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得分______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023年10月28日,青海省首趟“铁海联运”国际班列顺利编发开行,打通“青货出海”新通道。青海省内企业可直接在西宁综保区订船订舱,货物进入综保区集拼、装箱,快速办理入区退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青海省首趟“铁海联运”国际班列到达的港口最有可能是( )
A. 大连港B. 青岛港C. 上海港D. 广州港
2. “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后,下列不属于对青海省企业发展有利的是( )
A. 企业可以直接在西宁进入综保区集拼、装箱,快速办理入区退税,提高运输效率
B. 企业可以减少转换环节、降低运输、人工等费用,节约物流成本,从而提高利润
C. 企业可以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D. 将进一步助力清洁能源、轻工业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不断壮大产业集群、促进通道贸易
【答案】1. B 2.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青海省首趟“铁海联运”国际班列可以从西宁出发,经过兰青线、陇海线、再经铁路运到青岛港;也可以从西宁经过兰青线、包兰线、京包线、京哈线、哈大线到大连,但是比到青岛距离长;上海港、广州港距离西宁较远。综上所述,青岛港是最有可能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此次班列编发首次采取“区港联动”模式,即本土货物实现从西宁综合保税区装箱直达青岛港,随后海运至国外港口。“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后,省内企业可直接在西宁综保区订船订舱,货物集拼、装箱,快速办理入区退税。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帮助企业节约物流成本,继而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良性发展。西宁、青岛作为黄河两端城市,携手联动、铁海联通、区港联合意义重大。ABC不符合题意。青海轻工业产品较少,应该是特色农畜产品随着铁路出口,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铁海联运”班列的编发开行,将进一步助力清洁能源、青海特色农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不断壮大产业集群、促进通道贸易,形成“物流运输+通道建设+产业集聚+供应链服务”的现代物流运作体系,提升青海对外开放水平,真正在补链强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江苏宜兴市宜城西南郊一水库,建于铜官山山顶,主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相对高度达60多米,长520多米,库容量达520多万立方米,气势磅礴,成为人造“天湖”,有望成为重要旅游资源。下图为该水库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水库水的主要补给方式是( )
A. 大气降水B. 地下水C. 地表径流D. 人为抽水
4. 该水库的主要功能及放水时间是( )
A. 养殖 冬天B. 旅游 白天C. 防洪 夏天D. 发电 白天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建于铜官山山顶,主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相对高度达60多米,长520多米,库容量达520多万立方米”可知,该水库建在山顶上,大气降水直接补给量有限,排除A;比周边地势都高,地下水和地表径流补给少,排除BC;该水库库容量大,只有人为从山下水库抽水才能保证充足的水量,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由已学可知,该水库位于山顶,为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用电低谷时多余的电力把山下水库和河流的水抽到水库储存,待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其主要功能是发电。江苏省工业发达,白天耗电量大,为用电高峰,故该水库一般为晚上抽水蓄能,白天放水发电,这就形成了一块天然蓄电池,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电力,D正确;由材料“有望成为重要旅游资源”可知,修好后兼有旅游功能,但不是主要功能,B错误;位于山顶,基本没有养殖和防洪的功能,AC错误。故选D。
【点睛】利用电网中负荷低谷时的电力,由下水库抽水到上水库蓄能,待电网高峰负荷时,放水回到下水库发电的水电站,又称蓄能式水电站。
在我国乡村发展历程中,介于县城和乡村之间的建制镇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县城和乡村的投资。当前,县城对乡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愈发突出,镇逐渐成为城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下图示意广东某典型县域县—镇—村空间服务结构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线条越粗表示空间联系越强
5. 阶段Ⅱ的服务结构模式主要得益于( )
A. 建成区范围扩大B. 交通条件改善
C. 农业规模化推广D. 建制镇企业发展
6. 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Ⅱ的建制镇( )
A. 吸引村民就业比例降低B. 服务空间范围缩小
C. 医疗教育设施水平降低D. 商品交易类型减少
7. 当前建制镇服务乡村地区的现象主要出现在( )
A. 大城市的周边县B. 平原上以农业为主的县
C. 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D. 行政区划面积较小的县
【答案】5 B 6. A 7. C
【解析】
【5题详解】
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县一镇一村的空间联系。读图可知,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Ⅱ县与镇的空间联系增强,村与镇的空间联系渠道由单一向多点多重联系转变,服务结构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B正确;与建成区范围变化、农业规模和建制镇企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CD。故选B。
【6题详解】
读图可知,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Ⅱ以建制镇为局域中心的半封闭式服务网络解体,县城对乡村的服务功能增强,这会使更多村民到县城就业,建制镇吸引村民就业比例降低,A正确;由于交通条件改善,建制镇之间联系增强,建制镇的服务空间范围可能会扩大,B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建制镇的医疗教育设施水平将有所提高,C错误;各建制镇之间及其与县城联系增强,建制镇的商铺进货渠道更通畅,商品交易类型不会减少,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由材料“介于县城和乡村之间的建制镇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由于交通不便,县城难以辐射县域大部分的乡村地区,仍然需要局域中心即建制镇发挥服务功能,C正确;大城市的周边县、平原上以农业为主的县、行政区划面积较小的县,建制镇的作用不显著,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高一级别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有可能有重叠现象。
下面是小明暑期参加地理研学时拍摄的两张照片。左图为位于山西省广灵县境内的一处黄土土柱林景观,顶部分布有一种特有的灌木——树梅,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右图为华北一处落叶松景观。通过查询资料可知,华北落叶松依靠种子传播,其种子和幼苗在生长发育期需要一定的遮阴条件。低密度落叶松林更新缓慢,林下草本植被茂密,不同密度落叶松林下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影响树梅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热量B. 降水C. 地形D. 人类活动
9. 低密度落叶松林更新缓慢,最主要原因是( )
A. 松密低,松产种数量少B. 蒸发强,林下水分少
C. 草本盛,夺松幼苗养分D. 光照强,无遮阴环境
10. 推断不同密度落叶松林下植被凋落物的厚度特征为( )
①低密度林下未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高于高密度林
②高密度林下半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低于低密度林
③低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小于高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
④低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大于高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8. C 9. A 10. B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联系材料“山西省广灵县境内的一处黄土土柱林景观,顶部分布有一种特有的灌木——树梅”可知,土林边缘地势陡峭,顶部相对平坦,利于水分下渗,土壤墒情好,土层相对较厚,利于树梅生长,微观尺度的地形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热量、降水都是大尺度的影响因素,土林小区域的热量、降水差异不大,不是仅有土林顶部生长树梅的原因,AB错误;树梅主要分布在土林的顶部,显然不是人类活动所致,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由材料“华北落叶松依靠种子传播,其种子和幼苗在生长发育期需要一定的遮阴条件”可知,由于松树密度低,松树产种数量少,种子数量的匮乏,是最主要的原因,A正确;蒸发强、林下水分少,草本盛、夺松幼苗养分,光照强、无遮阴环境,都会影响松树生长,但由于“华北落叶松依靠种子传播”,相对种子来说,影响更小,排除BCD。故选A。
【10题详解】
低密度林相比于高密度林,光照强,土壤温度高,微生物更活跃,凋落物更容易分解,未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低于高密度林,①错误;高密度林因为光照弱,土层温度低,半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低于低密度林,②正确;高密度林因为落叶松植株密度更大,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更大,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气候对植被的影响表现在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②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地形对植被的影响表现在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草原和荒漠;天山北坡为森林,南坡则没有。
横断山区由“七脉六江”构成,其中沙鲁里山脉是横断山区的中央山脉。受青藏高原抬升影响,沙鲁里山发育出了夷平面(经过长期剥蚀—堆积作用形成的准平原),后在气候变化下,逐渐形成了古冰帽遗迹(冰川侵蚀后形成的湖盆),但紧邻沙鲁里山的大雪山却少有古冰帽遗迹。横断山区生物资源丰富,南北动物混杂生活。下图示意横断山区及古冰帽遗迹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1. 沙鲁里山形成古冰帽遗迹的气候变化条件是( )
A. 降水持续增加B. 气温持续降低C. 气候冷暖交替D. 气候干湿交替
12. 推测大雪山少有古冰帽遗迹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较高B. 海拔更高C. 侵蚀明显D. 降水较少
13. 横断山区南北动物可以混杂生活的主要条件是( )
A. 山高谷深,南北走向B. 植被盖度高
C 地热丰富,雨热同期D. 人类活动少
【答案】11 C 12. C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古冰帽遗迹是冰川侵蚀形成的盆(洼)地,后蓄水形成的湖塘。冰期时,气温降低,沙鲁里山被冰川覆盖,冰川在夷平面形成冰帽,逐渐侵蚀形成盆(洼)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冰帽消失,盆(洼)地逐渐蓄水形成湖塘,形成古冰帽遗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古冰帽遗迹发育在夷平面之上。大雪山少有古冰帽遗迹,最可能是因为大雪山地区侵蚀作用显著,夷平面难以保存,缺少古冰帽遗迹发育的基本条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横断山区受河流侵蚀作用,山高谷深,受焚风效应影响,河谷地区垂直气候多样,且受南北走向山脉、河流影响,气候分布广,适宜不同生活习性的物种生存,使得南北动物可以混杂生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
湖泊沉积物储存了丰富的环境信息,已成为反演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材料。为了研究过去2000年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南部选取了多个湖泊,对湖泊沉积物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图1是研究湖泊的地理位置图,图2是公元0—2000年帕茹错湖泊沉积物粒度记录图(虚线为公元0—2000年的平均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青藏高原南部受下列哪种风的影响最弱( )
A. 东南季风B. 西南季风C. 西风环流D. 东北季风
15. 用于研究古气候湖泊沉积物钻取点及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湖泊中心,沉积物连续沉积B. 湖泊边缘,方便钻取沉积物
C. 湖泊中心,沉积物颗粒较细D. 湖泊边缘,沉积物连续沉积
16. 根据图文资料判断公元600—1400年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特征为( )
A. 变湿B. 变干C. 变暖D. 变冷
【答案】14. D 15. A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1可知,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西风环流都对青藏高原南部影响大,排除ABC;因青藏高原的阻挡,青藏高原南部受东北季风影响小,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由已学可知,研究古气候带湖泊沉积物一般要求沉积连续、厚度大、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湖泊中心区域水深,一般不会干涸,能保证连续沉积,且距离岸边远,受人类影响小,A正确;湖泊边缘可能受气候变化或人为干扰,未接受沉积或沉积层被破坏,BD错误;与沉积物颗粒大小无关,C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公元 600-1400年沉积物的粒度变化趋势为变大,说明湖泊水位由高变低,湖心距离河口变近,沉积的颗粒变大,说明当时气候变干,B正确,A错误;仅根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气候变暖或变冷,CD错误。故选B。
【点睛】通过合作研究发现,整体来看,过去两千年整个青藏高原温度变化存在冷暖交替的四个阶段:公元1-600年和公元1400-1900年偏冷,而公元600-1400年及20世纪偏暖,其中,公元600-1400年的“中世纪暖期”和公元1400-1900年的“小冰期”青藏高原不同区域降水变化存在南北反相位关系。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A国已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基本上靠天吃饭,农业产量起伏较大,粮食主要依赖进口。下图为A国简图。
(1)指出图甲景观最不可能在①②③④四城中哪个城市附近大规模出现并说明理由。
(2)分析A国面积较大,但粮食依赖进口的原因。
【答案】(1)④城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沙漠景观。
(2)A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山地、荒漠广布,耕地面积小;科技水平低,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因此,粮食依赖进口。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北非阿尔及利亚为背景,设置2小题,涉及自然景观及粮食问题等知识,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甲所示景观是沙漠。图中区域为北非地区,①、②、③三个城市都位于撒哈拉沙漠中,都可见甲景观(沙漠),而④城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一般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不能见到沙漠景观。
【小问2详解】
A国粮食依赖进口的原因应从气候、耕地、技术、自然灾害、人口等方面进行分析。由已学可知,A国国土面积虽然广大,但热带沙漠气候区面积大,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种植业;读图可知,A国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500米以上,山地、荒漠面积广,“已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耕地面积狭小;由材料“基本上靠天吃饭”可知,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粮食产量低;由材料“农业产量起伏较大”可知,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影响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不稳定;由已学可知,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国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多对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的需求大于生产,故依赖出进口。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海1号”位于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是一座深水座底式网箱。可以养殖黑鱼、真鲷、斑石鲷,预计年产鱼类15万斤。5G作为“耕海1号”智能化的主要支撑,推动渔业养殖、观光旅游、安全管控向智慧化、信息化转型,让传统海洋牧场所无法实现的“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成了可能,助力“蓝色粮仓”建设。平台采取第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运营模式,在国内首次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集成于一体,年可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下图为“耕海1号”景观图和5G控制平台图。
(1)指出“耕海1号”远海深水养殖方式的特点。
(2)推测5G“可视、可测”在海上深水养殖中的用途。
(3)简述“耕海1号”平台采取第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运营模式的社会经济意义。
【答案】(1)养殖环境广阔、养殖品种多样化。养殖技术要求高、环保要求更高,投资成本高。
(2)通过5G视频可以调整投喂位置、距离、下饵深度等,实现精准投喂,降低饲料浪费损失,减少用工成本;可实时测定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参数,助力养殖者科学养殖,降低养殖风险,提升渔业养殖效率,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3)形成完整的海洋产业链,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稳定性;促进产业技术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
【解析】
【分析】本题以远海深水养殖为背景,设置3道小题,涉及远海深水养殖特点及发展的意义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耕海1号”位于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四十里湾海域,可以养殖黑鱼、真鲷、斑石鲷,养殖环境广阔、养殖品种多样化。是一座深水座底式网箱,5G作为“耕海1号”智能化的主要支撑,养殖技术要求高、环保要求更高,投资成本高。
小问2详解】
5G作为“耕海1号”智能化的主要支撑,让传统海洋牧场所无法实现的“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成了可能,通过5G视频可以调整投喂位置、距离、下饵深度等,实现精准投喂,降低饲料浪费损失,减少用工成本;通过5G可实时测定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参数,及时调控,助力养殖者科学养殖,降低养殖风险,提升渔业养殖效率,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小问3详解】
“耕海1号”平台采取第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运营模式利于形成完整的海洋产业链,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第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稳定性;第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产业技术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增加产出;第一、三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第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其额济纳绿洲是保障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防线,具有重要的生态、政治和国防地位。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黑河中游地区用水量大幅增加,导致流入额济纳绿洲的径流急剧下降,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退化现象。为挽救额济纳绿洲,国务院于2000年8月开始实施黑河分水计划。通过东河、西河向下游输水。东河中下游是输水的主要目的地,输水优先保障东河下游绿洲及尾闾湖(东居延海)的生态需水;西河径流量主要用于上中游生态恢复及农业生产。目前,分水计划已实施20余年。黑河下游地区生态恢复取得了重要成就。图1为额济纳绿洲的东西河水系图,图2为2000—2020年植被面积变化图,图3为额济纳绿洲不同区域地下水埋深变化图。
(1)描述2000—2020年,东河流域上、中、下游地下水位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2)分析实施黑河分水计划后导致东河与西河地下水位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3)与2000—2010年相比,说明2010—2020年植被扩张明显加速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东河上游到下游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变化特征:上游地下水位保持不变,中下游地下水位上升。
(2)东河的径流主要保障下游绿洲及尾闾湖(东居延海)的生态需水,通过河道向两侧渗水不断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不断上升。 西河径流量主要用于上中游生态恢复及农业生产。2000-2015年农业规模扩大,河流取水多,农业生产耗水多,蒸发流失多,地下水位出现下降;2015-2020年农业结构调整,耗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3)植被恢复与扩张对输水有一定滞后性和累积效应,即输水初期植被恢复较慢,而随着输水时间和输水量的不断增加;2010-2020年,该区域地下水位上升,水量增多,绿洲植被恢复速度逐渐加快。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黑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植被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3可知,东河上游地下水位埋深最深,中游居中,下游地下水位埋深最浅,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位逐渐下降。 上游地下水位埋深在2.5米左右,保持不变,中下游地下水位埋深变浅,水位上升。
【小问2详解】
据材料可知,东河中下游是输水的主要目的地,输水优先保障东河下游绿洲及尾闾湖(东居延海)的生态需水,通过河道两侧的下渗,使河水不断的向地下水补充,地下水接受补充,水位不断上升。西河径流量主要用于上中游生态恢复及农业生产。2000-2015年随着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水不断增加,过度的用水加上蒸发流失多,使得地下水位出现下降;2015-2020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用水量减少,地下水开采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由于植被恢复与扩张对输水有一定滞后性和累积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明显的显现出来。即在输水的初期,植被恢复较慢,而随着输水时间和输水量的不断增加,植被恢复的较快;2000—2010年,开始实施黑河分水计划,植被恢复较慢,2010-2020年,随着输水时间和输水量的不断增加,区域地下水位上升,水量增多,绿洲植被恢复速度逐渐加快,扩张明显加速。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流域总面积46538平方千米。黄土塬是由不同等级的水系切割而成。塬面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生产场所,是城镇发展的主要载体。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城镇地域的扩展范围不同。黄土高原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小城镇对河流和河沟的水、土资源具有极大的依赖性,进而使早期城镇空间分布倾向于“川道优先”(川道是黄土高原上大山两边围拢着的河滩或平川)。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打井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河道污染以及水库和城镇供水系统建设,小流域水资源对城镇发展的约束力相对降低。下表为泾河流域上中下游黄土塬、城镇相关信息表。
(1)从流水侵蚀的角度,简述泾河下游地区黄土塬的数量多、平均面积小的原因。
(2)推测泾河流域唯一的地级市位于河流中游地区的原因。
(3)根据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提出黄土塬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答案】(1)相比上中游地区,下游降水较多,侵蚀更强;降水多,河流多;因流水侵蚀,河道不断地变长、变宽、变深,使得黄土塬不断变小、变多。
(2)中游地区黄土塬的数量相对较少,平均面积较大,平坦地区较为开阔,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扩展;随着打井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流域水资源对城镇发展的约束力相对降低,水资源较丰富,对城市发展的限制较小。
(3)可以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如免耕法,少耕法等,以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水土保持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解析】
【分析】本题以泾河流域上中下游黄土塬、城镇相关信息表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流水侵蚀作用、城市的区位及水土流失治理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流水侵蚀能力取决于流量、流速及河流的数量。由已学可知,径河干流由北向南注入黄河,由此可知,相比上中游地区,下游的雨季更长、降水较多,侵蚀更强;往南,降水多,河流发育更多,河流多,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强;随着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洪水期河流下蚀,洪水期后河流侧蚀,河道不断地变长、变宽、变深,多众多河流侵蚀下,使得黄土塬不断变小、变多。
【小问2详解】
读表可知,相对于上游和下游,中游地区黄土塬的数量(3.32条/平方千米)相对较少,平均面积(225.5平方米)较大,平坦地区较为开阔,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打井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河道污染以及水库和城镇供水系统建设,小流域水资源对城镇发展的约束力相对降低”可知,随着水源的增加,水资源变得更为丰富、对城市发展的限制较小,城市则趋于地形更为平坦开阔的广阔源面发展。
【小问3详解】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防治水土流失,就是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降水对地表的侵蚀,可以通过加大农业耕作技术的投入,如免耕法,少耕法等,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保护表土原生植被,以减少土壤侵蚀,增加下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求;黄土高原地形起伏大,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大,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走农林牧综合发展道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农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因此要防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离不开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提高农民水土保持的意识,要确保农民经济收益的同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让农民在保持水土的过程中从中受益。泾河流域
面积(平方千米)
黄土塬数量(条)
黄土塬平均面积(平方千米)
黄土塬平均密度(条/平方千米)
城镇总数(个)
各等级城市数量分布
上游
5349.4
7
83.6
13.09
16
3个镇
13个乡
中游
27136.33
9
225.5
3.32
51
1个地级市
2个县城、
14个镇、34个乡
下游
12769.38
23
80.2
18.01
75
2个县城
33个镇和40个乡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地理试卷高一期中联考pdf、地理答案高一春季期中联考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docx、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