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北京卷)语文(考试版)
展开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辟关于网络文学的系列报道,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我忍不住也来说说网络文学。相比较诞生于农业时代的纸质传统文学,如今网络文学如此红火,必定有其红火的理由,有其吸引人们眼球的特点。
首先,网络文学的民主性赢得了作者和读者。在传统文学里,文字书写需要一定的门槛,受到从水平、名气、审稿到印制,甚至关系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霸权,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象征。虽然文人并非真的有钱有势,却一直矜持地把持着文字,而把大众排斥在门外。网络文学,让任何人可以出入自由,是文学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鲜明的注脚。
其次,网络文学便捷而迅速,不仅作者可以随时随地敲击键盘,将自己的作品挂在网上,就连读者也可以随时随地敲击键盘,将所喜欢阅读的作品尽收眼底。传统文学中的写作方式,已经完全抵挡不住如今网络阅读的便捷与轻巧。可以说,网络阅读已经渗透进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他们乐于接受的生存方式之一。
不仅如此,网络文学还方便作者随时随地的修改和读者即时即刻的跟帖。前者是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后者是网络文学独具魅力的文学批评。读者的读后感,无论追捧的热议,还是尖锐的批评,都可以显现在网上;作者也可以不服气,依样画葫芦反批评。如此直接而真情毕露的互动,为大众带来参与的快感,是传统文学中绝对出现不了的现象。
农业时代的马车,逐渐被火车、高铁所代替,或许是其必然:但是,农业时代所诞生的纸质传统文学,却不见得一定被新时代的网络文学所取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只有变化,没有进化。当然,网络文学也存在自己先天不足的弱势和短板,门槛低了,作品的良莠不齐是不可不正视的问题。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的现实。人尽可为的网络文学也容易误以为在网络时代人皆作家,从而使得文学水平慢慢跌落和文学价值逐渐贬值。
因此,我们实在应该正视网络的现状,使得网络文学能够扬长避短,及时补氧,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和纸质传统文学一起,相互借鉴,彼此促进,在新时代比翼齐飞。
(取材于肖复兴《也来说说网络文学》)
材料二
目前,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文学在创作方式上各寻各路。网络文学以在线写作、在线更新、即时互动、持续连载的传播方式,确立了其大众化的审美范式,发挥着大众娱乐的文化整合功能,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文化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模式,这无疑对网络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文学从中国古代故事里脱胎、演变,形成了一套新的讲故事方式,所运用的手法包括延伸、翻写、借境、重塑、重构、羽化等,这正好和网络作家的民间身份高度吻合。比如,早期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直接取材于西游记故事,以现代文化视野重新塑造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贯穿现代文明思想。传统文学特别重视小说结构,对生活“可能性”进行书写,网络小说则更重视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对生活“不可能性”进行书写,超级异能、架空历史、宇宙幻想成为叙事的常态。
网络作家的生存方式和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网络上的写作者必须在与生存的抗争中摸索自己的写作之路。一方面他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作,另一方面他们的写作又是对生存的直接反映,网络作家这种“在生存中写作”的方式更接近文学的原生状态,虽缺乏技巧,却有鲜活的在场感。尽管和主流文化有所交接,网络文学目前仍属于俗文化范畴,但我们不应该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间划出鸿沟。从文化发展史上看,中国的文化高峰往往是在俗文化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失去了俗文化的土壤,雅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网络语言也对文学语言形成了挑战,文学语言如何包容新的语言形态,如何准确并最大程度地承载时代信息,是包括网络作家在内的每个作家都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网络和影视传媒的影响下,文学语言本身的艺术性越来越不被关注。因此,在考虑当代文学语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进行更加彻底的反思,将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媒介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
除了幻想、仙侠和穿越等追古题材,网络文学还有很多当代题材作品,多为大众所喜爱的都市类,如职场商场、婚恋家庭、浪漫言情、青春校园、当代军事、悬疑恐怖等等,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网络作家写不到的领域。但问题也出在这里,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原本是一种自然状态,市场却给这些类型贴上了商业标签,把类型固化了,形成了“跟风”的习气,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的读者大多比较年轻,相当一部分人涉世未深,他们更需要一些形象生动、通俗流畅的故事来感知社会、认识世界、愉悦心灵。现阶段,网络文学要努力为最广泛的大众阅读人群提供优秀的通俗小说。应该相信网络作家当中的优秀作者,会逐渐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学规律又不违背市场规律的道路,解决好市场与文学之间的矛盾。
总之,网络文学带来的烦恼和惊喜,是这个时代不能忽略的文学话题,也是当代文学必须面对的现实,它关乎新文学和新作家成长,某种程度也关乎中国文学如何向世人展现其自身的面貌。
(取材于马季《网络文学的三个变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学写作受很多条件限制而形成一定文学霸权。
B. 网络阅读成为年轻读者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部分。
C. 开放互动的网络文学增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D.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必然会替代传统文学。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学红火理由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具有民主性。B. 网络文学便捷而迅速。
C. 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多。D. 作者和读者互动性强。
3.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学重视结构,书写现实生活;网络文学重视情节,追古题材多。
B. 网络作家在生存中写作的方式更接近文学的原生状态,有现场感。
C. 网络文学的当代题材作品受市场影响,完全商业化,固化了类型。
D. 网络文学可以帮助年轻读者感知社会、认识世界、愉悦心灵。
4.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在创作、阅读和评论上的自由性,推动了文学大众化。
B. 网络文学属于俗文化而传统文学属于雅文化,二者界限分明。
C. 网络文学新的语言形态对传统文学语言形成的挑战无法回避。
D. 网络文学带来的烦恼和惊喜影响着新文学和新作家成长。
5. 作者认为,网络文学和纸质传统文学应该“相互借鉴,彼此促进”。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条概括。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成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阙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节选自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
【乙】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6.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 殚:用尽
B. 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假:借助
C. 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被:遭受
D. 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 伐:责备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卒不效,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 其治以脉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C. 坐视民命之天阙而莫救 惑而不从师
D. 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凡是有病不管时间长短病情轻重,药一入口不见效,就排斥掉。
B.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一句善良的话暖人心。
C.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
假使圣人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病症,能够使好的医生及早诊治
D.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
所以一并写下巫术盛行带来的好处和巫术盛行带来的祸患赠给汤伯高。
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 徐若虚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在其影响下乡里巫师逐渐不能专享功劳。
C. 揭傒斯忧虑巫师的祸害,医生的道术不高明,无人挽救百姓的性命。希望世上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D. 扁鹊认为人们担忧的是疾病太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并提出了六种无法医治的情况,如轻视身体看重钱财、阴阳错乱等。
10. 请结合【甲】文内容,谈谈“信巫不信医”带来的危害。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截树①
白居易
种树当前轩,树高柯叶繁。惜哉远山色,隐此蒙笼间。
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万叶落头上,千峰来面前。
忽似决云雾,豁达睹青天。又如所念人,久别一款颜。
始有清风至,稍见飞鸟还。开怀东南望,目远心辽然。
人各有偏好,物莫能两全。岂不爱柔条,不如见青山。
注释:①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前的树木枝繁叶茂,远处的青山秀色被遮盖,若隐若现。
B. 砍断了大树,树叶纷纷落下,原先看不到的景色映入眼帘。
C. 作者见到了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他们相互问候,亲切交谈。
D.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两全其美,即有得就必然有失。
1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被贬官后,心中苦闷不堪,“持斧斤”将自家屋前障目大树拦腰砍断。
B. “忽似决云雾”写出了云雾忽开,天气渐好,蓝天下景色变得更加秀丽。
C. 作者认为“人各有偏好”,自己还是更向往归隐,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
D. “岂不爱柔条”两句,写出作者虽爱窗前的绿树,更爱遥望远处的青山。
13. 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诗人常常借“月”这一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感。李白在《将进酒》中以“①___,②___”,传达了人生失意的寂寞;苏轼在《江城子》中用“③__,④__,⑤__”,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2)怀古诗文多借写古人古事来表达见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了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⑥__,谁得而族灭也?”苏洵在《六国论》中劝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苟以天下之大,⑦__,⑧__。”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下面是《红楼梦》中与梦相关的情节。请在横线处填入作品中人物的名字。(4分)
① 梦幻识通灵
② 梦游太虚幻境
③ 学诗,梦中得佳句
④ 醉卧芍药裀,香梦沉酣
(2)请从以上情节中任选一个,概述该情节的内容,并分析它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6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根的生长
大地之上,凡草木植物皆有根,有根方活,根壮方茂,根深方硕。
植物莫不向上生长,朝着天空和太阳的方向伸展,并且各呈其姿,以绿色为主色调,开出的花朵绚丽多彩,构成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景致。而植物的根恰恰相反,它隐藏在地表下,努力向下生长,将肢体向黑暗处延伸。把一颗种子埋在土里,倘若不小心弄反了,根部朝上,放心好了,它会拐个弯儿依旧向下扎去。向下生长,就是根的方向。
根隐于地下,平时看不到,招致忽略、遗忘也是常情。然而根是草木的一部分,有时会以“出土”的方式袒露真容,显示它的存在,并和日常生活发生种种紧密关联。看不见的根和看见的根,其实它都在那里。我最初对根的认识源自去地里拔草,拔草的难易取决于草根深浅。有些草如狗尾巴草、马齿苋等,根短且浅,一薅即出。有些草如牛筋草、蒺藜等,茎叶紧紧贴伏地面,根长且深,抓地极牢,费大劲儿拔,忽地一下带出一块泥土,地上凹一个小坑。故而用镰刀割草比手拔省劲儿,但欲“斩草除根”就难了,留着根就是留着草的命,故大地之上总是芳草萋萋。毫不起眼儿的草根,其坚韧顽强真叫人不敢小觑。
不只是草,田里的庄稼如麦子、高粱、玉米,以及菜畦里的茄子、西红柿等,根都很坚挺。尤其是棉花柴最难拔,秋后的土地少雨干燥,棉花柴的根深扎于地下,与板结的土地紧密地抱成一团,要将其连根拔出,一条壮汉都极难做到,因此拔棉花柴有一个专门的工具叫夹子,夹住根部利用杠杆原理将其撬出。麦子、高粱、玉米等收割之后,地里留下的根叫茬子,这些茬子看似是田野里的废弃物,其实是比秸秆更禁烧的柴火。在缺煤少炭的年代,这些庄稼的根充当了燃料。
小时候最喜欢的植物是洋姜,既可食又可观赏。它的学名叫菊芋,种在院子角落,一人来高,绿蓬蓬一片,黄色小花与菊花相似,给小院平添了一份妩媚。洋姜的根属于宿根,生命力强韧,枝枯叶萎后,根还活着,而且地下活动能力超强,四处乱窜。因此,种洋姜最省事,一次种植后就不用管了,每年这块地都会自动噌噌蹿出洋姜苗,只待秋后收获就是了。菊花、芍药等植物的根都是宿根。古人常以“宿根”喻前世的根基。所谓天资聪慧,大抵也是说有宿根吧。
对于树木而言,见到树根的机会甚少,除了植树时可看到树苗的毛毛根,再就是刨树的时候了。早年间奶奶去世的时候,家里没钱买棺材,就把场院里的一棵榆树锯掉了,榆木木质坚硬,也算是上好的板材。这棵榆树高大粗壮,锯掉后留下了一个硕大的树根,由于碍事,过了一段时间就刨了。刨树根比锯树干费事得多,沿着根部往下挖,竟然挖了偌大的一个坑,树根在地下盘根错节,有粗有细,纠缠纷杂,织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网络,而且你都无法知道根的终端在哪里,到底有多长。伐掉一棵树容易,倘若想彻底“根除”它的根,不啻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刨出来的榆树根,人称“榆木疙瘩”,坚实顽韧无比,被人扣了一顶“顽固愚笨”的帽子。在地表很少能看到树根,那年在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却令我大开眼界,我 在那里一睹从未见过的奇异景象:许多树根隆出地面,仿佛条条大蟒弓着脊背,又像苍老的手臂青筋暴露;而寄生植物、藤本植物所生的气根在空中悬吊,向下寻找土地,扎入地下,密密麻麻,让人难以分清根和茎。因为温度恒高,雨量充沛,根系太强大了,才有了热带雨林的莽莽苍苍,密不通风。
根是草木植物的生命之源,无本之木必死无疑,此谓之根本。明人叶子奇《草木子》云:“枝叶之枯,必在根本。”鲁迅《野草》谓:“根本不深,花叶不美。”“本”字是指事字,木下那一横,指土地,穿越土地之下即谓本,也就是根。俗话说“树大根深”,树大者根必深,反之根深树必大。据说,一棵大树的根在地下蔓延的宽度是树冠的几倍。道理很简单,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根系越发达,植物得到的养料越充足,就越壮硕。根还负责支撑,向下扎得越深,地面上的植物就越牢固。《道德经》中说:“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也认为根使树木获得生命,而蔓延繁密的根系使树木得以维持生命。成语“根深蒂固”即由此而来。二位大哲借树根喻道,阐明俭啬修身是治国的根本,如此才能长久永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板桥对竹子的咏叹,更是对根的赞美。在山崖上我们也时常看到有孤松长在岩石间,几无泥土,稍有缝隙根便深扎其间,生命的顽韧令人惊叹。通常,我们欣赏一棵树,吟咏一朵花,是其所呈现出的绰约风姿和馥郁芬芳,令人赏心悦目。而它的根由于隐身地下而常被无视,而且即使现出真身也是土头土脑、色彩暗淡、形貌丑陋,端的是见不得天日。然而,根就像一位母亲,无意荣宠,不惧黑暗,一门心思向下生长,朝深处远处拓展,默默地输送、供养,换取植物向上部分的更高、更壮、更牢。向下与向上看似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却是那样浑然一体、和谐统一。根有多重要看看这些词汇就知道:根本、根据、根基……假如一棵树一味向上发展,不屑向下扎根,也可能风光一时,最终的结局一定是被风吹倒或枯萎死掉。
向下生长,终是为了向上的枝繁叶茂。
(取材于刘江滨同名散文)
16.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时会以“出土”的方式袒露真容 袒露:显现
B. 故大地之上总是芳草萋萋 萋萋:荒芜
C. 其坚韧顽强真叫人不敢小觑 小觑:轻视
D. 是其所呈现出的绰约风姿和馥郁芬芳 馥郁:香气浓郁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棉花柴的根深扎于地下,特别难拔,因此作者厌恶棉花柴。
B. 作者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热带雨林树根的奇异景象。
C. 作者在二、八两段中将花与根做对比,但其写作意图并不相同。
D. 本文灵活运用口语、书面语,具备通俗明了和典雅大方的特色。
18. 第三段中作者说根会与“日常生活发生种种紧密关联”,请结合全文,简述“紧密关联”的体现。
19. 本文题目是“根的生长”,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呈现根“生长”的内容。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在线上用文字聊天,习惯性地添加语气词或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如“好的”说成“好滴”等,被视为“文字讨好症”。此“症”从何来?网络虽便利交往,却阻隔了情感传达。为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就成为最佳工具。由此看出,“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________________,与其词不达意引发矛盾,不如加些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也许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
(1)下列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的坚强,她意志的纯洁,她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D. 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6个字。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1) 日前,教育部印发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自2024年起,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将逐步提高文化课成绩的标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2) 金秋十月,风光正好,请你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一个邀请的帖子,召唤朋友一起欣赏金秋美景。
要求:描写生动,有感染力,150字左右。
(3) 生活中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事物随处可见,它们彰显了独特的“中国之美”。请介绍一个事物,突出中国文化元素,阐述美在何处。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对新问题、新事物、新任务,国人既要具备坚守理想、行稳致远的定力,也要有直面艰险、劈波斩浪的魄力。
请以“定力与魄力”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26. 请以“因为热爱,所以奔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北京卷)语文(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北京卷)语文(参考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D 2, ①纸质传统文学向网络文学学习, D 7, ①根生长的方向,永远向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高考Ⅱ卷02)(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高考Ⅱ卷02)(考试版),共10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高考Ⅱ卷02)(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语文(新高考Ⅱ卷02)(考试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