常法。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人说:罪大恶极的人,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来统治他,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
    “恶极”与“罪大”结构相同,为并列成分,在此处作主语,为强调主语的特殊地位,在主语后停顿,故在B处断开。
    “小人”是句子的宾语,故与“诚”之间不能断开;“矣”,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故在D处断开。
    “以”,表目的,“临之”是“施恩德”的目的,“以”字连接,中间不能断开;“可使”后省略宾语“他”,与下句语义关联,应断在下句。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2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不愿苟且偷生。/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C. “意思相同”错误。贼,文中用作动词,引申为窥测。/伤害。句意: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D.正确。乌,哪里。/像乌鸦一样。句意: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像乌鸦一样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错误。根据材料二“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做到了,作者用“此岂近于人情哉”反问,实际是作者所批驳的荒谬之处,而非“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期”,期限;“诣”,到;“后”,晚到、晚回;“嘉”,赞扬,赞赏。
    (2)“是以”,因此、所以;“本”,依据;“逆”,违背;“干”,求取、钓取、沽取。
    2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选自《新唐书》,根据“然其天姿仁恕”“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可知,本段内容是对太宗用宽和仁厚治理天下的治国理念的称颂,本段借“纵囚”一事,是为了表现唐太宗的仁爱宽容。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意为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可知,欧阳修对于“纵囚”一事持批判态度,认为“纵囚”不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不符合圣人治理理念,是太宗用来求取美名的手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
    材料二: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的。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统治他,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六)(2024·重庆·重庆市石柱中学校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 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 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美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 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 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3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后作G不足以用自食也
    3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 指从事, 这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中的“事”词义相同。
    B.归,指亲附,这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中的“归”词义相同。
    C.本,指事物的根本,与《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D.贵,指崇尚,这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用法相同。
    3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管仲看来,治理国家要先使人民富裕,这样才易于治理,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让田地荒芜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B.管仲认为,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C.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这说明他理解中的天是自然之天,未明白管仲真正要表达的是统治者应以民为天。
    D.晋文公同咎季对话,并将对话内告知车夫,在车夫的建议下,他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要修建屋室也不能以耽误农事为代价。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34.两则材料关于治国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30.CEG 31.B 32.D 33.(1)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君主的重大事务,是治国的(根本)途径。(2)百姓亲附他(社会)就安定,辅助他(国家)就强盛,指责他(统治)就危险,背叛他(政权)就覆亡。 34.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国要首先使人民富裕,要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今从事工商业和制作奇巧之物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不足够来维持自家生活。
    “为……者”意为“从事……的人”,“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故C处断开;
    “而”字连接“一日作”和“五日食”,中间不断开,故E处断开;
    “农夫终岁之作”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故G处断开。
    综上,CEG处断
    3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舍弃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从事工商业。/请允许我遵从您说的话去做。
    B.“词义相同”错误。亲附。/称赞。句意:是人民亲附(这个国家)的原因。/天下就会归顺在仁者的统治之下。
    C.正确。句意:事物的根本确立了原则和方法也就由此产生。/每种事物都有起端和末端。
    D.正确。句意:崇尚天。/不崇尚难以得到的货物。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D.“在车夫的建议下”理解有误,从原文“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可以看出,晋文公的命令并非在车夫的建议下下达。
    故选D。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粟者,王之本事也”,判断句,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务”,事务;“道”,途径。
    (2)“与”,亲附;“非”,指责;“背”,背叛。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和材料二“美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可概括: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国要首先使人民富裕,要重视农业生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治国的规律,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以后再治理他们。
    从前,历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推崇它。一切治国的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工商业和华丽奇巧之物,禁止了工商业和华丽奇巧之物那么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必然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得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家富裕则军事强大,(国家)军事强大则战争取胜,(国家)战争取胜则土地更加广阔。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使人口增多、使军事强大、使国土增广、使国家富裕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工商业,禁止奇巧之物,而做有利于农事的事。现今从事工商业和制作奇巧之物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不足够来维持自家生活。这样那么人民就放弃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从事工商业。舍弃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从事工商业,那土地就荒芜了而国家也就贫穷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吃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王业。粮食,是人民亲附(这个国家)的原因;粮食,是财富得以聚集的原因;粮食,是领土得以开拓的原因。粮食一多那么天下的物产就都来了。粮食,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君主的重大事务,是治国的(根本)途径。
    材料二:
    孔子说:“君子必须致力于事物的根本,事物的根本确立了原则和方法也就由此产生。”如果根本不正那么它的枝末就一定会偏斜。一开始就不昌盛的最终必定衰亡。河间献王认为:“管子说:‘(百姓)粮仓里粮食充足,才知道礼法节义。吃穿充足,才能知道荣誉和耻辱。’”丰美的谷物,是国家昌盛,国中男女面貌姣好,礼义能够被践行,人心能够安定的原因。《尚书》中的“五福”以“富”为开始。子贡问孔子如何施政,孔子说:“先让老百姓富裕,让他们富裕以后再教化他们,这是治国的根本。”
    齐桓公问管仲说:“做君主的应崇尚什么呢?”管仲说:“崇尚天。”桓公抬起头来看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空,当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他(社会)就安定,辅助他(国家)就强盛,指责他(统治)就危险,背叛他(政权)就覆亡。”
    晋文公去见咎季,(看到)他的家庙紧靠在西墙下,晋文公说:“谁住在您的西边?”咎季回答说:“是君王的老臣。”晋文公说:“向西边扩建您的住宅。”咎季回答说:“我忠于职守,但比不上老臣的功劳,老臣的墙坏了却没有再修筑。”晋文公问:“为什么不修筑呢?”咎季回答说:“一天不种庄稼,一百天都得不到吃的。”晋文公出门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车夫,车夫在车旁叩头说:“君王的英明,是群臣的福气。”晋文公于是就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不准滥修宫室,来妨害百姓的住宅,要按一定的时间修建屋室,不准耽误农事。”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
    设题角度
    2023
    新高考Ⅰ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重点实词:骄侮,意动:先,虚词:唯,固定句式:是以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重点实词:请、一隅、审、信
    新高考Ⅱ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重点实词:却、得、缓辔
    句式:固定不亦---乎------
    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重点实词:出奇、不意
    代词:斯
    2022
    新高考Ⅰ卷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古今异义词:岁 关键虚词:且
    固定词语: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与、去
    关键虚词:以
    新高考Ⅱ卷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重点实词:勇鸷 关键虚词:数、鲜
    句式:省略句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多义实词:让 古今异义词:军师
    句式:固定句式
    2021
    新高考Ⅰ卷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多义实词:患、赇、密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
    活用实词:忠、佞
    新高考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互市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 虚词:遂
    相关试卷

    重难点04 信息类文本分析重要词语与句子作用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04 信息类文本分析重要词语与句子作用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04现代文阅读I之分析重要词语与句子作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04现代文阅读I之分析重要词语与句子作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专练 重难点11 文言文翻译: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热点·重点·难点】专练 重难点11 文言文翻译,文件包含重难点11文言文翻译-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docx、重难点11文言文翻译-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难点11文言文翻译-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重难点11文言文翻译-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原卷版+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翻译的总原则是“信、达、雅”,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重难点15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新高考专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