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下图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
A. 0~400m人口密度随高程上升迅速增加B. 5000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C. 1400~2999m人口密度先下降后上升D. 人口密度随高程的变化并不明显
2. 推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 )
A. 澜沧江上游地区B. 澜沧江河谷地区
C. 湄公河上游地区D. 湄公河下游地区
3. 与该流域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A. 土地利用方式B. 太阳辐射能C. 水能资源D. 年降水量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随海拔由低到高经历了一个急降缓升又下降的变化过程,D错误;0~400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下降,A错误;1400~2999m人口密度先升后降,C错误;5000m以上人口密度接近0,说明有大片无人区,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澜沧江流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不利于人口分布;读图可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集中分布海拔400m以下的区域,因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分布呈“北疏南密”的基本格局,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位于南端的湄公河下游三角洲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 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水能丰富,地表崎岖,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因此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A正确,C错误;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能差异不大,B错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理位置相近,年降水量差异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1.20个百分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时( )
A. 人口区域差异缩小B. 中部地区人口最多
C. 西部地区人口稳定D. 东部地区增速最快
5. 东北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可能会使得该地区( )
A. 劳动力流失严重B. 自然环境恶化C. 社会治安变差D. 区内发展差异扩大
【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东部地区人口比重提高的速度快于其他地区,而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一直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人口区域差异扩大,A错误;人口多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因而中部地区人口不是最多,B错误;全国总人口增加,西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增加,C错误;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幅度最大,人口增速最快,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减小,说明其经济吸引力差,可能导致劳动力流失,A正确;其自然环境和社会治安不会变差,BC错误;人口比重下降,对区内的发展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条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2.9%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1%的西北部地区。
生态足迹是指生产特定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京津冀区域人均生态足迹远高于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下表为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京津冀区域理论人口容量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6. 河北省理论人口容量远大于京津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体量大B. 环境污染小C. 土地面积广D. 人口基数小
7. 为降低京津冀人均生态足迹,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扩大建设用地面积B.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C. 引导人口向外转移D.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可知,河北省面积远大于北京市、天津市,因此影响其人口容量的主要原因是土地面积广,C正确;河北的经济体量比北京、天津更小,A错误;河北的人口数量比北京和天津大,D错误;河北和北京、天津相比,有较多重工业,污染也比较严重,B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足迹主要由人口消费的资源数量和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决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数量,从而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符合题意;扩大建设用地面积和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对人均生态足迹影响不大,排除A、B;人口向外转移减少了实际人口规模,有利于减轻生态赤字,但对人均生态足迹影响不大,排除C。故选D。
【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新疆多语种地名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新疆各民族人民长期聚居和杂居融合的映射,其形成与海拔、坡度以及当地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图为新疆各语种地名海拔区间占比统计图,其中汉语地名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3.82%。完成下面小题。
8. 由图中信息可知,新疆( )
A. 蒙古语地名在各海拔较均衡B. 各海拔以维吾尔语地名为主
C. 维吾尔语地名占比1500~2000米最多D. 历史上蒙古族在此定居最早
9. 推测历史上新疆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 )
A. 山间高平原地区B. 盆地中央C. 冲洪积平原地区D. 中低山区
10. 新疆的蒙古语地名中自然类地名占八成以上,且以涉水类地名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
A. 新疆曾经气候湿润B. 蒙古族传统习惯逐水草而居
C. 新疆多季节性河流D. 希望所至所居之处水草丰美
【答案】8. A 9. C 10. B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读图可知,蒙古语地名在各海拔较均衡,基本在10%以下,A正确;<500m处以汉语地名为主,B错误;海拔最高处以维吾尔地名为主,C错误;无法反映在此最早定居的居民其民族的相关信息,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其中汉语地名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3.82%,根据图形信息,新疆地名中汉语地名数量最多,且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地区,历史上迁入新疆的汉族人口主要从事农耕业,因此在地域选择上偏向于适宜农耕、便于灌溉的河流沿岸及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区,C正确;汉语地名在海拔较高处占比较低,山间高平原地区、盆地中央、中低山区都不是历史上汉族的主要分布地区,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新疆的蒙古语地名中自然类地名占八成以上,且以涉水类地名为主,是因蒙古族为游牧民族,传统习惯为逐水草而居,B正确; 新疆地区气候湿润时期较早,当时该地人口分布很少,A错误; 多季节性河流不是以涉水类命名的主要原因,需有人类活动才会出现地名命名,C错误;新疆游牧民族多逐水草而居,故以涉水类地名为主,而不是希望所至所居之处水草丰美而命名,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名不仅记录区域各个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也 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人口分布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空间过程,其发展演变受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东北三省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年均增长量以负值为主。下图分别为2014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和2009—2014年东北地区年均人口密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是( )
A. 南部人口多北部人口少B. 人口密度差异东西方向大于南北
C. 人口密度随纬度升高而递减D. 人口密度高值区数量多、面积广
12. 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根本因素是( )
A. 经济因素B. 自然条件C. 政策因素D. 历史因素
13. 推测引起南部地区人口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国家政策驱动B. 传统产业发展C. 城市化的发展D. 产业布局集中
【答案】11. A 12. B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图示材料可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呈南密北疏、中部高东西低分布态势,地区差异明显,南部人口多北部人口少,A正确,C错误;人口密度差异东西方向小于南北方向,B错误;人口密度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北部、吉林东部;人口密度高值区数量少、面积小,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东北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适宜人居,有利于发展经济,人口和城市比较密集,B正确;经济、政策、及历史因素是建立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根本因素,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材料中东北地区人口年均增长量以负值为主,南部除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正增长外都为负增长,判定两市为区域中心,是城市化拉力最显著地区,C正确;东北地区为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遭遇巨大困难,传统产业受到极大影响,无法拉动人口的规模化改变,B错误;产业集中会造成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政府间不会鼓励产业集中到某些城市,D错误;同理,人口过度集中于城市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一系列生态问题,也不是政策的驱动,A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不同的城市功能区有不同的人类活动轨迹。有研究人员利用出租车上下车的时间分布特征来识别城市的主要功能区结构。下左图为利用该方法绘制的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右图中曲线示意在工作日和周末该城市某地出租车上下车数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推测图中A功能区为( )
A 商业区B. 居住区C. 行政区D. 文化区
15. 影响该城市娱乐区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 环境优美B. 远离闹市C. 设施完善D. 人流量大
16. 右图表示的地点可能是(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答案】14. B 15. A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城市最主要的功能应为居住功能,而图中A功能区面积较大,最可能为居住区,B对,A、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如图所示,娱乐区在城市南部,山地北部,紧邻山地分布,故其形成条件最可能是自然环境优美,适合休闲娱乐,A对;娱乐区周边北有工作区分布,未远离闹市,B错;C、D是娱乐区形成后的特征,并非其形成条件,C、D错。故选A。
【16题详解】
甲地为工作区,工作日上下车数应该大于周末,A错;乙、丙都是居住区,工作日上下车应该以工作为主,周末应该以娱乐为主,工作日上下车数应该比周末上下车数稍多,B、C错;丁为娱乐区,周末上下车数比工作日多,尤其是下午和晚上,D对。故选D。
【点睛】城市功能区,指城市内部各功能活动的分布空间及其相应产生的小区分异。它受自然、经济、历史、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形成、发展。
17. 长租公寓作为住房市场的新兴业态,是贯彻国家“租购并举”住房政策的重要保障。深圳作为住房租赁试点城市,成为长租公寓布局最早且最多的城市之一。下图示意深圳长租公寓空间布局。据此,影响深圳长租公寓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①环境②土地租金③人口密度④交通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般来说,外围地区环境相对较好,由图可见,外围地区长租公寓数量最少,外围地区距离城区远,交通不便,通勤时间厂,不方便租户出行与上下班,租房需求小,说明环境对长租公寓布局影响相对较小,交通对其布局影响较大,①错,④对;公寓修建需要一定土地数量,土地租金高低决定了企业投资成本和之后公寓的租金高低,影响租客的租房意愿和需求,是长租公寓布局的主要因素,②对;深圳人口密度大,各地区人口密度差别较小,由图看,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心城区,长租公寓数量不是最多,说明人口密度对长租公寓布局的影响较小,③错;综上可知,影响深圳长租公寓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是②④,D对,ABC错。故选D。
读某市按照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游戏活动场地布局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该市儿童游戏活动场地布局主要考虑的是( )
A. 地形平坦B. 交通便利
C. 地租较低D. 上风上水
19. 该市西南部儿童游戏活动场地较密集,推测其主要功能区为( )
A. 文化区B. 行政区
C. 住宅区D. 工业区
【答案】18. B 19. C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市儿童游戏活动场地主要分布在公路附近,故主要考虑的是交通便利,B正确;根据图中经纬网可知,该地位于西欧平原,地形整体比较平坦,地形不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A错误;图中儿童游戏活动场地在市中心区较为密集,故地租较低不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C错误;儿童游戏活动场地对环境要求不高,一般不需要布局在上风上水地带,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市西南部儿童游戏活动场地密集,说明市场需求量大,即儿童数量较多,故主要功能区最可能为住宅区,C正确;文化区、行政区、工业区对儿童游乐设施需求少,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市场因素。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很大,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市场需求越大,服务产品越多,服务企业的发展潜力越大。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也便于物资的集散,有利于餐饮、休闲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和零售业的集聚。
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非劳动年龄人口指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人口。读北京、浙江、河南和贵州四省人口年龄结构图(数据来源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完成下面小题。
20. 关于四省抚养比大小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京大于浙江B. 北京最高
C. 浙江大于河南D. 贵州最高
21.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浙江人口抚养比变大,原因是( )
A. 人口出生率下降B. 老龄化加剧
C. 外省劳动力迁入D. 延迟退休
【答案】20. D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岁及以下人口占比:贵州>河南>浙江>北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贵州、河南、浙江、北京差异很小;15—64岁人口占比:贵州<河南<浙江<北京。读材料可知,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非劳动年龄人口指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人口。综上所述,可以推算出,四省抚养比中,贵州>河南>浙江>北京,北京小于浙江,贵州最高,AB错误,D正确;河南大于浙江,C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抚养比的定义可知,人口出生率下降、延迟退休会导致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减少,降低人口抚养比,AD错误;外省劳动力迁入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数增多,使浙江人口抚养比变小,C错误;老龄化加剧会导致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增多,会导致浙江人口抚养比变大,B正确。故选B。
【点睛】人口抚养比=(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共享村落”是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资产,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举措。下图示意“共享村落”主要用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共享村落”建设,可以( )
①增加村民财产收益②满足城市人田园梦想③促进相关产业发展④加快当地城镇化速度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23. “共享村落”实现了城乡居民权益共享、发展共享,顺应了( )
A. 产城融合发展大趋势B. 区际协调发展大趋势
C. 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D. 产业协调发展大趋势
【答案】22. A 23. C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通过建设共享村落,村民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资产,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居住、养老、文化等产业,再加上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了大量城市市民前来旅游观光,所以共享村落的建设可以增加村民的财产收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①、②正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民开始向往安静悠闲的田园生活,而共享村落的建设可以满足城市市民在农村租赁土地、在农村养老的田园梦想,③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共享村落”建设主要是为了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资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乡村振兴,并不是为了加快当地城镇化速度,如果想加快城镇化速度应该把这些闲置房屋都盖成高楼大厦,而不是建设共享村落,④错。综合上述分析,①②③正确。故本题排除BCD,选A。
【23题详解】
“共享村落”实现了城乡居民权益共享、发展共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市资本、资源流入农村,推动“三农”发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实现城乡发展双赢,顺应了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C项正确;“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和人三者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目的是使城市化更加成熟优化,主要体现的是产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与共享村落没有什么关系,A项错误;区际协调发展的范围较广,材料更主要地是体现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发展,B错;产业协调发展主要是三大产业的比重关系调和,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D错。故本题选C。
【点睛】“共享村落”是指村集体或农户委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进行流转交易的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农民通过“共享村落”平台,将闲置的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出租,获得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举措。
高收入人口在居住选择中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和主导权,往往居住在城市中较宜居的位置。昆明主城区是昆明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域。下图示意昆明主城区街区高收入人口居住空间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推测对高收入人口居住区位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 地铁可达性B. 居住人口密度
C 办公便利性D. 周边居住环境
25. 图中两大高收入人口集聚区形成的共同原因最可能是( )
A. 政策推动B. 制造业较为发达
C. 高校集聚D. 濒临山脉或湖泊
26. 昆明主城区西北部建设的西北新城并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收入人口集聚区,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
A. 距城市中心区较近B. 生态环境质量差
C. 公共服务功能不足D. 房产的价格过高
【答案】24. D 25. A 26. C
【解析】
【24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往往居住在城市中较宜居的位置”可知,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结合图形中两大高收入人口集聚区,都分布在城市的最外环(新城区域),南市区滇池路片区,邻近滇池自然环境优美,金辰-红云-世博片区邻近世博园,人文景观优美,D正确;由材料信息“收入人口在居住选择中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和主导权”,可知地铁、居住人口密度、办公便利性对其影响小,AB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由城市功能区布局的一般规律:高级住宅区往往布局在城市外缘,上风上水地带,邻近文教区;低级住宅区往往布局在内城,邻近工业区和商业区,由此可知B错误;图文中没有山脉及高校区的分布,无法判断,CD错误;由两大高收入区均位于新城区域,形成的共同原因最有可能是政策的推动,A正确。故选A。
【26题详解】
西北新城位于昆明主城区西北部,距传统城市中心区较远,A错误;发展规模较小,行政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导致人口不足,以单一居住功能为主,缺乏其他发展要素,导致其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收入人口集聚区,C正确;生态环境图文没有相关信息,无法判断,B错误;房价高低不是制约高收入人口集聚的因素,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023年11月26日,海南省“候鸟人才”供需对接交流活动在海口举办。人口社会学家把按照一定规律来往于两地的人群称为“候鸟型人群”。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年在海南休养越冬的“候鸟人群”达一百多万人,他们中不乏学者、教授、专家以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海南“候鸟人群”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B. 区域就业机会的均衡
C. 区域间联系便利紧密D. 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28. “候鸟人才”对海南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 增加就业难度B. 促进服务业发展C. 大力开发资源D. 降低环境承载力
【答案】27. A 28. B
【解析】
【分析】
【27题详解】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较低,而海南省是我国纬度最低的省区,冬季气温较高,从而吸引国内人群来此过冬避寒,海南“候鸟人群”产生的主要条件是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A正确;就业机会、区域经济水平都不是“候鸟人群”产生的主要原因,BD错误;区域间联系便利紧密是“候鸟人群”能够产生的保障条件但不是主要条件,C错误。所以选A。
【28题详解】
海南省的“候鸟型人群”主要是在海南休养越冬,“候鸟人才”中不乏学者、教授、专家以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他们能够促进海南服务业的发展,B正确;“候鸟人才”对于当地就业的影响较小,A错误;“候鸟人才”对于当地资源开发程度影响较小,C错误;环境境承载力主要由当地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决定,人口季节性迁入对其有积极影响,也有消积影响,但整体上影响不大,D错误。所以选B。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最接近( )
A. 同心圆模式B. 多核心模式C. 扇形模式D. 带状模式
30. 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
①河流②气候③地形④交通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③
【答案】29. B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某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分析可知,中心城区由7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片区组成,每一个片区都有自己的片区中心,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多核心模式,B正确;该城市功能区不呈同心圆分布,也不是扇形模式和带状模式,ACD错误。故选B。
【30题详解】
根据图示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城市分布在山谷地区,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因此,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是地形、河流,①③正确,C正确。该城市空间形态布局与气候、交通关系不大,②④错误。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1、经济因素。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交汇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除了影响住宅区的分化之外,也会影响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分布,从而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3、环境因素。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卫生防护带。4、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门峡陕州地坑院被称为“地平线下的村庄”,地坑院是一个相对封闭而又独立的院落,有窑坡通道与地面相通,窑洞顶部地面上基本没有植被,作为打谷场。坑院天井中间挖有渗井,四周砌有青砖瓦檐的拦马墙,窑顶还要在雨过天晴后碾压平整,个别窑洞开有与地面相通的“马眼”。下图为地坑院平面示意图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推测个别窑洞上方通向地面的“马眼”作用是( )
A. 采光B. 通风通道C. 散热D. 粮食通道
32. 窑顶还要在雨过天晴后碾压平整主要是为了( )
A. 种植蔬菜B. 加固窑洞C. 便于通行D. 防止下渗
【答案】31. D 32. D
【解析】
【分析】
【31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窑洞顶部地面上基本没有植被,作为打谷场,主要是用于晾晒粮食,而“马眼”与窑洞相连,能够将粮食快速、方便的直接运到窑洞储存,D正确;每一个房间都需要采光、通风、散热,如果为此作用,不可能只有个别房间有“马眼”,ABC错误。故选D。
【32题详解】
结合“窑洞顶部地面上基本没有植被”可知,不是为了种植蔬菜,A错;碾压平整不能起到加固作用,B错;窑顶不作为道路,碾压平整与便于通行关系不大,C错误;在雨过天晴后碾压平整,可以在下次降水后及时排水,防止下渗,D正确。故选D。
【点睛】地下窑洞(下沉式窑洞),又称天井窑院、地坑院、洞子院等,现主要分布在豫西(河南)、陇东(甘肃)、晋南(山西)和陕北(陕西)等地。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低碳建筑理念。
第Ⅱ卷(共52分)
二、综合题(共52分)
33.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俄罗斯人口分布图(单位:人km2)。
材料二:“圣图线”是俄罗斯的人口分界线。受自然环境、开发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影响,俄罗斯“西欧洲密、东亚洲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将长期存在。研究2010~2017的人口数据发现,俄罗斯的人口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莫斯科州外围区域却成为俄罗斯人口减少最快的区域之一。
(1)简述俄罗斯的人口分布特征。
(2)分析俄罗斯“圣图线”西南侧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原因。
(3)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目前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理由。
【答案】(1)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衡;西部稠密,东部稀疏;南部稠密,北部稀疏;西南侧人口密度大,东北侧人口密度小。
(2)自然原因:俄罗斯南部纬度低,气候较温暖;地形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原因:西南侧开发历史悠久,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体系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生产便利。
(3)俄罗斯国土面积广阔,俄罗斯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较高;俄罗斯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发展水平较高;邻近海洋,海运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所以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由于俄罗斯目前的人口数量较少,地广人稀,因此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远远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俄罗斯人口分界线“圣图线”为材料,涉及了人口分布、人口合理容量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主要从分布是否均匀,哪多哪少的角度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俄罗斯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在图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人口较多,东部地区人口较少,南部地区人口较多,北部地区人口较少,所以俄罗斯人口分布不均匀,总体来说,西南稠密,东北稀疏。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西南侧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气候较温暖;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西南侧开发时间较早,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相对发达;城市数量多,发展水平高,城市体系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便于开展生活生产;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工农业较为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小问3详解】
分析人口合理容量是主要依据当地的资源、技术与对外开放程度等角度来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俄罗斯国土面积广阔,俄罗斯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因此能够容纳和养活的人口较多,人口合理容量较高;俄罗斯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对资源的利用率较高,浪费的资源较少;邻近海洋,海运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可以进口来自国外的资源,所以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由于俄罗斯目前的人口数量较少,土地面积最大,地广人稀,因此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远远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
34. 沧源县拱弄村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境内山谷多,平坝少。在这里聚居的佤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不太喜欢流动的民族,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村人们同外界交流增多,人口呈现向外流失趋势。目前该村现有农户319户,人口1395人,青壮年劳动力50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72人。下图为拱弄村位置示意图。
(1)结合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说明拱弄村人口向外流失的原因。
(2)评价拱弄村人口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很多乡村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来实现乡村振兴,请你为拱弄村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1)拱弄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人们收入水平低,劳动力流出的推力较强;周边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需求量大,劳动力收入水平高,劳动力流入的拉力较强。
(2)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利影响: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当地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现象严重,社会负担加重。
(3)逐步完善交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弘扬佤族传统文化特色,发展当地特色旅游,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政府加大乡村教育的投入,为乡村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升乡村传统产业。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沧源县拱弄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沧源县拱弄村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境内山谷多,平坝少。”可知拱弄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收入水平低,使得劳动力流出的推力较强;周边丽江、昆明等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大,收入水平相对高,劳动力流入的拉力较强。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加强拱弄村与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联系;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大量的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当地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增加,社会负担加重,不利于当地的发展。
【小问3详解】
逐步完善交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提升乡村传统产业的影响力;弘扬佤族传统文化特色,以特色的民族文化为核心,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农村的环境建设,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改善居住环境条件;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为乡村振兴培养技术人才;利用网络和媒体,加强地方农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等。
点睛】
35.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写出①②所代表的功能区:①____、②____。
(2)a、b、c、d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试说明原因:____。
(3)该市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你认为最合适的选址应位于地____,试说明原因____。
【答案】(1) ①. 住宅区 ②. 商业区
(2) ①. d ②. 靠近文化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区;环境优美;污染小;位于河流上游
(3) ①. 乙 ②. 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接近铁矿资源;接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城市规划简图为材料,涉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和布局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公路交通干道会合处附近,符合的是②;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应的是①。
【小问2详解】
高级住宅区的布局一般考虑“上风(上风向)、上水(河流上游)、高坡(地势较高处)、近文教区、环境优美”。高级住宅区一般布局在城市郊外环境优美,地势较高,交通便捷之处,符合的是d。
【小问3详解】
钢铁工业基地选址既要考虑靠近原料、水源、交通等利于产业发展的条件,还要考虑减少对城市的环境污染。读图可知,该市计划计划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钢铁工业基地,最合适的选址应位于乙地,原因是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接近铁矿资源;接近公路、铁路、河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村民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
材料二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民居建筑,也是我国南方的古老建筑形式之一。苗族人为了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在30°~70°的斜坡陡坎上,创建了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吊脚楼后半部分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故称之为吊脚楼。吊脚楼一般有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材料三 下图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的位置”及“吊脚楼景观图”。
(1)从地形角度分析西江千户苗寨村落选址的有利条件。
(2)传统民居建筑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根据材料二分析吊脚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苗寨吊脚楼建筑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试简述原因。
【答案】(1)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山坡有利于排水;四面环山,冬季山地阻挡冷空气,更暖和。
(2)当地地形起伏大,吊脚楼能更好的适应当地的地形;该地植被覆盖率高,可为吊脚楼的建设带来充足材料;该地夏季气候湿热,吊脚楼下层悬空可以通风散热,上层干燥,可以储谷;较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吊脚楼建筑工艺的传承逐渐消失;地质崩塌、滑坡,及火灾等导致建筑实体毁损;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改变,是人们对吊脚楼缺乏认同感;现代建筑的介入,以及商业活动的发展给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位因素分析,文化变保护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千户苗寨村落选在半山30°-70°的斜坡上,首先是由于当地纬度低,夏季气温高,在半山建造,较为凉爽;其次是由于当地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年降水量大,30°-70°的斜坡陡坎上,利于排水;此外,四面环山,冬季高大山体可阻挡冷空气的南下,较为暖和。
【小问2详解】
吊脚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气候方面在于贵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气温高,吊脚楼下层悬空可以通风散热,上层干燥,可以储谷;地形方面,山地众多,地势复杂,用吊脚楼可以修建成一个地势平坦的地面,在该地面上修建楼层,降低了修建难度,又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当地植被覆盖率高,可为吊脚楼的建设带来充足材料。
【小问3详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年轻人进城,吊脚楼建筑工艺的传承逐渐消失;地处我国西南,地势起伏大,夏季降水多,又处在板块的交界处,地质灾害多发,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加之木质结构集中连片,火灾易导致建筑实体毁损;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改变,是人们对吊脚楼缺乏认同感;现代建筑的介入,以及商业活动的发展给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点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走生态旅游之路。丰富旅游产业,跨产业融合,丰富产业链,增加收益;加强宣传,增加知名度;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区域
人均生态足迹(hm2/人)
实际人口规模/万人
理论人口容量/万人
京津冀
3.3
10875
1318
北京市
3.8
2115
122
天津市
2.7
1472
240
河北省
1.7
7288
4287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