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第1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第2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共20页。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 )《过秦论》)
    (3)屈原《离骚》中表达诗人内心美好、死而无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 赢粮而景从 ③. 贾谊 ④.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⑤. 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及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词:侣、麋鹿、赢、景、善、犹。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排列顺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本次展览300余件展品中,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
    ②上海天文馆坚持原创设计流程,引入最前沿的技术,创造最个性的体验
    ③设计团队根据主题内容创造体验的起承转合,进行叙述性的展示设计
    ④让观众成为故事的主角,参与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天文探索之旅
    ⑤为打造一流的新时代科技馆,创造沉浸式天文科教体验
    A. ⑤③①④②B. ②①⑤④③C. ⑤②①③④D. ②③④⑤①
    (2)小杜想写一篇论文《古诗词中的“物流”探微》,已搜集以下诗句,其中不能用以分析古代“物的流通”情况的一项是( )(2分)
    A.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B.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C.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D.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1)C (2)A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⑤句是第一句,为“上海天文馆本次展览”活动的目的,②句是活动设计的理念和思路,⑤②两句应排在一起,⑤句在②句之前,一起排在段落开头;
    ①句紧接着②句,介绍“本次展览300余件展品”的“原创”作品和“互动展品”的比例,故①句在第②句之后;
    ③④句则是另一层次的意思,具体介绍“叙述性的展示设计”及其目的,所以③④两句排在一起,③句在前,④句在后。
    故正确的排序为⑤②①③④。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诗意是“想要写一封书信让快马送去西天,但是白云深处何曾有过来客”。主要是诗人抒发主观的思念之情,而不是真实地托快马传信,不适合用来分析古代“物的流通”情况。
    B.诗意是“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讲到了荔枝由岭南运输到长安,涉及到古代具体地长途运输,适合用来分析古代“物的流通”情况。
    C.诗意是“一个驿站又是一个驿站,驿骑疾驰有如流星一般”。突出邮驿传递速度之快,适合用来分析古代“物的流通”情况。
    D.诗意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形容因为战乱,书信难得,抵得上“万金”,适合用来分析古代“物的流通”情况。
    故选A。
    阅读70分
    (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理想国,作为红楼儿女的栖息地,为红楼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需要强调的是,大观园,首先是为文学服务,其次才是为园林作传。这个特性,就决定了大观园只可能是“虚拟园林”,而不会是“现实园林”。因此,大观园的文学性要高于现实性,艺术性要高于生活性。
    ②为何曹雪芹会创造出一座“虚拟园林”呢?这固然有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但也不能忽略时代背景的影响。明清之际关于“虚拟园林”,或者说“纸上园林”,有许多的记载,很多文人都在思考园林的建造成本和传世价值。比如,文震亨《王文恪公怡老园记》中便说:“园林之以金碧著,不若以文章著也。”
    ③这一时期,大量的园记、园图、园诗开始出现。园林,除了具备独立的美学价值之外,还有附加的艺术价值——以文学和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高居翰认为,这些依托园林而作的记、图、诗,虽然都以园中景致为表现对象,却各有分工。“大抵来说一般是园记标明位置,园图摹写形貌,园诗阐发意韵。记、图、诗合而观之,即使园林已经湮没无存,仍可使人神游于其间。”比如拙政园,文徵明为之绘制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并为每一册页题诗一首,而且还撰写了一篇《王式拙政园记》,是典型的“记、图、诗”三位一体。
    ④同时代而稍晚于文徵明的文坛领袖王世贞,虽然建造了“宜花、宜月、宜雪、宜雨、宜风、宜暑”的弇山园,却不免思考现实园林的传世性,以及园林文字的持久性。其在《古今名园墅编序》一文中写道,古代的名园野墅,如“上林苑、甘泉宫、昆明湖、太液池”等,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只剩下些残砖碎瓦、绿野平泉。如果想要看一看园林之盛,游一游游园之乐,自然是不能够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通过文章记述来感受和想象而已。因此,园林文字较之真实园林更能传世,在时间上更有优势。
    ⑤同时,现实园林的建造又受到诸如规划范围、土地状况、技术工艺、建造材料等各方面的制约,以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很难营造出完全符合想象的园林形态。而“虚拟园林”则不同,它可以完全脱离现实限制而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在文字中天马行空、纵横驰骋,营造一个完美的人间仙境。如明代刘士龙《乌有园记》中,通过想象构建了自己的“乌有园”,其园依山傍水,园外山连着园内山,园内水接着园外水,楼阁参天,古木荫地,种四季花卉,赏五彩繁华。此园“不以形而以意”,而且“风雨所不能剥,水火所不能坏,即败类子孙,不能以一草一木与人也。人游吾园者,不以足而以目”。
    ⑥也许,受依托现实园林产生的园记、园画、园诗大量出现,以及对想象中虚拟园林描述的双重影响,促使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依托现实园林体系虚拟出“大观园”的形象。
    ⑦然而,大观园在服务于文学的同时,对园林的构建也不遗余力。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创造性地运用古典园林元素,重构古典园林意境,把现实的园林虚拟化,把虚拟的园林现实化:一方面融合现实中的园林景致,使之具有生活的根基,确定其内涵;另一方面又塑造虚拟中的园林风情,使之具有想象的空间,扩大其外延。故而,大观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数百年来引人思索、赞叹。
    (节选自庸安意《跟曹雪芹学园林建筑》)
    材料二
    ①大观园的兴建,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省亲”。贾赦、贾政、贾珍等商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
    ②《园冶》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要讲究“因地制宜”,这样才省时省力,且合情合理。而园林兴建的基础,在于“相地”,即确定园林兴建的位置、基地。所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因此,庚辰本有批语:“园基乃一部之主,必当如此写清。”而贾琏也盛赞道:“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的也容易;若采置别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
    (节选自庸安意《跟曹雪芹学园林建筑》)
    材料三
    ①造园就是山林再现的手法,而达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②造园也要讲真,真才能美。我说过“质感存真”,虚假性的,终是伪品,过去园林中的楠木厅、柏木亭,都不髹漆,看上去雅洁悦目,真假山石终比水泥假山来得有天趣,清泉飞瀑终比喷水池自然,园林佳作必体现这真的精神,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迎来几分春色,招得一轮明月,能居,能游,能观,能吟,能想,能留客,有此多端,谁不爱此山林一角呢!
    ③能留客的园林是令人左右顾盼,令人想入非非,园林该留有余地,该令人遐想。
    ④有时,假的比真的好,所以要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假假真真,方入妙境。园林是捉弄人的,有真景,有虚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因此,我题《红楼梦》的大观园“红楼一梦真中假,大观园虚假幻真”之句。这样的园林含蓄不尽,能引人遐思。择境殊择交,厌直不厌曲,造园须曲,交友贵直。
    (节选自陈从周《园林清话》)
    材料三第④段加点词“捉弄”在语境中的意思是____。(2分)
    4. 下列对三则材料所作“引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第②段引用文震亨的话,使曹雪芹受时代影响而虚构大观园这一推断更有说服力。
    B. 材料二第②段引用《园冶》中的语句,为了凸显大观园是完全遵循现实造园要求而建的。
    C. 材料三第①段引用计成的话,为其后关于真假虚实如何相宜的讨论提供了一条判断标准。
    D. 三则材料所作的引用,都为文章提供有力论据,都在增强说服力和表现力方面发挥作用。
    5. 材料一第①段说“大观园,首先是为文学服务,其次才是为园林作传”,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稻香村是李纨的住处,以闹中取静、超凡脱俗为宜,故“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B. 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处,构园时重视用竹,更显幽静,与黛玉性格才情相契合。
    C. 大观园各处匾额对联或巧用典故、或顺时应景,表现出作者极高超的文学素养。
    D. 大观园“借着东府里的花园起”,因地制宜,构园得体,体现出文学来源于生活。
    6.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宝玉评稻香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而成,远无近邻,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先数出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根据三则材料,以下对宝玉这段话的评价最合适的一项的是( )(3分)
    A. 宝玉的评论欠妥。大观园本就是“虚拟园林”,该田庄不该受土地状况的限制。
    B. 宝玉的评论欠妥。有时假的比真的好。在本不该有之处设一田庄,更引人遐思。
    C. 宝玉的评论中肯。造园只能根据既有土地状况去规划,否则就会失去自然之趣。
    D. 宝玉的评论中肯。即使在园内造一田庄,也须隐去人造痕迹,以假乱真方为妙。
    7. 小宁发现,作为“虚拟园林”的大观园被搬进了现实,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建造了大观园供游客游览。他打算根据材料一,在网络论坛上提出一组问题,以引发网友讨论这种做法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请你替他写出这段话。(5分)
    【答案】3. 虚实(真假)相生,引人遐思 4. B 5. B 6. D
    7.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建造了大观园,“虚拟园林”搬进现实,以建造成本论,不知投资方能否收回成本甚至有所盈余?低成本的虚拟大观园已传世两三百年而不衰,这些“货真价实”的大观园可以传世多久呢?建造者真的能克服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构造出小说中描述的大观园吗?现实的大观园对你来说到底是复现了想象还是限制了想象?渴望听到您的高见,望留言指教。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
    “捉弄”本义是对别人开玩笑,使人为难。文中说“园林是捉弄人的”,因为“有真景,有虚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这样的园林含蓄不尽,能引人遐思”,据此可知,此处“捉弄”是褒义词,指“虚实(真假)相生,引人遐思”。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为了凸显大观园是完全遵循现实造园要求而建的”错误,由原文“《园冶》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要讲究‘因地制宜’,这样才省时省力,且合情合理。而园林兴建的基础,在于‘相地’,即确定园林兴建的位置、基地……”可知,此处只强调选基地要“实”,不是强调“完全遵循现实造园要求而建”,曲解文意。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说李纨住处稻香村李纨闹中取静、超凡脱俗的特点,没有体现“为文学服务”。
    B.“林黛玉的住处,构园时重视用竹,更显幽静”这是园林的特点;“更显幽静,与黛玉性格才情相契合”,用环境烘托人物性格,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足见大观园首先是为文学服务,此项最符合题中观点。
    C.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不是“为文学服务”。
    D.体现文学来源于生活,不是“为文学服务”。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由原文“园林兴建的基础,在于‘相地’,即确定园林兴建的位置、基地”“造园家计成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和“……园林该留有余地,该令人遐想”可知,宝玉认为稻香村是“人力造作”,没有隐去人造痕迹,没有体现“宛自天开”的美妙境界,宝玉的评价是中肯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本题要以提问的方式表达,语体特点与网络论坛的情境相符,有一定的渲染力或鼓动性;作为“一组问题” ,问题之间要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或互补性,不重复;问题内容与材料一内容相符,能兼顾建造成本、艺术价值、现实限制、审美空间等方面。
    此题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倾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
    结合“有许多的记载,很多文人都在思考园林的建造成本和传世价值”可知,这种做法要思考建造成本问题,如果收不回成本或不能有所盈利,这种做法就不合适,具体可提出:“虚拟园林”搬进现实,以建造成本论,不知投资方能否收回成本甚至有所盈余?
    结合“‘上林苑、甘泉宫、昆明湖、太液池’等,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只剩下些残砖碎瓦、绿野平泉”“即使园林已经湮没无存,仍可使人神游于其间”可知,实物园林难以存世,而虚拟的园林使人神往,各城市建造的这些“货真价实”的大观园可以传世多久呢?
    结合“现实园林的建造又受到诸如规划范围、土地状况、技术工艺、建造材料等各方面的制约,以及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很难营造出完全符合想象的园林形态”可知,建造大观园这样古代的园林,受限较多,建造者真的能克服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构造出小说中描述的大观园吗?
    结合“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通过文章记述来感受和想象而已。因此,园林文字较之真实园林更能传世,在时间上更有优势”“而‘虚拟园林’则不同,它可以完全脱离现实限制而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在文字中天马行空、纵横驰骋,营造一个完美的人间仙境”可知,文学作品有自己特有的优势,让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现实的大观园对你来说到底是复现了想象还是限制了想象?
    (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骑自行车的人
    指尖
    ①那时我刚刚十六岁。远没有风驰电掣,在漫漫长路上,自行车像另一个笨拙的我,不停地冒着热汗,用力穿行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偶尔,汽车带着一团巨大的尘烟驶过,骑行者就得眯起双眼,屏住呼吸,跨下自行车,等待尘土缓慢散去,道路重现。
    ②当我终于站到林场院子,面对灰头灰脸仿佛在尘土里滚过无数次的女孩,晓星轻轻地说了一句:“给你打好了水,快去洗洗吧。”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我和晓星,成为一间房屋、两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凳子、两只水盆的共同拥有者,呼吸同样的空气,均分火炉里源源不断散发出的热度。
    ③我卸下行囊,用树枝和石块抠掉轱辘里的泥和杂草,用水将自行车擦洗干净,推到空屋里。一块灰蒙蒙的塑料布,让它瞬间变得暗淡无比。好在林场生活也为它提供了出镜机会:我们骑着自行车去供销社,在管村人热辣辣的目光中,隔着宽宽的水泥台,交易一些必需品。更多时候,我们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的某户人家,在那里,有一些同龄女孩,她们站在街门口,仿佛一直在等待我们的到来。有时,会有一杯白糖水提前等在她家桌子上,跟穿衣镜和盛满豆子的老花瓶一起,沉默地注视着门外。那杯白糖水要喝很长时间,比我们之前喝过的任何一杯糖水都甜,喝完后,嘴唇黏黏的,一直到骑车回宿舍,那甜味还有残留。
    ④夏天,我被晓星邀请去她家。路上,我和晓星不约而同地提起初次骑自行车的情形,都是八九岁的样子,推着家里唯一那辆父母骑了好多年的自行车,在黄昏的街道上,我们不停地练习跨梁动作:将脚尖蜷起来,将脚面收起来,快速跨过去。更多时候,我们会感觉自己的右脚是如此多余的一个器官啊,它阻挡了自行车允准和接纳我们的好意,也阻挡了我们技艺的提升。当我们终于可以坐在车座上时,才发觉,面前的世界如此高大、空旷而坎坷。我们终于可以骑着自行车沿着河沟边行走,去往场院,去往街衢,去往人家。而妹妹在后面追着,气喘吁吁,小脸通红。风中很快就传来她的央求,我们捏闸,试着慢下来,再慢下来,自行车仿佛就要停下了,但倘若我们身子歪向一旁,肯定会带着自行车一起倒下的。
    ⑤事实的确如此。
    ⑥那个黄昏特别漂亮,满天布满瑰丽的云霞,神奇的是,那些彩色的光芒很快就降在大地上,村庄变得通红,场院、饲养处、庙院,包括谷秸、柰子树、牲口和我们,都变得红彤彤的,天地间洋溢着一股喜气。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力量让我毫不费力地跨上自行车,在高高的车座上,我看见了天空倒映在温河里,另一面天空虚假而真切地呈现出来。那一刻,天地已非原来的天地,而村庄更非旧有的村庄,包括骑车的我,也不是刚刚推车出门的那个我了。当妹妹喊我的时候,我高声说“坐上来吧”,自行车并不停下,妹妹追着渐渐缓下来的自行车,然后双手拉住后衣架,用力跳上来。
    ⑦她当然没有跳上来,咣当,刺耳的声音掠过我的耳膜,眼前的红霞瞬息暗淡下去,那股力量抽身而去,我突然变得异常无力,妹妹在身后激烈的扭动和拉扯,我手里的车把左右摇晃起来,根本来不及让自己沉静下来,我就向左一歪,又一声钝响掠过耳膜。
    ⑧我被压在车梁中间,妹妹被压在后轱辘下面。当我将身上的自行车推起来后,才看到,自己新裤子膝盖处,竟然破了一个三角形的口子。转身看妹妹,她的裤腿被扯成两三个长条。这一刻,我们开始忧心忡忡,因为不知该如何走进家门,面对母亲。
    ⑨那个冬天,我和晓星学会了用毛线编织车座套、车梁套,花花绿绿的织物让自行车变得扑朔迷离。我们从未想过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似乎心里是有某种冲动的,但到底是想离开林场,还是想成就一个有理想抱负并对社会有用的自己,也并不知道。邮差骑着摩托车轰轰隆隆地来,他卸下来自外面的报纸、杂志和信件便轰轰隆隆走了,很少停留。有次晓星坐着邮差的摩托车回了趟家,当然,等她回来的时候,没有摩托,也没有自行车,只能用双脚走完五里地。但她从此有了关于摩托车的亲身体验,一种跟自行车明显不同的速度让她常常向往。
    ⑩我们被自行车带到林场,并沦陷于此,这不是自行车的错,也不是摩托车的错。
    ⑪后来,晓星比我先从林场调走了。那次她是坐汽车走的。
    ⑫我最后一次骑车从林场大门出来,周围空荡荡的,所有吸附在身后的目光,都已消散。那一刻,我似乎成为一个与林场和师傅们再无瓜葛和关联的人。沿着大坡滑行到管村,那些曾经坐在门口的女孩们都不见了,有的嫁人了,有的去城里打工了,还有的坐在炕上不停地绣花,等待媒人掀开自家的门帘。我只遇见那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他扒着街门蹒跚地走出来。我朝他笑笑,拐上了公路。
    (有删改)
    8. 第②段的画线句颇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9. 第⑥、⑦两段的画线句描写了景物的瞬息变化,请赏析其妙处。(4分)
    10. 阅读第①段与第⑫段,分析“我”的形象变化。(4分)
    11. 某出版社正开展“优秀散文年选”工作,要求以“好的散文应该在文字描述背后,尽可能地拥有丰赡的意义”为遴选标准。请写一封 100 字左右的推荐信向出版社推荐这篇散文。(5分)
    【答案】8. 这句话一一列举我和晓星所有的家当,这样列举更突出生活条件极为匮乏,虽然物质匮乏,但还要一一列举出来,又增加了一种自嘲(幽默、调侃、诙谐)的意味。
    第⑥、⑦两段画线句作者通过景物烘托自己的心理(或者以实写虚),用“我”眼中同一景物的变化表现我的心理变化。
    第⑥段景物瑰丽、喜气,表现出我跨上自行车后充满自信,而且对景物特征充分的描写使“我”的心理具有感染力,第⑦段景物瞬息黯淡下来,表现出自己失去信心的沮丧心理。这两处景物描写使过去的时光充满形象感,寄托了作者的深挚情感。
    10. 第①段描写“我”初到林场时行路之难,表现出16岁的女孩到一个完全陌生地方的青涩(稚嫩)而迷茫的形象,第12段描写“我”离开林场、走向新的人生之路的情景。而蹒跚走路的小孩又象征着新生的力量。两段文字选取了“我”生命成长的两个重要时间点,写出了“我”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
    11. 示例:编辑,您好:向您推荐指尖《骑自行车的人》,作品描述一段我在林场的生活经历,富有丰富的意蕴,从少年学车手忙脚乱,到进入林场骑自行车接触社会,最后离开农场重新选择人生之路,自行车见证了我的青春成长。而文中自行车道摩托车再到晓星离开林场时坐的汽车,表现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我、晓星和那些农场女孩恰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完成了各自的成长。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艺术特点的能力。
    手法上运用铺陈和白描,作者把我们两人共同拥有的东西“一间房屋、两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凳子、两只水盆”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没有对这些物品的过多描写,简洁地反映出物质的贫瘠与条件的艰苦。
    本就不多的家当,却还要一一列举出来,仿佛守财奴在点着自己的财宝一般,有一种苦中作乐的幽默自嘲意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手法及艺术效果的能力。
    这两段景物描写主要作用的烘托人物的心情变化。
    第⑥段描写黄昏云霞的光芒带给村庄的变化,“村庄变得通红,场院、饲养处、庙院,包括谷秸、柰子树、牲口和我们,都变得红彤彤的,天地间洋溢着一股喜气”,这种辉煌的红不仅给景物染上喜庆的色泽,而且也给了“我”莫大的欣喜与鼓舞,于是“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力量让我毫不费力地跨上自行车”,从而在“高高的车座上”看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景色,感受到了一种能完全支配自己与自行车的力量。景物的壮美烘托出“我”的自信。
    第⑦段“眼前的红霞瞬息暗淡下去”,既是写时间和霞光的变化,更是写自己那种“掌控自我”失败的心理感受,因为妹妹没有跳上来,“激烈的扭动和拉扯”,导致“我手里的车把左右摇晃起来”,“我”无暇再去感受先前看到的那特别的景象,霞光带来的美好感受被现实打碎,“红霞瞬息暗淡下去”也是“我”心情瞬间低落的写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①段时“我刚刚十六岁”“一个笨拙的我”“用力穿行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眯起双眼,屏住呼吸,跨下自行车,等待尘土缓慢散去,道路重现”可见,此时“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稚嫩青涩,面对困难毫无办法,迷茫笨拙地用力前行、忍受一切的小女孩。
    第⑫段时,“我”已经在林场度过了很多年,曾在此处留下生活的痕迹,结识了许多本地人,既在平静中度过,又满含对外界的向往。而当着一切将成为过去时,“我”不再像少年时那样迷茫青涩,“周围空荡荡的,所有吸附在身后的目光,都已消散”“似乎成为一个与林场和师傅们再无瓜葛和关联的人”“那些曾经坐在门口的女孩们都不见了”,“我”已经经历过认识的女孩们包括晓星都已成长、离去,“我”也将要走向新的人生之路。在此时“只遇见那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我朝他笑笑,拐上了公路”,“我”成熟了,而一个新的生命正在蓬勃生长,仿佛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这两段文字分别选择了“我”来到林场之初与离开林场之时的重要节点,写出“我”从青涩稚嫩的少女,成长为淡定从容,能平静接受变化,走向新的生活的成人的变化历程。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并鉴赏评价文本意蕴的能力。
    写推荐信栏目要求“在文字描述背后,尽可能地拥有丰赡的意义”,故应该探究本文中呈现的丰富意蕴。
    这篇文章情节内容经由“自行车”的一来一去串联,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的一些片段,骑自行车、到闺蜜家串门、喝糖水、学习编织等,但对于这些生活,作者并没有非常详尽地呈现,反而很注重描述心理感受,如喝完后骑车回到宿舍依然残留甜味的白糖水、回忆学骑自行车及一次自觉有了足够的力量却载人失败的经历、在与世隔绝的林场接收外界信息时对外界懵懂模糊的向往冲动与对未来的迷惘等,真实地再现了“我”青春的成长历程。“自行车”是文中人物情感的重要载体,驾驭它曾让“我”感到风驰电掣、强大自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摩托车”“汽车”渐渐取代了自行车的地位,而“我”也与晓星、农场女孩们一样经历了成长,最终各自走向不同的命运之路。作者虽然写林场生活,但行文中却又仿佛抽离于这些生活经历,呈现出高于生活的审视性态度,青春朦胧而不确定的摇摆心绪到最终镇定从容地骑车告别林场的成长,含着丰富的意蕴,令人深思。
    (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①
    【南宋】高观国
    楚峰翠冷,吴波烟远,吹袂万里西风。关河迥隔新愁外,遥怜倦客音尘,未见征鸿。雨帽风巾归梦杳,想吟思、吹入飞蓬。料恨满、幽苑离宫。正愁黯文通②。
    秋浓。新霜初试,重阳催近,醉红偷染江枫。瘦筇③相伴,旧游回首,吹帽④知与谁同。想萸囊⑤酒盏,暂时冷落菊花丛。两凝伫,壮怀立尽,微云斜照中。
    【注】①梅溪:词人好友史达祖的号。史达祖此时北行使金,身处被金人占领的河北。②文通:南朝文学家江淹,字文通,著有《恨赋》。③瘦筇:竹杖。④吹帽:晋代孟嘉重阳携宾客登高时帽子被风吹落,后用以咏重阳宴游,形容名士风雅。⑤萸囊:盛茱萸的佩囊。
    12. 下列对整首词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笔调豪放B. 气格苍凉C. 清空高远D. 峭拔隽永
    13. 这首词融怀友之情和故国之思于一体,请对此加以赏析。(5分)
    【答案】12. B 13. 这首词从吴楚之地的秋景入笔,境界开阔。上阕虚写好友为国家前往金人占领地,位国家命运而黯然神伤,思念友人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故宫黍离之悲。下阕追忆往年和好友重阳宴游的场景,抒发今年重阳无人相伴的孤寂萧索;后想象好友和自己一样,眼见故国如夕阳西下,无心宴游赏菊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忧心天下,又壮志难酬的心理。整首词以景入情,以景作结,在场景的想象中融怀友之情和故国之思于一体,情思蕴藉而深沉。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能力。
    B.“苍凉”意思是荒芜悲凉,用来形容景色、声音、情感等。本诗写秋天西风、飞蓬、江枫,写楚峰翠冷,吴波烟远,塞外关河,这些景物构成荒芜苍凉的意境,给人萧瑟苍凉的感觉;“吹袂万里西风”句,写秋风吹过万里的广阔之地,发出呜咽的声音,给人悲凉苍凉的感觉;诗人由“万里西风”想到远方沦丧的国土和远行使金的好友,关河远隔,音信难通,身处异地,追忆重阳宴游的场景,抒发今年重阳无人相伴的孤寂萧索。整首词情思蕴藉,气格苍凉。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上阕虚写好友为国家命运而黯然神伤,思念友人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故宫黍离之悲。这首词开头“楚峰翠冷,吴波烟远,吹袂万里西风”三句从吴楚之地的秋景入笔,清冷翠峰、浩渺烟波,境界开阔,“万里”一词又拓开视野,让人联想到远方沦丧的国土和远行使金的好友。“关河迥隔新愁外,遥怜倦客音尘,未见征鸿。雨帽风巾归梦杳,想吟思、吹入飞蓬”句,写关河远隔,音信难通,只能独自想象好友一路风尘仆仆,身处金人占领的北地的情景。“料恨满、幽苑离宫。正愁黯文通”句,想象好友看到失去旧日繁华的宫苑,像江淹那样以诗赋来抒恨。
    下阕“秋浓。新霜初试,重阳催近,醉红偷染江枫。瘦筇相伴,旧游回首,吹帽知与谁同。想萸囊酒盏,暂时冷落菊花丛”句,诗人先追忆往年自己和好友重阳宴游的场景,抒发今年重阳无人相伴的孤寂萧索。
    “两凝伫,壮怀立尽,微云斜照中”,想象好友和自己一样,眼见故国如夕阳西下,忧心天下而壮志难酬,无心宴游赏菊,只能在夕阳余晖中两两凝望伫立。
    整首词以景入情,又以景作结,在场景的想象中融怀友之情和故国之思于一体,情思蕴藉而深沉。
    (四)(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尤时熙,字季美,洛阳人。生而警敏。嘉靖壬午,领乡荐,计偕①入京师。时《传习录》始出,时熙一见,辄自省叹曰:“道不在是耶?”自是,深信潜体,毅然以圣贤为己任。常以不及师事文成②为恨,且曰:“学无师,终不能有成。”于是,受学于文成之门人刘时川。尊信师门“良知”之说。
    ②未几,升户部主事,榷税浒墅关,一介不取。寻以母老乞养。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郡守或以官地遗之,谢不受。后进有来学者,辄喜动眉宇,与之言,终日不倦。陕洛间闻其风,担簦③而至者百数十人,学者称为“西川先生”。
    ③尝言:“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
    ④野史氏曰:阳明之致知,孔子之致知也。紫阳④之穷理,孔子之穷理也。总不谬于孔子而已矣。何至相抵牾,分水火乎?即如格物之说,紫阳而在,亦可以此面质。共偕大道而为友,奚不可?由也不尝不说于夫子乎?夫子虽折之,未尝不重其人曰:“志意不立,子路侍。”何至以朱、陆⑤同异,聚讼于生前,朱、王同异,又聚讼于身后哉?皆缘不明于学者,助之攻耳,失紫阳意。
    (选自 孙奇逢《中州人物考·理学》)
    材料二:
    ①尤时熙榷浒墅税,一意便民。长洲令某与抗,先生廉其贤,不较。他日,代榷者至,问吴中令孰贤?先生首称长洲。代者曰:“此非抗君者耶?”先生曰:“吾侪论人惟其贤耳。”
    (选自 姚之骃《元明事类钞》)
    【注】①计偕,指入京参加会试。②文成,王阳明的谥号,“心学”代表人物。其学说与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不同,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③簦,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 。④紫阳,指朱熹。⑤朱、陆,指朱熹和陆九渊。下文的“朱、王”指的是朱熹和王阳明。朱熹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陆、王是心学代表人物。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由也不尝不说于夫子乎?( ) (2)夫子虽折之( )
    15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亦可以此面质( )
    A.当面询问 B.当面对质 C.当面验证 D.当面质疑
    (2)聚讼于生前( )
    A.聚集诉讼 B.辨析异同 C.争论不休 D.争辩对错
    16.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里居三十年,日以修德明道为事,足未尝诣公庭,所居环堵,讽咏自若。
    17. 为第③段画浪线部分断句。(3分)
    能 翻 前 人 案 始 能 得 前 人 意 若 不 得 其 意 而 务 为 纷 更 是 妄 也
    18 在学习史传文的笔法时,有同学觉得,材料二叙事详备,故应纳入材料一。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14. ①. 喜欢、欣赏、使……高兴/愉悦 ②. 挫辱、折辱、批评
    15. ①. A ②. C
    16. (尤时熙)住在乡里三十年,每天把修养品德理解大道作为自己的事情,足迹未曾抵达公堂,他居住的屋子四面都是墙(家徒四壁),(但他) 歌唱吟咏,神态自若(神态像往常一样)。
    17 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
    18. 不同意。
    材料二叙述了尤时熙在浒墅关征税的过程中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却并不记仇一事,刻画了尤时熙看中他人贤德的性格特点;这一形象和材料一刻画理学家的写作目的并不一致;我们在学习史传文写法时,不仅要学习某段文字叙事详备与否,而且要考虑其与写作目的的一致性问题。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说:喜欢、欣赏、使……高兴/愉悦。句意:子路曾经也不欣赏孔子的观点。
    (2)折:挫辱、折辱、批评。句意:虽然孔子对他进行了批评。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面质:当面询问讨论。句意:他或许可以与王阳明当面讨论。故选A。
    (2)聚讼:争论不休。句意:在生前有争议。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里居”,乡居,辞官返乡居住;“修德”,修养品德;“明道”,理解大道;“诣”,到、抵达;“环堵”,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指贫穷人家;“自若”,像往常一样,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能够推翻前人的观点和看法,才能真正理解前人的思想和意图。如果只是不理解前人的意图,而一味地追求变革和创新,那就是一种狂妄的行为。
    “前人案”作“能翻”的宾语,宾语后断句;
    “前人意”作“能得”的宾语,宾语后断句;
    “是”作主语,主语前断句。
    故断句: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表示观点:不同意。
    由材料二“长洲令某与抗,先生廉其贤,不较。他日,代榷者至,问吴中令孰贤?先生首称长洲”“吾侪论人惟其贤耳”可知,材料二叙述了尤时熙在浒墅关征税的过程中与当地官员发生冲突却并不记仇一事,刻画了尤时熙看中他人贤德的性格特点。
    由材料一“能翻前人案,始能得前人意,若不得其意而务为纷更,是妄也”“总不谬于孔子而已矣。何至相抵牾,分水火乎?即如格物之说,紫阳而在,亦可以此面质”“何至以朱、陆同异,聚讼于生前,朱、王同异,又聚讼于身后哉?皆缘不明于学者,助之攻耳,失紫阳意”可知,材料一目的是刻画理学家。材料二中尤时熙这一形象和材料一刻画理学家的写作目的并不一致。
    题目说明要将材料二纳入材料一,通过分析可知,两篇的写作目的不一致。我们在学习史传文写法时,不仅要学习某段文字叙事详备与否,而且要考虑其与写作目的的一致性问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尤时熙,字季美,是洛阳人。他天生聪明机敏。在嘉靖壬午年,他通过了乡试,并与其他考生一同前往京师参加会试。当时,《传习录》刚刚开始流传,尤时熙一读到这本书, 就自我反省并感叹道:“真正的道不就在这里面吗?”从此以后,他深信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并坚决地将自己定位为追求成为圣贤的人。尤时熙常常为自己没能亲自拜王阳明为师而感到遗憾,他说:“学习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最终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于是,他决定成为王阳明门人刘时川的学生,以学习王阳明的“良知”学说。
    ②没过多久,尤时熙被升任为户部主事,负责在浒墅关管理税收。但他并没有为自己谋取过一丝一毫的私利。不久后,他因母亲年迈而请求辞官回乡专心侍奉母亲。尤时熙在家乡住了三十年,期间他全心全意地致于修身养性和探索真理。他从未踏入过官府,居住的地方也很简陋,但他总是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一边咏诗诵文, 一边过着清贫的生活。当地郡官想赠予他一些官地时,他坚决地推辞了。对于前来向他学习的年轻人,尤时熙总是感到非常高兴,他会与他们交流,整天不厌其烦。陕洛地区的人们听说了他的学问和品德,纷纷前来拜访,有时竟有上百人。学者们都尊称他为“西川先生”。
    ③尤时熙曾经说过:“能够推翻前人的观点和看法,才能真正理解前人的思想和意图。如果只是不理解前人的意图,而一味地追求变革和创新,那就是一种狂妄的行为。”
    ④野史氏评论说:王阳明的“致良知”与孔子的“致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朱熹的“穷理”也与孔子的穷理相呼应。总的来说,他们的学说都没有偏离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何会被理解为相互矛盾,如同水火不容呢?拿“格物”这一观点来说,如果朱熹还在世,他或许可以与王阳明当面讨论,共同探索大道,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又有何不可呢?正如子路曾经也不欣赏孔子的观点,虽然孔子对他进行了反驳,但并未否定子路的价值,只是说: “你的志向和决心还不够坚定。尽管如此,子路仍然是一个侍奉我的好学生。”为何朱熹和陆九渊、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异同争议在生前身后都持续不断呢?这都是因为一些不明真相的学者加入了争论,曲解了朱熹的本意。
    材料二:
    尤时熙在负责浒墅关的税收时,一心只想着如何方便百姓。当时,长洲县令与他在某些事务产生了冲突,尤时熙了解到长洲县令是一位贤能的官员后,并没有与他计较。后来,当有新的官员来替代尤时熙负责税收时,他询问尤时熙在吴中地区哪位县令最为贤能。尤时熙毫不犹豫地推荐了长洲县令。新官员有些惊讶地说:“这不就是那位曾经与你产生冲突的县令吗?”尤时熙回答说:“我们评价一个人,只看他的贤能与否,而不是看他是否与我有过冲突。”
    (五)(13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乔公亭记
    徐铉
    ①同安城北有双溪禅院焉,皖水经其南,求塘出其左。前瞻城邑,则万井纚连;却眺平陆,则三峰积翠。朱桥偃蹇,倒影于清流;巨木轮囷,交荫于别岛。其地丰润,故植之者茂遂;其气清粹,故宅之者英秀。闻诸耆耋,乔公之旧居也。虽年世屡迁,而风流不泯。故有方外之士,爰构经行之室。回廊重宇,耽若深严;水濒最胜,犹鞠茂草。甲寅岁,前吏部郎中钟君某,字某,左官兹郡,来游此溪。顾瞻徘徊,有怀创造。审曲面势,经之营之。院主僧自新,聿应善言,允符夙契,即日而裁,逾月而毕。不奢不陋,既幽既闲。凭轩俯眄,尽濠梁之乐;开牖长瞩,忘汉阴之机。川原之景象咸归,卉木之光华一变。每冠盖萃止,壶觞毕陈,吟啸发其和,琴棋助其适,郡人瞻望,飘若神仙。署曰乔公之亭,志古也。
    ②噫!士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未若进退以道,小大必理,行有余力,与人同乐之为懿也。是郡也,有汝南周公以为守,有颍川钟君以为佐,故人多暇豫,岁比顺成。旁郡行再雩之礼,而我盛选胜之会;邻境兴阒户之叹,而我赋考室之诗。播之氓颂,其无愧乎!余向自禁掖①,再从放逐,故人胥会,山水穷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有一于此,宜其识之。立石刊文,以示来者。
    【注】①【禁掖】泛指宫廷。
    19. 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钟君筹谋改建乔公亭是为了表现政通人和的气象。
    B. 改建后仍旧沿用乔公亭之名为了纪念古代先人。
    C. 作者贬谪之身而写游亭之乐表达独善其身的理想。
    D. 文章句式重在整散参差变化,便于抒发不同情感。
    20. 第①段中三处“瞻”字,各有意蕴,结合内容加以辨析。(3分)
    21. 第①段中的“叙”能否为第②段画线句的“理”提供支撑?请加以分析。(7分)
    【答案】19. A 20. 第一处,“瞻”意思是向前看。写作者站在双溪禅院看城邑及周边景色,表现得见自然风景之乐。
    第二处,“瞻”意思是看。写钟君看溪水周边景物,是审看有所思,也是排遣被贬的失意。
    第三处,“瞻”意思是远望,向上看。写郡境居民看亭,表明对亭子的喜爱,渗透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21. 第①段中的“叙”可以为第②段画线句的“理”提供支撑,前文叙述是为后面说理做铺垫。
    理由:第①段作者写自己在双溪禅院的地理位置及周边景色,寄寓欣赏自然山水之乐,展现人杰地灵的地域特色,可支撑下文的“进退以道”的看法;
    第①段作者叙述前吏部郎中钟君被贬此地,规划建亭及亭间群贤相聚的欢乐情形及高雅追求,可支撑下文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看法;
    第①段作者写“郡人瞻望,飘若神仙”,郡境居民看亭,含有对郡守的赞许,可支撑“与人同乐之为懿”的看法。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为了表现政通人和的气象”错误。钟君筹谋改建乔公亭是在被贬之后,由“凭轩俯眄,尽濠梁之乐;开牖长瞩,忘汉阴之机”可知,想表现的是忘却世俗名利,追求悠闲自得之乐。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文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蕴的能力。
    第一处,“前瞻城邑,则万井纚连;却眺平陆,则三峰积翠”中“瞻”是动词,与“顾”相对,意思是向前看。写作者在此看城邑周边景色,有得见自然美景之乐。
    第二处,“顾瞻徘徊,有怀创造”中“瞻”是动词,由“向前看”引申为看,写钟君被贬官到同安郡,看溪水之清幽之美,有对景的审看和思考,也有意欲排遣被贬的失意的意味。
    第三处,“每冠盖萃止,壶觞毕陈,吟啸发其和,琴棋助其适,郡人瞻望,飘若神仙”中“瞻”是动词,远望,写郡境居民向上看亭,表明他们对亭子的喜爱,侧面表现了郡守与民同乐的情形。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本思想观点能力。
    第①段开篇写由“同安城北有双溪禅院”周围的景象和乔公的旧居。接下来写了“甲寅岁,前吏部郎中钟君某,字某,左官兹郡,来游此溪。顾瞻徘徊,有怀创造。审曲面势,经之营之”,钟某被贬来此溪想建亭的事情。亭从规划到建成一月多,是叙述。“不奢不陋,既幽既闲。凭轩俯眄,尽濠梁之乐;开牖长瞩,忘汉阴之机”,此亭可让人净心忘俗,享有游玩的悠闲自在之乐,是叙述。“每冠盖萃止,壶觞毕陈,吟啸发其和,琴棋助其适”,此亭可让人有群贤相聚的宴会之乐和高雅追求,是叙述。“郡人瞻望,飘若神仙”是写建亭的反响,郡境居民看亭的感受,侧面反映了郡守的与民同乐。“署曰乔公之亭,志古也”是叙述,有仰慕、缅怀古人之意。
    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是: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要同时救济天下民众和万物,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不如依照道义进退,小大之事一定符合是非得失的标准,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把与人同乐作为美好的品德。这句话是作者在叙述上文内容之后的议论。
    前后联系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照应的是前吏部郎中钟君,被贬之后在同安郡游溪之后建造乔公亭,独善其身的情况。“未若进退以道,小大必理,行有余力”照应了前文作者的所见及欣赏自然山水之乐,人杰地灵之感。“与人同乐之为懿”的看法与群贤相聚的宴会之乐和高雅追求以及“郡人瞻望,飘若神仙”也能联系。
    由此可知,前文叙述是为后面的说理做的铺垫,即第①段中的“叙”可以为第②段画线句的“理”提供支撑。
    参考译文:
    同安城北面有双溪禅院在那里,皖水经过它的南面,求塘从它的左面流出。向前瞻望城邑,则见万井相连;回头眺望平陆,则见三座山峰翠色重叠。朱桥高耸,倒影在清流当中;巨木盘曲硕大,交互遮蔽在别岛。此地丰饶湿燥适中,所以种植之物茂盛生物充分发育成长;这里的云气清新纯正,所以在此居住的人都是才能卓越、俊美的人。听各位高寿的人说,这是乔公的旧居。虽然年世多次变迁,而风流不消失。所以有僧道,拉引建构做经行的居室。曲折的走廊重叠的楼宇,潜心研究探讨深严治学;水边风景最好,依旧草木茂盛。甲寅年,前吏部郎中钟君某,字某,被贬官到此郡,来游此溪。环视徘徊,有感而发想有所创建。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情势,规划营造。寺院住持僧人日有新得,回应的有益之言,契合天地因缘,当天而安排材料取舍,过了一个月而完成。不奢华不简陋,既幽静又闲雅。凭轩俯看,尽是濠梁之乐;打开窗户长久远望,忘了机巧功利之心。川原之景象都归一处,卉木之光华一度变化。每每官员聚集,壶觞全都陈列出来,吟啸之间抒发情感随声唱和,弹琴下棋适耳目之观,郡境居民瞻望亭子,体态飘逸若神仙。命名叫乔公之亭,用以记古人。
    唉!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要同时救济天下民众和万物,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不如依照道义进退,小大之事一定符合是非得失的标准,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把与人同乐作为美好的品德。这个郡,有汝南周公在这里做郡守,有颍川钟君在这里做佐官,朋友多悠闲逸乐,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旁郡施行再雩之礼,而我盛行寻游名胜之地的聚会;邻境兴发门户清寂之感叹,而我赋诵宫寝落成之礼的诗篇。传播它们给百姓唱颂,难道没有愧疚吗!我之前从宫廷,第二次被放逐,与故人相聚于此,穷尽山水之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有一项在这里,也应该见识它。立石刻文,以昭示来者。
    写作(70分)
    22.完成作文。
    生活中,我们不断产生记忆,不断运用记忆,甚至不断有意无意地改造记忆。那么,记忆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话首先阐述了我们的生活与“记忆”的紧密联系:“产生记忆”说明记忆源于我们自身过往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现实依据,而非空穴来风;“运用记忆”“改造记忆”则体现了人对于记忆的主观能动性。材料第二句话,则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记忆与我们的关系,是不是正如材料前面所说,还是说我们可以与记忆产生更为丰富的联结。由此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记忆”。总的来说,记忆是对过去的场景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对一个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的过程。所以“记忆”往往意味着过去,包括过去的情景再现、过去的经验总结等等。
    对此,写作时,首先可以适当阐述一下“记忆”的概念内涵,然后说明记忆对我们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比如记忆让我们能够记住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学习和成长,是学习和发展的基石,还有助于情感和社交发展,以及保持身体健康等等。然后进一步说明善用记忆与把我当下的关系,说明我们要善于从我们的经验、教训和教育中汲取营养,将新的信息与我们的记忆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适当阐述某些过度依赖过去记忆,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变化的反面案例,说明我们不能唯记忆是举,而是根据当下所需,合理选择或改造记忆等等。
    立意:
    1.善用记忆,创造未来。
    2.记忆毕竟是过去,把握好当下更为重要。
    3.以记忆为鉴,让自己更从容自信。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共19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北京卷)语文(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北京卷)语文(全解全析),共13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广东卷03)(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广东卷03)(全解全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 3,①叶三和季陶民关系亲密,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