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展开一、选择题
[2023海南,6分]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下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 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 )
A. 青藏高原B. 黄土高原C. 云贵高原D. 内蒙古高原
[解析]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并分布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等高大山脉,冰川面积广大,冰川作用显著,是目前我国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地区,A正确;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为1 000—2 000米,几乎没有现代冰川分布,B、C、D错误。
2. 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B )
A. 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 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 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 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通过对羊背石坡度、长轴延伸方向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正确。羊背石是冰川侵蚀后在冰川谷底残留的石质小丘,无法通过观察羊背石来判断古冰川发育的厚度,A错误;古冰川作用的规模需要结合当地古冰川地貌的面积、分布特征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C错误;古冰川形成的时间需要通过生物化石和实验室测定才能确定,难以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直接判断,D错误。
【知识拓展】 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貌,是冰川侵蚀后在冰川谷底残留的石质小丘,因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其平面呈椭圆形,长轴延伸的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一致。
[2022江苏,6分]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3—5题。
3. 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D )
A. 火山喷发B. 沉积作用C. 变质作用D. 岩浆侵入
[解析]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因此可以判断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岩浆侵入,D正确。
4. 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A )
A. 差异侵蚀B. 化学溶蚀C. 河流侵蚀D. 风力侵蚀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是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岩体形成后随着地壳缓慢上升,而花岗岩岩体较为坚固,受外力侵蚀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留存较多,形成高耸的山体,A正确。
【技巧点拨】 差异侵蚀
差异侵蚀又叫差别侵蚀,是指由于水流、风力或其他动力条件不同,或者由于物质抗蚀性的不同,造成侵蚀强度的差异。坚硬之处不易侵蚀,突起为丘,软弱之处易蚀成壑。
5. 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D )
A. 花岗岩区B. 变质岩区C. 沉积岩区D. 接触变质岩区
[解析]读图可知,接触变质岩区紧密分布在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四周,最可能是岩浆侵入时带来的高温高压作用导致周边岩石变质形成的,因而与冷却形成的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D正确。花岗岩区、沉积岩区和变质岩区主要分布在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周边较大区域,应该是布兰德山花岗岩岩浆侵入时周边已经形成的岩石,其形成时间应早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形成时间,A、B、C错误。
[2021重庆,6分]伊朗高原有罕见的“盐冰川”景观。其形成是埋藏在地下的盐体(固态)受上覆岩层的重力挤压沿裂隙向上运动,逐渐使其顶部岩层拱曲隆起为穹隆状小丘;盐体持续上升,在丘顶出露地表,沿坡面缓慢移动,形如冰川。据此完成6—7题。
6. 与“盐冰川”源头穹隆状小丘形成过程类似的景观是( C )
A. 冰川B. 石笋C. 涌泉D. 沙丘
[解析]“盐冰川”景观是地下的盐体(固态)受上覆岩层的重力挤压沿裂隙向上运动,最终盐体在丘顶出露地表并沿坡面缓慢移动而成的,这与承压地下水沿着裂隙向上运动最终出露地表形成涌泉的过程相似,C正确。
7. 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变“盐冰川”形态的是( A )
A. 降雨B. 气温C. 光照D. 植被
[解析]出露地表的“盐冰川”一旦遇到降雨,盐易溶于水并随水流失,其形态会在短期内发生明显改变,A正确。在气温和光照影响下,“盐冰川”会受物理风化作用而改变形态,但短时间内其形态不会有明显改变,B、C错误。“盐冰川”一般出露于丘顶,并沿坡面缓慢移动,绝大多数植物在该地难以生长,因此植被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盐冰川”的形态,D错误。
[2021北京,6分]读下图,回答8—9题。
8. 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D )
A. 甲乙丁丙B. 乙丙丁甲C. 丙丁甲乙D. 丁乙丙甲
[解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据图可知,该区域先受到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同时,上覆岩层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随着地壳缓慢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部分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作用影响,花岗岩表面起伏明显;随着外力侵蚀作用的不断增强,变质岩厚度变薄,花岗岩出露面积扩大;之后岩体出现断层,相对下沉的区域接受沉积,形成松散沉积层,因此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
9. 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C )
A. ①B. ②C. ③D. ④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是花岗岩,形成时间最早; ②④是变质岩,形成时间晚于花岗岩;断层切断了变质岩,形成②④两处岩石,故断层形成晚于变质岩;③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相对下降的区域上,其形成时间晚于断层,形成时间最晚,故选C。
[2021广东,6分]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之间。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0—11题。
图1
图2
10. 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 A )
A. 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B. 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 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D. 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解析]读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深槽区流速从1.0—1.5 m/s下降至0.8—1.2 m/s,高于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因而该河段深槽区泥沙仍被侵蚀;但边滩体的流速从1.0—1.3 m/s下降至0—0.2 m/s,低于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因而该河段边滩泥沙沉积,边滩体扩大。故选A。
【据图析题】
11. 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 )
A. 河道来沙量减少B. 河道的水位升高
C. 河岸护坡工程建设D. 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速度大幅下降,泥沙在库区沉积,因而向中下游排放的泥沙量减小,沉积作用减弱,A对;三峡水库有削洪补枯的作用,对中下游河水流量的季节变化起调节作用,会使河道洪峰流量减小,但河流总体流量变化不大,河道水位不一定升高,B、D错;建设河岸护坡工程主要是为了保护和加固大堤,对长江中游边滩面积影响较小,C错。
【技巧点拨】 边滩在枯水期露出水面,中、高水位时被水淹没。常沿河道呈犬牙交错状分布的,被称为交错边滩。有时也仅在一岸出现,如位于弯曲河流凸岸的凸岸边滩。淹没于枯水位以下时被称为雏形边滩或潜边滩,是边滩的初始形态。
[2020天津,6分]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12—13题。
12. 形成上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D )
A. 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 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 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 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解析]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因此该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A、C错;粤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该地貌景观地表有明显起伏,最可能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而垂直裂隙处岩石脆弱,易被侵蚀,B错,D对。
13. 导致上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 )
A. 垂直抬升B. 水平拉张C. 水平挤压D. 岩浆喷发
[解析]图示地貌景观岩层出露地表一般是地壳缓慢隆起抬升和流水不断侵蚀形成的,其中最直接的内力作用是垂直抬升,A对。
二、非选择题
14. [2022江苏,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 写出图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6分)
[答案]类型:苔原带。(2分)
原因:该地为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因此发育了苔原带。(4分)
[解析]读图可知,自然带Ⅲ面积较广且主要分布在北极圈以南地区,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带Ⅱ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应为苔原带;自然带Ⅰ主要分布在纬度更高的北冰洋岛屿上,应为冰原带。自然带Ⅱ向南凸出的地方位于60°E附近,这里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所在的地方;由于该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因此该地发育了苔原带。
(2) 根据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6分)
[答案]中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势升高,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3分)绘图如下;(3分)
[解析]根据图中冰川密集区和山峰分布可知,图中中部有一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根据M河流、N河流干支流分布及流向可知,中部山脉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中部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绘制的曲线应该处于M河各支流源头与N河各支流源头之间的狭窄区域。
(3) 分析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6分)
[答案]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2分)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2分)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2分)
[解析]冰川是大量积雪长期积压重新结晶形成的,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与降雪多、融雪少、储存多等密切相关。如下图:
题组二
一、选择题
[2023新课标,8分]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1—2题。
1. 形成莲花盆需要( B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解析]该沉积体是由水底向上垂直发育的,因此需要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①正确,②错误;相对静止的薄层水环境有助于由水底向上发育沉积体,并使沉积体的体积不断扩大,③错误,④正确。综上可知,B正确。
2. 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B )
A. 曲折的河道B. 平坦的河床C. 充足的水汽D. 丰富的泥沙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相对静止的薄层水,而平坦的河床容易形成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有利于大规模莲花盆群的发育,B正确。
[2022浙江6月选考,4分]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3—4题。
3. 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D )
A. 欧亚板块张裂B. 美洲板块抬升C. 太平洋板块张裂D. 太平洋板块俯冲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海沟是太平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D正确。
4. 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C )
①海岭②裂谷③山脉④岛弧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解析]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除在板块交界部位形成海沟外,在大陆板块一侧还会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等宏观地形,C正确。
[2022北京,3分]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 图中( B )
A. 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B. 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
C. 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时间更早D. 岩层③与④的形成环境相同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地貌为谷地,结合图中岩层向上拱起可判断该地属于背斜成谷,A错误;甲处为花岗岩岩脉,是岩浆侵入冷却形成的,其没有被断层切割,相反岩脉切断了断层构造,说明甲处的岩浆活动晚于断层(下图),B正确;岩层①位于岩层②之上,说明岩层①比岩层②的沉积时间晚,C错误;岩层③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岩层④为泥岩和砂岩,多形成于陆地环境,D错误。
6. [2022浙江1月选考,2分]以下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D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解析]①地貌呈金字塔型,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刃脊等地貌;②地貌呈浑圆干裂的球状,最可能是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③地貌上部宽阔、下部狭窄,呈蘑菇状,应该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④地貌中岩石出现了裂隙,最可能是热胀冷缩或冰劈等风化作用形成的裂隙。故选D。
[2021天津,6分]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7—8题。
7. 图中四处岩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D )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①C. ②③①④D. ①④③②
[解析]当地层呈水平状态分布时,在垂直方向上,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故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石灰岩、页岩、砂岩、黄土,但①处出现断层,石灰岩断裂上升,使得该处最上层的岩层为石灰岩,因此图中四处岩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D。
8. 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A )
A. 水热条件较差B. 岩石的可溶性低C. 地表植被茂密D. 地质构造较复杂
[解析]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甲地位于华北地区,水热条件较西南地区差,导致该地区流水溶蚀作用缓慢,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A对。同类岩层的可溶性差异不大,B错;地表植被茂密可减缓地表水流速度,地表水下渗量增多,有利于地表岩溶地貌的发育,C错;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岩石性质关系密切,受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影响较小,D错。
二、非选择题
9. [2022湖南,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 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6分)
[答案]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邻;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每点2分,3点即可)
[解析]考查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可以从风向、组成元素、分布位置、形成时间等方面分析。
(2) 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2分)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2分)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2分)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2分)
[解析]本问为开放性设问,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若选择减小,可从物源供应、起沙条件等角度分析;若选择增大,可从风速叠加、水位升降等角度作答。
10. [2021全国甲,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 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8分)
[答案]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4分)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4分)
[解析]由图可知,冲积扇堆积物以沙砾为主,山坡堆积物以角砾为主。原因可以结合形成堆积物的地质作用进行分析。冲积扇的沙砾主要是流水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因此分选性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磨圆度。山坡的角砾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的,海拔较高处可能是冰川作用形成的,砾石大小混杂,磨圆度和分选性相对较差。
(2) 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
[答案]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2分)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起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6分)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多风,冲积扇的沙和粉沙物质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沿山坡爬升,随着风力减弱,沙和粉沙物质逐渐沉积,堆积在山坡表面。
(3) 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
[答案]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8分)
[解析]主要从地势、保水能力和蓄水能力等方面分析。例如冲积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山坡和冲积扇的流水大都在冲积平原汇集,冲积扇前缘会有地下水出露。
题组三
一、选择题
[2023全国乙,12分]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 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 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 )
A. 板块挤压B. 火山不断喷发C. 板块张裂D. 岩浆持续侵入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会持续升高,A正确,排除C;结合材料可知,该山脉并没有火山持续喷发,排除B;岩浆侵入不会对山脉升高产生直接影响,排除D。
2. 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 )
A. 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 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 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 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解析]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故A正确。
3. 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C )
A. 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 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 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 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解析]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外力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故C正确。
[2022广东,6分]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龙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4—5题。
4. 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D )
A. 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 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 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 滑坡、泥石流作用
[解析]该河床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构造运动活跃,山体多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加上受季风影响,暴雨集中,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大量泥沙和砾石在第Ⅰ段河床上堆积,导致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成阶梯状形态,D正确。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在第Ⅰ段较平滑,且坡面起伏不大,说明第Ⅰ段河床纵剖面的阶梯状形态不是地质构造差异抬升和原始河床地形差异导致的,A、C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形成阶梯状横断面,不会形成阶梯状的纵剖面,B错误。
5. 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 )
A. 淤积大于侵蚀B. 侵蚀大于淤积C. 侵蚀—淤积平衡D. 持续不断侵蚀
[解析]淤积大于侵蚀时,河床会抬高;侵蚀大于淤积时,河床会下降;侵蚀—淤积平衡,河床高度基本不变。由图可知,①为2007年纵剖面,②为现状纵剖面,③为未来可能稳定状态纵剖面,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中,河床纵剖面是持续上升的,说明该段河床淤积大于侵蚀,A正确,B、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河床高度会持续下降,与图示信息不符,D错误。
[2021山东,6分]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下图)。崖壁最高达50 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 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6—7题。
6. 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能够( B )
A. 降低开凿难度B. 减弱风沙侵蚀C. 减轻风化破坏D. 方便生活取水
[解析]洞窟开凿在大泉河西岸崖壁,洞窟口面向东方,当地主要受偏西风影响,洞窟口朝向东可减弱风沙的侵蚀,B对。由材料可知,大泉河西岸为较坚硬的砂砾岩,开凿难度大,A错;由材料可知,受长期自然作用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说明在大泉河西岸崖壁开凿洞窟并不能减轻风化破坏,C错;大泉河东、西两岸生活取水都较方便,D错。
7. 与下层洞窟相比,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影响更大的因素是( C )
A. 构造运动B. 太阳辐射C. 大气降水D. 人类活动
[解析]构造运动影响的区域较大,其对上下层洞窟的影响相差不大,A错;壁画位于洞窟内,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小,B错;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大气降水沿裂隙下渗,对上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较大,C对;人类活动一般对下层洞窟内壁画的破坏更大,D错。
[2021湖南,6分]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图1
图2
8. 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D )
A. 3月、5月B. 9月、7月C. 8月、6月D. 5月、9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多大风,加上河水少,侵蚀作用弱,河岸的风积物经过累积,春末夏初达到最厚;夏季主要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河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风积物厚度大幅下降,秋季厚度最小。结合图2可判断,L月该地的风积物较M月厚,可推出L月可能为春末夏初,M月可能是夏秋季节。故选D。
【技巧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鄂尔多斯高原的季风环流与河流横断面风积物厚度的变化联系起来,分析外力作用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
9. 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B )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月为夏秋季节,流域内降水较多,河流的流水作用较强,②③错。由图可知,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河道宽阔,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窄,①④对,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0. [2022山东,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1)。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2)。
图1
图2
(1) 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3分)
[答案]流水侵蚀;(1分)流水搬运、沉积;(1分)地壳断裂抬升。(1分)
[解析]图中古河道位于科拉林地垒上,说明完整的古雅斯河水系,受断裂上升运动形成科拉林地垒的影响,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因此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力作用为地壳断裂抬升,主要外力作用为河道随地壳抬升时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2) 说明图1中水系的演化过程。(8分)
[答案]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本为同一水系,后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将原水系一分为二;(2分)地垒东侧边缘形成新的分水岭,古河道废弃;(2分)地垒西侧形成新的水系,地垒上发育新的河流;(2分)地垒东侧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2分)
[解析]结合上问分析,图1中水系的演化过程就是完整的古雅斯河水系被分割形成乔治湖水系、新雅斯河水系的过程。具体思维过程为:①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古雅斯河水系中部断开形成古河道→地垒东侧地壳相对下降→地垒与大分水岭之间的泰勒斯溪等河流汇聚形成乔治湖水系;②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古雅斯河水系中部断开形成古河道→地垒上发育新的河流→形成新雅斯河水系。
(3) 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4分)
[答案]泰勒斯溪通过湖盆边缘出露的含水层补给地下水;(2分)补给量小、变化大、不连续。(2分)
[解析]读图2可知,泰勒斯溪等河流向乔治湖汇聚过程中,部分河水在接近乔治湖时会向地下含水层渗透从而补给地下水。由于处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当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对湖区地下水的补给特点有补给量小、变化大、不连续等。
11. [2021辽宁,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下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表。
(1) 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答案]共同特征:先变大后变小。(2分)原因:夏秋降水多,沙地潮湿,沙粒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6分)
[解析]沙丘大小变化与风力作用强弱有关。该地冬春季盛行西北风,风力搬运作用强,使得沙丘变大。夏秋季节多降水,沙地潮湿,且风力较小,风力搬运作用弱,沙粒难以被搬运,且受雨水冲刷作用影响,沙丘变小。
(2) 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2分)原因:植被减弱风力,增大地面的摩擦力,降低风速,风力搬运作用减弱。(6分)
[解析]从长度、宽度、高度三方面分析沙丘大小变化。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会增大地面的摩擦力,降低风速,使风力搬运作用减弱,沙丘会相应变小。
题组四
一、选择题
[2023全国甲,8分]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1—2题。
1. 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B )
A. 狭长湖盆B. 断流河道C. 古冰川槽谷D. 泥石流通道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而卵石属于流水沉积物,故①②③南侧谷地曾经是河流南流河床的一部分,属于断流河道,B正确。图示狭长谷地位于①②③南侧高地上,河流难以汇聚形成湖泊,因而南侧谷地不是狭长湖盆,A错误。古冰川槽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沉积物主要是棱角分明的冰碛物,而不是磨圆度较高的卵石,C错误。泥石流堆积物由泥沙和大小不均匀的石块组成,分选性差,一般不会出现卵石堆积,D错误。
2. 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 )
A. 南部抬升,北部沉降B. 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 褶皱隆起D. 褶皱凹陷
[解析]读图并结合材料信息可知,MN一线位于①②③南侧高地上,说明南北之间地壳出现了断裂,导致MN一线南部抬升形成高地,北部沉降形成①②③湖泊,A正确,B错误;MN一线如果是褶皱隆起,那么MN一线南侧河流应向南流,北侧河流应向北流,而图示MN一线北侧河流仍是向南流的,C错误;MN一线如果是褶皱凹陷,那么MN一线南侧河流应向北流,北侧河流应向南流,而图示MN一线南侧河流仍是向南流的,D错误。
【考情速递】 调查研究,特别是野外考察是地理学开展研究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常以野外考察及其成果为情境设题,让考生依据考察的成果反推地理过程,落实了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考查。
[2022海南,6分]在阿尔卑斯山脉南侧某些狭窄、少风的河谷上,分布着一种独特的石顶泥柱景观(下图)。它是由夹杂石块的堆积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泥柱由坚固的泥土组成,高度多在6—30米之间,其顶端盖有一个石块,往往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据此完成3—4题。
3. 石顶泥柱顶端的石块在其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减弱( D )
A. 风力侵蚀B. 流水侵蚀C. 冰川侵蚀D. 雨水侵蚀
[解析]由材料可知,一般顶端石块越大,泥柱越高,而表层无石块覆盖的地方,泥土易受侵蚀,难以形成泥柱,因此顶部石块是形成石顶泥柱景观的关键要素,其主要减弱垂直方向的雨水侵蚀作用,D正确。风力、冰川、流水等侵蚀作用的方向一般与近地面平行或近于平行,A、B、C错误。
4. 最有可能破坏此地石顶泥柱景观的是( B )
A. 寒潮B. 地震C. 洪水D. 虫蛀
[解析]该地貌景观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南侧,受来自北部的冷空气影响较小,受寒潮影响小,A错误;该地区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附近,多地震,地震可能导致此地的一些石顶泥柱开裂甚至坍塌,B正确;该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某些狭窄的河谷上,河谷汇水面积小,水流速度快,不易形成洪水,C错误;石顶泥柱上缺少疏松的土壤,植被难以生长,加上石顶泥柱较坚固,不利于虫子生存,因而虫蛀对其破坏较小,D错误。
[2022全国甲,8分]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 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C )
A. 强烈的地震B. 剧烈的海啸C. 频发的飓风D. 汹涌的洪水
[解析]解题思路见下图:
6. 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A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解析]海湾是三面陆地环绕的海域。该区域海岸线不断后退,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受海水侵蚀作用的影响较小,①正确;若甲水域为海湾,则百年来各时期的海岸线(虚线)西南段的走向应与现在甲水域北岸相近,而图中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说明甲水域应为湖泊,②正确;世界上许多海湾都有河流汇入,所以有河流汇入的水域不一定是湖泊,③错误;海湾和湖泊都有可能呈半圆形形态,④错误。
[2022浙江1月选考,4分]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完成7—8题。
7. 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A )
A. 东北B. 西南C. 西北D. 东南
[解析]根据图文信息,该地地形起伏不大,北部有水库,说明北部地势较低,可判断该地地势整体南高北低。甲地东南部附近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断层地带岩石脆弱,因此甲地附近的小河最可能是流水侵蚀该断层形成的,河槽也应呈东北—西南走向,再结合当地整体南高北低的地势可判断小河应由西南流向东北,故选A。
8. 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b比c老 ②bc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
③b比c新 ④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说明岩石坚硬,外力侵蚀掉的岩层相对较少。由图可知,b石灰岩覆于c砂页岩之上,形成时间较砂页岩晚,所以b比c新,①错,③对;水越深,沉积岩颗粒物越细,bc期间先沉积形成砂页岩、后沉积形成颗粒更细的石灰岩,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说明水逐渐变深,海岸线应向陆地前进,②错,④对。故选D。
[2021全国甲,12分]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9—11题。
9. 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C )
A. ②①④③B. ③①④②C. ②④①③D. ③④①②
[解析]由图可知,起初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火山岛;之后造礁珊瑚附着在海面下的火山岩上,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珊瑚礁;后来由于地壳下降,火山岛沉没在海里,珊瑚礁附着在整个火山岩上,且其厚度和面积不断增大。因此可以判断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为②④①③。
10. 图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 )
A. 先升后降B. 先降后升C. 持续上升D. 持续下降
[解析]由图可知,④阶段部分火山岩和珊瑚礁露出海面,但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这说明海平面先上升,珊瑚礁不断向海面附近发育,后海平面下降,导致火山岩和珊瑚礁露出海面。
11. 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C )
A. 岛屿众多B.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 受暖流影响D. 受东亚季风影响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该海域水温一般较高。西太平洋35°N附近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故分布有珊瑚礁。
二、非选择题
12. [2021湖南,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图1
图2
(1) 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6分)
[答案]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2分)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加快,长江加剧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2分)长江河道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2分)
[解析]第一步,获取和解读材料中关洲岛地层颗粒物的相关信息。读材料可知,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河流流速快慢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可推断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为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第二步,论证和探讨河道的变化过程。关洲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洲岛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 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4分)
[答案]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2分)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径流更有利。(2分)
[解析]读图2可知,随着长江流量的增加,南河道分流比下降,北河道分流比上升,其与南北河道的形态密切相关,最可能是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水位上升时,河面过水宽度增长迅速,流量大,易于排泄洪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枯水期因较深河水容易经该河道向下游流动,而洪水期随着水位上升,河面过水宽度增长较慢,通过的洪水量增长不大。
(3) 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每点2分,两点即可)
或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每点2分,两点即可)
[解析]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若赞同,则应从三峡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长江南汊河南岸(凹岸)向南移动和北汊河北岸(凸岸)向南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例如该河段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三峡水库蓄水可减轻洪水对北河道的冲刷作用,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使得关洲岛与北岸相隔变近,关洲岛相对北移。若不赞同,则应从护岸工程建设、长江南岸(石质)不易受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等方面进行阐述。沙丘编号
测量时间
长度/m
宽度/m
高度/m
①
3月
52.2
18.2
1.6
6月
53.8
18.5
1.8
9月
53.2
15.9
1.4
②
3月
80.0
14.7
2.3
6月
80.0
15.6
2.8
9月
53.2
13.4
1.5
③
3月
52.1
13.2
3.1
6月
54.3
14.0
3.5
9月
49.3
15.6
2.8
专题二十三 中国地理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这是一份专题二十三 中国地理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十六 区域与区域发展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这是一份专题十六 区域与区域发展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十五 环境与发展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这是一份专题十五 环境与发展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