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
B.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的
C. 破伤风杆菌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D. 植物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1)黑暗条件下,产生ATP的场所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2)叶肉细胞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详解】A、洋葱为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存在中心体,A错误;
B、磷脂是构成膜结构的基本支架,构成细胞膜的磷脂是所有细胞都具有的,B正确;
C、破伤风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核仁,C错误;
D、植物细胞中产生ATP的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2.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元素与化合物(或结构)的匹配,正确的是( )
A. P为大多数酶、DNA及核糖体的组成元素
B. N为核苷酸、水通道蛋白和中心体的组成元素
C. Fe为叶绿素的组成元素,Mg为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
D. Ⅰ为胰蛋白酶的组成元素,Ca为骨骼及牙齿的组成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中的元素有:基本元素:C、H、O、N(90%);大量元素有C、H、O、N、P、S(97%)K、Ca、Mg等;微量元素:Fe、Mn、B、Zn、M、Cu等;最基本元素:C,占细胞干重的48.8%;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细胞鲜重中占比最多的四种元素是O、C、H、N;细胞干重中占比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N、H。
3、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不含P,DNA和核糖体的组成元素是C、H、O、N、P,A错误;
B、核苷酸、水通道蛋白和中心体都含N,B正确;
C、Fe为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 Mg为叶绿素的组成元素,C错误;
D、I 为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Ca为骨骼及牙齿的组成元素,D错误。
故选B。
3. 泛素是真核细胞内的小分子蛋白质,它可以在酶催化的反应中被结合到目标蛋白上,使目标蛋白被标记。被泛素标记的蛋白会被引导进入蛋白酶体(含有大量水解酶)中降解。下列关于泛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含有 C、H、O、NB. 含有多个肽键
C. 在核糖体上合成D. 具有催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元素含有 C、H、O、N等。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真核生物中,多肽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为有活性的蛋白质。蛋白质常见的功能有催化功能、运输功能、免疫功能、结构功能和调节功能等。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元素含有 C、H、O、N,A正确;
B、泛素是经过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B正确;
C、泛素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
D、据题干信息可知,泛素不是酶,不具有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D。
4. 如图是动物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⑦共同组成细胞生物膜系统
B. 细胞器①③④⑥共同参与了胰岛素的合成
C. ②上的核孔可让所有大分子物质自由通过
D. ①的内膜上含有催化丙酮酸分解的相关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为线粒体,②为细胞核,③为内质网,④为核糖体,⑤为中心体,⑥为高尔基体,⑦为细胞膜。
【详解】A、④是核糖体,⑤是中心体,都没有膜结构,都不参与组成生物膜系统,A错误;
B、①为线粒体,③为内质网,④为核糖体,⑥为高尔基体,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该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细胞器①③④⑥共同参与了胰岛素的合成,B正确;
C、②为细胞核上的核孔,核孔对物质运输有选择性,并不是让所有大分子物质自由通过,如DNA不能通过,C错误;
D、①是线粒体,线粒体基质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分解,故线粒体基质含有催化丙酮酸分解的相关酶,D错误。
故选B。
5.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它在跨膜运输物质时离不开ATP的水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可以顺浓度梯度,也可以逆浓度梯度
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即离子泵既能发挥酶的作用,催化ATP水解,也能发挥载体蛋白的作用,协助相关物质跨膜运输。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说明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属于逆浓度梯度进行,B错误;
C、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动物一氧化碳中毒,导致呼吸作用受阻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导致载体蛋白变性,因此会降低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正确。
故选B。
6. 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设计,其中合理的是
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加入斐林试剂
C.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加入碘液
D.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建议用淀粉和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但只能用碘液来检测,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建议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即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作为实验材料。
【详解】A、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会水解,淀粉的分解量可以通过碘液鉴定观察蓝色的深浅确定,因此可以用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但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因为用斐林试剂需要加热,会改变实验组设定的温度,从而造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B错误;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因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C错误;
D、根据酶的专一性,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分解,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相同时间内分解的程度不同,产生的气泡多少也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注意: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不能选用碘液,因为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能被淀粉酶催化水解。
7. 下图为ATP的结构示意图,①③表示组成ATP的物质或基团,②④表示化学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腺嘌呤,即ATP中的“A”
B. 化学键②易于水解和再生
C. 在ATP-ADP循环中③不可重复利用
D. 若化学键④断裂,则左边的化合物是ADP
【答案】B
【解析】
【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腺嘌呤+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特殊的化学键。图中①表示腺嘌呤,②④表示高能磷酸键,③表示磷酸基团。
【详解】A、①为腺嘌呤,结构简式的A为腺苷,A错误;
B、②④表示特殊的化学键,化学键②易于水解和再生,B正确;
C、在ATP-ADP循环中③可重复利用,C错误;
D、若化学键④断裂,则左边的化合物是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D错误。
故选B。
8. 甜菜块根的无氧呼吸和乳酸菌的细胞呼吸产物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甜菜块根和乳酸菌产生乳酸的场所不同
B. 甜菜块根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C. 甜菜块根和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有ATP的合成
D. 乳酸菌氧化分解葡萄糖时,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也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该过程没有能量产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A、甜菜块根无氧呼吸 的产物是乳酸,其与乳酸菌产生乳酸的场所均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甜菜块根所需要的能量 主要是通过有氧呼吸获得的,因此,甜菜块根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B正确;
C、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合成ATP,C错误;
D、乳酸菌为严格厌氧微生物,乳酸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葡萄糖中的能量多数储存在乳酸中,D错误。
故选B。
9. 为研究强光照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 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 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下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带)。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
B. 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C. 画滤液线时,滤液在点样线上只能画一次,把画好滤 液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浸没在 层析液中
D. 色素Ⅲ、Ⅳ吸收光谱的吸收峰值的波长不同,滤纸上相邻色素带间距离最小的是叶绿素 a 与叶绿素 b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正常光照下,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Ⅰ胡萝卜素、Ⅱ叶黄素、Ⅲ叶绿素a(最宽)、Ⅳ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而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
【详解】AB、据图可知,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见类胡萝卜 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A、B 正确;
C、分离色素时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画线操作应在前一次画线晾干后再进行重复操作,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 以避免色素溶解,C 错误。
D、色素Ⅲ是叶绿素 a、Ⅳ是叶绿素 b,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吸收光谱的吸收峰波长不同,滤纸上相邻色素带间 距离最小的是叶绿素 a 与叶绿素 b,D 正确;
故选C。
10. 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的光合作用开始于C点之前,结束于F点之后
B. 到达图乙中的d点时,玻璃罩内CO2的浓度最高
C. 图甲中的F点对应图乙中的g点
D. 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没有光照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使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当有光照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但开始时,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增加,但增加量变少;在某一光照下,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超过该光照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导致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在另一光照下,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超过该光照下,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使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当判断一昼夜后有机物是否积累,取决于24点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和0点时的比较。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点后二氧化碳的增加量减少,同时对应的时间为4点,表示B点是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F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消失的点是F点后,A正确;
B、图乙中d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点后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使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少,故d点时密闭容器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B正确;
C、图甲中的C、F点表明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根据相应的时间可知,与图乙中的d、h点相符,即C点对应d,F点对应h,C错误;
D、由于G点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表明经过这一昼夜之后,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D正确。
故选C。
【点睛】
11. 下列对细胞周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够连续分裂的体细胞具有细胞周期
B.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C. 在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中,观察到一个处于中期的细胞可以继续分裂到后期
D. 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能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时开始到这次分裂结束为止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通常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详解】A、能够连续分裂的体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已分化的细胞无细胞周期,A正确;
B、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B正确;
C、在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细胞在解离时即已死亡,所以不能观察到一个处于中期的细胞继续分裂到后期,C错误;
D、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分裂间期,DNA复制,含量加倍
B. 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
C. 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D. 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加倍,不含染色单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DNA含量的变化均相同,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
【详解】A、在分裂间期,动植物细胞中的DNA完成复制,导致细胞中的DNA含量加倍,A正确;B、在有丝分裂末期,植物细胞会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但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不会出现细胞板,B错误;
C、在有丝分裂中期,动植物细胞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C正确;
D、在有丝分裂后期,动植物细胞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组成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不再含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B。
13. 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可被诱导成类似早期胚胎细胞的iPS细胞。科学家培养iPS细胞获得角膜组织,将其移植到一位几乎失明的患者左眼上,患者术后视力基本恢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iPS细胞的分化程度低于角膜细胞
B. iPS细胞与角膜细胞的基因组成不同
C. iPS细胞形成角膜组织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iPS细胞可能有助于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等问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
3、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丁酰环腺苷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征、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肝衰竭、新衰竭、成骨不良;④培育各种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详解】A、iPS细胞类似于胚胎干细胞,其分化程度低于角膜细胞,A正确;
B、获取iPS细胞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不改变,iPS细胞与角膜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B错误;
C、获得角膜组织是细胞分化的过程,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C正确;
D、iPS细胞类似胚胎干细胞,可分化形成多种组织器官,因此有望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等问题,D正确。
故选B。
14.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
B. 有丝分裂将细胞中所有基因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 衰老细胞中色素和自由水含量均下降,通透性亦改变
D.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不会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生物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
3、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A正确;
B、有丝分裂将细胞中核基因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细胞质基因随机分配,B错误;
C、衰老细胞中色素增多,自由水含量均下降,通透性亦改变,C错误;
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也会发生,比如胎儿手的发育,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麂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C. 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D.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1、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
2、孟德尔在杂交豌豆实验中,把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3、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4、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就是相对性状。
【详解】A、狗的直毛和卷毛是相对性状 ,A错误;
B、孟德尔在豌豆开花前进行去雄,等花粉成熟后授粉,B错误;
C、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C错误;
D、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
16. 假说—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孟德尔探索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下列结合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中两种性状的比例应为1:1”属于假说内容
B. “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所得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实验检验
C. “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D. “用F1高茎豌豆植株自交”的目的在于对假说及演绎推理的结论进行验证
【答案】B
【解析】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中两种性状的比例应为1:1”属于演绎推理,A错误;
B、“孟德尔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实验检验,B正确;
C、“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
D、“用F1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测交”的目的在于对假说及演绎推理的结论进行验证,D错误。
故选B。
17.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自交和测交。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不能
B. 自交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测交不能
C. 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D. 连续自交可以用来选育显性纯合子,测交不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也能,A错误;自交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测交可用于基因型的鉴定,故测交也能,B错误; 自交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可用测交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自交可以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的培育,随着自交代数增加,纯合子所占比例增多,测交不能,D正确。故选D。
18. 基因型为 Aa的植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是
A. 雄配子a:雄配子A=1:1B. 雄配子A:雌配子a=1:1
C. 雄配子:雌配子=3:1D. 雌配子:雄配子=1:1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
【详解】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Aa的植物产生的雄性配子中A和a数量相等,雌配子中A和a数量也相等,A正确;
BCD、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可知,雄配子数量远远比雌配子多,BCD错误。
故选A。
19. 豌豆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的控制,基因型AA、Aa、aa个体的花色分别表现为红色、粉色和白色,其中红花个体不具繁殖能力。某豌豆种群中红花、粉花、白花个体数量比为1∶2∶1,则该种群繁殖得到的子一代中红花、粉花、白花数量比可能为( )
A. 1∶2∶1B. 1∶2∶3C. 1∶3∶2D. 1∶4∶2
【答案】B
【解析】
【分析】豌豆在自然状态下繁殖方式自交,由题可知,亲代豌豆种群中红花、粉花、白花个体数量比为1∶2∶1,即AA∶Aa∶aa=1∶2∶1。由于红花个体不具繁殖能力,只需考虑亲代豌豆粉色∶白花=2∶1,即Aa∶aa=2∶1。
【详解】由分析可知,计算子一代的比例只需考虑亲代粉花豌豆(Aa)和白花豌豆(aa)各自自交情况。基因型Aa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2∶1,基因型aa自交产生的后代全为aa。又因亲代红花个体不具繁殖能力,亲代Aa∶aa=2∶1,即基因型Aa豌豆在亲代中占2/3,aa占1/3。则在子代中,基因型AA的比例为2/3×1/4=1/6,Aa的比例为2/3×1/2=1/3,aa的比例为2/3×1/4+1/3×1=1/2,即AA∶Aa∶aa=1/6∶1/3∶1/2=1∶2∶3。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0. 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顶端开雄花,叶腋开雌花,既能同株传粉,又能异株传粉,是遗传学的理想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不考虑变异),以下有关表述合理的是( )
A. 隐性亲本植株上所结的籽粒都将长成隐性个体
B. 显性亲本植株上所结的籽粒都将长成显性个体
C. 显性植株上所结籽粒长成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比例1∶1
D. 隐性植株上所结籽粒长成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比例3∶1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玉米既可自交,又可杂交。
【详解】隐性植株自交后代全部是隐性个体,隐性植株和显性植株杂交后代全部是显性个体,所以显性植株所产生的都是显性个体,隐性植株所产生的既有显性个体,也有隐性个体,选B。
21. 豌豆的黄子叶(A)对绿子叶(a)为显性,将一批黄子叶豌豆种子种下,自然状态 下繁殖收获后发现子一代中黄子叶:绿子叶=11:1,若各种基因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豌豆的黄子叶和绿子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B. 亲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种子数是 Aa 种子数的2 倍
C. 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AA、Aa、aa 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8:3:1
D. 若将收获的种子种下,则子二代中绿子叶豌豆的比例为 1/12
【答案】B
【解析】
【分析】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只能自交,由于黄子叶为显性性状,所以黄子叶的豌豆种子基因型为AA和Aa,据此答题。
【详解】A、豌豆的黄子叶和绿子叶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
B、将一批黄子叶豌豆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繁殖(自交),收获后发现子代中黄子叶∶绿子叶=11∶1,各种基因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植物,所以假设Aa所占比例为a,则1/4a=1/12,故a=1/3,所以亲代的基因型之比为AA∶Aa=2∶1,B正确;
C、子一代中Aa和aa是亲代中Aa自交而来的,子一代中aa个体占1/12,那么Aa个体应占2/12,进而推算出AA占1-1/12 -2/12-=9/12,即AA∶Aa∶aa=9∶2∶1,C错误;
D、由C项分析可知,若将收获的种子种下,子二代中绿子叶豌豆的比例为1/12 +2/12×1/4= 1/8,D错误。
故选B。
22. 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N2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1型蛋白占的比例为
A. 1/3B. 1/4C. 1/8D. 1/9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A1与A2基因表达产物结合成二聚体蛋白的种类。当N1、N2的数量关系不同时,组成的二聚体蛋白的比例不同。
【详解】基因A1、A2的表达产物N1、N2可随机结合,组成三种类型的二聚体蛋白N1N1、N1N2、N2N2,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N1占1/3,N2占2/3,由于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因此N1N1占1/3×1/3=1/9。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关键字眼“N1和N2可随机组合”,根据题意可知A1与A2的数量关系,进而求出各二聚体蛋白所占的比例。
23. 玉米中含支链淀粉多(由基因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含直链淀粉多(由基因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W对w完全显性。令基因型为WW和ww的植株杂交,获取F1植株的花粉及其随机交配所结的籽粒,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统计,结果应为( )
A. 花粉变蓝,籽粒变蓝B. 花粉和籽粒各变蓝
C. 花粉变蓝,籽粒变蓝D. 花粉和籽粒各变蓝
【答案】C
【解析】
【分析】WW和ww的植株杂交产生F1,则F1的基因型为Ww,其能产生W和w两者比例相等的配子,支链淀粉多(由基因W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而含有w的所含的是直链淀粉,遇碘变蓝色。
【详解】基因型为WW和ww的植株杂交,F1基因型为Ww,其花粉基因型及概率为 1/2W(不变蓝)和1/2 w(变蓝);F1随机交配所结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分别为1/4WW(不变蓝)、1/2Ww(不变蓝)、1/4ww(变蓝),C正确。
故选C。
24. 某种昆虫的眼色有红色、黑色和白色三种,分别受到基因EA、EB、e的控制,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如下。不考虑突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昆虫眼色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B. EA对EB、e为显性,EB对e为显性
C. 黑红相间眼昆虫与白眼昆虫进行交配,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黑红相间眼:白眼=1:1
D. 红眼杂合昆虫和黑眼杂合昆虫交配,根据后代的表型能确认后代的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表中基因型可知,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说明是细胞核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该昆虫眼色的遗传应符合分离定律,且黑红相间眼的基因型为EAEB,说明EA与EB为共显性关系。
【详解】A、由表中基因型可知,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说明是细胞核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该昆虫眼色的遗传应符合分离定律,A错误;
B、黑红相间眼的基因型为EAEB,说明EA与EB为共显性关系,B错误;
C、黑红相间眼昆虫EAEB与白眼昆虫ee进行交配,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EAe:黑眼EBe=1: 1,C错误;
D、红眼杂合昆虫EAe和黑眼杂合昆虫EBe交配,子代基因型为EAEB(黑红相间眼)、EAe(红眼)、EBe(黑眼)、ee(白眼),根据后代的表型能确认后代的基因型,D正确。
故选D。
25. 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②F1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③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④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⑤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 ①②④B. ②④⑤
C ①③⑤D. 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杂种子一代为YyRr,其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都是1:1:1:1,而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比例都不是1:1:1:1.学生只要掌握相关比值就不难作出正确选择。
【详解】①F1是双杂合子YyRr,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是9:3:3:1,①错误;
F1是双杂合子YyRr,产生的配子有4种,比例是1:1:1:1,②正确;
③⑤测交是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交配,由于F1是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有4种,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是一种,所以测交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都是4种,比例是1:1:1:1,③⑤正确;
④由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三种,比例是1:2:1,所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9种,比例是4:2:2:2:2:1:1:1:1:1,④错误。
②③⑤正确。
故选D。
26. 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配子随机结合过程中
C. 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D. 大肠杆菌抗青霉素与不抗青霉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B错误;
C、如果双杂合子的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存在互作关系,则自交后代可能不符合9∶3∶3∶1的性状分离比,如可能出现9∶7的比例,C正确;
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不含等位基因,不遵循分离定律,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中的等位基因才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C。
27. 某生物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是Ab∶aB∶AB∶ab=1∶1∶4∶4,若该生物进行自交,其后代出现纯合子的概率是( )
A. 17/50B. 1/16C. 1/64D. 1/100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生物进行自交,雌雄配子间随机结合,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为纯合子。
【详解】纯合体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其中AAbb的概率为1/10×1/10=1/100;AABB的概率为4/10×4/10=16/100;aaBB的概率为1/10×1/10=1/100;aabb的概率为4/10×4/10=16/100。因此,自交后代纯合子的概率为1/100+16/100+ 1/100+16/100=34/100=17/50,A正确。
故选A。
【点睛】
28. 已知 A 与 a、B 与 b、D 与 d 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为完全显性,基因型分别为 AabbDd、AaBbDd 的两个 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 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7 / 8
B. 基因型有 18 种,AabbDd 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16
C. 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4
D. 表现型有 6 种,aabbdd 个体占的比例为 1 / 32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涉及了三对等位基因,并且独立遗传,因此应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在解题时,应掌握一般计算规律,首先对每对基因逐对分析,然后利用乘法法则。
【详解】A、纯合子的比例为1/8,杂合子占的比例为1-1/8= 7/8,A正确;
B、基因型有18种,AabbDd个体占的比例为1/8 ,B错;
C、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占的比例为3/4 ,C错;
D、表现型有8种, D错。
故选A。
29. 某生物兴趣小组使用下图中的Ⅰ和Ⅱ装置模拟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Ⅰ和Ⅱ可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Ⅰ和Ⅱ中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B. 利用Ⅰ和Ⅱ进行模拟实验时,每次要保证随机抓取,读取组合后必须放回
C. 利用Ⅰ和Ⅱ进行模拟实验时,Ⅰ和Ⅱ中的小球数量必须相同
D. 统计全班的结果并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小统计的误差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其中的小球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
B、利用Ⅰ和Ⅱ进行模拟实验时,每次要保证随机抓取,读取组合后必须放回,并搅匀,再进行下一次抓取,B正确;
C、Ⅰ和Ⅱ中的小球代表雌雄配子,由于雌雄配子数目不等,所以两个小桶中的小球数目可以不等,C错误;
D、计全班的结果并计算平均值,由于数据足够多,所以可以减小统计的误差,D正确。
故选C。
【点睛】
30. 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 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
B. 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
C. 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
D. 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符合:9:3:3:1的变式,因此因此控制两个矮秆突变体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高秆基因型为A_B_,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极矮秆基因型为aabb,因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
B、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因此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正确;
C、由F2中表型及其比例可知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C正确;
D、F2矮秆基因型为A_bb、aaB_共6份,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共2份,因此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F2高秆基因型为A_B_共9份,纯合子为AABB共1份,因此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故选D。
31. 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120克,每产生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使桃子增重15克,故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210克。甲桃树自交,F1每桃重150克。乙桃树自交,F1每桃重120~180克。甲、乙两桃树杂交,F1每桃重135~165克。甲、乙两桃树的基因型可能是( )
A. 甲AAbbcc,乙aaBBCCB. 甲AaBbcc,乙aabbCC
C. 甲aaBBcc,乙AaBbCCD. 甲AAbbcc,乙aaBbCc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120克,而每个显性等位基因使桃子增重15克,所以根据子代显性基因的数量可判断其重量,如6个显性基因的AABBCC桃子重210克,5个显性基因的AaBBCC、AABbCC、AABBCc的桃子重195克,4个显性基因的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的桃子重180克,以此类推,3个显性基因的桃子重165克,2个显性基因的桃子重150克,1个显性基因的桃子重135克。
【详解】A、根据题意已知F1每桃重135~165克,说明F1基因型中有1到3个显性基因。若甲为AAbbcc,乙为aaBBCC,则杂交子代有3个显性基因,重量为165克,A不符合题意;
B、若甲为AaBbcc,乙为aabbCC,则杂交子代可含有1个或2个或3个显性基因,但因为乙桃树自交,F1中每桃重120克~180克,说明乙自交的子代有0个或1个或2个或3个或4个显性基因,而aabbCC自交,后代桃重全为140克,与题意不符,B不符合题意;
C、若甲为aaBBcc,乙为AaBbCC,则杂交子代含有2个或3个或4个显性基因,每桃重为150~180克,与题意不符,C不符合题意;
D、若甲为AAbbcc,乙为aaBbCc,则杂交子代有1个、2个或3个显性基因,重量在135克到165克之间,D符合题意。
故选D。
32. 某昆虫的体色有墨黑色、亮黄色和灰色三种表现型,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亮黄色的个体与灰色个体杂交,F1均为灰色,F1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的体色及比例为灰色∶墨黑色∶亮黄色=9∶6∶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该昆虫体色的基因遗传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亲代昆虫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C. F2中墨黑色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aaBB
D. F2中墨黑色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灰色个体占1/3
【答案】D
【解析】
【分析】亮黄色和灰色杂交,子一代全为灰色,子二代出现9∶6∶1的比例,是9∶3∶3∶1的变形,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灰色是双杂合子,且灰色的基因型为A_B_,墨黑色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亮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详解】AB、亮黄色的个体与灰色个体杂交,F1均为灰色,F2的体色及比例为灰色∶墨黑色∶亮黄色=9∶6∶1,这是“9∶3∶3∶1”的变式,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灰色,即A_B_表现为灰色;只有A或只有B时表现为墨黑色,即A_bb或aaB_表现为墨黑色;A和B都没有时表现为亮黄色,即aabb表现为亮黄色。因此亲本中亮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灰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A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F2中墨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2∶1∶2,其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是AAbb、aaBB,C正确;
D、由F2中墨黑色个体基因型及比例可知,F2中墨黑色个体产生的配子中,Ab占1/3、ab占1/3、aB占1/3,若让F2中墨黑色的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色∶墨黑色∶亮黄色=A_B_∶(A_bb+aaB_)∶aabb=2∶6∶1,即灰色占2/9,D错误。
故选D。
33. 人的听觉形成需要耳蜗和位听神经,耳蜗的形成需要A基因,位听神经的形成需要B基因。一对听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先天性耳聋患者,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AaBB×AaBbB. AABb×AaBbC. AABb×AaBBD. AaBb×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人类的听觉正常个体基因型为A-B-,即需要同时具备A和B基因,此外A-bb、aaB-和aabb均表现为耳聋。
【详解】A、AaBB×AaBb可能产生aaB-的个体,即耳蜗异常的患者,A不符合题意;
B、AABb×AaBb可以产生A-bb的个体,即子代听觉神经异常,B不符合题意;
C、AABb×AaBB的子代基因型均为A-B-,全都表现为听力正常,C符合题意;
D、AaBb×AABb可以产生A-bb的个体,即子代听觉神经异常,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4.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倍体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中不出现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同一时期
C. 对人类而言,含有46 条染色体的细胞可能含有92条或0条染色单体
D. 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均能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的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全过程都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或联会等,A错误;
B、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对人类而言,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可能含有92条(如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或0条染色单体(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
D、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分离,只有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
35. 在精子形成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①分离 ②联会 ③形成四分体 ④复制 ⑤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A. ④②③①⑤B. ④②①③⑤C. ④①②③⑤D. ②④③⑤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为: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随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进行联会后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体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详解】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随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进行联会后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体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即④②③①⑤,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6. 图是某生物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某个精细胞的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对于图示情况,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精原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B.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
D.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精原细胞相同且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该发生分离,所以该精细胞是异常配子。
【详解】图示精原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含有一对等位基因A、a;精细胞中仍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上的基因与精原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相同,说明其形成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7. 若A和a,B和b,C和c分别代表三对同源染色体。下列哪一组精子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A. ABC、abc、Abc、aBcB. Abc、aBC、aBc、AbC
C. AbC、aBc、aBc、AbCD. abc、ABc、abC、ABc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
【详解】A、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基因型的精子,ABC、abc、Abc、aBc是4种不同的精子,A错误;
B、 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基因型的精子,Abc、aBC、aBc、AbC是4种不同的精子,B错误;
C、 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基因型的精子,aBc和aBc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AbC和AbC是由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C正确;
D、 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2种基因型的精子,abc、ABc、abC、ABc是3种不同的精子,D错误。
故选C。
38.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 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B. 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C.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详解】A、“3:1”性状分离比的出现是因为:子一代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导致产生1:1的两种配子,配子的随机结合进而导致性状分离比的出现,A错误;
B、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反应F1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是两对及多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误;
D、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是分离定律的实质,D正确。
故选D。
39.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摩尔根等人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
A. 类比推理法B. 模型构建法
C. 同位素标记法D. 假说——演绎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摩尔根用“假说一演绎法”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进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
40. 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的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a阶段为减数分裂,b阶段为有丝分裂
B. 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 MN段核DNA与染色体的比值发生改变
【答案】AC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其中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A错误;
B、L→M所示为受精过程,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C错误;
D、MN段表示有丝分裂,该过程中由于DNA复制,核DNA含量发生了加倍,核DNA与染色体的比值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
41. 为了解草莓的生理特性,某兴趣小组在一定的CO2浓度和适宜的温度(25℃)下,测定草莓植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超过9kls时,草莓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草莓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
(2)当光照强度为2.5kls时,草莓叶肉细胞制造O2的量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8mg/100cm2·h;当光照强度为9kls时,草莓植株制造O2的量为___________mg/100cm2·h。
(3)该兴趣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当营养液中Mg2+达到某一浓度(y)后,草莓对营养液中Ca2+的吸收会受到抑制,且随Mg2+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为验证上述结论,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请补充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
①取若干体积相同的烧杯,其中一个装入适量的Mg2+浓度为y的完全培养液,作为对照组;
②其他烧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的____________的完全培养液作为实验组;
③每个烧杯的培养液中均栽培适量且等量生长状态相同的草莓幼苗若干,Ca2+浓度及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①培养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光照强度 ②. CO2浓度
(2) ①. 大于 ②. 40
(3) ①. 含有一系列浓度梯度的Mg2+且Mg2+浓度均大于y ②. 检测培养液中Ca2+的剩余量 ③.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培养液中Ca2+剩余量更多,且实验前培养液中Mg2+浓度越高,实验后培养液中Ca2+剩余量越多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
【小问1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一定的CO2浓度和适宜的温度(25℃)下,测定草莓植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根据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的变化,因变量是光合速率的变化,其他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实验结果显示,草莓的光饱和点为9kls,当光照强度超过9kls时,草莓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草莓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以外的其他因素,由于此时的温度都是最适的,因此,此时限制光合速率不再升高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小问2详解】
当光照强度为2.5kx时,达到了光补偿点,此时草莓植株产生的O2的量等于黑暗条件下消耗的O2量,而对于番茄叶肉细胞来说,草莓叶肉细胞制造O2的量大于8mg・100cm-2叶・h-1,因为叶肉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的总量不仅需要满足自身的消耗,还需要满足植株中其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如根部细胞等的有机物消耗;光照强度为9kx时,达到了光饱和点,草莓产生的O2的量为光饱和时O2释放量与黑暗条件下O2吸收量之和,即32+8=40mg/100cm2·h。
【小问3详解】
为验证营养液中Mg2+达到某一浓度(y)后,草莓对营养液中Ca2+的吸收会受到抑制,且随Mg2+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根据该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镁离子浓度(超过y浓度)的变化,因变量是钙离子吸收量的变化,其他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思路如下:
①取若干体积相同的烧杯,其中一个装入适量的Mg2+浓度为y的完全培养液,作为对照组;
②其他烧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的含有一系列浓度梯度的Mg2+溶液且Mg2+浓度均大于y的完全培养液作为实验组;
③每个烧杯的培养液中均栽培适量且等量生长状态相同的草莓幼苗若干,Ca2+浓度及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①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Ca2+的剩余量。
若实验结果表现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培养液中Ca2+剩余量更多,且实验前培养液中Mg2+浓度越高,实验后培养液中Ca2+剩余量越多,则该结果能达到实验目的。
42. 大豆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分析表中大豆花色的3个遗传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判断______花为显性性状,能判断出显性花色类型的组合是______(填组合序号)。
(2)写出各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组成(等位基因用B和b表示,且B对b为显性):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3)表示测交实验的一组是______(填组合序号);表示性状分离的一组是______(填组合序号)。
(4)组合③中,子代紫花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率约为______。
【答案】(1) ①. 紫 ②. ②③
(2) ①. Bb×bb ②. BB×bb ③. Bb×Bb
(3) ①. ① ②. ③
(4)1/3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大豆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型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3∶1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小问1详解】
由③组亲本为紫花×紫花,而子代出现白花,或②组亲本为紫花×白花,而子代仅有紫花可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
【小问2详解】
①组子代分离比为1∶1,说明为测交,双亲为Bb×bb;②组子代仅有紫花,说明为显隐性纯合子杂交,双亲为BB×bb;③组子代分离比为3∶1,说明双亲均为杂合子,即Bb×Bb。
【小问3详解】
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①组子代分离比为1∶1,表明为测交;性状分离是指植物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的现象,③组双亲均为紫花,子代出现了白花,此现象为性状分离。
【小问4详解】
组合③Bb×Bb→F1:1/4BB、1/2Bb、1/4bb,子代的紫花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率约为1/3。
43. 杜洛克猪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遗传图谱:___________。
③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
④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 ①. 4 ②. AAbb和aaBB ③. 红毛∶棕毛∶白毛=1∶2∶1 ④. 遗传图谱(略) ⑤. 4 ⑥. 1/3 ⑦. 1/9
【解析】
【分析】由题意: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猪毛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aBb个体相互交配,后代A_B_:A_bb:aaB_:aabb=9:3:3:l,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双杂合子自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符合9:3:3: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符合1:1:1:1。
【详解】(1)由表格知:棕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b、aaB_,因此棕毛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4种。
(2)①由两头纯合棕毛猪杂交,F1均为红毛猪,红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_,可推知两头纯合棕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
②F1测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 =1:1:1:1,根据表格可知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 红毛:棕毛:白毛1:2:1。
遗传图谱:
③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F2的基因型有:
A_B_、A_bb、aaBb、aabb,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aabb,能产生棕色猪
(A_bb、aaB_)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共4种。
④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棕毛个体A_bb与aaB_所占比例为,
其中纯合子为AAbb、aaBB,所占比例为,故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所占比例为,即 。
F2的棕毛个体中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棕毛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白毛个体(aabb)的杂交组合和概率为: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2=××+ ××+×××2=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9:3:3:1变型的应用。
44. 下列各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请据图回答:
(1)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_____条。
(2)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是图_____,含有染色单体的细胞是图_____,没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图_____。
(3)图 B 所示的细胞有_____个四分体,图 C 所示的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_____,图 D 所示的细胞名称可能是_________。
(4)A 细胞有_____条染色体,A 细胞有_____条姐妹染色单体。
(5)以上 5 个细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_____。
【答案】(1)4 (2) ①. B、D、E ②. B、C、E ③. D、E
(3) ①. 2 ②. 有丝分裂中期 ③. 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4) ①. 8 ②. 0
(5)C→A→B→E→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因此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4条。
【小问2详解】
图中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是图B、D、E,依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单体从染色体复制后出现到着丝粒分裂后消失,因此含有染色单体的细胞是图B、C、E;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即没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图D、E。
【小问3详解】
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因此图B所示的细胞有2个四分体;图C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因此所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D所示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小问4详解】
染色体数目等于着丝粒的数目,因此,A 细胞有8条染色体,A 细胞中发生了着丝粒分裂过程,因此,其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小问5详解】
若某动物细胞中的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后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则以上 5 个细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C→A→B→E→D。 前期
末期
区别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
子细胞的形成方式
植物
细胞的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细胞板向周围扩展形成细胞壁
动物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将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表型
红眼
黑眼
红黑相间眼
白眼
基因型
EAEA、EAe
EBEB、EBe
EAEB
ee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kls)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kls)
光饱和时O2释放量(mg/100cm2·h)
黑暗条件下O2吸收量(mg/100cm2·h)
2.5
9
32
8
组合
亲本性状表现
F1的性状表现和植株数目
紫花
白花
①
紫花×白花
405
411
②
紫花×白花
807
0
③
紫花×紫花
1240
413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
A_B_
A_bb、aaB_
aab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丽江润泽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云南省丽江润泽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云南省丽江润泽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云南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云南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