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2024年第一次中考模拟理科综合试题 -初中化学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l-35.5 Zn-65 Cu-64
卷I(选择题,共47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个小题,共47分。1~19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20~22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选的不得分)
1. 下列成都出土的文物中,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 东汉说唱俑 B. “郫”字青铜戈
C. 龙纹铅饼币 D. 黄金面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A、该物品的材料是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选项正确;
B、青铜是一种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
C、铅是一种金属,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
D、黄金是一种金属,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故选A。
2. 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闻气味
B 稀释浓硫酸
C. 过滤液体
D. 测定溶液的pH
【答案】D
【解析】
【详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 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时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B. 氮气可用于食品包装防腐
C.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D. 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选项错误;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能作保护气用于食品包装防腐,选项正确;
C、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而不是不能反应,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无毒,不是空气污染物,选项错误;
故选B。
4. 锂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下图是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锂属于金属元素B. 锂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 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941D. 氢氧化锂的化学式为 Li(OH)3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锂元素的中文名称偏旁“钅”可知,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A正确;
B、由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B正确;
C、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故C正确;
D、由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则锂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可知氢氧化锂的化学式为LiOH,故D错误;
故选D。
5. 洁厕灵与“84消毒液”两种清洁剂不能混用,混用会发生如下反应:NaClO+2HCl=NaCl+X↑+H2O,使有效成分减少,则X的化学式为
A. H2B. O2C. Cl2D. HCl
【答案】C
【解析】
【详解】反应物中钠、氯、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3、2、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氯、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1、2、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l2。
故选C。
6.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能被磁铁吸引,铜不能,所以可以用磁铁吸引的方法分离铁粉和铜粉,选项正确;
B、可用互相刻画的方法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合金硬度较大,铜表面的划痕较为明显,选项正确;
C、在空气中灼烧,木炭粉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主要物质发生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分别取样加水溶解,触摸试管外壁,可以鉴别,选项正确;
故选C。
7. 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是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 取曲线上A点的溶液,向其中加入铁粉,有气泡产生
C. 取曲线上M点的溶液,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
D. 曲线上B点的溶液里溶质有H2SO4、Na2SO4、NaOH
【答案】B
【解析】
【详解】A、溶液pH的初始值小于7,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稀硫酸中,选项错误;
B、A点溶液pH小于7显酸性,说明此时硫酸有剩余,所以加入铁粉会有气泡产生,选项正确;
C、M点溶液pH等于7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B点溶液pH大于7显碱性,说明此时氢氧化钠有剩余,故溶质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选项错误;
故选B。
8. 杭州亚运会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其中,“绿色”被摆在首位。下列做法与“绿色亚运”不符合的是
A. 增加植树造林面积
B. 将农田中的秸秆就地焚烧
C. 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
D 出行方式尽量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
【答案】B
【解析】
【详解】A、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有利于改善环境。与“绿色亚运”相符合;
B、 植物秸秆就地焚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污染环境。与“绿色亚运”不符合;
C、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减少废弃物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与“绿色亚运”相符合;
D、出行方式尽量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减少尾气排放,减少空气污染。与“绿色亚运”相符合。
故选B。
9. 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应的是
A. 稀盐酸除去铁锈
B.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C.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 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氢氧化钠
【答案】A
【解析】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详解】A、用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铁锈,是因为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不是酸和碱的反应,则不涉及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是因为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氢氧化钙能与土壤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氢氧化钠,是因为硼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分析和推理是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SO2也能与NaOH溶液反应
D. 酸雨的pH小于7,所以pH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故选项错误;
B、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是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故选项正确;
D、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所以pH小于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1. 王安石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写梅花,能从远处闻到梅花香的原因是
A. 分子质量很小B. 分子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D. 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意,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进入人们的鼻子中,碰到嗅觉细胞,故闻到香味。故选C。
12. 下列对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的处理或解释正确的是
A. 电线着火,用水扑灭
B. 经常用钢丝球擦洗铝制饮具
C. 街头路口、公路急弯处的反光镜是凸面镜
D. 噪声监测仪既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弱,又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线着火时不能用水扑灭,以免发生触电,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经常用钢丝球擦洗铝制饮具,会破坏铝制品表面的保护膜,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街头路口、公路急弯处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分类是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A.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B. 碱:生石灰、烧碱、氢氧化钾
C. 导体:铅笔芯、食盐水、铁D. 凸透镜:远视眼镜、相机镜头、放大镜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选项正确;
B、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属于氧化物不属于碱;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属于碱,氢氧化钾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属于碱,选项错误;
C、铅笔芯、食盐水、铁中都存在着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都具有导电性,都是导体,选项正确;
D、远视眼镜、相机镜头、放大镜都是凹透镜,选项正确;
故选B。
14. 如图所示,下列对所示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①中铁钉生锈,②中铁钉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空气(或氧气)
B. 乙: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C. 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弱,可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D. 丁:直尺伸出桌面一定长度,拨动时用力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响度由频率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①中铁钉接触到了氧气生锈,②中铁钉接触不到氧气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空气(或氧气),选项正确;
B、乙: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选项正确;
C、丙: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则声音减弱,没有介质就不能传播声音,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选项正确;
D、丁:直尺伸出桌面一定长度,拨动时用力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响度由振幅决定,选项错误;
故选D。
卷II(非选择题,共73分)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每空一分,共31分)
15. 如图,某兴趣小组按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①将胶头滴管a中的水加入小烧杯中,并用压强传感器传感器测量集气瓶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②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用胶头滴管b向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1)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图乙中0~t1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3)步骤②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
【答案】(1)
(2)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容器内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
(3)溶液变红
【解析】
【小问1详解】
生石灰是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图乙中0~t1段压强增大是因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容器内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气压增大;
【小问3详解】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是碱,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步骤②中出现的现象为溶液变红。
16. 利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自行车的链条常采用_______的方法防锈。
(2)洋洋洗衣服时,发现水中有很多浮渣,则所用的水为_______(选填“硬水”或“软水”)。
(3)闷热的夏天,鱼经常跳出水面呼吸,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浓硫酸具有______性,常用作某些气体干燥剂。
(5)用下列物质除去油污时,利用乳化作用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A. 汽油B. 洗洁精C. 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1)涂油 (2)硬水
(3)减小 (4)吸水 (5)B
【解析】
【小问1详解】
为自行车的链条涂有能隔绝氧气和水,从而防锈;
【小问2详解】
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填:硬水;
【小问3详解】
闷热的夏天,鱼经常跳出水面呼吸,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是水里的氧气含量降低了;
【小问4详解】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实验室常用其干燥某些气体;
【小问5详解】
A、汽油能溶解油污,不符合题意;
B、洗洁精能乳化油污,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将油污除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配制50g15%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操作③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操作②不正确,这样操作会导致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选填“>”或“<”)15%。
(2)乙是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大的_______(选填“A”或“B”)。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1) ①. 烧杯 ②. 加速溶解 ③. >
(2) ①. B ②. 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X为烧杯,用于作配制溶液的容器;
操作③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速氯化钠的溶解;
操作②采用了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量取出的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填>;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的水只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B瓶变瘪的程度较大;
方程式为:。
18. A—J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是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B是铅酸蓄电池中的酸,E、F、I、J在常温下都是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
(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4)反应②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为_______。
【答案】(1)Fe2O3
(2)Fe+H2SO4=FeSO4+H2↑
(3)分解反应 (4)冶炼金属
【解析】
【分析】A—J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赤铁矿石的主要成分,A是氧化铁;B是铅酸蓄电池中的酸,B是硫酸;氧化铁(A)与硫酸(B)反应生成C和D,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则C和D分别为硫酸铁和水,又因为D能生成I、J两种气体,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D是水,C是硫酸铁,又由于硫酸(B)与G反应能生成气体I,所以气体I为氢气,J为氧气,G为活泼金属,气体E与铁(A)反应生成活泼金属G和气体F,则G为铁,E具有还原性为一氧化碳,F为二氧化碳,铁(G)与硫酸(B)反应生成H和氢气,H为硫酸亚铁。将答案带入原题正确,据此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A为氧化铁,化学式为:Fe2O3;
【小问2详解】
反应③为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反应④为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小问4详解】
反应②为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工业上利用此原理来炼铁。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第32小题4分,第33小题6分,第34、35小题各7分,共24分)
19. 下列是某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对有关“镁与稀盐酸反应”的系列研究。
研究一:镁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1)实验时需将镁条进行打磨,其目的是_______。
(2)反应中试管外壁发烫,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是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实验测得镁条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研究二: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发现问题】反应后甲同学的试管中镁条有剩余,向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振荡,溶液显红色,对此现象,甲同学重复如上实验,得到同样结果。
【提出猜想】猜想I:氯化镁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II:镁与热水反应的产物使酚酞溶液变红。
【查阅资料】常温下,氢氧化镁难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实验探究】
(4)为验证猜想,甲同学按如表方案进行实验:
【结论与分析】
(5)经过探究同学们得出结论,镁能和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碱性物质和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能燃烧。根据实验现象写出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拓展交流】
(6)一段时间后,甲同学观察到溶液红色逐渐变淡,最后消失,你认为原因可能_______。
【答案】(1)除去表面氧化膜和杂质
(2)放热 (3)镁与盐酸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4) ①. 不成立 ②. 溶液变为红色
(5)Mg+2H2OMg(OH)2+H2↑
(6)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时需将镁条进行打磨,其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或污渍),防止干扰实验;
【小问2详解】
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所以反应中试管外壁发烫;
【小问3详解】
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使化学反应速率变快;
【小问4详解】
方案1: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镁溶液滴在pH试纸上,pH=6,说明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故猜想Ⅰ不成立;
方案2:通过实验得出猜想Ⅱ成立,说明镁与热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氢氧化镁溶于热水中,使酚酞变红色,故能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
【小问5详解】
镁能和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碱性物质和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能燃烧,根据守恒定律可知,该碱为氢氧化镁,可燃性气体是氢气,方程式为:;
【小问6详解】
氢氧化镁在常温下难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液体碱性消失,所以溶液红色逐渐变淡,最后消失。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18分。第36题5分,第37题6分,第38题7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只写最后结果不得分)
20. 向一定量的铜锌合金中逐渐加入稀盐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g。
(2)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0.2 (2)设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为x。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用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7.3%。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
【小问2详解】
如图所示,氢气在加入100g盐酸时不再增加说明恰好完全反应,详解见答案。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铁粉和铜粉
用磁铁吸引
B
比较黄铜片与铜片的硬度
取样,相互刻画
C
除去木炭粉中的氧化铜粉末
在空气中灼烧
D
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分别加适量的水,用手触摸容器外壁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镁溶液滴在pH试纸上,读取数据
pH=6
猜想I_______(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2.在滴有酚酞的热水中放入一段打磨过的镁条
①_______;
②有气泡产生
猜想II成立
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九年级中考理科综合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 -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九年级中考理科综合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 -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九年级中考理科综合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初中化学原卷版docx、2024年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九年级中考理科综合第四次模拟考试试卷-初中化学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2024年九年级中考模拟预测理科综合初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2024年九年级中考模拟预测理科综合初中化学试卷(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填空题,推断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