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__气相互作用课件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16508/0-171317287411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__气相互作用课件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16508/0-171317287417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__气相互作用课件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16508/0-171317287420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__气相互作用课件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16508/0-1713172874246/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__气相互作用课件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16508/0-171317287427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__气相互作用课件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16508/0-17131728743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__气相互作用课件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16508/0-171317287436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__气相互作用课件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616508/0-171317287438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2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__气相互作用课件
展开一、海水的性质 1.海水的温度(1)热量来源: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热量主要来源是 ___________,热量支出主要渠道是 ___________。(2)垂直分布规律①随深度增加而 _______。②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1 000米以内变化幅度 _______,1 000米以下变化幅度 _______。
(3)水平分布规律①空间上:由低纬向高纬 _______,相同纬度海洋表层水温大致相同。②时间上:夏季普遍 _______冬季。
(4)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分布、 _______运动、 _______运动等。(5)影响:影响 ___________的分布;影响海洋 _______;影响沿海地区气候。
2.海水的盐度(1)概念: ____________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______。(2)盐类成分: _________和氯化镁。(3)分布规律①海水温度越高,盐度越 _____;蒸发量越大,盐度越 _____;降水量越大,盐度越 _____。②空间分布: _________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 _________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4)盐度高低影响因素:温度、蒸发量、降水量、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5)影响:影响海水的交换;提供化学物质;影响海水养殖;海水淡化。
3.海水的密度(1)含义: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2)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 _______和 _______(压力),其中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 _____,密度越 _____。(3)分布规律①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 _______,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②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 _______。③特殊分布:有时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 _______,海水浮力也突然变小,呈现“海中 _______”现象。
二、海水的运动 1.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 _______,对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都有影响,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海啸和风暴潮的袭击。 2.潮汐(1)成因: _____________对地球的引力。(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潮汐规律,可从事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
3.洋流(1)洋流的性质①图中实线箭头表示 _____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 _____的海区。②图中虚线箭头表示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 _____的海区。
(2)影响因素 _________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同时还受地转偏向力和 ___________的影响。
(3)主要洋流及其分布
(5)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海——气相互作用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①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②大气主要通过 _____向海洋传递动能。(3)主要影响:通过 ___________与大洋环流,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①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 _________表层海水温度异常 _______的现象。②影响
(2)拉尼娜现象①概念: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 _______的现象。②影响
(2023·浙江6月选考) 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归 纳 导 学 1.海水温度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方法技巧】 比较海洋中不同地点海水温度的方法第一步,比较不同纬度,海水温度低纬高于高纬;第二步,比较相同纬度,海水温度暖流高于寒流。
如上图中,若比较A、B、C、D四地的海水温度。第一步,可以先根据纬度,判断出A、B的温度大于C、D;第二步,根据洋流,分别比较A与B、C与D的温度。从图中可以看出,B处为暖流,A处为寒流,所以B的温度高于A;D处为暖流,C处为寒流,所以D处的温度高于C。综合第一、二两步,四点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B、A、D、C。
2.海水盐度 (1)海水盐度的分布
(2)影响海水盐度分布的因素
3.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海水盐度、温度、深度和密度的相互关系(1)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密度则越大;深度(压力)越大,密度也越大。(2)在冰点温度(35‰盐度的海水的冰点温度为-1.91 ℃)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3)随着深度增大,压力增大,深层海水一般比浅层海水密度大。
(4)对于表层海水来说,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波罗的海的海水盐度最低,海水密度也最小;红海的海水盐度最高,海水密度也最大。(5)一般来说,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盐度较低,密度也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
绿潮是世界许多沿海国家近海发生的一种海洋生态灾害。自2007年至2018年,浒苔暴发形成的绿潮在黄海连年暴发。研究发现,浒苔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5~25 ℃,其生长消亡与盐度、营养盐、水温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某年5~8月黄海南部海域表层海水盐度与营养盐变化。据此完成1~2题。
考向一 海水温度与人类活动
1.该年度5月出现大量浒苔,7月最多,8月大量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水的( )A.盐度 B.密度C.温度 D.营养盐 2.浒苔暴发的源地是苏北浅滩,集结地却位于山东半岛沿海,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 D.洋流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年度5~8月黄海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变化很小,排除A;7~8月表层海水的密度差别不大,排除B;黄海海域的营养盐在5月份含量最多,但是浒苔数量7月份最多,排除D。浒苔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 ℃,5月份黄海海域表层海水均温约为15 ℃,黄海南部海域开始出现浒苔,6~7月表层海水平均温度上升,黄海海域浒苔数量增多;8月份表层海水温度最高,超过适宜浒苔生长的温度范围,浒苔数量开始减少。故海水温度是影响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C正确。第2题,浒苔在苏北浅滩发育,并在东南风作用下逐渐向北漂,从而使山东半岛沿海成为最有利于浒苔集结的水域,C正确。
(2024·包头高三月考) 下图为长江口附近(东海,约31°N,123°E)距海面不同深度的海水盐度季节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3~5题。
考向二 海水盐度的分布与变化
3.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海洋底层 B.海面以下20 mC.海面以下10 m D.海洋表层4.长江口附近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水温度 B.海面降水量C.入海径流量 D.海面风速 5.该海域上升流最强的时间可能是( )A.2~3月 B. 5~6月C.7~8月 D. 10~11月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0 m深度海水盐度季节变化曲线波动最大,因此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季节变化最大的是海洋表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4题,长江口附近表层海水盐度变化应看0 m深度海水盐度季节变化曲线,读该曲线可知7月盐度最低,2月盐度最高。海水温度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7月海水水温高应对应盐度高,因此海水温度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长江口附近表层海水盐度主要受入海径流量影响,海面降水量对其影响较小,B错误;7月长江处于丰水期,入海径流量大,稀释海水盐度,而2月处于枯水期,入海径流量
小,海水盐度高,C正确;海面风速对海水盐度影响小,D错误。故选C。第5题,该海域上升流最强的时间为表层和底层海水盐度差异最大的时间段。读图可知,7~8月表层和底层海水盐度差异最大,因此该海域上升流最强的时间可能是7~8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4·江苏无锡模拟) 巴斯海峡是分隔塔斯马尼亚岛与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的海峡,最窄处宽约240千米。海峡中有很多岛屿,其海水流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图)。海水在一处滞留的时间与海域水体的流动性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巴斯海峡东南部(图中方框范围)海水滞留时间较长,对水质和海洋生物分布造成一定影响。读图,完成(1)~(2)题。
(1)夏季洋流的成因可能是( )A.偏东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风海流B.海峡较窄导致的密度流C.东南信风带(南移)影响形成的风海流D.西风漂流引起的补偿流
(2)巴斯海峡东南部海水滞留时间较长的原因是( )①冬季西风漂流位置偏南,对该海域影响较弱 ②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大,水流速度较快 ③受岛屿的阻挡,该海域相对封闭,水流不畅 ④东澳大利亚暖流顺西风漂流东流,难以进入该海域A.①② B. ②③C.③④ D. ①④
归 纳 导 学 1.海浪与潮汐的比较
2.分析潮汐的形成和潮差大小 (1)潮汐的形成潮汐是由于太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而产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当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就会相互叠加,形成大潮;当太阳和地球的连线与地球和月球的连线垂直时,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部分引力会被抵消,形成小潮。其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因三者的位置关系与月球的位置直接相关,所以,潮汐变化周期与月相变化周期相似。
(2)影响潮差大小的因素①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出现大潮,潮差大;日、地和地、月连线垂直时出现小潮,潮差小。②海湾轮廓:海湾“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容易形成大潮,潮差大。③海上风向:海上盛行风吹向河口内,会使得更多海水进入海湾,潮高会更高,潮差也会更大。④河流水量:若河流水量较大,则河水和潮水叠加,潮高就会更高。
(3)从地理的角度解释苏东坡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①杭州湾呈喇叭口状;②农历八月(秋分前后),月地距离最近;③农历十五前后,日、地、月三者同线;④秋季盛行东南风,风助潮势;⑤钱塘江水流量大,江水与海水相互顶托。
【知识拓展】 潮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潮汐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人们对潮汐的利用主要是根据潮汐的周期性规律展开的。(1)载重较大的船舶选择涨潮时进出港口。(2)潮间带采集,即赶海,需在落潮期间进行。(3)观潮活动需选择潮差大的大潮时段。(4)海钓需要选择涨潮时段,此时鱼类活动比较活跃。(5)潜水活动选择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时段,利用海底较为湍急的潮汐流进行探险。
3.洋流 (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模式,如下图所示:
(2)四类环流的分布、组成和特点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拓展】 渔场形成条件分析
(2024·安徽安庆模拟) 盐水楔指海水沿底部侵入河口时,受强大径流反压所形成的界面清晰、形态稳定的楔形水体,是潮流入侵河口的产物。盐水楔活动对河口水质、水文、泥沙沉积产生显著影响。下图示意盐水楔剖面。据此完成6~7题。
考向一 海浪或潮汐的规律与应用
6.河口盐水楔易形成于( )①河流丰水期 ②河流枯水期海底 ③大潮涨潮期 ④小潮退潮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盐水楔对河口的影响表现为( )①出现赤潮水质恶化 ②河口航道淤积严重 ③海水倒灌土地退化 ④生物群落趋于复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6题,据材料“盐水楔指海水沿底部侵入河口时,受强大径流反压所形成的界面清晰、形态稳定的楔形水体,是潮流入侵河口的产物”可知,盐水楔是河流水与海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河流丰水期、大潮涨潮期河流水和海洋水相互作用强烈,易形成盐水楔,①③正确;河流枯水期海底、小潮退潮期河流水和海洋水相互作用较弱,不易形成盐水楔,②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7题,盐水楔处河流水与海洋水相互作用抵消,泥沙易淤积,使河口航道淤积严重,②正确;盐水楔处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混合,盐度差异较大,生物群落趋于复杂,④正确;赤潮出现与河流水中氮、磷等无机盐含量有关,与盐水楔关系不大,①错误;盐水楔出现时,河流径流量较大,不易出现海水倒灌现象,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 (2023·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城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下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考向二 洋流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气候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形成海冰,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减弱。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原因: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而且距今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或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原因: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共同影响,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距今约17~15千年,气候再次变冷,海冰大量形成,导致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洋流系统中寒暖流交汇会导致海水搅动,引起上、下层海水交换;气候变冷,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导致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第(2)题,若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原因可结合材料信息“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对马暖流的入侵会提高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且距今8千年以来,日本海
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由此可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若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其原因可从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共同影响分析。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夏季风显著,而海水交换受风力影响明显,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
考点三 海——气相互作用
(2023·北京卷) 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 )A.距今1 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B.距今3 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2)该地最可能位于(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归 纳 导 学 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2)海——气相互作用与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正常年份——沃克环流“沃克环流”由英国气象学家沃克先发现的,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2)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2024·浙江1月选考) 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据此完成9~10题。
考向一 海——气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注:垂直方向为非等高比例
9.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B.30°~40°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C.50°~60°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D.80°~90°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
10.在海——气系统内部( )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
[解析] 第9题,0°~10°气流辐合上升强烈,而不是辐散,A错误;信风干燥有利于蒸发,B错误;50°~60°气温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因此潜热释放高度较低,C正确;极地东风风力强劲,极地东风摆动较小利于蒸发,有利于潜热释放,D错误。故选C。第10题,大气通过风推动海水运动,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降水主要是水分交换,A错误;大气辐射和运动需要能量,会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B正确;海面反射太阳辐射,使海水增温幅度减少,不利于蒸发,减少了大气潜热释放,C错误;大气运动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而不是水分蒸发,D错误。故选B。
(2024·湖北名校联考)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差异较大,其中海水表层温度较低区域称为东太冷舌、较高区称为西太暖池,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能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波动。下图示意某年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据此完成11~13题。
考向二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11.导致西太暖池形成的大气环流是( )A.极地东风带 B.副热带高压带C.东南信风带 D.赤道低气压带1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图示海域发生的变化是( )A.东太冷舌海表水温升高B.赤道逆流减弱C.西太暖池海表水温降低D.北太平洋暖流减弱
1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最可能出现的是( )A.哥伦比亚高温干旱B.印度尼西亚农作物增产C.秘鲁渔场渔业丰收D.澳大利亚山火增多
[解析] 第11题,据图分析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在东南信风吹拂下,形成自东向西流动的表层洋流,洋流将温暖的表层海水聚集在太平洋西部海域,形成西太平洋暖池,故导致西太暖池形成的大气环流是东南信风带,C正确;极地东风带并不在此纬度,A错误;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并不能带动海水运动,B、D错误。故选C。第12题,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表层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因东南信风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故图示海域赤道逆流减弱,东太冷舌海表水温降低,西太暖池海表水温升高,北太平洋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课时规范练23海_气相互作用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课时规范练23海_气相互作用课件,共21页。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课时规范练21海水的性质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课时规范练21海水的性质课件,共17页。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4讲海_气相互作用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4章地球上的水第4讲海_气相互作用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强基础必备知识,提素养关键能力,目录索引,主要是水分,大洋环流,②影响,干燥少雨,气候异常,提示西北风,提示能量交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