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吴中、吴江、相城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9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2B铅笔认真填涂考试号.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冯梦龙村东靠漕湖产业园,西邻望亭镇,北(zhěn)_____望虞河,是明代杰出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故乡,也是冯梦龙历史文化的发详地。
灰瓦白墙,前屋后舍_____,走进冯梦龙故居,仿佛穿越时光的长河,与幼时的冯梦龙飞花对令,感受冯氏诗书传家的氛_____围。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冯梦龙故居尽可能地还原了冯梦龙年少时的生活场景,探寻冯梦龙青廉为官品质的思想渊源……
一方水土(zī)_____养一方文学,唤醒沉睡于土地中的文化种子,冯梦龙村正不断擦亮文化旅游新“名片”.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北(zhěn)_____望虞河 ②前屋后舍_____ ③氛_____围 ④(zī)_____养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① ______改为______ ②______改为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说“修旧如旧”在句子中的含意。(2分)
2.同学们对相关古诗进行了收集,请你完成填空。(8分)
诗中风光无限。它有① ______(诗人)“深林人不知,② __________”(《竹里馆》)的清幽之境;也有韩愈笔下“草树知春不久归,③__________”(《晚春》)的盎然生机。
诗中情韵无穷。它有李白“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中对故土的万千思念;有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⑥__________”(⑦ 《__________》)中思亲与报国不能两全,最终振奋精神告慰家人的复杂情感;更有木兰身跨战马,奔赴战场“⑧ 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义无反顾、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
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2023年度记忆”同框图片,记录那些温暖又戳心的瞬间。下面两幅图片中,哪一幅更能触动你?请你描述画面,并简要说说图片触动你的原因。(4分)
图一 图二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50分)
4.老舍在谈人物描写时提到,“哭有多种,笑也不同,应依个人特性与情形而定如何哭,如何笑。“表情是人物在某一特定处境下自我心理与外界社会的投射,请参考示例完成批注,分析祥子表情背后的具体原因以及深层的社会原因。(4分)
祥子的表情
语段摘录
批注
哭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示例]祥子用三年时间
终于攒够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因而极度喜悦到几乎要哭.
从三处表情,
我们可以深切
地体会到:
③当时社会
________
笑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觉出来虎妞也有点好处,他居然向她笑了笑,一个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仿佛把以前的困苦全一笔勾销,而笑着换了个新的世界,像换一件衣服那么容易,
痛快!
①________
不喜也不哭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
②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两题。(8分)
题水阁
清·刘嗣绾①
一程春雨一程愁,小阁重帘水上头.
依约②晓窗人未起,卖花声里到苏州。
[注]① 刘嗣绾:清代常州人。诗人只身坐船,前往苏州谋取生计,进入山塘,写下此诗。
② 依约: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状态。
5.有人觉得这首诗写得并不好,首句中两个“一程”重复。你认可他的观点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4分)
6.诗中第一句出现了“愁”,有人却从诗中读出了“喜”。请结合诗歌内容为他找出依据。(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①,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②一盆,余珍如拱壁,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③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选自沈复《闲情记趣》)
[注]① 张兰坡:人名,擅长观花赏花。② 荷瓣素心兰:一种名贵的兰花。③ 滚汤:开水。
7.解释加点字词。(4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
(2)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
9.文章结尾,沈复为何“从此誓不植兰”?请结合原文分析。(2分)
10.文人常会把各种花写进自己的作品,沈复将兰花写进《闲情记趣》,韩愈将杨花写进《晚春》。
请结合诗文分析他们写这两种花的不同用意。(4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1~13题。(7分)
最是书香能致远。莫洛亚曾说:“读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书中重新发现生活,更准确地理解生活的艺术。“请阅读几则关于读书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网文时代,我们怎样读名著?
王晴飞
“怎样读名著”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源于最近网络的一个热点话题“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看出种种坏处,做出标签化的论断,提醒同好“慎入”。“名著避雷帖”中的论断,很多与我们所受的文学教育有截然相反之处。
目前的网络文学,很多时候致力于给读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迅速让读者最基本的欲望得到充分的迎合,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得到补偿性的满足,对世界的既有的认知得到最直接的巩固。而长期接受网络文学定向投喂的读者也被宠坏了胃口,宠没了耐心,不耐烦看到与自己预设不同的世界,要求作品中有最简单最纯净也最狭隘的人设,最欢快的剧情,最大团圆的结局。
在以前的文学场域里,人们常常会以经典文学的标准评价通俗文学,要在通俗文学里找到严的意义;而现在熟读网文的读者则与之相反,以网络文学的标准衡量经典文学,要在鲁迅的作品里寻找爽点。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认真品味的肠胃,也丧失了悉心涵泳的耐心,那么任何名著与类似题材的地摊读物都将失去差别。
对文学名著做标签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断,也不是网络时代的专利。事实上,我们也确实不宜将名著当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确的免检产品。名著自然往往是“好”的作品,但是作品的“好”除了永恒性,也会有其时代性和阶层性。我们不必完全拒绝对名著的指摘,只是在做判断的时候要保持整体感和分寸感,不去简单地完全抹煞其好处。
名著也需要我们的“再创造”。以网文的方式理解名著,视为待避之“雷”,固然简单粗暴,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将名著视为“雷池”禁区,当作仅供顶礼膜拜的僵死的遗物。我们要不断用自己的时代精神去重新理解、阐释名著,赋予新的价值与意义,使其不断生长,焕发出勃勃生机,常读常新。
(选自2023年1月18日中国作家网,有改动)
11.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2分)
A.我国成年国民阅读兴致呈上升趋势,但城乡居民图书阅读率仍存在着一定差距。
B.听书正在成为全民阅读的一种新兴形式,这必将会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的习惯。
C.阻碍家长有效陪读的原因众多,其中对家长开展亲子阅读的相关指导是当务之急。
D.网络时代阅读名著要用自己的时代精神去重新理解阐释,赋予名著新的价值与意义。
12.请根据材料二中《中小学生2021年购书类别占比》图,指出中小学生购书中存在的问题。(2分)
13.请结合三则材料,给家长提出三条指导孩子阅读的建议。(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17分)
外婆的四达里
简平
①因为外婆,才有了我的四达里。
②外婆一年四季总是坐在楼门口等我,无论炎夏还是寒冬。四达里位于山阴路的南端,走进去,以为只是一条细细长长的弄堂,两边都是石库门房子,其实到了里面才知道,右侧的房子都属于“后门”,若走到前门,蓦然间就横着竖着地生出好几条弄堂来了。外婆住在四达里靠近弄底的那栋房子里,早前是可以从临平路一侧进去的,后来,那里砌了墙,封住了,只能从山阴路进出。山阴路自然是好的,僻静、安宁,只是对我外婆来说,她要花很大的眼力,这样才能越过一整条弄堂,看见我出现在弄口的身影。
③外婆的眼睛并不好,视力一只浅一只深,所以她戴的眼镜有一片厚得真就是啤酒瓶底,尤其过了九十岁后,还有白内障,但是,这并不妨碍外婆的眼光。四达里建造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近百年的历史,进进出出的不单单是人,还有许多的风风雨雨。外婆住的亭子间很小,朝北,终年没有阳光,大风大雨却扑得进来,一旦刮风下雨,外婆便不慌不忙地把木窗关上,还把插销插紧。亭子间在二楼,木扶梯又窄又陡,而且楼道里的电灯泡老是坏的,黑咕隆咚,可外婆却走得笃定,她一只手扶着木栏杆,一只手捧起胸前挂着的饭单,那饭单是卷起来的,里面放着煮牛奶用的小锅子,还有碗盏,还有调羹。
④走下楼来,就是后门的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公用厨房,有户人家放了一张硕大的八仙桌,留给外婆的只有一点地盘。外婆喜欢把楼门打开,这样,阳光就照进来了,浊气就排出去了,让人心里亮堂、舒畅。外婆搬了一只小凳子坐在门口,放眼而望。她喜欢看那些像万国旗般晾晒在头顶上的衣服、被单、尿布……她会说,我们弄堂里又有小宝宝了。她喜欢听那些走街串巷的挑着货担的人的吆喝声,有卖针线的,有卖白果的,有卖梨膏糖的。外婆是生活在烟火气里的。
⑤外婆与邻居相处得很好。一开始的时候,人家还不情愿让她用那张八仙桌,外婆毫不声张地天天擦抹那张桌子,将桌面擦得亮铮铮的,光可鉴人,连四个桌脚都一尘不染。人家说,不用专门擦的。外婆说只是顺便罢了。不知何时,外婆就堂而皇之在桌上吃东西了,人家一点都没意见。外婆心软,见到有人来弄堂里讨吃讨水,从不冷漠以对,竟至有一次,她索性把自己烧的饭菜端上八仙桌,让不相识的拖儿带女的一家五人吃了个饱。邻居目瞪口呆,外婆则轻描淡写地说:“远房亲戚,刚巧路过我们弄堂。”
⑥当然,外婆最要紧的事就是等着我来。我一走进有着牌楼的弄堂,就会小跑起来,我知道外婆已经等了我好长时间了,我更知道对于外婆来说,等我甚至已经成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她内心的需求和满足。假如有一天我不去,我一定会跟她打招呼的,不然她会一直等着,等到天暗,等到月上中天。其实,这是双向的等待,我在心里也是等着见到外婆的,那是一份深挚的感情,而在这样的等待中,我得以愈加认识四达里,愈加心系四达里。
⑦这是外婆的四达里,也是我的四达里。外婆离世后,虽说没有外婆的四达里,让我心里空落落的,不过,从此,四达里也成了我心底的一块思念之地。
⑧前些天,我又走进了四达里。这一次,我是去看一下不久前完成的旧里修缮改造的。我看到历经风吹雨打的一栋栋石库门房子焕然一新——原先斑驳残缺的外立面补好了,红砖清水墙显得格外艳丽;坑坑洼洼的路段重新铺设了水泥,平整而光洁;蜘蛛网般的各种空中“飞线”规整了,不再杂乱无章;经常漏水、渗水的屋顶、墙面添加了防水层,下水道作了根本性处理,解决了堵塞问题;尤为瞩目的是,后门底楼的公用厨房被分隔成每家独用的了,墙面和地面都铺了瓷砖,还装上了门。我想,外婆知道这些会很高兴的,那也是她的夙愿吧,曾经有过的不少担忧可以放下了。
⑨整个修缮秉持修旧如旧和保护利用兼顾的原则,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早期上海石库门的风貌。走在四达里,看到重现的黑漆大门、黄铜门环、红瓦屋顶、白色窗框,恍如隔世,我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仿佛又看见了坐在楼门口等我的外婆。我明白,我已经离不开四达里了,尽管外婆不在了,但四达里还在;哪怕我走到天涯海角,四达里也是我永恒的归程。
(选自2023年11月4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文学社邀请本文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简平先生来校参加“与作家面对面”活动。请你以文学社社员的身份参加此次活动。
14.[场景布置]请你根据文章第② ③ ⑤ 段选择两个场景,概括场景内容,并结合人物形象说说选择的理由。(2分)
外婆生活场景
选择的理由
外婆坐在楼门口等“我”
牵挂外孙,依恋外孙
外婆爬窄陡的木楼梯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友善对待邻居
外婆将饭菜给不相识的一家人吃
善良,乐于助人
15.[现场交流]活动现场交流阅读体会时,苏同学联系课文,抓住人物的“看”,对下面[甲] [乙]两段文字进行了对照赏析,认为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各有妙处,都凸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你具体说说它们的妙处。(4分)
[甲]外婆搬了一只小凳子坐在门口,放眼而望。她喜欢看那些像万国旗般晾晒在头顶上的
衣服、被单、尿布…… (简平《外婆的四达里》)
[乙]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李森祥《台阶》)
16.[现场争辨]苏同学与吴同学对最后两段关于修四达里的文字是否有必要写进文章产生了如下争论。你更认同谁的观点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17.[访谈互动]作家问了你一个问题,请你回答。(4分)
作家:我在文章的第⑦ 段说“这是外婆的四达里,也是我的四达里”,请问你是怎么理解这
句话的?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深情朗诵]应社员们的要求,简平先生现场朗诵了文章的最后一段。他在朗诵文中画线句子
时特别缓慢而深情,请你说说作家用这种方式处理朗读的原因。(3分)
第三部分 写作·表达(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如果生命是一粒种子,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用它的所有力量努力使自己茁壮生长,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够绽放生命的精彩.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 可讲述故事,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悟;
③ 不少于600字;不得套作、抄袭;
④ 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句子
方法
释义
及长,爱花成癖
课内外迁移法: 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
①____
花以兰为最
语境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
②____
且兰芽勃然
成语推断法:生机勃勃
③____
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
查阅字典法:①详尽,详细;②了解;③全,都
④____
1.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8%,图书
阅读率为59.8%,较2021年的59.7%增长了0.1个百分点.
2.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高于2021年的4.76本.
3.2022年我国城乡成年居民图书阅读率均有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68.6%,高于
2021年的68.5%;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0.2%,高于2021年的50.0%。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1.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5.5%)的成年国民有听
书习惯。
2.数据显示,有30.3%的年轻人会选择在开车时听书,以满足他们对于知识和阅读的需求。酷狗《2023年听书生态报告》显示,人们花在有声书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人均收听时长相比去年增长了27.5%。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1.豆瓣读书TOP250和豆瓣中国小说TOP100排名第一的是《红楼梦》。
2.在当当网的图书畅销榜中《我与地坛》位居TOP1。
(数据来源:豆瓣网、当当网)
江苏省苏州吴中、吴江、相城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初二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吴中、吴江、相城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初二语文期中调研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吴江、相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吴江、相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共17页。
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