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精练---专题二 课标40首诗歌主题分类梳理(四)爱情闺怨诗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精练---专题二 课标40首诗歌主题分类梳理(四)爱情闺怨诗,共7页。
第18首 无题
【文学常识】《无题》,作者 ,字义山,号玉谿生, 代诗人。其著有《李义山诗集》。
【素养通关】
1.首联连用两个“难”字,有何好处?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被称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李商隐 唐
素养通关
1.首联连用两个“难”字,突出见面的不易,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显得深沉缠绵。
2.①点明离别的季节;②渲染离别的气氛;③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蚕丝”比喻“情思”,以“蜡泪”比喻“相思之泪”,表现了诗人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之情。
4.同意。颔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双关,表面上是写春蚕、蜡烛实则是写人,写出诗人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第19首 关雎
【文学常识】《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收录了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为 、 、 三大类,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素养通关】
1.这首诗以“关关雎鸠”开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的两个“悠”字。
3.《诗经》经常运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试举例分析《关雎》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4.这首诗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情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关雎”象征着美丽善良的女子,在河中的小洲,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B.写采摘荇菜是起兴的写法,写出男子对心中的女子日夜执着的追求。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际上是想象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门的场景。
D.这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表达出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感情。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诗歌总集 风 雅 颂
素养通关
1.起兴。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2.“悠”是“长”的意思。连用两个“悠”字,将男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难耐相思之苦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3.开篇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并以此情感总领全诗。诗中以水中左右飘摇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对淑女的渴慕的心,当主人公求之不得,付出暂时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甚至“寤寐思之”“辗转反侧”。
4.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5.A
第20首 蒹葭
【文学常识】《蒹葭》选自《 》。《诗经》与《 》《 》《 》《 》合称为“五经”。
【素养通关】
1.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头,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理解。
3.请分析“长”“跻”“右”三字的作用。
4.《蒹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以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通过描写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本诗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诗经·秦风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素养通关
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惆怅。
2.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不停地张望、寻求的状态,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及无奈。
3.“长”“跻”“右”三字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曲折,表现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侧面衬托了主人公的执着追求。
4.全诗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深化了意境,渲染了气氛,强化了感情,突出了主题。
5.B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见面的不易,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写心境的痛苦,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含蓄婉转而显得深沉缠绵。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以春光将尽的特点进一步渲染别离的悲凉气氛,此时之景也正是诗人痛苦心境的反映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修辞:以比喻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及至死不悔的爱情追求。先以“蚕丝”比喻“情思”,后以“蜡泪”比喻“相思之泪”,再用“方”“始”使痴情之意尽显。诗人对感情至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终生相随。
炼字:“泪”字将诗人内心情感展露于外,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内容: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出对方的相思之苦,描述了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但愁”“应觉”均是诗人猜测之词,担心、怜惜之情尽显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内容理解:意为对方居住在不远的地方,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借神话传说来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既劝慰对方,也聊以自慰。流露出无法与爱人经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
主旨: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悲伤痛苦,抒发了诗人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人们现在常用来赞颂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修辞:运用比、兴的手法,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男子对美丽贤淑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修辞:用采摘荇菜起兴,写男子对意中人艰难执着的追求过程。“寤寐思服”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爱慕之情已经到了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程度。“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两个“悠”字以感叹的语气道出,着重表现了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难耐相思之苦的情状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表现手法:这几句虚写,用采摘荇菜起兴,写男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采之”“友之”“芼之”“乐之”,一系列的想象写出了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主旨:《关雎》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与追求,描述了在追求过程中的苦与乐,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修辞:前两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萧索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表现了主人公思之心切、行之不易、欲见伊人而不得的形象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情感:“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清冷和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方、湄、涘”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主旨:《蒹葭》通过对实际场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强烈的爱慕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精练---专题二 课标40首诗歌主题分类梳理(一)赠友送别诗,共12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精练---专题二 课标40首诗歌主题分类梳理(五)思乡怀人诗,共10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精练---专题二 课标40首诗歌主题分类梳理(三)爱国忧民诗,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