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素养提升专题 (精选练习)(含解析)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素养提升专题01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家(精选练习)(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核心素养提升专题01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家(精选练习)(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下列描述中,符合物理史实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选练习题
1.在下列描述中,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
A.安培最早得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B.伏特最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C.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D.伽利略在牛顿等人的基础上得出惯性定律
【答案】C
【解析】A.安培最早得出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是欧姆;该选项错误;
B.最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是奥斯特;该选项错误;
C.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该选项正确;
D.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出惯性定律;该选项错误;
所以选C。
2.在科学探索的路上,众多科学巨人留下了丰硕的果实。下列物理现象或规律是由同一科学家发现的是( )
①电流磁效应 ②惯性定律 ③光的色散现象 ④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②与④
【答案】B
【解析】惯性定律是牛顿建立的,光的色散现象是牛顿发现的;所以选B。
3.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披荆斩棘,铺路架桥,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知识园地、科学的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下列关于物理学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牛顿提出了相对论学说
C.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D.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答案】B
【解析】A.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
B. 相对论包括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故B符合题意;
C.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C不符合题意;
D.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4.在如图所示的四位科学家中,最先精确测出大气压强值的物理学家是( )
A.托里拆利 B. 牛顿 C. 瓦特 D. 帕斯卡
【答案】A
【解析】①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精确测出大气压强值,故A符合题意;
②在物理中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后人把瓦特作为物理量功率的单位来纪念他;帕斯卡通过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表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
所以选A。
5.伽利略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下列哪些现象或规律是由他发现或提出的( )
①电流磁效应 ④惯性定律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②与③ D.②与④
【答案】C
【解析】摆的等时性是伽利略发现的;第一个提出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
6.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因其卓越的科学成就被人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往往被命名为某一物理量的单位。下列物理量的单位不是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是( )
A 力 B 质量 C 电功率 D 压强
【答案】B
【解析】力的单位是牛顿;质量的单位千克不是物理学家的名字;电功率单位是瓦特;压强单位是帕斯卡;所以选B.
7. 如图为帕斯卡实验,在一个封闭的木桶内装满水,从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向细管里只灌了几杯水,就把木桶压裂。这个实验说明液体压强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 液体的重力 B. 液体的体积 C. 液体的深度 D. 液体的密度
【答案】C
【解析】由于是一根细管,倒入几杯水后,细管中水的深度增加的很多,就把木桶压裂,表明压强很大。所以这一实验表明: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深度。
8.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披荆斩棘,铺路架桥,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知识园地、科学的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下列关于物理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亚里士多德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牛顿提出了相对论学说
C.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D.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答案】C
【解析】A.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种略最早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错误;
B.相对论包括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故B错误;
C.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故C正确;
D.奥斯特最早发现电生磁现象,法拉第最早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故D错误。
9. 关于物理学史中的“之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最早记述“地理的两极与地磁场的两极并不重合”的人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
B.第一位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
C.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D.第一个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的是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答案】A
【解析】世界上最早记录“地理的两极和地磁场的两极不重合”的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A正确;第一位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B错误;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C错误;第一个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的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D错误。
10.为了纪念其在能量转化中发现守恒思想的重大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和能单位的物理学家是( )
A.牛顿 B.焦耳 C.安培 D.欧姆
【答案】B
【解析】A.牛顿是力的单位;故A错误;
B.功和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故B正确;
C.安培是电流的国际单位;故C错误;
D.欧姆是电阻的国际单位;故D错误。
【注意】功和能的国际单位都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11.得出原子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 )
A.汤姆逊 B.亚里斯多德 C.卢瑟福 D.伽利略
【答案】C
【解析】得出原子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卢瑟福。
12.下列有关物理学家和他的主要贡献,说法正确的是( )
A 托里拆利——测出大气压的值B 阿基米德——光的色散现象
C 牛顿——杠杆原理D 安培——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答案】A
【解析】A. 托里拆利——测出大气压的值;正确。
B.光的色散现象是牛顿发现的;错误。
C.杠杆原理是阿基米德发现的;错误。
D.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是奥斯特发现的,错误。
所以选A.
13.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证明了 ,打开了电磁学的大门。当今生活几乎每时每刻都无法与电分离,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所消耗的电能是远方的发电站通过 输电线路输送至用电区的(选填“高压”或“低压”)。
【答案】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高压。
14.物理学家 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 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为了纪念他的杰出贡献,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物理量 的单位。
【答案】牛顿;外力;力。
15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发现或发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最早利用磁场获得电流,使人类进入电气化的物理科学家是________;最早揭示电磁联系的科学家是________。
【答案】法拉第;奥斯特。
【解析】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探索,在1831年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根据这个发现,后来发明了发电机,使人类大规模用电成为了可能,开辟了电气化的时代。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产生磁场,即电生磁。
16. 亚里士多德为了说明抽水机原理,提出自然界厌恶真空的理论。他认为在自然界中,接触到真空的液体就会自己填补,会上升,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厌恶真空的”。
①在下列几个现象中,能支持上述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实验是
A.回声的形成 B.彩虹 C.用吸管吸饮料
②在下列几个实验中,能推翻上述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实验是
A.托里拆利实验 B.富兰克林风筝雷电实验 C.马德堡半球实验
③请你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第2小题中你所选择的实验可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答案】①C;②A;③见下。
【解析】①A.回声的形成是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声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B.彩虹是太阳光的色散,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C.用吸管吸饮料时,吸管内的气压减小,饮料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嘴里,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符。故选C。
②A.托里拆利实验,当大气压是1个标准大气压时,能支持76cm高的水银柱,玻璃管的长度是1m,玻璃管内上方有一段真空,水银没有去填补;所以托里拆利实验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理论。
B.富兰克林风筝雷电实验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C.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且证明大气压很大。所以BC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相关。故选A。
③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的上空有一段是真空,但是玻璃管中的水银没有去填补,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相符,所以可以推翻其观点。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牛顿的普适万有引力定律表述为:任意两个质点(将实际物体看作有质量但无体积与形状的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现有铜、铝制成的A、B两个实心小球,其质量关系为mA>mB,分别将其按图(a)、(b)所示放置。
①图(a)中,A球对B球的吸引力____B球对A球的吸引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理由是:________。
②图(b)中A球对B球的吸引力_______图(a)中A球对B球的吸引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理由是_________ 。
【答案】①等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两个力的大小相等。②等于,根据牛顿的普适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大小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18. 十九世纪初,人类对于电流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而对热传递的规律有较深的认识,“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已成为当时科学家的普遍共识。欧姆认为,导线中的电流现象应该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 _______也许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成正比”,这个“驱动力”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______ 。
欧姆当时研究的条件十分艰苦,他克服了没有稳定电流的困难、自行研制了测量电流的工具。经过多年大量实验后,他在1827年出版的《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S=γE。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驱动力”、γ应表示______(选填“A”、“B”或“C”)。
A.导线对电流的传导能力B.导线对电流的阻碍能力
C.导线中的电荷量
经过多年大量实验后,他在1827年出版的《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S=γE。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驱动力”、γ应表示______(选填“A”、“B”或“C”)。
A.导线对电流的传导能力B.导线对电流的阻碍能力
C.导线中的电荷量
【答案】电流,电压,A。
【解析】①导线中的电流现象应该与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相似,所以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成正比;
②根据电路中电流的成因可知,这个“驱动力”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电压;
③由S=γE知,电压E一定时,通过的电流S与电导率γ成正比,所以电导率反映的是导体对电流的导通能力,故A正确。
19.在人类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索的历程中,有三位科学家提出过相应的认识,如表所示。
① 请对三位科学家提出认识,按历史时间的先后排序。 (填序号)
C
B
A
h
α
图1
序号
科学家
提出的认识
a
牛顿
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
b
伽利略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
c
亚里士多德
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
② 伽利略是通过理想实验提出观点。伽利略的设想是:如图1所示,小球从第一个斜面AB上滑下并能滑上第二个斜面BC的等高处。
该设想能成立的条件是下列选项中的: 。(选填序号)
a.小球的质量足够大;b.小球的速度足够大;c.斜面绝对光滑;d.斜面的倾角α足够大。
③ 上述“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告诉我们:人类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请你从物理学中再举一例说明。
【答案】①c b a ② c ③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解析】①在人类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索的历程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提出“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后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最后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总结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② 伽利略的设想是:小球从第一个斜面AB上滑下并能滑上第二个斜面BC的等高处。
该设想能成立的条件是一种理想状态,即小球与斜面间没有摩擦力,故符合该条件的选项是c:斜面绝对光滑。
③ 上述“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过程告诉我们:人类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再举一例说明,可以从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回答:从葡萄干蛋糕模型、行星轨道模式到电子云模型。
20.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0年,意大利教授伏打用锌、铜两种金属与盐水接触产生了电,他将这种电称为“金属电”。据此原理发明了伏打电堆,图(a)为一个伏打电池。
材料二: 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塞贝克发现,把两根铜丝和一根铁丝串联成闭合电路,并使得铜丝和铁丝的两个连接点温度不同,闭合电路中产生了电流。塞贝克把这种电流叫做“热电流”。图(b)为模拟塞贝克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 根据以上塞贝克模拟实验资料及实验数据,可知金属丝两连接点的_______越大,热电流越大;图(b)电路中是____能转化为电能。
② 请设计一简单实验说明判断图(a)伏打电池金属板A、B正负极的方法__________。
【答案】①c b a ② c ③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解析】① 根据塞贝克模拟实验资料及实验数据,可知金属丝两连接点的温度差越大,热电流越大;图(b)电路中是内能转化为电能。
②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分别接在金属板A、B上,观察电压表的指针偏转情况,若指针向右偏转,则判断出A金属板为电源正极,反之则为负极。(其他答案正确即可)
21. 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传统观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形成,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d
u
随着科技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上夸克和下夸克组成的。一个上夸克 带正电,电量为电子电量的 SKIPIF 1 < 0 ,一个下夸克 带负电,电量为电子电量的 SKIPIF 1 < 0 。如图5所示,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所以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① 类比质子夸克结构模型,图6中能反映中子夸克结构的是 (填写“A”、“B”、“C”、“D”序号)。
u
u
u
u
d
u
d
d
d
u
d
d
A B图6 C D
图5
② 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 。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人们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C.电子云模型的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完美的境界
【答案】①D;②A、B。
【解析】①中子不带电,即上夸克与下夸克带的正负电量相等,一个上夸克带正电,电量为电子电量的;一个下夸克带负电,电量为电子电量的,应该有两个下夸克,电量为-,所以能反映中子夸克结构的是D。
② 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人们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都是正确的。
C.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探索,永无止境,电子云模型的建立,也并不是完美的,所以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完美的境界。
22. 汤姆生在1898年提出: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之中,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均匀镶嵌其中。汤姆生的这个原子模型我们称之为 (选填字母)。
A葡萄干蛋糕模型B行星模型C电子云模型
卢瑟福在1909年用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把带正电的氦原子核(又称α粒子)射向厚度为10-6米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前进,而平均1/8000的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弹回。
图6
从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进行推理:在α粒子进入原子后,由于电子的质量只有α粒子的1/7300,它对α粒子的影响如同灰尘撞枪弹。而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α粒子穿过原子时受到各方向正电荷对它的斥力会相互平衡。
基于以上推理,对于“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弹回”的现象:
均匀镶嵌的电子 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均匀分布的正电荷 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均选填“是”或“不是”) 因此,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理论 (选填“能”或“不能”)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A;不是;不是;不能。
【解析】①汤姆生在1898年提出: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之中,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均匀镶嵌其中。汤姆生的这个原子模型我们称之为葡萄干蛋糕模型;
②对于“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弹回”的现象进行推理会得出:原子内部有一微粒,而且该微粒的体积很小,且带正电(即原子核)。
所以均匀镶嵌的电子不是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均匀分布的正电荷也不是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因此,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理论不能解释上述现象。
23. 如图6所示,当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的现象后,经过思考得出下落原因是苹果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作用且力的方向指向地球。小龙和小红同学就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的现象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一致认为苹果的高度下降了且苹果的速度越来越大。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对苹果的高度和速度的变化分别做出合理的解释:
图6
①苹果高度下降的原因是 ;
②苹果速度越来越大的原因是 。
【答案】①苹果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且向下运动;②苹果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且随着高度的下降动能越来越大或苹果受到重力作用,且作用效果越来越明显。
【解析】①苹果高度下降的原因是:苹果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且向下运动;
②苹果速度越来越大的原因是:苹果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且随着高度的下降动能越来越大或苹果受到重力作用,且作用效果越来越明显。
24. 1644年,意大利科学家 首先利用图3(a)所示装置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选填“托里拆利”或“帕斯卡”)。而关于图3(a)现象的成因,十七世纪有两种观点。观点一:玻璃管上方充满了由液体蒸发成的气体,玻璃管上方的气体越多,液面下降也就越多。观点二:玻璃管内液面上方是真空的,大气压强恰能支撑住一定高度的液柱。为了验证哪种观点正确,将两根长12米、规格相同的玻璃管分别装满水和酒精,倒置在相应液体槽中,如图3(b)所示。已知酒精的密度比水小,且酒精比水易变成气体。若观点一正确,应出现图3(c)中图 的现象;若观点二正确,应出现图3(c)中图 的现象(后两空均选填“甲”、“乙”或“丙”)。
【答案】托里拆利;甲;丙。
【解析】①1644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利用图3(a)所示装置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② 观点一:玻璃管上方充满了由液体蒸发成的气体,玻璃管上方的气体越多,液面下降也就越多。
若该观点正确,因为酒精比水易变成气体,所以管内上方酒精蒸发成的气体比较多,液面应该比较低,应出现图3(c)中图甲的现象;
观点二:玻璃管内液面上方是真空的,大气压强恰能支撑住一定高度的液柱。
若该观点正确,因为已知酒精的密度比水小,则酒精的高度比水柱大,应出现图3(c)中图丙的现象。
25. 自从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许多科学家都在逆向思考: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也能生电。1825年,科学家科拉顿也用实验探索如何磁生电。科拉顿用条形磁铁在线圈中插入和拔出进行实验时,为了排除磁铁对“电流表”的影响,把“电流表”和线圈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实验时,他在两个房间之间跑来跑去,没有观察到电流表偏转,实验失败。
图5
某同学利用一根条形磁铁、一个电流表、一个线圈来通过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来改变穿过线圈的磁场从而探究磁生电需要满足的条件,其实验过程如图6所示。
A B C D
图6
N
S
N
S
N
S
N
向下运动
静止
向上运动
试完成下列问题:
= 1 \* GB3 ①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为了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物理学中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其实磁感线在磁场中的是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的。
= 2 \* GB3 ②如图6(A)中的条形磁铁,在条形磁铁外部,磁感线总是从磁铁的某极出来,由 (选填“N”或“S”)极进入磁铁。
= 3 \* GB3 ③比较图6中A与B或C与D可知,要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 4 \* GB3 ④根据以上实验,判断科学家科拉顿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A.在线圈的电路在缺少电源(如干电池)B.电表发生了故障
C.看电表时线圈中的磁场没有变化D.看电表时线圈中一定没有磁场
【答案】 = 1 \* GB3 ①不存在。 = 2 \* GB3 ②S。 = 3 \* GB3 ③穿过线圈的磁场(或磁感线多少)发生变化。 = 4 \* GB3 ④C。
【解析】 = 1 \* GB3 ①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为了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物理学中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其实磁感线在磁场中的是不存在的。
= 2 \* GB3 ②如图6(A)中的条形磁铁,在条形磁铁外部,磁感线总是从磁铁的N极出来,由S极进入磁铁。
= 3 \* GB3 ③比较图6中A与B或C与D可知,要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穿过线圈的磁场(或磁感线多少)发生变化。
= 4 \* GB3 ④科学家科拉顿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看电表时线圈中的磁场没有变化,所以选C。
26.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空气含有“重量”,真空是不存在的。
材料二:至少从1614年开始,伽利略却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他的同事兼学生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如图实验:把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装满水银倒置在一个敞口的水银槽里,水银从玻璃管顶部下降了一段距离后,液面不再下降,高度总保持距槽中水银面30英寸(76厘米)左右。1646年帕斯卡重复了认这一实验。
材料三:在17世纪中叶,对该实验的两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都有代表性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如下表)
(1)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水银产生了蒸汽,使水银减少,水银液面下降,为了反驳这一观点,帕斯卡同时拿出酒和水,询问反对者:用酒和水做托里拆利实验,酒柱与水柱哪个液面下降得更多?反对者们认为酒的液面下降得更多,原因是 。但是实验现象却是水柱液面下降得更多。
(2)另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遗留了少量空气,才使水银液面下降。帕斯卡利用1米左右长、不同直径的玻璃管进行托里拆利实验,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就可以反驳反对者们的观点。
(3)下列关于科学本质及科学发现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A.公元1646年前,所有人都赞同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空不存在”的观点
B.科学实验中要努力得到和前人一样的实验结论
C.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D.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答案】(1)酒精容易蒸发;(2)不同直径的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相同;(3)CD。
【解析】(1)反对者们认为酒的液面下降得更多,原因是酒精比水更容易蒸发;
(2)大气压能够支持76cm的水银柱,用1m长的玻璃管做实验,结果不同直径的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相同,就可以反驳反对者们的观点;
(3)A、由题意知:从1614年开始,伽利略认为空气是有重量,他的同事兼学生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故公元1646年前,所有人都赞同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空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故A错误;
B、科学实验中要努力得到和前人不一样的实验结论,故B错误;
C、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C正确;
D.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故D正确。
故选CD。
物理学家
国籍
主要贡献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该观点是错误的,后被伽利略推翻)
伽利略
意大利
摆的等时性;实验得出物体下落速度与质量无关;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的错误观点,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牛顿
英国
光的色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三定律,创立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阿基米德
古希腊
发现杠杆原理;阿基米德原理。
托里拆利
意大利
第一个测出大气压强的大小;制造出水银气压计。
瓦特
英国
发明蒸汽机。
帕斯卡
法国
裂桶实验;帕斯卡定律。
库仑
法国
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建立静电学中的库仑定律。
伏特
意大利
发明伏打电堆;制造出起电盘。
欧姆
德国
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建立了欧姆定律。
焦耳
英国
发现焦耳定律(电流的热效应);能量守恒定律。
奥斯特
丹麦
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奥斯特实验)。
安培
法国
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律。
法拉第
英国
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
汤姆生
英国
第一个提出“原子可以再分”的理论,发现电子;
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
卢瑟福
英国
发现质子,并提出原子核式结构。
富兰克林
美国
费城风筝实验,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发明避雷针。
沈括
中国
磁偏角;固体传声。
奥托格里克
德国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并且很大。
两接触点的
温差/℃
0
100
200
300
电流/A
0
0.064
0.142
0.229
关键问题的回答
支持者
反对者
大气压力支撑水银柱
笛卡尔
帕斯卡
所有亚里士多德学派
罗贝瓦尔
水银柱上方存在真空
罗贝瓦尔
波
耳
所有亚里士多德学派、笛卡尔、
伽利略、霍布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2 物理量与单位 (精选练习)-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升,文件包含专题02物理量与单位精选练习-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升原卷版docx、专题02物理量与单位精选练习-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1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家(精选练习)-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升,文件包含专题01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家精选练习-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升原卷版docx、专题01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家精选练习-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物理三轮复习送分及热点亮点题(讲义) 专题01 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送分)问题,文件包含专题01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送分问题原卷版docx、专题01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送分问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