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语文考点答题技巧(一)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中考语文考点答题技巧(一)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解说,设问方式,技法攻略,答题模板,经典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分析比喻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二、如何分析拟人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三、描绘诗歌所描写画面方法归纳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能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便于人们理解,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如朱自清的《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春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轻盈。中考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考查比较频繁。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②第x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一、明晰比喻的类别与特点(1)明喻。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像(喻词:如似、若好像、仿佛)乙(喻体)。例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朱自清《春》)
(2)暗喻。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就是、变成、成为、等于)乙。例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流沙河《理想》)。
(3)借喻。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二、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的基本答题思路(1)品读句子,分析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联系语境指出词句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春(节选)朱自清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问: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从修辞角度说说加粗语句的表达效果。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答案: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体现出小草在我们不经意间就长出来,表现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赋予小草灵性和个性,形象地描绘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天来临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和赞美。②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的形态,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使人看到这段文字,头脑中立刻出现春雨的样子——朦胧、细密,突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语言生动形象,便于抒发感情,增添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多处运用拟人修辞,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中考对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考查得十分频繁。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画线的句子为拟人句)②xx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所用修辞为拟人)③请从修辞的角度简析xx(或x)的表达效果。(所用修辞为拟人)
拟人手法可分为三种情况:(1)把非生物拟人化。如:“等到快日落的时侯,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老舍《济南的冬天》)该句将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这一非生物拟人化,赋予它以人的情态,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夕阳雪景图。
(2)把生物拟人化。如:“鸟儿将案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该句把鸟儿这一生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形象生动。
(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该句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将春天的来临具体化,十分生动形象。
分析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基本答题思路是:(1)品读句子,分析句子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在文中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联系语境指出词句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秋之声(节选)郑亚演⑨两峰相峙的山涧小溪,无忧无虑,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它们带着山的翠绿,风的啸叫,从曲曲弯弯的石缝绕过,“哧哧淙淙”地响着,向山脚下奔流而去……⑩拂晓,空谷的鸟鸣,开始在柿子熟透的、殷红的树缝间传出,使空谷显得更加幽静,森林更加寂寥;呼呼的山风驱赶着鸟声,从陡峭的悬崖上扑面而来。此时,风在回旋,山岚在回旋,眼前呈现一个天籁汇聚、声乐齐鸣的秋天。⑪风声呼呼,雁叫嘎嘎,溪流淙淙……这,不正是秋天的绝唱吗?(选自《湛江日报》,有删改)
品味第⑨段的语句,说说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无忧无虑”“奔跑”等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溪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溪水跳跃、奔流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秋水的喜爱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中的句子。首先应结合语句内容,指出该段中的语句是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三、描绘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古诗词里有许多写景的句子,描绘画面精妙而形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仅用十八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中考对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考查得比较频繁。
①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②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描述古诗词中某一句(一联)所描写的画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找出诗句中所描写的对象(人、物)。如《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主要描绘了道、风和马。(2)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句中的三个意象都是孤立的,因此在描绘这一画面时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这三种事物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3)紧扣画面特点,在中心语前添加修饰语,用优美的语言、适当的修辞手法加以描述。“古”“西”和“瘦”三个定语赋予“道”“风”“马”以萧瑟凄凉的特点,因此要紧扣这三个意象的特点进行修饰,描绘出所呈现的画面。(4)所描写的画面要紧扣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一旦偏离,就前功尽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2)这首散曲用“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1.答案:(1)不好,“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体出了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示出马的强壮、活力,不符合这首散曲的意境。(2)通过这些典型意象来描绘秋景,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作者此时正处在羁旅途中,人跟马都经历了长途跋涉。马的瘦,实际上也暗示了人的瘦,写出了游子路途跋涉之艰辛、悲苦。因此“瘦马”更符合本散曲的意境。(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析作者所选意象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然后结合整首诗,分析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这首散曲通过选用“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来描写秋景,匀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意象典型,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项复习资料 议论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素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方法,论证方式, 语言准确类, 修辞手法作用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15 中考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技巧,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寻找或提炼论点, 分析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分析议论文论证结构、思路层次,议论文语言特点,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14 中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明文定义,说明文分类,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的结构,筛选概括信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