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针对性训练专题 (含解析)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针对性训练专题 温度和物态变化(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针对性训练专题 温度和物态变化(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温度与温度计的使用,常见物态变化现象,填空题,实验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方法
一、温度与温度计的使用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属于状态量。
2.摄氏温度(℃):
(1)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0℃和100℃之间划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读法:“25℃”读作“25 摄氏度”;“—4℃”读作“零下4 摄氏度”或“负4 摄氏度”。
3.实验室用温度计的使用:
(1) 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不能超量程使用(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侧壁;
(3)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视线要与液柱相平。
4.体温计
体温计内装的液体是水银
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
体温计分度值是0.1 ℃
说明:
(1)如果体温计所测温度比本身显示的温度高,液柱会上升,显示高的温度;
(2)如果体温计所测温度比本身显示的温度低,液柱不会自动退回(因为有“缩口”),所以还是显示高的温度。
(3)结论:不甩的体温计直接去测量,在本身显示读数和被测温度之间,总显示较高的温度。
二、常见物态变化现象
1.物态和物态变化:
(1)物态:固态、液体和气态。
(2)物态变化及吸放热
2.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晶体和非晶体
说明同一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图像分析
①AB段表示物质是固态,吸热,温度升高;
②BC段表示物质正在熔化,熔点为48℃,物态是固液共存态,吸热,温度不变;
③CD段表示物质的状态是液态,吸热,温度升高。
(3)晶体熔液凝固图像分析
①DE段表示物质是液态,放热,温度降低;
②EF段表示物质正在凝固,物态是固液共存态,放热,温度不变;
③FG段表示物质的状态是固态,放热,温度降低。
3.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
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速。
②蒸发致冷
(4)沸腾
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
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5)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河面上的白雾,叶子上的露珠
压缩体积:打火机里液态丁烷,液化石油气
常考知识点:
关于“白气”:
(1)“白气”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肉眼看不见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例如:冬天从口中呼出的“白气”,口中的水蒸气遇到外界冷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冬天热水管道破裂时的“白气”,热水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烧开水时从壶嘴喷出的“白气”,热水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夏天,冰棒冒的“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棍周围冷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冰箱门打开时冒出的“白气”等,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的冷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
(2)解题方法:水蒸气需要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所以水蒸气温度高,判断温度是关键。
4.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的经典实例:樟脑球变小或消失;加热碘粉末变成紫色蒸气;冰冻的衣服变干;干冰升华。
(3)凝华现象的经典实例:霜;雾凇;窗户上的冰花;碘升华后撤去热源,玻璃管内壁变紫色
(4)关于舞台上的白雾:干冰升华并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产生白雾。
说明:
1.自然现象中水的常见物态变化:
(1)云:海洋、湖泊、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液化形成小水滴或凝华形成小冰晶,这些小微粒被上升气流顶起形成了云。
(2)雨:夏天,在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继续凝结、互相碰撞,体积变大最后降落下来,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会吸热熔化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雨。
(3)若小水滴在下落过程中遇到骤冷环境,小水滴会放热凝固形成小冰珠,就是冰雹。
(4)雪:冬天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小冰晶,降落下来,形成了雪。
(5)雾:夏天,近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冷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滴,漂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6)露: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附着在表面上放热液化形成露水。
(7)霜:冬天,近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冷会放热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温度较低的物体的表面上形成霜。
(8)冰花:冬天,在窗玻璃内侧,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上面形成了冰花。
2.液化和凝华的内外侧问题:
(1)出现在内侧:当室内温度比室外环境温度高时,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花。附着在玻璃内侧。比如:秋天早上窗户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2)出现在外侧:当室外环境温度比室内温度高时,室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外侧。比如:夏天,有空调的屋子,水珠会出现在窗户外侧。
*针对训练
一、单选题
1.(2023秋·河北邯郸·八年级校考期末)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宁夏冬季最冷时的室外温度D.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答案】D
【解析】A.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不符合题意;
C.宁夏冬季最冷时的室外温度在-20℃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环境气温在25℃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3秋·湖南娄底·八年级校联考期末)如图所示为寒暑表,40℃与10℃两条刻度线相距AB=6厘米,刻度线C与刻度线B相距BC=3厘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处应该刻上5℃B.C处应该刻上-5℃
C.20℃刻度线距A处2厘米D.20℃刻度线距B处3厘米
【答案】B
【解析】AB.因为40°C与10°C两条刻度线相距AB=6厘米,所以两条刻度线相距lcm温度差为5°C,当BC=3厘米时,温度相差3×5°C=15°C,又因为寒暑表越往上示数越大,故A示数为40°C,B示数为10°C,C的示数为10°C-15°C=-5°C
故A错误,B正确;
CD.20°C与30°C相差10°C,相隔 SKIPIF 1 < 0 ,即在B的上面2cm或在A下面的距离为l=6cm-2cm=4cm
故CD错误。
故选B。
3.(2023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关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5℃
B.12月份南阳室外的平均气温约为30℃
C.人洗澡时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70℃
D.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答案】A
【解析】A.人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下,身体感觉有所不同,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5℃,故A符合题意;
B.12月份是冬季,因此12月份南阳室外的平均气温约为-1℃,故B不符合题意;
C.人的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约为40℃,故C不符合题意;
D.人在不同情况下体温有所不同,人的正常体温为36.5~37°C,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3秋·湖北武汉·八年级校联考期末)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打在枝头的霜B.草叶上的露珠
C.冰冻的衣服干了D.消融的冰雪
【答案】C
【解析】A.打在枝头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冰冻的衣服干了,是衣服上的固态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消融的冰雪,是固态的雪吸热熔化成水,是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3秋·河北保定·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D.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D
【解析】A.蜡烛垂泪,是蜡烛受热后熔化成液体,熔化需要吸热,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液化现需要放热,故B错误;
C.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凝固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6.(2023秋·山东淄博·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的熔点为0℃B.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C.冰是一种非晶体D.从t1到t2,冰的质量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A.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保持0℃不变,所以冰的熔点是0℃,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t1到t2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处于熔化过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知:t1到t2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熔化过程中,冰不断地熔化成水,但所含物质多少不变,故质量不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3秋·湖北武汉·八年级校联考期末)下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像,下列说注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像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像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像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像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答案】A
【解析】A.甲种物质温度先下降,然后保持不变,再下降,为凝固过程,甲种物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故A正确;
B.乙种物质温度不断上升,是熔化过程,乙种物质熔化过程有固定熔点,是晶体,故B错误;
C.丙种物质的温度不断下降,为凝固过程,凝固过程中没有固定凝固点,是非晶体,故C错误;
D.丁种物质温度不断上升,是熔化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8.(2022秋·山东枣庄·八年级统考期末)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答案】D
【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是晶体,在它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直到熔化过程结束,全部熔化成水,温度才升高,只要是冰水混合物,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外部环境,温度都不改变.
故选D.
9.(2023秋·重庆南岸·九年级期末)“元宵节”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煮汤圆的过程中涉及了许多热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锅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变
B.锅边沿冒出的“白气”实质是水蒸气
C.锅中的水沸腾后的温度一定是100℃
D.锅中汤圆温度升高,它所含热量增加
【答案】A
【解析】A.水在沸腾过程中,尽管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故A正确;
B.锅边沿冒出的“白气”实质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锅中的水沸腾后的温度不一定是100℃,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低沸点低,气压高沸点高,故C错误;
D.锅中汤圆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故D错误。
故选A。
10.(2023秋·江西南昌·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蒸发过程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
B.﹣10℃的酒精不能蒸发
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达到100℃就能沸腾
D.炎热夏天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先熔化、再汽化形成
【答案】A
【解析】A.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故B错误;
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达到100℃,并且能够继续吸热才能沸腾,故C错误;
D.炎热夏天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1.(2023秋·河南郑州·九年级校考期末)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北方的冬天,玻璃窗外表面会出现冰花,这是凝固现象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室外,镜片上有雾,是汽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汽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北方的冬天室外气温很低,室内温度较高,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上,故A错误;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出室外,眼镜片的温度比较高,室外的水蒸气不能放热液化,故B错误;
C.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由于水蒸气先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也需要放出大量的热,故C正确;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樟脑丸由固态变为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二、多选题
12.(2023秋·山东滨州·八年级校考期末)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值的 SKIPIF 1 < 0 ,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表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
D.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雨水
【答案】AD
【解析】A.地表水变为水蒸气,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蒸气变小水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小水滴变小冰晶,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
D.小冰晶变成雨水,是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AD。
13.(2023秋·河南周口·八年级校考期末)对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B.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D.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答案】AC
【解析】A.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故A正确;
B.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而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故B错误;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故C正确;
D.蒸发和沸腾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AC。
三、填空题
14.(2023秋·湖南湘西·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小红同学日常测体温时的显示图,则小红的体温为_______℃。
【答案】38.8
【解析】图中体温针的一个大格表示1℃,里面有10个小格,每小格表示0.1℃,因此它的分度值为0.1℃,故它的读数为38.8℃。
15.(2023秋·江苏南京·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从青蒿这种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因为乙醚的______低(乙醚的凝固点为﹣114℃,乙醚的沸点为35℃);当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______(会/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在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能否用酒精(酒精沸点78℃)温度计______(能/不能)来测量温度。
【答案】 沸点 不会 能
【解析】[1]乙醚的沸点为35℃,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在从青蒿这种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因为乙醚的沸点低。
[2]沸腾是吸热过程,但温度保持不变。当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
[3]酒精沸点78℃高于乙醚的沸点,故在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16.(2023秋·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空气炸锅比传统煎炸更易于清洁,既安全又经济。空气炸锅顶部的烘烤装置通过______的方式使内部空气内能______,再通过大功率风扇使热流在食物篮内部急速循环,使食材全方位受热,这样食材表面的水分迅速______(填物态变化),形成金黄酥脆的表层。
【答案】 热传递 增大 汽化
【解析】[1][2]空气炸锅顶部的烘烤装置工作时由把电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部空气的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3]通过大功率风扇使热流在食物篮内部急速循环,使食材全方位受热,这样食材表面的水分迅速由液态变气态,即发生汽化,食材表层由于失去大量的水分而形成金黄酥脆的表层。
17.(2023秋·陕西安康·八年级统考期末)用体温计测得同学甲的体温是38.7℃,没有甩就直接测量实际体温为37.5℃的同学乙,则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若用酒精对体温计的玻璃泡擦拭消毒,它的示数会__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答案】 38.7 不变
【解析】[1]一个体温为38.7℃的病人,测其体温时,体温计示数为38.7℃;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注不会下降,所以测量实际体温为37.5℃乙同学的体温时,读数仍会是38.7℃。
[2]酒精容易发生蒸发现象,它蒸发时会吸收热量,但根据体温计的特征,温度不发生改变。
18.(2023秋·河南周口·八年级校考期末)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小华同学直接把密封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将密封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根试管都出现了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800℃。由于碘的熔点 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沸点,所以图乙中的碘不会熔化,因此图 _____方案更好一些。(选填“甲”或“乙”)
【答案】 大于 乙
【解析】[1][2]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800℃,在加热过程,温度会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乙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低于碘的熔点,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因此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乙实验。
四、实验题
19.(2022秋·八年级校联考课时练习)盛夏来临,小明发现人们常常穿浅色的衣服,是不是穿浅色的衣服凉快?小明打算通过比较阳光下衣服的温度来作出判断,即探究衣服温度与颜色的关系。
(1)小明将同款不同色的三件衣服同时放在太阳下晒,对于衣服温度的测量,他提出两个方案。
方案1:用一支温度计在阳光下先后测量三件衣服的温度。
方案2:用三支温度计在阳光下同时测量三件衣服的温度。
你认为方案1是否可行?_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方案2需在实验室同一型号的多支温度计中选取三支,你选取的办法是___________;
(2)按照正确的方案进行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环境温度为32℃)
分析数据可知:三种颜色的衣服在短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深色衣服___________本领强;当衣服温度较高时,向外放热使温度降低,___________衣服放热本领最强;
(3)夏天在户外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
【答案】 不可行 不是同一时间点,存在温度差 选择此时温度计示数相同的三只温度计 吸热 红色 短时间穿白色,长时间穿红色
【解析】(1)[1][2]方案1中,用一支温度计在阳光下先后测量三件衣服的温度,不是同一时间点,存在温度差,故方案1不可行。
[3]因为温度计的型号相同,即量程和分度值相同。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选取此时示数个同的三只温度计。
(2)[4]由表中数据可知,短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白色衣服温度升高较小,深色衣服温度升高较大,故深色衣服吸热本领强。
[5]由表中数据可知,当衣服温度较高时,相同时间,红色衣服向外放热后温度最低,故红色衣服放热本领最强。
(3)[6]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知,夏季在户外,短时间内,白色衣服吸热能力弱,温度低,所以短时间活动时穿白色衣服;若在长时间情况下,温度较高时,红色衣服由于向外放热使温度降低更多,故长时间活动时穿红色的衣服。
20.(2023秋·北京西城·八年级统考期末)小华“研究A和B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持续加热两种物质,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属于晶体的是______物质(选填“A”或“B”),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答案】 A A物质有熔点
【解析】[1]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由表中数据可知,A物质是晶体。
[2]判断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是否存在一定的熔点,找到温度点,也就明确了物质的特点,同时也能判断出物质熔化时的状态,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它的温度是在加热过程中不断升高的,所以判断的依据是A物质有熔点。
五、简答题
21.(2023秋·湖南湘西·八年级统考期末)发烧之后物理降温的方法较多,首先患者可以使用冷水浸湿毛巾敷于额头、颈部等部位来退烧,患者也可以使用稀释的酒精或者白酒来代替冷水,湿敷或者擦拭身体。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使用稀释的酒精擦拭身体为什么可以使我们身体降温?
【答案】因为在我们身体上擦拭酒精,酒精会发生蒸发而吸走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热量
【解析】使用稀释的酒精擦拭身体,由于身体温度比酒精的高,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即发生蒸发(汽化)现象,在蒸发过程中需要从人体的一部分吸收热量,从而可以起到降温的效果。
六、综合题
22.(2022·广东中山·统考模拟预测)请阅读《“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回答问题。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如图1所示),它有一个晶莹美丽的呢称——“冰丝带”。场馆的曲面幕墙系统,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打造出象征速滑运动员高速滑动的“丝带”造型。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馆内拥有亚洲最大的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3条400米速滑比赛道、1条速滑比赛练习道、2块多功能冰场及1块活动冰场(如图2所示)。
国家速滑馆力求打造出世界上平原地区“最快的冰”。要想提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工人师傅们制出的混凝土冰板层水平高差在4毫米左右,非常平整。制冰时,混凝土冰板层下方总长约为130km的管道内输入的是低温的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直接蒸发,使混凝土冰板层的温度降低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通过洒水作业,冻成厚度为几毫米的冰面,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工序,厚度几十毫米的冰面才能冻结成功。冰面温差被控制在0.5℃以内,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不同冰面可进行分区制冷,对每块冰面单独控温,实现场馆“同时运行、不同使用”。场馆制冰系统集成设计和冰板结构设计两个关键设计方案已取得专利。
二氧化碳制冷剂是环保性最好的冷媒之一,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同时,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过程中排出的余热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满足观众席供暖、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冷热综合利用能效比较高,国家速滑馆是一个绿色环保、节能型场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要想提高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对冰面和冰温的要求是______。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水的沸点是______℃;
(2)制冰时,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二氧化碳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过程______ 吸收热量。(后两项均选填“吸收”或“放出”)。
【答案】 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 0 100 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放出 吸收
【解析】(1)[1]根据题意,要想提高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对冰面和冰温的要求是:冰面要平整,冰温要均匀。
[2][3]物理学中规定,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的沸点是100℃。
(2)[4]根据题意,制冰时,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的原因是: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5][6]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二氧化碳液化过程放出热量,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过程吸收热量。
晶体
非晶体
物质
海波、冰、食盐、水晶、萘、各种金属
松香、玻璃、蜡、沥青、塑料、橡胶
熔点/凝固点
有
没有
熔化
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凝固
过程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熔化
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热
凝固
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放热
熔化
图像
凝固
图像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吸热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温度条件
在任何温度下
达到一定温度时
白色
黑色
红色
5min
38.7℃
超过40℃
超过40℃
20min
37.1℃
36.9℃
36.5℃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B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针对性训练专题 运动和力(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力的定义与相互作用力,牛顿第一定律及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针对性训练专题 质量密度(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质量,密度,填空题,综合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针对性训练专题 电流、电压和电阻及其规律(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电流,电流表和电压表,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