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市养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晋江市养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晋江市养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晋江市养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题(50分,共20小题,每题2分。1—10题每题2分,11—20题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卷毛鸡是观赏鸡品种之一 。两只卷毛鸡杂交总是得到50%的卷毛鸡,25%的野生型,25%的 丝状羽鸡,该羽毛性状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组合“野生型X丝状羽”杂交,推测其子代为( )
A. 全部为卷毛鸡B. 1/2为丝状羽
C. 1/2为野生型D. 公鸡均为卷毛鸡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一只雄性卷毛鸡和一只雌性卷毛鸡交配,所得子代为50%卷毛鸡、25%野生型、25%丝状羽鸡,说明卷毛鸡是杂合子,野生型和丝状羽都是纯合子, 因此选用组合“野生型X丝状羽”杂交,其子代全为卷毛鸡,A正确。
故选 A。
2. 某植物测交,得到的后代的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AaBb两种,则该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A. AABbB. AaBbC. aabbD. Aabb
【答案】A
【解析】
【分析】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详解】某植物测交,得到的后代的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AaBb两种,根据题意该植株产生的配子为Ab、AB,所以该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应为AABb,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B. 纯合子自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 表型相同,遗传因子组成不一定相同
D. 狗的长毛和卷毛是相对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孟德尔在杂交豌豆实验中,把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表现型(表型)=基因型+环境;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就是相对性状。
【详解】A、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A错误;
B、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隐性纯合子自交,产生的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仍是隐性性状,B错误;
C、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性状一般相同,但性状相同的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不一定相同,例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都表现为显性性状,但遗传因子组成不同,C正确;
D、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狗的长毛和卷毛不是同一性状,D错误。
故选C。
4. 如图表示某动物的精细胞,根据图中的染色体类型和数目判断,它们中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和②B. ②和④C. ③和⑤D. ①和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大体相同,只有很小部分颜色有区别。图中②和④染色体组成大小和颜色都相同,所以,图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②④,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5. 如图是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的遗传过程实验,实验表明这种病原体 ( )
A. 寄生于细胞内,通过RNA遗传
B. 寄生于细胞间,通过蛋白质遗传
C. 寄生于细胞内,通过蛋白质遗传
D. 寄生于细胞间,通过RNA遗传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病原体仅含有蛋白质外壳和RNA,属于病毒。病毒无独立的物质和能量供应系统,必须寄生于活细胞内;据图可知,该病毒的RNA可导致叶片出现病斑,蛋白质不会导致叶片出现病斑,说明其遗传物质为RNA,故选A。
6. 某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YR∶ Yr∶yR∶yr=1∶1∶1∶1。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1/16B. 1/8C. 1/4D.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YR∶ Yr∶yR∶yr=1∶1∶1∶1,其中Y∶y=1∶1,R∶r=1∶1,故推知该植株基因型为YyRr,若该个体自交,其F1中基因型为Yy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8,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 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不仅具有蛋白质外壳,而且该蛋白质外壳外还包裹有一层由脂质构成的包膜,该结构可以帮助病毒牢固地粘附在宿主细胞上,促使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并维持病毒结构的整体性。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包膜使病毒以胞吞形式侵入宿主细胞,同时释放遗传物质
B. 病毒有无脂质包膜与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关
C. 研制针对蛋白质外壳和包膜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可有效消灭新型冠状病毒
D. 特定配方的靶向包膜漱口水,在一定程度上可限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
【答案】C
【解析】
【分析】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需要依赖宿主细胞才能进行代谢和增殖。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以胞吞形式侵入宿主细胞,释放其遗传物质,A正确;
B、新冠病毒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病毒有无脂质包膜与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关,B正确;
C、包膜的成分是脂质,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因此脂肪酶不一定能分解包膜,C错误;
D、特定配方的靶向包膜漱口水,很可能使包膜的脂质成分被破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限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D正确。
故选C。
8. 如图为某高等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属于( )
A. 该细胞有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是极体
B. 该细胞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C. 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条
D. 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3和4为常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内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均无同源染色体和单体,且细胞质均分,所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不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1和2、3和4一般为复制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后形成的相同染色体。
【详解】A、根据图示,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同时细胞质均等分裂,则该细胞有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是极体,A错误;
B、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复制关系,为相同染色体,B错误;
C、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条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相同,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C错误;
D、由于X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已经分离,所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3和4为常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9. 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 豌豆自花传粉的特点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 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
C. 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D. 假说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豌花传粉具有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点,这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
B、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这也是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正确;
C、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C正确;
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雌雄配子结合的受精作用过程中,D错误。
故选D。
10.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是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其中的部分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B. ①中噬菌体DNA复制的原料、能量、酶均由大肠杆菌提供
C. 保温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大肠杆菌被裂解
D. ②进行放射性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高于沉淀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P是DNA相对于蛋白质特有的元素,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的DNA,A正确;
B、①中噬菌体提供DNA,而DNA复制的原料、能量、酶均由大肠杆菌提供,B正确;
C、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会被噬菌体裂解,C正确;
D、②进行放射性检测,噬菌体的DNA注入大肠杆菌体内,离心后大肠杆菌沉降在试管底部,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D错误。
故选D。
11. 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从下图松紧袋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作相关记录,每次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松紧袋中,重复100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①②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可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 从③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自交产生F2
C. 从①②③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自交产生F2
D. 从①③或②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统计结果中BD组合的概率约为25%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①②中只涉及B和b一对等位基因,从①②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不能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错误;
B、③④中只涉及D和d一对等位基因,从③或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可模拟F1(Dd)自交产生F2,B正确;
C、F1(BbDd)自交产生F2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从①②③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自交产生F2,C正确;
D、从①③或②④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模拟F1(BbDd)产生配子,统计结果中BD组合的概率约为1/2×1/2=1/4,即25%,D正确。
故选A。
12. 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B. 此细胞可能形成2个第二极体
C. 此细胞可能形成2个精子或1个卵细胞
D. 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4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由图示可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应处于减数分裂Ⅱ时期,此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正确;
B、此细胞如果为次级精母细胞,则可形成2个精子,如果为次级卵母细胞,则可形成1个第二极体和1个卵细胞,如果为第一极体,则可形成2个第二极体,B正确;
C、此细胞如果为次级精母细胞,则可形成2个精子,如果为次级卵母细胞,则可形成1个第二极体和1个卵细胞,C正确;
D、该动物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
13. 血型检测是亲子鉴定依据之一。人类ABO血型与对应的基因型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IA、IB、i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B. A型和B型婚配,后代不会出现O血型
C. 从AB型可以看出,IA对IB显性
D. IAi和lBi婚配后代出现四种血型是自由组合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共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
【详解】A、IA、IB、i基因属于等位基因,遗传符合分离定律,A正确;
BD、遗传因子组成为IAi和IBi的个体孕育的子代可能出现四种血型,分别是A型(IAi)、B型(IBi)、AB型(IAIB)、O型(ii),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D错误;
C、从AB型可以看出,IA和IB是共显性关系,C错误。
故选A。
14.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
B. 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
C. 受精卵的染色体一半来自于精子,一半来自于卵细胞
D. 后代的多样性取决于配子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与配子间的结合方式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和组成及受精作用。
【详解】A、同一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恒定,所以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正确;
B、因为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相同的,正确;
C、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正确;
D、后代的多样性不仅与配子染色体组成有关,与配子间的自由组合的方式有关,错误。
故选D.
【点睛】1、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2、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配子中染色体组成不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5. 下列与豌豆的遗传特性和人工杂交实验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需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 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有利于对杂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
C. 豌豆杂交实验中需要进行两次套袋,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D. 基因型为Aa的豌豆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多年后,后代中显性个体逐代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杂合子豌豆连续自交n代,后代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 1/2n。
【详解】A、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需在豌豆植株开花前除去母本的全部雄蕊,以避免母本自花传粉,A正确;
B、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有利于对杂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B正确;
C、豌豆杂交实验中,在母本去雄后,需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父本的花粉,撒在去雄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两次套袋的目的均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C正确;
D、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授粉,在自然状态下豌豆都是自交。基因型为Aa的豌豆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多年后,隐性个体为aa,显性个体AA+Aa=1-aa,随自交代数增多,aa个体数逐渐增加,后代显性个体比例会逐渐减小,D错误。
故选D。
16. 图是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B.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某一时期
C.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纺锤体的出现发生在bc时期
D.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期的细胞都含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为1,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复制后变为2;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cd段某一时期,B正确;
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人体内的细胞纺锤体形成于有丝分裂前期,即cd段,C错误;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期表示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46对和23对,后期含4个染色体组,末期由4个染色体组变成含2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B。
17. 如图为某家庭肾源性尿崩症遗传系谱图,经鉴定II-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I-1,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I-1、II-2均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
C. II-1和II-2再生一男孩患此病的概率是1/4
D. 若III-1与正常男性婚配,建议生女孩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遗传图谱分析可知,由Ⅰ-1和Ⅰ-2正常、Ⅱ-3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Ⅱ-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1,故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用A/a来表示相关基因,据此分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且Ⅰ-1不患病,则Ⅰ-1为杂合子,Ⅲ-1为患病女性,其致病基因来自双亲,因此不患病的Ⅱ-2也为杂合子,B正确;
C、Ⅱ-1和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则再生一男孩患此病的概率是1/2,C错误;
D、Ⅲ-1的基因型为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生女孩患病的概率为零,生男孩则一定患病,D正确。
故选C。
18. 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橙红色。将W基因用红色荧光标记,w基因用蓝色荧光标记。下列对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的子代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
A. 观察Fl未成熟花粉时,发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是分离定律的直观证据
B. 观察Fl未成熟花粉时,发现1个红色荧光点和1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说明形成该细胞时发生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C. 选择F1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半数花粉呈蓝黑色,半数花粉呈橙红色
D. 选择F2所有植株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黑色花粉和橙红色花粉的比例为3:1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的过程。
【详解】A、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的子代,F1的基因组成为Ww,则未成熟花粉时,发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是因为染色体已经发生了复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移向了两个细胞,这是基因的分离定律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观察F1未成熟花粉时,染色单体已经形成,不同的荧光点荧光都是两个,如发现1个红色荧光点和1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说明形成该细胞时发生过染色体片段交换,B正确;
C、基因分离定律形成的配子中糯性和非糯性的花粉的比例为1:1,故理论上蓝黑色花粉和橙红色花粉的比例为1:1,C正确;
D、依据题干可知,F1的基因组成为Ww,F2所有植株中非糯性(W_):糯性(ww)=3:1,但F2所有植株产生的成熟花粉W:w的比例是1:1,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黑色花粉和橙红色花粉的比例为1:1,D错误。
故选D。
19.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这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的,当它的等位基因b纯合时鸡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F1雌雄相互交配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1:亲代的芦花鸡与F1的芦花鸡的基因型相同
B. 实验1:所得F2中芦花和非芦花的比例为1:1
C. 实验2:F1雄鸡的基因型与亲代雄鸡的相同
D. 实验2:所得F2中雌鸡均为芦花,雄鸡中芦花:非芦花为1:1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根据鸡的性别决定和B/b对应的性状关系,雄鸡的基因型和表型为:ZBZB(芦花)、ZBZb(芦花)、ZbZb (非芦花)、雌鸡的基因型和表型为:ZBW(芦花)、ZbW (非芦花),实验1的亲本组合只能是ZBW(芦花)×ZbZb(非芦花),只有此杂交组合的子代才会出现芦花雄:非芦花雌=1:1,子代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Zb与亲代的芦花鸡的基因型不同,A错误;
B、实验1中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BZb:ZbZb:ZBW:ZbW=1:1:1:1,芦花和非芦花的比例为1:1 ,B正确;
C、实验2中根据子代全部为芦花,可以确定亲代的杂交组合为ZbW(非芦花雌)×ZBZB(芦花雄),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BZb:ZBW=1:1,F1雄鸡的基因型为ZBZb,与亲代雄鸡的不同,C错误;
D、实验2中F1相互交配所得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BZB:ZBZb:ZBW:ZbW=1:1:1:1,F2中雄鸡均为芦花,雌鸡中芦花:非芦花为1∶1,D错误。
故选B。
20. 下图表示某雄果蝇(2n=8)进行减数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I~V)细胞中遗传物质及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叙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A. 在I、Ⅳ阶段的细胞内,都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B. 在Ⅱ阶段的细胞内,有4个四分体,可发生交叉互换
C. 在Ⅱ、Ⅲ阶段的细胞内,都可能含有两个Y染色体
D. 能发生Ⅱ→I变化的只有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该分裂为减数分裂,因此可以判断①是染色体,②是染色单体,③是DNA;图中Ⅰ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Ⅲ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Ⅳ表示减数分裂结束产生的生殖细胞。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②有的时期有,有的时期没,表示染色单体,③可以是①的2倍,因此③是核DNA,①是染色体,根据每个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量关系可知,Ⅰ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Ⅳ表示减数分裂结束产生的生殖细胞,Ⅰ如果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Ⅱ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存在四分体,B错误;
C、Ⅱ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细胞中只含有一条Y染色体,但该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Ⅲ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可能含有Y染色体,也可能不含,如果含有Y染色体,只含有一条,但该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C错误;
D、Ⅱ→I过程核DNA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不变。且减半后和体细胞中数目相同,染色单体消失,说明发生着丝粒分裂,一个细胞变成两个子细胞,只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中,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 某哺乳动物毛色的黄色与黑色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该哺乳动物某种基因型的受精卵在胚胎时期死亡,且该种胚胎死亡与性别有关,请根据下列杂交组合及杂交结果回答有关问题:
(1)该动物毛色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
(2)该哺乳动物的______________(填“雄性”、“雌性”或“雌性和雄性”)受精卵在胚胎时期死亡,死亡胚胎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3)乙组亲本中有关毛色的基因型组合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组的子代(F1)黄色雄性中纯合子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1)黄色 (2) ①. 雄性 ②. YY
(3)Yy(♂)×yy(♀) (4)0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乙组F1中的黄色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出现黑色个体,据此可判断该动物毛色的显性性状为黄色。
【小问2详解】
乙组F2中雌性个体黄与黑的比例约为3∶1,雄性个体中黄与黑的比例约为2∶1,据此可推断该哺乳动物的雄性受精卵中显性纯合子YY在胚胎时期死亡。
【小问3详解】
黄色雄性个体基因型一定为Yy,黑色为隐性,基因行为yy,因此乙组亲本中有关毛色的基因型组合方式为Yy(♂)×yy(♀),组合方式为测交。
【小问4详解】
丙组的子代(F1)中,该哺乳动物的雄性受精卵中显性纯合子YY在胚胎时期死亡。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Yy,即丙组的子代(F1)黄色雄性中纯合子出现的概率为0。
22. 下图中编号A〜F的图像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取该植物解离后的花药,捣碎后置于载玻片上,滴加________染色1~2min,压片后制成临时装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________________,以此作为判断该细胞所处分裂时期的依据。
(2)图A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________体,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间发生交换。
(3)图C所示的细胞处于减数第______次分裂,该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的数目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4)图E所示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
(5)请将上述观察到的细胞图像按减数分裂的时序进行排序:____________→F(填图中英文字母)。
【答案】(1) ①. 碱性染料 ②. 形态和数目
(2) ①. 四分体 ②.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
(3) ①. 一 ②. 1:2:2
(4) ①. 分离 ②. 自由组合
(5)A→C→E→D→B→F
【解析】
【分析】图A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发生联会,图B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开,图C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图D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2个子细胞,图E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F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四个子细胞。
【小问1详解】
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中,需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确定细胞所处的时期。
【小问2详解】
图A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交叉交换。
【小问3详解】
图C所示的细胞,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该图所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即该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的数目比例为1:2:2。
【小问4详解】
图E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小问5详解】
图A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发生联会,图B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开,图C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图D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2个子细胞,图E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F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四个子细胞。即减数分裂的时序为:A→C→E→D→B→F。
23. 已知红玉杏花朵颜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颜色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亲本杂交,F1全部是淡紫色植株。则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红玉杏花的颜色和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___________,则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______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______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3)若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其中纯种个体占___________。
【答案】23. AABB×AAbb或aaBB×AAbb
24. ①. 深紫色:淡紫色:白色=3:6:7 ②. 淡紫色∶白色=1∶1 ③. 深紫色:淡紫色:白色=1:2:1
25. ①. 5##五 ②. 3/7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颜色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结合表格,深紫色为A-bb,淡紫色为A-Bb,白色为A-BB和aa--,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三种,纯合深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而淡紫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所以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或aaBB×AAbb。
【小问2详解】
①如果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深紫色(A-bb):淡紫色(A-Bb):白色(A-BB+aa--)=3:6:(3+4)=3:6:7。
②如果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B在一条染色体上时,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B:ab=1:1,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淡紫色(AaBb):白色(AABB+aabb)=2:2=1:1。
③如果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b在一条染色体上时,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b:aB=1:1,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深紫色(AAbb):淡紫色(AaBb):白色(aaBB)=1:2:1。
【小问3详解】
由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淡紫色植株(AaBb)自交后代中,子代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共5种,其中纯种个体包括AABB、aaBB和aabb,大约占3/7。
24. 摩尔根潜心研究果蝇性状的遗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将特定基因定位在特定染色体上的科学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适合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摩尔根及其同事采用______________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下图为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图解,其中果蝇眼色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F₂出现红眼和白眼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且白眼性状只在雄性中出现。
(3)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摩尔根等人提出了“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为验证该假说,用上图中果蝇设计一次杂交实验选育出白眼雌果蝇,请用遗传图解表示(眼色基因用D/d表示)。______________
(4)下表为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所决定的性别类型。摩尔根助手发现,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出现少量白眼雌果蝇,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它们具有2条X染色体和l条Y染色体。请推测出现这种实验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母本白眼雌蝇(XdXd)在产生配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期时,两条X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产生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的雌配子,与含____________(填“X”或“Y”)的精子结合后产生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的白眼雌果蝇。
【答案】(1) ①. 易饲养;繁殖快;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染色体数目少,便于遗传分析等 ②. 假说—演绎
(2) ①. 红眼 ②. 性状分离
(3) (4) ① 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 ②. XdXd ③. Y ④. XdXdY
【解析】
【分析】摩尔根通过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的杂交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第一次把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
【小问1详解】
果蝇适合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有易饲养;繁殖快;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染色体数目少,便于遗传分析等。摩尔根及其同事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小问2详解】
依据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图解分析,用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部为红眼果蝇,所以果蝇眼色性状中显性性状为红眼,F2同时出现红眼和白眼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小问3详解】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亲本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DXD和XdY,F1全部为红眼果蝇,基因型为XDXd和XDY,F2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DXD和XDXd,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DY,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dY。设计一次杂交实验选育出白眼雌果蝇,可以选择亲本或者F2中的白眼雄果蝇(XdY)与F1中的红眼雌果蝇(XDXd)杂交,从杂交子代中选育出白眼雌果蝇(XdXd),遗传图解如下: 。
【小问4详解】
红眼雄果蝇(XDY)和白眼雌果蝇(XdXd)杂交,子代应该出现红眼雌果蝇(XDXd)和白眼雄果蝇(XdY),而子代出现少量白眼雌果蝇最可能的原因是母本白眼雌蝇在产生配子时,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时,两条X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产生基因组成为XdXd的雌配子,与含Y的精子结合后产生白眼雌蝇(XdXdY)。血型
A型
B型
AB型
O型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组别
亲代
F1表型
实验1:
一只芦花×一只非芦花
芦花雄:非芦花雌=1:1
实验2:
一只非芦花雌×芦花雄
全部为芦花
杂交组合
亲本(P)类型
子代(F1)的性状与数量
雌
雄
甲
黄色(♀)×黄色(♂)
黄色238
黄色130
乙
黄色(♂)×黑色(♀)
黄色111,黑色110
黄色112,黑色113
丙
乙组F1中的黄色雌雄个体随机交配
黄色358,黑色121
黄色243,黑色119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现型
深紫色
淡紫色
白色
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
XX
XY
XXY
XXX
性别类型
雌性
雄性
雌性
超雌性(死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