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会考】初中生物会考真题汇编 专题11 生物的分类、进化和多样性保护(原卷+解析版)
展开1.(2023·烟台)《诗经》中的五谷是指:黍、稷、稻、麦、菽。“稷”和“菽”就是现在的小米(栗)和大豆,对二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米为平行脉,大豆为网状脉
B.小米和大豆的根系中都有固氮的根瘤菌
C.小米与“稻”、“麦”的亲缘关系比大豆近
D.小米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中,大豆的贮存在子叶中
【答案】B
【解析】A、小米属于单子叶植物,叶脉为平行脉,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叶脉为网状脉,A正确;
B、根瘤菌会和豆科植物形成共生,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无机盐,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但根瘤菌不与小米共生,B错误;
C、小米、水稻、小麦都是单子叶植物,因此比大豆双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更近,C正确;
D、小米是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中,大豆是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子叶中,D正确。
2.(2023·云南)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白眉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灵长目猩猩科。下列动物中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蜂猴:灵长目懒猴科B.小熊猫:食肉目浣熊科
C.野牛:偶蹄目牛科D.亚洲象:长鼻目象科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所述,长臂猿属于灵长目猩猩科,选项中,A蜂猴属于灵长目懒猴科,B小熊猫属于食肉目浣熊科、C野牛属于偶蹄目牛科、D亚洲象属于长鼻目象科,可见看出,与长臂猿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蜂猴,蜂猴和长臂猿为同目,A符合题意。
3.(2022·梧州)如图是部分生物分类概念图。下列我国的珍稀动物或植物在图的位置都正确的是( )
A.甲:珙桐、银杏B.乙:水杉、银杉
C.丙:扬子鳄、藏羚羊D.丁:金丝猴、大熊猫
【答案】A
【解析】A.珙桐、银杏都有种子,属于种子植物,A选项符合题意。
B.水杉、银杉都有种子,属于种子植物,不属于孢子植物,B选项不符合题意。
C.扬子鳄是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藏羚羊是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金丝猴、大熊猫都是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D选项不符合题意。
4.(2022·日照)为宣传保护某水库的生物多样性,某兴趣小组制作了一些鱼类的物种信息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名由属名+种加词构成
B.图示鱼类中,鲢和鲤的亲缘关系最近
C.鲶形目包含的生物种类比黄颡鱼属少
D.可调查鱼类繁殖周期来制定保护方案
【答案】C
【解析】A.林奈的双名法给生物命名是:生物物种名由属名+种名构成,A不符合题意。
B.两种生物同属的分类单位越大,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反之两种生物同属的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鲢与黄颡鱼同属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纲,鲤与黄颡鱼同属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纲,鲢和鲤同属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科,科比纲小,所以鲢和鲤的亲缘关系更近,B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差异越大,具有的共同特征就越少,鲶形目包含黄颡鱼属,鲶形目包含的生物种类比黄颡鱼属多,C符合题意。
D.保护鱼类资源主要是保护产卵期的母鱼和育肥期的幼鱼,所以可根据鱼的繁殖周期制定保护方案。D不符合题意。
5.(2021·西宁)下列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是( )
A.茎的粗细与软硬B.叶片的形状与大小
C.花、果实、种子的特征D.根系与叶脉的种类
【答案】C
【解析】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重要依据,因为花、果实和种子等生殖器官比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C符合题意。
6.(2021·襄阳)目前已知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分为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
A.生活环境B.形态结构C.用途D.经济价值
【答案】B
【解析】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所以,绿色植物分为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这样分类的依据是形态结构。
2: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2023·烟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共收录物种135061个,其中包括65362种动物、39539种植物和24571种真菌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物种的多样性B.环境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65362种动物、39539种植物和24571种真菌等均体现了生物种类很多,是生物种类多样性。
2.(2023·广安)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会导致稻谷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在农业生产中难以防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对草丛矮缩病具有较强抗性的野生水稻,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直接使用价值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D.生态价值
【答案】C
【解析】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是对人类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科学家发现了对草丛矮缩病具有较强抗性的野生水稻,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
的基因为科学研究所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潜在使用价值。
3.(2022·大庆)大庆市连环湖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
C.植物种类的多样性D.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①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②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多样性;③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4.(2022·菏泽)为保护鸟类的多样性,某地依据右侧示意图将荒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计划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植物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
C.深水区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深度增加越来越多
D.该荒地改建成湿地公园后作为旅游景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A.结合分析可知,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不符合题意。
B.在选择湿地的植物的种类时应考虑不同鸟类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差异。所以,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B不符合题意。
C.深水区阳光较弱,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深水区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深度增加越来越少,C符合题意。
D.结合分析可知,该荒地改建成湿地公园后作为旅游景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D不符合题意。
5.(2021·齐齐哈尔)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 )
A.基因的多样性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
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从而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
6.(2021·潍城)多肉植物是指植物营养器官肥大的高等植物,作为盆栽广受欢迎。下列有关多肉植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多肉植物的器官变态和休眠现象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
B.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储藏有大量水分
C.炎热的夏季,需要每天给仙人掌浇透水
D.作为盆栽观赏植物,利用了它的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A.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多肉植物的器官变态和休眠现象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A不符合题意。
B.多肉植物的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是肥厚多汁并且具备储藏大量水分,这是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C.仙人掌有肥厚粗壮的茎储水,叶子很小,甚至特化为刺,它适于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也不需要每天给仙人掌浇透水,C符合题意。
D.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等。作为盆栽观赏植物,利用了它的直接使用价值,D不符合题意。
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2023·益阳)日前,我国科研人员在大别山发现了新物种——大别山缺齿鼩,与2017年发现的烟黑缺齿鼩、霍氏缺齿鼩同属于哺乳纲、鼩形目、鼩鼱科、缺齿鼩鼱属。缺齿鼩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为“易危”等级。其体型小于中华田鼠(属于啮齿目);喜食昆虫、蚯蚓、蜘蛛等小动物,也吃嫩草、种子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缺齿鼩种类较多是由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
B.大别山缺齿鼩能促进大别山地区的物质循环
C.在大别山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D.大别山缺齿鼩与霍氏缺齿鼩之间的共同特征,少于大别山缺齿鼩与中华田鼠的共同特征
【答案】D
【解析】A、分析题干内容,缺齿鼩种类较多,这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
B、大别山缺齿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能通过捕食活动和自身的生命活动,促进大别山地区的物质循环。B不符合题意;
C、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和生物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分类单位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分析题干中内容,大别山缺齿鼩与霍氏缺齿鼩同属于鼩形目,中华田鼠属于啮齿目,所以大别山缺齿鼩与霍氏缺齿鼩亲缘关系更近,共同特征更多。D符合题意;
2.(20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合理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实质就是物种多样性
B.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C.应多引进外来物种,以增加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D.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D
【解析】A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A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B、不同生物的基因有所不同,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也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实质上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不符合题意;
C、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不符合题意;
3.(2022·威海)海驴岛是我市境内的一个小海岛。每年春夏之际,都会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在岛上筑巢、产卵和育雏。下列保护黄嘴白鹭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
A.在海驴岛及周边建立自然保护区
B.将黄嘴白鹭移入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C.将黄嘴白鹭的精子收入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D.将黄嘴白鹭移入邻近的西霞口野生动物园
【答案】A
【解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
措施。
4.(2022·娄底)近年来,由于湿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丹顶鹤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为保护丹顶鹤,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和种群复壮工作,这说明( )
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②为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应大力引进外来物种,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③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④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
【答案】D
【解析】①由于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已经导致了大量生物的灭绝,正确。
②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本地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本地生物的死亡,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错误。
③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正确。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错误。
5.(2021·淮安)一项研究显示了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其结果如下图。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保护哺乳动物和鸟类最有效的措施是( )
A.禁止偷猎B.加强爱护动物宣传
C.控制外来物种引入D.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D
【解析】A.B.C.禁止偷猎、加强爱护动物宣传、控制外来物种引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哺乳动物和鸟类,但由于这些都不是它们濒危的主要原因,所以不能有效的保护哺乳动物和鸟类,ABC不符合题意。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D符合题意。
6.(2021·娄底)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近日一路逛吃、北迁,所到之处,践踏农田,毁坏庄稼,破坏设施,为缓解“人象冲突”,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大象建“食堂”;栖息地修复;为群众购买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等。这篇新闻引起人深思,你赞同( )
①保护野生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②当野生象与人类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立即捕杀; ③保护野生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④保护野生动物就是要禁止利用野生动物资源;⑤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人类要有计划的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一切野生动物。因此题干中,①保护野生象体现了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 ③保护野生象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其栖息地;⑤保护野生动物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说法正确。②当野生象与人类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立即捕杀;④保护野生动物就是要禁止利用野生动物资源,观点错误。
4:生命的起源
1.(2023·滨州)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众多,但大多数学者认同苏联学者奥巴林等提出的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关于这一学说及其实验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B.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成分相同,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C.米勒实验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D.米勒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降雨现象
【答案】A
【解析】A、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米勒也通过模拟实验支持了在原始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的,A说法正确。
B、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成分不同,原始大气没有游离的氧气,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B说法
正确。
C、米勒实验支持了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的,C说法错误。
D、米勒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和闪电,冷凝过程模拟的才是降雨过程,D说法错误。
2.(2023·凉山)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需要运用证据和逻辑做出推测,下列证据与推测之间逻辑关系不成立的是( )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巴斯德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设置了鹅颈瓶,使空气能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细菌不能进入瓶中。这样与直颈瓶形成对照,变量是细菌。结果直颈瓶中肉汤变质,鹅颈瓶中肉汤没有变质,从而证明了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A不符合题意;
B、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和原始大气的成分,在特殊的装置中,利用甲烷、氢气、氨气等无机物,合成了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从而证明了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可以产生有机物。B符合题意;
C、研究露西骨骼化石,她的盆骨的髋骨比较宽,下肢骨粗粗壮,这些与现代人的骨骼相似的特征适
于直立行走,说明从猿到人是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进化发展的。C不符合题意;
D、研究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发现了鸟类与其他动物有许多相似的结构特征特,从而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脊椎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D不符合题意;
3.(2022·德州)2022年4月,科研人员首次发现距今约5.04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并将其命名为“临沂动物群”。“临沂动物群”中多种多样的海底生物,成为探寻生命大爆发之后生物演化的重要窗口。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在原始海洋中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C.晚期地层中只有结构复杂的生物化石
D.埋藏化石库对深入了解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C
【解析】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生命诞生在原始海洋中,A不符合题意。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B不符合题意。
C.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在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但也有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化石,C符合题意。
D.“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发生在古生代,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所以埋藏化石库对深入了解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D不符合题意。
4.(2022·娄底)生命的起源充满奥秘,吸引人们不断探索,根据已有研究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 )
A.地质学研究表明,原始大气中存在着氧气和二氧化碳
B.美国学者米勒的模拟实验可证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原始生命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还会形成原始生命
【答案】C
【解析】A.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A不符合题意。
B.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米勒的模拟实验没有证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原始生命,B不符合题意。
C.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C符合题意。
D.现在的地球已经不具备当时的原始地球条件了,因此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一般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D不符合题意。
5.(2021·日照)深海热泉高温、缺氧、无光,与地球早期生命诞生时的环境极其类似,热泉中的自养型细菌能利用地热泉喷出的硫化物(一种无机物)和能量,制造有机物,其他动物则以这些细菌为食。迄今科学家已发现数十个这样“暗无天日”但却生机勃勃的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根据以上事实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生命起源可能与深海热泉有关
B.太阳能是所有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源
C.地球早期生命可能类似于细菌
D.深海热泉中的生物能适应高温、无氧环境
【答案】B
【解析】ACD.深海热泉高温、缺氧、无光,与地球早期生命诞生时的环境极其类似,热泉中的自养型细菌能利用地热泉喷出的硫化物(一种无机物)和能量,制造有机物,其他动物则以这些细菌为食。这说明生命起源可能与深海热泉有关,地球早期生命可能类似于细菌,同时说明深海热泉中的生物能适应高温、无氧环境,不合题意。
B.由题干可知,有的生物无需阳光也能制造有机物,故太阳能不是所有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源,符合题意。
6.(2021·大庆)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始大气成分的是( )
A.二氧化碳B.氨C.水蒸气D.氧气
【答案】D
【解析】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可见D符合题意。
5:生物的进化
1.(2023·包头中考)脊椎动物各类群的进化关系如图,图中①和②分别是( )
A.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B.节肢动物和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D.哺乳动物和节肢动物
【答案】C
【解析】 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并且哺乳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因此图中①表示的是爬行类动物,②表示的是哺乳类动物,C符合题意。
2.(2023·云南)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从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
B.从重量小的生物到重量大的生物
C.从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选项中,B从重量小的生物到重量大的生物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B符合题意。
3.(2022·鞍山)下列化石可以证明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类的是( )
A.始祖马化石B.始祖鸟化石C.鱼类化石D.蕨类化石
【答案】B
【解析】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4.(2022·益阳)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进行比较,可知这些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如图为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据图推测合理的是( )
A.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最多
B.马在地球上出现早于果蝇
C.黑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
D.动物的进化趋势是从胎生到卵生
【答案】C
【解析】A.从题图数据可知:人与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不是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最多,A不符合题意。
B.人与马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比人与果蝇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小,不能说明马在地球上出现早于果蝇,B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人与黑猩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小(为0),故黑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C符合题意。
D.生物的进化趋势是从卵生到胎生,D不符合题意。
5.(2021·西藏)如图是脊椎动物的几种主要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的体温随坏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④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中空,与其飞行的特点相适应
C.⑤的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答案】A
【解析】A.①②③的体温随坏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而④和⑤属于恒温动物,A符合题意。
B.④鸟类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充满空气,这样的骨既可以减轻体重,又可以增强紧密性,利于飞翔生活,B不符合题意。
C.⑤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刚出生的幼体只能靠母体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为哺乳。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加了其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能力,C不符合题意。
D.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不符合题意。
6.(2021·内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
B.以米勒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实验,验证了生命化学进化的可能性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长颈鹿的颈和前肢越来越长是为了吃到更高处的树叶
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变化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A不符合题意。
B.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不符合题意。
CD.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
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经过生存竞争和环境的选择,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保长颈鹿进化示意图留了颈长的长颈鹿,可见环境变化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6:生物进化的学说
1.(2023·烟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蛎鹬是一种在烟台长岛海域常见的水鸟,喙长而锋利,常插入双壳类(如蚌)贝壳内觅食。大型蚌的壳难以戳开,甚至会发生壳夹喙的现象。依据蛎鹬选择不同长度双壳类的比例(如图),相关分析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蛎鹬喜欢取食30~50mm长的双壳类
B.体型大的双壳类给蛎鹬提供更多的能量
C.蛎鹬的喙长而锋利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鹬蚌相争”可能是蛎鹬捕食60mm以上的蚌时发生的
【答案】B
【解析】A、据图表分析可知,蛎鹬选择的双壳类在长度30~50mm内比例最高,因此可以确定:蛎鹬比较喜欢取食30~50mm长的双壳类,A正确;
B、蛎鹬捕食中等体型的双壳类更多,因此能量大多由中等体型的双壳类提供,B错误;
C、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的特征都是长期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大型蚌的壳难以戳开,因此会发生壳夹喙的现象,因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发生在大型蚌和蛎鹬之间,此时双壳类的长度可能是60mm以上,D正确。
2.(2023·眉山)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普遍都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B.生物为获得食物和空间进行斗争
C.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能适应环境
D.不适应环境的生物个体将被淘汰
【答案】C
【解析】A、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不符合题意;
B、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不符合题意;
C、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遗传,有的不能遗传,有的对生存有利,有的对生存不利,符合题意;
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获得了生存机会,并大量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不符合题意。
3.(2022·滨州)农民施用农药Ⅰ来防治害虫,害虫数量锐减,然后又逐渐增加。一段时间后,农民又施用农药Ⅱ,害虫数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见如图)。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B.b点不为零的原因是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
C.bc段迅速上升体现了害虫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de段上升是因为农药Ⅱ使害虫产生了更强的抗药性变异
【答案】D
【解析】A.杀虫剂Ⅰ、Ⅱ都对害虫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正确。
B.曲线下降不会达到零值,是因为害虫有抗药性强的个体,正确。
C.曲线回升是通过抗药性强的害虫不断繁殖实现的,正确。
D.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个体差异,杀虫剂l、Ⅱ不能使害虫发生抗药性强弱的变异,错误。
4.(2022·德州)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观点的是( )
A.食蚊兽的舌细长,是长期舔食白蚁的结果
B.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经过自然选择后会成为新物种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干枯的树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A.食蚊兽的舌细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长期舔食白蚁的结果,A不符合题意。
B.滥用抗生素是出现“超级细菌”的原因。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这是不适者被淘汰;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些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就出现了所谓的“超级细菌”,B不符合题意。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经过自然选择后能够生存下来,但不一定进化成为新物种,C不符合题意。
D.按照达尔文的解释,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枯叶蝶,它停息在树枝上,像一片枯树叶。枯叶蝶的祖先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像枯叶,有的不太像枯叶。像枯叶的个体,不易被天敌发现,不太像枯叶的个体,常被天敌吃掉。这样,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繁殖、变异,定向性更明显,枯叶蝶更像枯叶了,D符合题意。
5.(2021·滨州)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绿树成荫,生活在这里的桦尺蛾大都是浅色的,深色的桦尺蛾极为少见。随着这一地区工业的日益发展,大量的煤烟灰污染了城市,树干被污染成了黑色,深色的桦尺蛾增多,浅色的却成了极少数。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在桦尺蛾的进化过程中,人起了选择作用
B.环境对桦尺蛾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的结果
C.环境污染导致桦尺蛾不同变异类型的出现
D.环境污染使桦尺蛾体内产生了大量黑色素
【答案】B
【解析】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蛾和黑桦尺蛾。题干中,英国的一个小山村,变成工业城市之前,树林中浅色桦尺蛾多,黑色桦尺蛾少,因而灰桦尺蛾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变成工业城市后,树干逐渐被染成黑色,深色桦尺蛾多,这时浅色桦尺蛾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黑桦尺蛾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B符合题意。
6.(2021·潼南)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关键词能正确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一组是( )
①自然发生 ②物种不变 ③过度繁殖 ④环境污染 ⑤生存斗争 ⑥遗传、变异 ⑦适者生存
A.①②③⑦B.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D.③⑤⑥⑦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是生物在自然界中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时淘汰的过程,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只有有利变异的过个体经过生存斗争容易存活下来,并将这种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不利变异的个体淘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的多样性和
适应性。故答案为:D。
综合测试之资料分析题
1.(2023·怀化)“怀化,一个怀景怀乡怀味的地方”。怀景秀丽,藏于天地。通道万佛山国家地质公园江河溪流密布,地形多变,丰富的环境多样性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这里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境内有国家级保护植物:珙桐、桫椤(树蕨)、水杉、银杏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华南虎、黄腹角雉、大鲵等。已记录的高等植物2589种;脊椎动物263种;昆虫1370种;大型真菌224种。
(1)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2)资料中划线部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的多样性。
(3)资料所例举的国家级保护植物中,属于被子植物的是 。
(4)大鲵为两栖动物,其发育方式为 。
(5)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为一名公民应当怎样做?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种
(2)生物种类
(3)珙桐
(4)变态发育
(5)不滥捕乱杀/不滥砍乱伐
【解析】(1)生物分类按照等级法进行,七个等级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故填:种;
(2)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在、生物种类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划线部分主要描述的是植物有很多种、动物有很多种,因此体现的是生物种类多样性;
故填:生物种类;
(3)资料中提到了珙桐、桫椤(树蕨)、水杉、银杏等,珙桐能开花,属于被子植物;桫椤有孢子囊,植株比较高大,属于蕨类植物;水杉和银杏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
故填:珙桐;
(4)大鲵又名娃娃鱼,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双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
故填:变态发育;
(5)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保护生物及其栖息地,不乱砍乱伐、不乱扔垃圾等。
故填:不滥捕乱杀、不滥砍乱伐等。
2.(2023·凉山)请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将保护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8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及其栖息地,这具有全球价值和国家象征。
资料二:大熊猫国家公园包括四川省岷山地区和邛崃山——大相岭地区、陕西省秦岭地区和甘肃省白水江地区,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保护面积2.7134万平方公里,四川占了74.3%的面积。
资料三:凉山州被称为“第三纪生物的避难所和物种基因库”。在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川金丝猴、大熊猫、四川山鹧鹄、血雉、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植物有珙桐、桫椤、川滇冷杉等。
(1)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大熊猫、穿山甲、箭竹、珙桐、川滇冷杉、枯草杆菌等生物以及 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大熊猫国家公园有种子植物3446种,隶属于197科1007属,脊椎动物641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种类多样性,其实质是 的多样性,在种、科、属的三个等级分类单位中, 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
(3)四川山鹧鸪、血雉、黑鹳、中华秋沙鸭身体呈 型,能减小空气阻力,用 辅助肺呼吸,前肢成翼,体温恒定,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它们在山林间飞行。
(4)国家公园中有的混交林层峦叠嶂、风光旖旎、水量丰沛,混交林远比单纯林的自动
更强,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 ”之称。
(5)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措施。
【答案】(1)非生物成分
(2)基因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同科
(3)流线;气囊
(4)调节能力;肺
(5)根本
【解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的大熊猫、穿山甲、箭竹、珙桐、川滇冷杉、枯草杆菌等生物以及非生物成分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填:非生物成分。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其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也叫遗传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高到低有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下等级,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间的共同特征越少。在种、科、属的三个等级分类单位中,科的分类级别最大,所以同科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
故填:基因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同科。
(3)四川山鹧鸪、血雉、黑鹳、中华秋沙鸭属于鸟类,鸟类的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小空气阻力,用气囊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前肢成翼,体温恒定,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它们在山林间飞行。
故填:流线;气囊。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混交林远比单纯林包含的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更强,森林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强,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被称为“地球之肺”。
故填:调节能力;肺。
(5)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即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实行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故填:根本。
3.(2022·牡丹江)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我国正式设立了三江源、东北虎豹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千米,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黑龙江省通过强化野外巡护和监测,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据统计,国家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如东北虎、东北豹、梅花鹿、马鹿、狼、黑熊、丹顶鹤、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团花蛇、东北红豆杉、红松、水曲柳等,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种群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选择在龙江大地上繁衍生息、安家落户,扮靓了龙江多彩的生态空间。
(1)团花蛇、丹顶鹤、梅花鹿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 动物。
(2)小明同学为了弄清部分生物之间的 关系和进化关系,将材料中部分动物按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了分类,如图表解。那么,此表解中最大的分类等级单位是 ,其中与东北豹共同特征最多的动物是 。
(3)设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目的是 。
【答案】(1)脊椎
(2)亲缘;目;东北虎
(3)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1)动物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椎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团花蛇、丹顶鹤、梅花鹿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生物分类主要根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析图片信息最大的分类等级单位是:目。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东北虎与东北豹的最小分类等级是科,狼和东北豹的最小分类等级是目,因此东北虎和东北豹之间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特征最多。
(3)设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是通过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来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最终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4.(2022·海南)阅读并分析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调研时强调“海南以生态立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是重中之重”。
资料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拥有全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初步统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野生维管植物210科1159属3653种,占全国的11.7%。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如海南苏铁、坡垒等。陆栖脊椎动物5纲38
目145科414属540种,占全国的18.62%。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如海南长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山鹧鸪、穿山甲等。
资料三: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时强调“要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海底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统称为海底油气资源。浅海海水中溶解氧浓度高,光照充分,饵料丰富,海洋生物得以快速繁衍。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后随着泥沙沉降到海底后,产生数量惊人的有机碳,构成了生产海底油气的“原料”。海底油气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大量有机物经过漫长复杂的物理、化学、地质等作用形成的。
(1)“海南以生态立省”,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做的是 。(写出一条即可)
(2)资料二中,有关生物的数据直接体现了 的多样性,提到的四种动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3)资料三中,浅海处的生产者通过 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 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 。
【答案】(1)保护环境或植树造林
(2)生物种类(物种);穿山甲和海南坡鹿或海南坡鹿和穿山甲
(3)光合作用;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或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1)“海南以生态立省”,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做的是保护环境或植树造林,如积极参加校园植树;积极关注和宣传环保知识和理念;自觉爱护花草树木(或节约用水等)。
(2)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所以资料二中,有关生物的数据直接体现了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动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海南长臂猿属于哺乳纲,灵长目,长臂猿科,长臂猿属,海南长臂猿,穿山甲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鳞甲目,穿山甲科,穿山甲属,中华穿山甲,海南坡鹿均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科鹿科,鹿亚科,鹿属,坡鹿,海南山鹧鸪属于鸟纲。分析可知,穿山甲和海南坡鹿同属于真兽亚纲,而海南长臂猿只同纲,海南山鹧鸪不同纲,所以提到的四种动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穿山甲和海南坡鹿。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这一过程完成了物质和能量的两个转化。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是往返循环。因此,资料三中,浅海处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
这个过程中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2021·贵阳)阅读下列资料:
资料一:桦尺蛾是城市和农村常见的昆虫,它的体色有深色和浅色之分,它们在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一些鸟以桦尺蛾为食。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桦尺蛾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个体是浅色个体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
资料二: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树干上长满了地衣,使树干呈现浅色:在某一被污染的工业区,树干。上的地衣被工厂排放的煤烟杀死,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研究人 员在饲养的深色和浅色桦尺蛾的翅膀。上做上记号,以便重新捕捉时易于辨认哪些是实验用蛾。他们在工业区和农村分别放养了这两种标记的桦尺蛾,一段时间后重新捕捉桦尺蛾,通过统计重捕数来反映它们在环境中的存活情况。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注:重捕数多表示被鸟捕食数少,存活数多。
(1)计算出上表中桦尺蛾的重捕率①为 %(精确到0.01)。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在工业区生活的桦尺蛾以 色为主。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在农村和工业区浅色桦尺蛾的重捕率不同,可能的原因是: 。
(3)在保护绿水青山、生态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该工业区经过治理,不再排放有害煤烟,空气质量转好,在树干上又重新长出了地衣,请预测若干年后浅色和深色桦尺蛾的数量变化趋势: 。
(4)根据上述桦尺蛾实验,请概括出生物进化的原因 。
【答案】(1)6.97;深
(2)在农村,树干是浅色的,浅色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接近,不易被天敌(鸟)发现,更容易生存下来,所以重捕率高(合理叙述给分)或:在工业区,树干是深色的,浅色桦尺蛾更易被天敌(鸟)发现而被吃掉,所以重捕率低
(3)浅色桦尺蛾逐渐增多,深色桦尺蛾逐渐减少(合理叙述给分)
(4)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合理叙述给分)
【解析】(1)重捕率①= 34488×100%=6.97% ,根据实验数据统计结果可见,在工业污染区,浅色桦尺蛾数量变少,深色桦尺蛾数量多。
(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在农村和工业区浅色桦尺蛾的重捕率不同,可能的原因是:在农村,树干是浅色的,浅色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接近,不易被天敌(鸟)发现,更容易生存下来,所以重捕率高(合理叙述给分)或:在工业区,树干是深色的,浅色桦尺蛾更易被天敌(鸟)发现而被吃掉,所以重捕率低。
(3)在保护绿水青山、生态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该工业区经过治理,不再排放有害煤烟,空气质量转好,在树干上又重新长出了地衣,工业区的环境颜色会变浅,这样浅色桦尺娥的体色就会与环境颜色一致,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容易生存下去,因此浅色桦尺蛾逐渐增多,深色桦尺蛾逐渐减少。
(4)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了变异,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蛾和深色桦尺蛾。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在农村,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根据上述桦尺蛾实验,可知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6.(2021·长沙)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去年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做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完善,如今年4月施行的《生物安全法》。
材料三:今年3月,我国遭受了近十年来的最强沙尘暴,此次沙尘暴起源于蒙古国戈壁荒漠。蒙古国因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荒漠化,再加上今年春季气温较往年偏高5-8℃,导致干旱、大风,就此形成了超强沙尘暴。
(1)中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方面应保护现有森林,并大力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进行 消耗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需从能源结构、工业制造和个人生活等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生物安全法》中规定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等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和残留的管理,因为这些药物残留可能会沿 逐渐积累危及人体健康,也可能污染环境;还规定加强对人类和珍稀动植物遗传资源的调查、管理与监督,这是从 多样性的角度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安全。
(3)过度放牧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 状态,加速草场退化,造成土壤荒漠化。
(4)“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下列个人行为不利于保护自然的是( )。
A.随手关灯B.光盘行动
C.放生巴西龟D.垃圾分类投放
(5)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答案】(1)光合作用
(2)食物链;基因
(3)平衡
(4)C
(5)加强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倡导全球合作,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植树造林是利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即抗微生物药物这些药物残留可能会沿食物链逐渐积累危及人体健康,也可能污染环境。加强对人类和珍稀动植物遗传资源的调查、管理与监督,这是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安全。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是生态平衡。过度放牧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加速草场退化,造成土壤荒漠化。
(4)随手关灯、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垃圾分类投放,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这些做法有利于保护自然。放生巴西龟,即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利于保护自然。故答案为:C。
(5)为了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我国可以加强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倡导全球合作,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综合测试之读图理解题
1.(2023·陕西)果蝇生活史短,每个雄性个体能产生几百个后代,性别决定与人类相同。图1是人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排序图;图2是果蝇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排序图;图3是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2对+XY。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图2中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 ,依据性染色体来判断,该果蝇能产生 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2)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对灰身雌雄果蝇交配后,产生了一代子代果蝇,子代
既有灰身、又有黑身,子代中黑身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请比较图1和图2中染色体数目,分析果蝇是良好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
(4)果蝇属于节肢动物,它在图3中的位置是 (填序号)。
【答案】(1)3对+XY;2
(2)25%
(3)染色体数目少,便于分析
(4)②
【解析】(1) 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 其结构为3对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图2中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3对+XY,雌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3对+XX。雄性果蝇产生精子有两种类型:X精子和Y精子。
(2) 一对灰身雌雄果蝇交配后,子代中有黑身果蝇,说明新出现的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假设用d表示),亲代的基因组成都是:Dd。遗传图解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子代中黑身个体所占的比例是25%。
(3) 果蝇常用来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因为果蝇比较容易饲养,并且它的体积小,繁殖速度快、相对性状比较明显,便于观察;染色体数目少,便于分析。因此比较图1和图2中染色体数目分析果蝇是良好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少,便于分析。
(4)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由此可知①鸟类,②节肢动物,③被子植物,④苔藓植物。 果蝇属于
节肢动物,它在图3中的位置是②。
2.(2023·烟台)今年是中国传统的兔年。春晚吉祥物“免圆圆”的形象取自“安徽模鼠兔”化石的生态复原图。中国在先秦时代就已饲养家兔。晓军饲养了一对喜马拉雅兔进行了系列的观察和研究。
(1)晓军观察喜马拉雅兔取食时,发现兔依靠图1的[ ] 切断草茎。与家猫的牙齿比较,免缺少[ ] ,这是与其植食性相适应的。
(2)雌性喜马拉雅兔交配后4个周,就能生出小兔了。兔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的相同,其体细
胞中有22对染色体,雄兔产生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 ,小免的性别是在 时决定的。刚生下的小兔就会寻找奶头吃奶,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属于 行为。兔的繁殖特征是 ,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喜马拉雅兔的毛色夏天为纯白色,到了冬天尾、足、耳、鼻等却变成黑色。这是什么原因呢?晓军查阅资料得知,喜马拉雅兔的毛色受温度的影响,成年兔的体温为38.5℃~39.5℃,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其身体末端低于33℃的部位就会长出黑毛。那么身体其他部位在低温下也会长出黑毛吗?为此他进行了实验(如图2),由此说明生物的性状是 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又将兔子背部的黑毛剃除,不再绑冰袋,一段时间后背部长出的毛色是 。
(4)我国的古生物学家李传夔教授1977年发现的“安徽模鼠兔”化石,为我国兔的进化历程提供了近乎完整的化石证据。依据进化历程图(图3),推测现存的鼠(啮齿目)和兔(兔形目)与“安徽模鼠兔”的关系是 。
【答案】(1)1;门齿;4;犬齿
(2)或21条常染色体+X 21对染色体+Y;受精;先天性;胎生、哺乳
(3)基因和环境条件;白毛
(4)“安徽模鼠兔”是现存的鼠(啮齿目)和兔(兔形目)的祖先
【解析】(1)图1中左边图像为食草动物的头部骨骼,右边为食肉动物的头部骨骼,其中1和3为门齿,用来切断食物,2和5为臼齿,用来磨碎食物,4是犬齿,用来撕裂食物;兔子是食草动物,依靠1门齿用来切断食物,家猫是食肉动物,比兔子多了4犬齿;
故填:1;门齿;4;犬齿;
(2)兔子的体细胞有22对染色体,它的染色体组成为21对+XX(雌兔)、21对+XY(雄兔),雄兔精子是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减半,因此雄兔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可能是21条+X或21条+Y;小兔的性别在受精时就决定了,若父亲提供的是21条+X的精子,那后代小兔为雌兔,若父亲提供的是21条+Y的精子,那后代小兔为雄兔;刚出生的小兔会吮奶,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从行为获取途径来考虑,属于先天性行为;兔子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繁殖特性是胎生哺乳,有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故填:21条+X或21条+Y;受精;先天性;胎生哺乳;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根据图2分析可知,原本长白毛的兔子,由于绑上冰袋开始长出黑毛,说明此时控制兔子毛色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因素,因此可以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
的结果;当兔子不再绑冰袋,此时剔除了环境因素,因此兔子还是根据基因,长出白色毛;
故填:基因和环境条件;白毛;
(4)进化树的阅读是从树根到树干到树杈,因此越下面的生物越原始,由于现存的鼠和兔的树杈都是从最早的安徽模鼠兔所在的树干长出来的,因此可以推测:“安徽模鼠兔”是现存的鼠(啮齿目)和兔(兔形目)的祖先。
故填:“安徽模鼠兔”是现存的鼠(啮齿目)和兔(兔形目)的祖先。
4.(2022·张家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OP15)于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在中国昆明举办。大会会标(图一)中间的“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元素,并以甲骨文作背景,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1)某同学将会标“水滴”中的动物进行了分类,如图二所示。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 。
(2)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图二中的F为原型设计。其生殖发育的主要特点是 。
(3)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 。
(4)会标“水滴”中没有出现脊椎动物中的两栖动物和 两大类群,其中后一类群因为它们的生殖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相比两栖动物它们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5)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作为中学生,你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呢? 。
【答案】(1)有无脊柱
(2)胎生哺乳
(3)基因的多样性
(4)爬行类
(5)不乱丢垃圾,保护环境(合理即可)
【解析】(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线形动物身体中无脊柱,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所以,图2中的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
(2)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资料二中提到的F大熊猫为原型设计。大熊猫是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分化。
(3)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基因多样性起到决定性作用。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会标“水滴”中没有出现脊椎动物中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两大类群。爬行
类具有较为发达的肺适于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爬行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爬行动物用肺呼吸。因此,爬行类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和保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就地保护能保护生物及生物所生活的栖息环境,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是最有效的措施。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做到不乱丢垃圾,保护环境。
5.(2021·襄阳)襄阳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襄阳市常见树种230多种,兽类40多种,鸟类30多种,昆虫50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的 多样性。
(2)襄阳市月亮湾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 调节能力。
(3)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请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5)我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工程,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移植来的常绿树种也给冬天的襄阳带来绿色生机,人们都赞叹襄阳环境好、空气好,是生态宜居城市。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6)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请你对垃圾处理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 。
(7)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减排力度最大、减排贡献最多的国家。我国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实现碳的净零排放),下列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的是(填序号,多选)
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②利用风能发电
③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处理
④推广太阳能路灯
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⑥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杯
【答案】(1)种类
(2)自动
(3)生产者
(4)②→③→⑤
(5)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答案体现“物质回收、利用、转换”的思想,合理即可给分)
(7)①②④⑤
【解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襄阳市常见树种230多种,兽类40多种,鸟类30多种,昆虫500多种,这体现了生物的种类多样性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
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襄阳市月亮湾公园是一个湿地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故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所以,题图中的一条食物链:②树→③虫→⑤鸟。
(5)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变或变化。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依赖环境:是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本小题题干内容了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6)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都是对垃圾处理的合理化建议(答案体现“物质回收、利用、转换”的思想,合理即可给分)。
(7)③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处理,会造成空气污染;⑥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杯,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所以,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①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②利用风能发电、④推广太阳能路灯、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6.(2021·娄底)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如上图所示,据图回答:
(1)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因生活在海中,外形似马而得名,其实属于鱼类,判断的依据是 (答出两点主要特征)。
(2)鲸属于图中的 (填字母),其特点是 (答出两点主要特征)。
(3)有些无脊椎动物能够分泌石灰质,固定二氧化碳,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有一定的作用,它们属于 动物。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承诺2060年达到“碳中和”,请你
说出两种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措施 。
【答案】(1)海马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冰,体表有鳞片
(2)A;胎生、哺乳
(3)腔肠、软体;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力发展新能源
【解析】(1)海马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因此属于鱼类。
(2)鲸属于图中的A哺乳类动物,其特点是胎生、哺乳。
(3)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能够构成珊瑚礁,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珊瑚礁能形成岛屿、加固海岸、为鱼类提供栖息地,能固定二氧化碳;一些软体动物的外套膜能够分泌石灰质形成贝壳,能固定二氧化碳,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有一定的作用。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力发展新能源都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7.(2021·大同)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是一座介绍史前脊椎动物起源和进化的国家级博物馆,展现了各类群动物的丰富化石,清晰的勾勒出脊椎动物的发展。根据图中各类脊椎动物的化石,回答问题:
(1)图中化石反映了动物类群由海洋向陆地进化,并不断征服陆地的过程。这些生物通过 、 和 ,不断进化。
(2)上述形成化石的动物中,真正开始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是从化石[ ]开始,原因是此类动物的 不受水的限制。
(3)孔子鸟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现代鸟类特征最接近的古鸟类。大部分
现代鸟类能够飞行,体现了生物结构与功能的 性。
【答案】(1)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2)C;生殖发育
(3)适应
【解析】(1)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2)图中的C恐龙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由于陆地环境相对比较干燥,陆地生活的动物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或甲,这些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陆地生活。
(3)孔子鸟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现代鸟类特征最接近的古鸟类。多数鸟类营飞行生活,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如鸟的体形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适于飞行。选项
证据
推测
A
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
B
米勒原始大气模拟实验
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可以产生有机物
C
露西骨骼化石的特征
从森林古猿到人是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的
D
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特征
地球上现存的脊椎动物来自共同的祖先
地点
浅色桦尺蛾
重捕率(%)
深色桦尺蛾
重捕率(%)
农村
释放数
496
32.66
488
①
重捕数
162
34
工业区
释放数
437
8.24
493
27.59
重捕数
36
136
【备战2024中考】一轮复习 初中生物 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11 生物的分类、进化和多样性保护(原卷+解析).zip: 这是一份【备战2024中考】一轮复习 初中生物 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11 生物的分类、进化和多样性保护(原卷+解析).zip,文件包含备战2024中考一轮复习初中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1生物的分类进化和多样性保护原卷版docx、备战2024中考一轮复习初中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1生物的分类进化和多样性保护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专题10 生物的分类进化和多样性保护-2020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专题10 生物的分类进化和多样性保护-2020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共6页。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专题10 生物的分类、进化和多样性保护-三年(2020-2022)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专题10 生物的分类、进化和多样性保护-三年(2020-2022)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