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6部分整本书阅读及文化生活复习任务群10整本书阅读及文化生活任务1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件
展开学案98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命题视角
复习目标:1.理解《乡土中国》中的有关概念与观点。2.能从《乡土中国》的视角分析文本观点与社会生活。
教材题点链接1.(必修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乡土中国》有关内容,解释“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三个概念。
参考答案①乡土社会:由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粘着在土地上的人口组成的中国基层社会,以世代聚村定居为其常态,以地方性、不流动性、熟人社会为其显著特点。②礼俗社会:指那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依据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及其所依据的规范的性质,费孝通将中国传统社会界定为“礼俗社会”,即:其秩序可以用礼(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且其推行是依靠教化养成,而非国家权力,表现为“有机的团结”。③法理社会:常与“礼俗社会”相对,指那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维持其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是国家法律,且其推行是依靠国家权力,表现为“机械的团结”。
2.用《乡土中国》的视角分析《红楼梦》金玉良缘这一情节。
参考答案《红楼梦》小说结尾,为了抵御外界的冲击,保住四大家族最后的地位,权衡利弊之后,贾家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直接为宝玉作出了“弃黛保钗”的选择,这就是宝玉和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这样的情节符合《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家族之间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就需要贾家与薛家再具有最亲密、最直接的关系。
一、从语言文字运用角度考查概念理解[解读]目前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选材灵活,小说、散文、新闻、论著语段均可进入到命题人视野,在落实考教融通、应教必教的素养教育背景下,借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社会科学论著中的概念理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边练边悟1.在现代社会中,“陌生化社会”取代了圈子化的“熟人社会”。不过,在互联网时代,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有人说互联网是新型社会关系的重构力量,特别是微信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状态”,将人们重新拉回到一个圈子化的“熟人社会”。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解说“微信群”这一社会现象,100个字左右。
参考答案①微信的特点就是熟人社会的小圈子文化,从社交的角度看,微信用户侧重于熟人圈子的交流。在微信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是建立在互相熟悉的基础之上的。②这个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2.依据文段内容,说说你对“涟漪效应”的理解。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作涟漪;说明离圈子中心越近的关系越紧密,离圈子中心越远的关系越疏远。
二、从写作角度考查观点运用[解读]在写作中考查整本书阅读,2022年全国甲卷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作文材料来源于《红楼梦》大观园题匾额的故事,让考生就“移用”“化用”“创造”进行联想思考,然后写作。这种命题方式也完全可以用于《乡土中国》整本书,尤其是在2023年新高考Ⅱ卷作文尝试“读写一体”命题的当下。
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写你的审题立意。材料一 《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认为:“在中国文化里,文化本身是变的,不可能永远复制上一代的老框框。”虽然中国文化的根基不容动摇,但如果已有的文化内容不能适应客观的变动,就要出现新的东西。材料二 在二十大专访中,湖北省博物馆方馆长指出:“我们党有很多的理论就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如说现在讲的‘绿色发展理念’,其实在古代也有体现。比如现在提的‘共同富裕’理念,和古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者的精神内涵是有相通之处的。”我们有辉煌灿烂的文明,有牢固的文化根基,为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华文化的创新者。上面两则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提示 材料一引用了费孝通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材料二借湖北省博物馆方馆长的话指出,我们党有很多的理论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则材料都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展开,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题干中“我们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华文化的创新者”这一提示语直接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和主题。启示考生,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肩负起文化复兴的使命,投身于文化传承的浪潮中,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筑牢文化根基,助力文化长兴。
三、在信息类文本或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融合考查[解读]《乡土中国》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考查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2023年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虽然没有直接考查这部论著的文本材料,但“材料二”选的就是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这也可能是给予我们的某种暗示;《乡土中国》还可以与文学类文本阅读融合考查,甚至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融合考查。
边练边悟4.有人说,阅读《红楼梦》,是了解“乡土中国”的一座桥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其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读王熙凤与下列人物的人际格局。人物: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宝玉、林黛玉、巧姐
参考答案①王熙凤和贾琏是夫妻,巧姐是她的女儿,这是与她最近的圈子;②再向外,她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这是与她关系稍远的圈子;③再向外,她是贾母的孙媳妇、贾宝玉的堂嫂、林黛玉的表嫂,这是与她关系再远一些的圈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原下的日子(节选)陈忠实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这个屋院,曾经是父亲和两位堂弟三分天下的“三国”,最鼎盛的年月,有祖孙三代十五六口人进进出出在七八个或宽或窄的门洞里。在我尚属朦胧混沌的生命区段里,看着村人把装着奶奶和被叫作厦屋爷的人的黑色棺材,先后抬出这个屋院,沉入挖好的土坑。我后来也沿袭这种大致相同的仪程,亲手操办我的父亲和母亲从屋院到墓地这个最后驿站的归结过程。现在,我的兄弟姊妹和堂弟堂妹及我的儿女,相继走出这个屋院,或在天之一方,或在村子的另一个角落,以各自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眼下的景象是,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的小院,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原坡上漫下来寒冷的风。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小小的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院里。我听见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我坐在曾经坐过近二十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节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到我们的民族与泥土分不开,“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请结合上述文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高中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乡土中国》背景图ppt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乡土中国》阅读目标,阅读目标,基本概况,内容框架,各章精要,要点归纳,检测运用,乡土本色,文化基础,伦常格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乡土中国》课文内容ppt课件,共1页。
高考语文复习--(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 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 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提要,书的类型决定读法,读书宜先粗后细,要紧的是抓概念,厘清论证思路,对话与命名,材料上升为,现象分析,从乡土中国中,获得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