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学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638278/0-17136891114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学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638278/0-17136891114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学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638278/0-171368911151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六国论》学案
展开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兵”“得”“患”“殆”四字及次常用字“向”。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一、思维导图
【题解】六国,指战国时代的燕赵韩魏齐楚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文章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作者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
二、课文挖空训练 重点句子翻译 理解性默写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第1段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 )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2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矣。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第3段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 )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与秦相较( ),或未易( )量。
第4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5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 )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 )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理解性默写
①文章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把中心论点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文中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⑥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文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说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⑨文章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体现了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
高考考过的背诵名句
10.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2020年新高考卷Ⅱ)
三、重点梳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兵
链接高考:
(1)(2022.新高考I卷)文愿借兵以救魏
(2)(2020.江苏卷)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
(3)(2020.浙江卷)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
(4)(2018.全国I卷)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5)(2017.全国I卷)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2)得
链接高考:
(1)(2022.新高考I卷)王日:“可得闻乎?”
(2)(2022.全国甲卷)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3)(2020.全国II卷)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
(4)(2020.全国I卷)大司马何容得异
(5)(2020.新高考I卷)得少缓死为后图
(6)(2020.天津卷)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3)患
链接高考:
(1)(2022.全国甲卷)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
(2)(2022.全国甲卷)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4)殆
链接高考:
(1)(2016.全国I卷)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瘦耳
(2)(2014.全国I卷)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多义实词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
7.文化常识
(1)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__________的见解和主张;二是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__________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就属于____________。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__________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四、拓展训练 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山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注]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 埸(yì):边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B.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C.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D.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为《史记》五种体例之一。《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包括著名将相)的兴衰历史。
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C.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D.昭王,即秦昭襄王,昭襄为其谥号。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渲染六国攻秦声势与结局的巨大反差,从而引出论题并展开论述。
B.韩、魏亲西,则山东诸侯危亡;韩、魏亲东,则秦国危险,可见韩、魏的重要性。
C.秦国历代国君都能始终准确把握发展方略,而山东诸侯却各打各的小算盘,导致灭亡。
D.苏辙认为,韩、魏国君亲附秦国,实属无奈,这是山东诸侯“背盟败约”造成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作文素材
唯有源头活水来
——向课文《六国论》学写议论文
宜宾市一中 陈欣
语文必修下册课文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此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用词准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高一的学生借鉴苏洵的《六国论》,让他们掌握写作议论文的方法,用好教材这股活水,写作的池塘才能清如许。
一、精彩鲜明的论点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关键,是灵魂、统帅,而用简洁的语言,把中心论点鲜明地摆在文章的开头,先声夺人,议论文就已成功了一半。因此,高考应试议论文要尽可能把开头写明,写出彩。
《六国论》的开头十分出彩。文章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仅用 15 个字便摆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简洁明了,一锤定音。而且论点采用了“不是……而是……”的并列句式,先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战不善”,后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从而使观点更为鲜明。紧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中心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用设问句式“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同时也是文章的两个分论点。文章最后用“故曰:弊在赂秦也”作总结,呼应开头,重申了中心论点。
总之,文章首段点题,极为简洁,分析论点全面而有层次,既是全文的总论,又为下文的论述纲举目张,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二、清晰的层次结构
精巧的结构离不开动笔前的精心设计,作文如同建造房屋,动笔前一定要先有个总体构思,给文章画出一个轮廓,方能写得从容不迫。议论文的结构,统而言之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块构成,除去开头结尾,文章的主体结构一般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三种。
《六国论》篇幅短小, 脉络清晰。从整篇来看,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总--分--总”的结构非常典型,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一种论证结构。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提出式结构,分两层来证明中心论点。第一层是第二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是第三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此部分照应十分圆合,真可谓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主张——重用谋臣、礼贤下士、合力抗秦。第五段借古讽今。全文虽仅有 653 个字,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代得十分清楚,前呼后应,论证严密,精美绝伦。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研究作者是如何提出、分析、证明论点的,如果能把这一课的论证结构讲明白讲透彻,且让学生铭记于心,对议论文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三、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
《六国论》里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挥洒自如地使用了对比、比喻、引用、举例、因果和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大大加强了论证力度和说服力。以第二段为例,就使用了四种论证方法。例证法显而易见,无须再言。对比论证是最主要的方法,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对比:一是数量上——“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百倍,失百倍”“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二是程度上——“得难,献易”“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三是道理上——“薪不尽,火不灭”。通过以上三组对比,充分说明了诸侯割地的严重后果,得出“至于倾覆,理固宜然”的结论,有理有据、确凿无疑地论证了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最后一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古人的话,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既是对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尾之意,而恰当的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论证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这些论证方法写作议论文,帮助他们活学活用。
示例1:
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人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假设论证)
示例2:
项羽有雄才大略,但是为人刚愎自用,瞧不起韩信,又不听谋士范增之言,鸿门宴上放虎归山,最终导致自己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相比之下,刘邦的才略虽不及项羽,但是为人谦逊,虚心纳谏,在张良、韩信的帮助下打败了楚霸王,建立了大汉王朝。(比较论证)
示例 3:
莫言说过:“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浮躁的。”我们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只有沉静才可能有所作为。(道理论证)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向课文学写作文,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写作的方法,读写联动,以读促写,从而写出更多高质量的议论文。
素材精粹
素材提取:不畏强敌
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争相“抱薪救火”般地割地赔款,以求一夕之安寝。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六国从此一蹶不振,终至覆灭。苏洵以此作喻,劝诫宋朝执政者不要因畏惧强敌而主动送去财货来换取一时太平。
运用示范:
一个国家在强敌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被吞并。
正所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假如六国能不畏强秦,积极壮大自己,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素材提取:团结一心
六国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各自保持独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由于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它们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国,殊不知“唇亡齿寒”,“搬起石头终究要砸自己的脚”。
运用示范:
(一)
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沃土的给予及阳光的馈赠;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就离不开众人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沟通与合作。无数的历史故事说明了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不团结、不合作的弱点。故苏洵在《六国论》中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一致抗秦,六国之亡或许能够避免。六国灭亡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
两点构成一根直线,三点构成一个平面,四点构成一个立体。两点少一点,直线不成,三点少一点,平面不见,四点少一点,立体不稳。在一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他固有的岗位,所有成员坚守岗位,大家共同进退,则这个团体将是牢不可破稳如泰山的团体。相反,如果其中有个别人目光短浅,临阵退缩,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则很易将团体置于万分危险的境地,战国时六国先后为秦所灭,即是明证。苏洵大声感叹:“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铿锵之声,言犹在耳,我等今日之中国人,而对美国的强权,而对日本的挑衅,如能团结一心,其利必定断金。
素材提取:以史为鉴
《六国论》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运用示范: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苏洵是真的不明白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吗?不是的,他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的危害,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结果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他乡。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避免错误,少走弯路;只有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制定正确的治国理政之道,促使国家长治久安。
练有所得
请以“不震慑于权势”为主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要求引用《六国论》中的句子。
示范语段:
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但是,个人在权势面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暴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团体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许多难得的机会,从而无法求得发展,更有甚者会被“大鱼”吃掉,正如苏洵在《六国论》里说的“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所以,我们要想干成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权势,擎一把熔铸着正气、胆色、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
例句
释义
①
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
斯用兵之效也
③
而秦兵又至矣
④
草木皆兵
⑤
左右欲兵之
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此言得之
②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③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④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⑤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⑥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⑦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⑧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例句
释义
①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②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③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④
亭长妻患之(《淮阴侯列传》)
例句
释义
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②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④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例句
本字及意义
①暴霜露
②暴秦之欲无厌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祖父
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②智力
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③其实
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④不行
刺客不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⑤故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词语
例句
意义
向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③又北向,不能得日(《项脊轩志》)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⑤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
⑥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义不赂秦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不能独完
④始速祸焉
⑤李牧连却之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苟以天下之大
③洎牧以谗诛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促织》教师版】2024高考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促织》教师版学案: 这是一份【《促织》教师版】2024高考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文言文《促织》教师版学案,共21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6.2 *六国论学案及答案</a>,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6.2 *六国论导学案</a>,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思考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