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提能训练全套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植被与土壤提能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植被与土壤提能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内某地年均温-7.4 ℃,年均风速11.7 m/s,降水丰富但蒸发强烈,地表多为疏松的火山灰及其风化物;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为主,植株矮小,匍匐贴地,根系发达,草本很少。随气候变化,该地苔原带受到草本植物的入侵。据此完成1~3题。
1.灌木植株贴地生长反映了当地的生境条件是( D )
A.气候寒冷 B.土质疏松
C.蒸发旺盛 D.风力强劲
2.该地灌木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蒸发加剧 B.肥力下降
C.降水增多 D.光照增强
3.草本植物入侵后,最先成为优势种群的位置是( C )
A.缓坡 B.沟谷
C.陡坡 D.台地
[解析] 第1题,寒冷是苔原带的气候特征,但不会导致灌木植株贴地生长,A错误;土质疏松利于灌木植株扎根且直立生长,B错误;蒸发旺盛会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影响灌木植株的生长速度,但不会使其贴地生长,C错误;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内年均风速11.7 m/s,风力强劲,灌木植株为适应这一恶劣环境,不得不贴地生长,D正确。第2题,蒸发加剧会导致土壤中水分减少,难以满足灌木植株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该地灌木退化,A正确;肥力下降会导致灌木生长速度减缓,生物量减少,但不会导致灌木退化,B错误;降水增多可为植物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利于灌木植株生长,C错误;光照增强会促进灌木枝叶生长,不会导致灌木退化,D错误。第3题,随着气候变暖,该地苔原带受到草本植物的入侵。与缓坡、台地相比,陡坡地土壤水分易流失,土壤水分含量较少,土壤温度易上升,更有利于草本生长成为优势种群,A、D错误,C正确;沟谷地势较低,水分易汇聚,沟谷内土壤水分含量多,土壤温度上升相对缓慢,不利于草本生长繁育,B错误。
(2024·珠海模拟)浙江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研学活动,他们发现考察地土壤呈土红色,腐殖质较少,质地较黏重。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土壤腐殖质较少,主要是因为该地( A )
①气温高,微生物活动旺盛
②植被少,枯枝落叶少
③降水丰富,淋溶作用较强
④风力小,风化作用弱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小张同学带回少量土壤在阳台种植花草,下列对其做法的目的阐述正确的是( C )
A.浇纯净水——补充土壤矿物质
B.加入果皮——增加土壤透水性
C.拌入河沙——增加土壤透气性
D.倒入茶叶渣——改变成土母质
[解析] 第4题,土壤腐殖质是死亡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质。浙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微生物活动旺盛,大量有机质被分解,①正确;降水丰富,淋溶作用较强,有机质易随水流失,③正确;浙江的水热条件较好,植被生长旺盛,枯枝落叶多,②错误;风化作用对土壤的腐殖质含量影响较小,④错误。A正确。第5题,由材料可推知,该地的土壤为红壤,酸性较强,肥力低。纯净水中几乎不含矿物质,浇纯净水不能补充土壤矿物质,A错误;加入果皮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B错误;拌入河沙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C正确;茶叶呈碱性,倒入茶叶渣,可以降低土壤的酸性,D错误。
(2024·九省联考安徽卷)下图1为我国长白山南坡海拔2 050 m处苔原带的某样地剖面。研究发现,该剖面包含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灰层和母质层。图2为该剖面③层中的孢粉组成。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总称,通常用地层中的孢粉作为识别过去植被的证据。据此完成6~8题。
6.图1中①②③依次为( A )
A.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
B.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
C.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灰层
D.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
7.火山灰层中有大量一千多年前的树木残体,据此可推测( C )
A.树木残体来自于常绿阔叶树种
B.树木残体来自于常绿硬叶树种
C.火山爆发前林线高于现代林线
D.火山爆发前冬季积雪期更长
8.根据剖面③层中孢粉组成可知,在该层代表的时期内,当地植被演替方向为( C )
A.从蕨类为主向草本为主
B.从草本为主向木本为主
C.从蕨类为主向木本为主
D.从木本为主向蕨类为主
[解析] 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③的位置最靠下,应为火山喷发前土壤层;①的位置最靠上,为火山喷发后土壤层;②位于中间,应为火山灰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长白山,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树木残体应来自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A、B错误;火山灰层中有大量一千多年前的树木残体,说明火山喷发前该地植被以林木为主,现在以苔原植被为主,火山爆发前林线高于现代林线,C正确;火山爆发前木本植物占比更高,说明气候更温暖,冬季积雪期更短,D错误。故选C。第8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剖面③层中,随深度减小(越靠近当时的地表),孢粉组成中木本植物占比增加,蕨类植物占比减少,草本植物变化较小,说明当地植被从蕨类为主向木本为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4·浙江温州高三期中)河套平原某灌区的耕地与盐荒地相间分布,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1.68 m,可自由流动。每年6月耕地灌溉时,耕地和盐荒地的表层土壤(0~40 cm)和深层土壤(大于40 cm)含盐量均发生变化。秋季农作物收割后,要对耕地和盐荒地一起灌水(简称秋浇)。下图示意该地6月灌水前后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完成9~10题。
9.图中表示耕地灌水后的含盐量随深度变化曲线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选项中,与秋浇目的无关的是( B )
A.补充土壤水分,有利于春季播种
B.提高土壤温度,利于冬小麦生长
C.对表土进行淋盐,减轻土壤盐碱
D.增加土壤紧实度,减轻风力侵蚀
[解析] 第9题,③④线地表含盐量很高,符合盐荒地土壤含盐量规律,不是耕地的情况,C、D错;①和②相比,①地表含盐量低,深层含盐量较高,说明灌溉的水分将地表盐分从地表带到地下,使表层盐度下降,深层盐度上升,②是灌溉前的情况,A对,B错。故选A。第10题,秋浇之后,土壤水分上升,可以补充土壤水分,有利于春季播种;通过秋浇将地表盐分淋洗到地下,减轻土壤盐碱;水分减少土壤空隙,增加土壤紧实度,防止冬春季风力侵蚀土壤;A、C、D都是秋浇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河套平原位于我国内蒙古地区,冬季气温较低,主要以种植春小麦为主,不适合种植冬小麦,因此种植冬小麦不是秋浇的目的,B符合题意,故选B。
土壤干层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层。宁夏云雾山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自1980年开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对土壤干层产生了一定影响。下图示意云雾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层分布特征。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不属于云雾山黄土干层形成的自然原因的是( D )
A.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B.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损失
C.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
D.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弱,地下水埋藏浅
12.云雾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图示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而下降
B.140 cm左右深度处土壤含水量达到最低
C.图示深度范围,越靠近地表,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
D.100~500 cm深度范围,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增加
[解析] 第11题,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损失;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A、B、C均为云雾山黄土干层形成的自然原因,不符合题意。而云雾山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弱,地下水埋藏深,D符合题意。故选D。第12题,读图可知,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处达到最低;图示深度范围,总体上,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但并不是越靠近地表,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越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但随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是波动变化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河湖植被生态缓冲带是在水域与陆地之间一定区域内建设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是河湖重要的生态空间。在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湖、营造动物生境、美化河湖景观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图为河岸植被缓冲带结构示意图。
(1)指出影响植被缓冲带作用效果的因素。
_植被种类和垂直结构;植被缓冲带的宽度;所在区域坡度;植被缓冲带的植被覆盖度;气象因素(降水强度);所在区域土壤类型或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__
(2)分析河湖植被生态缓冲带减少氮磷等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湖污染的原理。
_①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从而减少进入水体的富营养物质;②植被缓冲带固结土壤,减少了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减轻水土流失进而减少污染物进入水域;③植被覆盖、拦蓄增加地表径流在地表的滞留时间,促进地表径流下渗,进一步减少随径流流失的氮磷等面源污染物;④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一系列微生物作用,参与土壤中氮磷循环,进而减少土壤中氮磷流失。__
(3)植物种类的选择能够直接影响植被缓冲带的生态效益,推测植被缓冲带所选植物种类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_①选择耐旱或根系发达的深根系植物。无降雨或降水少时,植被缓冲带一般处于干旱状态,植物较为缺水,深根系植物可以向深层土壤吸收水分,以减少浇水频率;②选择抗雨水冲刷的植物。因为植被缓冲带有一定的坡度,在降雨量较强的情况下,雨水径流急速冲向植被缓冲带,对植物有较强的冲刷作用;③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可以帮助缓解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对植被缓冲带的土壤带来的负面影响;④选择寿命长且耐粗放管理的本土植物。本土植物有很强的适应性,不易受当地的极端气候影响,成活率较高,能够维持植被缓冲带较长时间的景观效果及减少维护费用。__
[解析] 第(1)题,据材料植被生态缓冲带“在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湖、营造动物生境、美化河湖景观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知,影响植被缓冲带作用效果的因素包括植被种类和垂直结构、植被缓冲带的宽度、所在区域坡度、植被缓冲带的植被覆盖度等会影响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营造动物生境、美化河湖等方面的效果;而气象因素(降水强度)、所在区域土壤类型或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度等。第(2)题,植被生态缓冲带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减少进人水体的氮磷含量;植被生态缓冲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进一步减少随径流流失的氮磷等面源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固结土壤,减轻水土流失,减少了因地表径流对土壤冲刷进入水域的氮磷等面源污染物;植被缓冲带通过土壤中微生物,参与土壤中氮磷循环,减少土壤中氮磷流失等。第(3)题,植被缓冲带应选耐旱或根系发达的深根系植物。原因是植被缓冲带所处地势较高,无降雨或降水少时,植被缓冲带土壤水分较少,植物较为缺水;深根系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水分,保证自身生存需要,同时可以减少灌溉频率。适合选择抗雨水冲刷的植物。因为植被缓冲带有一定的坡度,在强降雨时,地表径流流量大,流速快,对植物有较强的冲刷作用。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植被缓冲带的作用之一就是减少面源污染,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可以吸收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减少污染物对植被缓冲带的土壤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减少污染物进入河流等。选择寿命长且耐粗放管理的本土植物。本土植物对本土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易受当地的极端气候影响,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较低等。
14.(2024·河北秦皇岛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大陆的东北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为低缓的东北平原,是我国黑土分布最广的地区,有机质含量达10%至39%,有明显的团粒结构,pH在5.7~6.8之间,土质疏松,是非常适合农业耕作的壤土。黑土的成土母质——黄土性黏土在黑土的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农民为了提高黑土的土壤肥力,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了“秸秆覆盖的养护性耕作方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黑土生态环境。下图示意我国黑土分布区。
(1)从水分角度,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形成中地形做出的“贡献”。
_东北平原海拔低,地下水位高,为黑土集中发育提供所需的水分组成;地势低平开阔,地下水储量大,为黑土广泛发育保持充足的水分奠定基础;三面山环绕中间低,为黑土利用汇集储备地下水提供了保障条件。__
(2)说明黄土性黏土成土母质在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_黑土土壤发育和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黑土中矿物质的重要成分;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黑土提供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结构、颜色等理化特点。__
(3)简述我国东北地区秋收后采取秸秆覆盖的养护性耕作方法的益处。
增加雨水入渗,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太阳辐射,抑制杂草生长;增强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促进土壤养分转化与分解;防风挡雨,防止水土流失;秸秆腐烂后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团粒结构,增加孔隙率,降低土壤耕层容重等。
[解析] 第(1)题,从水分角度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形成中地形做出的“贡献”应主要从海拔高度、地势特点、地形结构三个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低,地下水位高,为黑土集中发育提供所需的水分条件;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开阔,地下水储量大,为黑土广泛发育保持充足的水分奠定基础;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地势周围高中间低,为黑土利用汇集储备地下水提供了保障条件。第(2)题,黄土性黏土成土母质在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矿物成分、土壤养分、理化特点等方面说明。黄土性黏土成土母质是黑土土壤发育和形成的物质基础;黄土性黏土成土母质的矿物成分决定了黑土中矿物质的重要成分;黄土性黏土成土母质土质疏松,可以源源不断地为黑土提供养分;黄土性黏土成土母质直接影响土壤的质地、结构、颜色等理化特点。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秋收后采取秸秆覆盖的养护性耕作方法的益处应从保持水土、抑制杂草、促进养分转化、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说明。秸秆覆盖可以增加雨水入渗,保持土壤水分;秸秆覆盖可以阻挡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土壤,降低土壤温度,抑制杂草生长;秸秆中微生物较多,可增强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促进土壤养分转化与分解;秸秆覆盖增加地表的粗糙度,可以防风挡雨,防止水土流失;秸秆腐烂后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腐烂后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扩大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降低土壤耕层容重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答题规范6地理环境整体性题目,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命题角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植被与土壤考点二土壤,共5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植被与土壤考点一植被,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