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考号。
4.“单选”指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指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选项;“编号选填”指用试题中所列出的数字编号答题,每空的正确选项有一个或多个。
一、脑缺血的治疗(16分)
1. 脑缺血会引起局部脑神经缺氧导致轻度受损,甚至造成脑神经细胞死亡而产生不可逆损伤,最终导致患者永久性残疾甚至死亡。骨髓基质细胞(M)是存在于骨髓中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它可以诱导生成心肌细胞、成骨细胞及神经细胞等。运用干细胞疗法有可能实现对缺血坏死神经结构与功能的修复和重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脑缺血所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属于______(填“细胞衰老”、“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
(2)与心肌细胞相比,骨髓基质细胞的主要特点有____________(编号选填)
①分裂能力强②分化程度高③全能性高④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甚至完整个体的潜能
(3)M可通过______,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在脑缺血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研究发现,M的线粒体可转移到缺氧损伤脑神经细胞(N)中,实现细胞供能机制的修复。为进一步探究M的线粒体转移对N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4)第3组为正常对照组,请将该组的处理方法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
(5)检测得到各组神经细胞内的ATP水平相对值如图。由图分析比较可知,第1组神经细胞内ATP水平____正常水平,第2组在实验中起____作用。
(6)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M对脑缺血损伤后恢复的可能作用机制。_______。
【答案】(1)细胞坏死
(2)①③④ (3)增殖和分化
(4)正常脑神经细胞
(5) ①. 高于 ②. 对照
(6)M的线粒体可转移到脑缺血神经细胞中,增加损伤细胞中线粒体数量,使有氧呼吸加强产生更多ATP,为损伤细胞修复提供充足的能量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小问1详解】
细胞凋亡为细胞程序性死亡,由基因决定,而脑缺血导致的神经细胞死亡并非由基因控制,属于不可控的细胞坏死。
【小问2详解】
与心肌细胞相比,骨髓基质细胞的主要特点有①分裂能力强、③全能性高、④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甚至完整个体的潜能。
故选①③④。
【小问3详解】
M可通过增殖和分化以达到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和种类的目的。
【小问4详解】
该实验中,探究M对缺氧损伤的脑神经细胞N的修复作用,第3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则采用正常脑神经细胞作为对照。
【小问5详解】
由题图可知,第1组神经细胞内ATP水平高于正常水平;第2组为不添加M线粒体培养的N,在实验中起到对照组作用。
【小问6详解】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M的线粒体可转移到脑缺血神经细胞中,增加损伤细胞中线粒体数量,使有氧呼吸加强产生更多ATP,为损伤细胞修复提供充足的能量。
二、揭秘遗传物质(24分)
2. 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两类,图2为这两类病毒的化学组成示意图,其中b、e、d均为大分子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选用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其优点有______。
A. 个体小,繁殖快
B. 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
C. 代谢类型多,易变异
D. 易于观察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2)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选用了图中______(填“e类病毒”或“f类病毒”)中的一种。实验过程中,他们用35S、32P分别标记了图1中的______(编号选填)部位。
(3)为确定某病毒属于e类病毒还是f类病毒,不考虑在宿主细胞内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某实验小组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上述实验中,乙组应做的处理为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则该病毒为f类病毒。
(4)在产生子代病毒的过程中,直接参与的分子有____________。(编号选填)
①病毒的基因组②宿主细胞核DNA③tRNA④聚合酶⑤宿主细胞核糖体⑥宿主的核苷三磷酸 ⑦氨基酸
(5)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是证实DNA可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 S型肺炎链球菌可导致小鼠患肺炎,并使小鼠死亡
B. 无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繁殖
C. 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证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D. 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
(6)下列有关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A. 该实验中离心的目的之一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
B.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大肠杆菌的DNA指导合成的
C 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D. 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如图2为不同生物或生物不同器官(细胞)的DNA中A+T/G+C的比值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7)猪的不同组织细胞的DNA碱基比例大致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8)图2的三种生物中DNA的热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
(9)假如猪的某一双链DNA中腺嘌呤的含量为30%,则鸟嘌呤的含量为_____。
【答案】(1)AD (2) ①. e类病毒 ②. ①②
(3) ①. 在含放射性标记的脲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 ②. 子代病毒具有放射性
(4)①③④⑤⑥⑦ (5)B (6)A
(7)它们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8)小麦 (9)20%
【解析】
【分析】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小问1详解】
A、细菌或病毒都个体小,繁殖快,A正确;
B、结构简单,但细菌有细胞结构,B错误;
C、代谢类型多,易变异,不是其优点,C错误;
D、易于观察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D正确。
故选AD。
【小问2详解】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选用了图中e类病毒中的一种,也就是DNA病毒。实验过程中,他们用35S、32P分别标记了图中的①、②部位。
【小问3详解】
乙组应做的处理为在含放射性标记的脲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若子代病毒具有放射性,则该病毒为f类病毒。
【小问4详解】
在产生子代病毒的过程中,直接参与的分子有①病毒的基因组、③tRNA④聚合酶⑤宿主细胞核糖体⑥宿主的核苷三磷酸 ⑦氨基酸。
【小问5详解】
A、S型肺炎链球菌具有毒性,可导致小鼠患肺炎,并使小鼠死亡,A正确;
B、无荚膜的肺炎链球菌不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B错误;
C、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证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C正确;
D、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B。
【小问6详解】
A、该实验中离心的目的之一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A正确;
B、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DNA指导合成的,B错误;
C、15N既可以标记标记DNA,也可以标记蛋白质,实验中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D错误;
D、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A。
【小问7详解】
猪的不同组织细胞的DNA碱基比例大致相同,原因是它们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小问8详解】
图2的三种生物中小麦的DNA中A+T/G+C的比值最低,说明G+C占的比例最高,由于G和C碱基对含有的氢键多,DNA的热稳定性最强。
【小问9详解】
假如猪某一双链DNA中腺嘌呤的含量为30%,则鸟嘌呤的含量为20%。
三、亨廷顿病(22分)
3. 亨廷顿病是一种以舞蹈症状、认知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认为,亨廷顿病与异常Htt蛋白的积累有关,部分机理如图4所示。
图1
(1)图1中,过程①发生时,与启动子结合的是______(填“DNA”或“RNA”)聚合酶。
(2)图1中,过程①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需要的原料是______。(编号选填)
①细胞质基质②细胞核③核糖体④氨基酸⑤脱氧核苷三磷酸④核糖核苷三磷酸
(3)图1中,过程②属于______。(单选)
A. 复制B. 转录C. 翻译D. 逆转录
(4)图1过程②中,以下事件发生的顺序为______。(编号选填并排序)
①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键②tRNA进入核糖体,与密码子配对③核糖体与mRNA结合 ④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⑤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
(5)与正常Htt蛋白相比,异常Htt蛋白中谷氨酰胺的含量增加(谷氨酰胺的密码子:CAA、CAG),由此可知HD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图中______(填“a链”或“b链”)为编码链。在该过程中,携带谷氨酰胺的tRNA上,反密码子的序列是5’—______—3’。
(6)研究发现,异常Ht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组蛋白的乙酰化过程,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结合题意及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图2
A. 组蛋白乙酰化可能会使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B. 异常Htt蛋白可能会影响染色质的螺旋化程度
C. 组蛋白乙酰化不影响下一代遗传物质的表达
D. 异常Htt蛋白会抑制相关基因的转录过程
为治疗亨廷顿舞蹈病,研究人员筛选出了某种连接物,能将细胞自噬关键蛋白与异常Htt蛋白特异性地“绑定”,从而诱导异常Htt蛋白通过细胞自噬过程在细胞内降解。
(7)据题中信息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______。
A. 该过程需要溶酶体的参与
B. 连接物应可以连接正常Htt蛋白
C. 异常Htt蛋白的降解产物可被细胞再利用
D. 异常Htt蛋白含量降低可以有效缓解或治疗亨廷顿病
(8)结合题中信息,利用基因表达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写一条不同于本题的亨廷顿病治疗办法: __________。
【答案】(1)RNA (2) ①. ② ②. ④ (3)C
(4)④③②① (5) ①. a链 ②. CUG (6)BD (7)B
(8)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异常HD基因的mRNA的翻译,或者利用DNA甲基化抑制异常HD基因的转录,减少异常Htt蛋白的积累
【解析】
【分析】1、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小问1详解】
图1中,过程①发生转录时,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启动基因的转录。
【小问2详解】
过程①表示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发生的主要场所是②细胞核,需要的原理是4种⑥核糖核苷酸。
【小问3详解】
图1中,过程②属于翻译,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小问4详解】
图1中,过程②属于翻译,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发生的顺序为 ④mRNA穿过核孔进入细胞质,③核糖体与mRNA结合, ②tRNA进入核糖体,与密码子配对,①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键。
【小问5详解】
与mRNA 序列相同的那条 DNA 链称为编码链。与正常Htt蛋白相比,异常Htt蛋白中谷氨酰胺的含量增加(谷氨酰胺的密码子:CAA、CAG),根据图示上a链和b链的序列可知,a链为编码链。密码子序列为5’—CAG—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反密码子的序列是5’—CUG—3'。
【小问6详解】
A、组蛋白乙酰化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不会使遗传信息发生改变,A错误;
BD、由图可知,组蛋白乙酰化后,染色质的螺旋化程度降低,异常Ht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组蛋白的乙酰化过程,染色质的螺旋化程度增强,从而抑制基因的转录,BD正确;
C、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的一种,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会影响下一代遗传物质表达,C错误;
故选BD。
【小问7详解】
A、溶酶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可以参与异常Htt蛋白通过细胞自噬过程在细胞内的降解过程,A正确;
B、连接物应不能连接正常Htt蛋白,否则正常Htt蛋白被降解,B错误;
C、溶酶体降解异常Htt蛋白,对细胞有用的降解产物可以被细胞再利用,对细胞没用的降解产物直接排出细胞外,C正确;
D、亨廷顿病与异常Htt蛋白的积累有关,异常Htt蛋白含量降低可以有效缓解或治疗亨廷顿病,D正确。
故选B。
【小问8详解】
亨廷顿病与异常Htt蛋白的积累有关,因此治疗思路是减少异常Htt蛋白。例如: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异常HD基因的mRNA的翻译,或者利用DNA甲基化抑制异常HD基因的转录,减少异常Htt蛋白的积累,达到治疗亨廷顿病的目的。
四、珍珠贝的细胞分裂与分化(38分)
4. 珍珠贝属于蚌壳类动物中的一种软体动物,也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定惊、明目退翳的药用功效。研究人员对珍珠贝(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分析,图1为其细胞分裂部分时期的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珍珠贝壳由一种特殊的腺细胞所分泌的钙化物形成,具有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作用,由受精卵分化为腺细胞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物质有________。(编号选填)
①DNA ②mRNA ③tRNA ④rRNA ⑤蛋白质
(2)图1所示a-e中,属于有丝分裂的细胞有________,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___________。
(3)e细胞属于图2中类型________的细胞。
(4)若某细胞属于图7中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该细胞中X染色体数目可能是________条。
(5)有研究者采用荧光染色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珍珠贝精巢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位置,以下为镜检时拍摄的4幅图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 图甲、丙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
B. 图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
C. 图乙细胞中5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
D. 图中细胞按照减数分裂时期排列的先后顺序为甲→乙→丙→丁
(6)图3所示珍珠贝的精子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________。
A. ①②B. ①⑤C. ③⑤D. ②④
(7)珍珠贝卵母细胞分裂一般停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待精子入卵后完成后续过程。细胞松弛素B能阻滞细胞分裂而导致染色体数加倍,可用于诱导三倍体。现有3组实验:用细胞松弛素B分别阻滞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请预测三倍体出现率最低的是第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珍珠贝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复制后产生的姐妹染色单体保持相互黏附状态,在分裂期才会分离并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黏连蛋白(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连结蛋白)的裂解是分离姐妹染色单体的关键性事件,分离酶(SEP)是水解黏连蛋白的关键酶。图4(a)(b)(c)分别表示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应细胞内某些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8)细胞器是细胞内执行重要功能的结构,图4(b)中①所示的细胞器内进行的生理过程包括______。
A. 糖酵解B. 乳酸生成C. 三羧酸循环D. 丙酮酸氧化分解
(9)分离酶(SEP)的活性需要被严密调控。保全素(SCR)能与分离酶紧密结合,并充当假底物而阻断其活性。据此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 分离酶没有专一性
B. 保全素和黏连蛋白是同一种蛋白质
C. 保全素和黏连蛋白空间结构有局部相似之处
D. 保全素和黏连蛋白竞争分离酶的活性部位
(10)分离酶在分裂间期时被阻挡在细胞核外。如果此时核膜的通透性不恰当改变,使分离酶处于细胞核内,其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
(11)据图4中信息,比较蛋白复合物APC在同期和分裂期含量并阐述该含量变化细胞周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12)快速分裂的癌变珍珠贝细胞内会积累较高浓度的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与锌离子结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SUMO化修饰加强,进而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 乳酸可以促进DNA的复制
B. 较高浓度乳酸可以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
C. 癌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在线粒体中产生大量乳酸
D. 敲除蛋白甲基因可升高细胞内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
(13)研究人员在培养珍珠贝细胞过程中加入某种药物处理24h,检测到处于G1、S和G2+M期细胞数目的比例如下表,
未处理组为对照。据表推测,该药物可将该珍珠贝细胞的分裂阻断在______,从而抑制其增殖。
A. G1期B. G0期C. S期D. G2或M期
【答案】(1) ②③④⑤
(2) ①. d、e ②. a、d、e
(3)A (4) ①. 次级精母细胞 ②. 2或0 (5)CD (6)D
(7) ①. 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 ②. 受精卵含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用细胞松弛素B阻滞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形成的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 (8)CD (9)CD
(10)间期时分离酶如果出现在细胞核内,将提早使得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此时纺锤丝还没有附着,分散的染色单体随意移动会使得染色体分配混乱,无法保证DNA平均分配
(11)间期时APC含量低,到了中期APC含量上升;APC含量上升,将使得保全素(SCR)分解,于是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 (12)ABC (13)D
【解析】
【分析】观察图4中(a)细胞有完整核仁、核膜,染色质发生了复制,没有发生螺旋化,(a)所处的时期为间期。(b)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细胞中央,(b)处于中期,①所示的细胞器是线粒体。(c)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c)处于后期。分离酶(SEP)的作用是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如果间期时分离酶出现在细胞核内,将提早使得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此时纺锤丝还没有附着,分散的染色单体随意移动会使得染色体分配混乱,无法保证DNA平均分配。由柱形图可知,间期时APC含量低,到了中期APC含量上升;根据图中信息,APC含量上升,将使得保全素(SCR)分解,于是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
【小问1详解】
由受精卵分化为腺细胞的过程中,即分化的过程,发生变化的物质有②mRNA、③tRNA、④rRNA 、⑤蛋白质。
【小问2详解】
图1所示a-e中,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可知,属于有丝分裂的细胞有d、e,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a、d、e。
【小问3详解】
e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和核DNA数位4n,属于图2中类型A的细胞。
【小问4详解】
若某细胞属于图1中类型C,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该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中X染色体数目可能是0或2条。
【小问5详解】
A、甲表示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丙图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每一极均有5条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图甲细胞中染色体正在联会,B错误;
C、乙中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乙细胞中5个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附近,C正确;
D、图中细胞的分裂顺序为甲(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D正确。
故选CD。
【小问6详解】
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应完全相同,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②④,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小问7详解】
受精卵含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用细胞松弛素B阻滞受精卵第一次卵裂形成的是四倍体而不是三倍体。
【小问8详解】
①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内部发生的反应为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三羧酸循环和氢氧结合的过程,CD正确,AB错误。
故选CD。
【小问9详解】
A、酶具有专一性,分离酶也具有专一性,A错误;
B、保全素和黏连蛋白是不同种蛋白质,B错误;
C、由题图可知,保全素和黏连蛋白都能与分离酶结合,二者空间结构有局部相似之处,C正确;
D、由题图可知,保全素和黏连蛋白都能与分离酶结合竞争活性部位,D正确。
故选CD。
【小问10详解】
分离酶的作用是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如果间期时分离酶如果出现在细胞核内,将提早使得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此时纺锤丝还没有附着,分散的染色单体随意移动会使得染色体分配混乱,无法保证DNA平均分配。
【小问11详解】
由柱形图可知,间期时APC含量低,到了中期APC含量上升;根据图中信息,APC含量上升,将使得保全素(SCR)分解,于是释放分离酶,分离酶分解染色单体之间黏连蛋白,为染色单体移动到细胞两极完成DNA均分做准备。
【小问12详解】
A、根据题目信息“乳酸与锌离子结合可以抑制蛋白甲的活性,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 SUMO化修饰加强,进而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可知,乳酸能加快有丝分裂后期的进程,而DNA在间期复制,A错误;
B、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内会积累较高浓度的乳酸,可知乳酸能促进有丝分裂,B错误;
C、癌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大量乳酸,C错误;
D、根据题目信息“甲活性下降导致蛋白乙的 SUMO化修饰加强”,可推测,敲除蛋白甲基因可升高蛋白乙的SUMO化水平,D正确。
故选ABC。
【小问13详解】
与未处理组相比,处理组中G1期和S期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但G2+M期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多,这说明某种药物可将珍珠贝细胞的分裂阻断在G2或M期。
故选D。分组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处理
方法
用含有M线粒体的培养基对N进行培养
用不含线粒体的培养基对N进行培养
用不含线粒体的培养基对____?____进行培养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甲
在含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
分别接种病毒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病毒的放射性
乙
___?____
组别
G1期细胞的比例
S期细胞的比例
G2+M期细胞的比例
未处理组
(41.36±1.39)%
(44.07±2.37)%
(14.57±0.93)%
处理组
(32.53±2.23)%
(31.24±1.14)%
(36.22±2.84)%
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闵行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上海市闵行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上海市闵行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