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36份)
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定位,命题分析预测,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空坐标,道教最受尊崇,三儒学式微,重点探究,相关史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学复兴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繁盛: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
道教兴起:东汉末年兴起,本土宗教。
佛教传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
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的理论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一)基本概况: 自主学习,填写下表
问题思考: 根据表格,概括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的特点。
提示:(1)思想活跃、多元共生;(2)三教出现融合趋势;(3)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1、佛教、道教为什么会盛行?儒学为什么会受到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 《中国人史纲》
(1)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3)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 ——范缜《神灭论》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3)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南北朝时期僧诗僧尼数量表
2、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2)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四)社会上的反佛斗争
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
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频繁。
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发展。
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重难点突破: 儒道佛的融合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1)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2.影响:(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以陶渊明为代表)
庾信《哀江南赋序》节选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华山畿·一坐复一起一坐复一起,黄昏人定后,许时不来已。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文学艺术---文学
思考:唐诗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诗风平实浅进,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东晋王羲之成就最高,被称为“书圣”其代表作为《兰亭集序》
①书法艺术发展到高峰,风格多样;
②特点:注重法度规范,楷书最为典型,恢弘大度
③代表: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张旭、怀素)
材料1: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3:“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材料4: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2.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材料5: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材料6: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4.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知识拓展】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艺繁荣的原因
他认为农为本业,商业为末业;重农抑商。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1: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材料2: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 ——王烔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①科技内容:实用性强,忽视理论研究;②科技使用:重农抑商,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进一步转化的动力;③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④研究方法:主要为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缺少实验创新;⑤主要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但对外来吸收较少。
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外传
交往范围广;交往领域全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有涉及;交往方式多样,包含贸易交往与宗教交流等;双向学习,兼收并蓄。
根据右图: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分析隋唐对外交流的特点。
(1)中国:促进了隋唐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土特产输入中国,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等输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2)世界和平: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3)世界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如新罗、日本、天竺等。
中华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唐朝“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内涵: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的文明共同体。
发展过程:奠定基础——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形成标志——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标志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的确立。发展扩散——盛唐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国精神。
探究: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2)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8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考查重点,备考策略,真题演练,知识体系,主干梳理●拓展整合,选官制度,⒈九品中正制,图解九品中正制,⒉科举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试讲课课件ppt,文件包含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pptx、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权臣僭越,纲常败坏,探究一儒学危机,天下失序,探究二佛教危机,多元合流信仰重树,鉴真手迹《请经书帖》,书法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